减税降费助企业攻破技术垄断!树立海工行业“中国标准”

前不久,在距离阳江南鹏岛约4.6公里的海域上,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龙兴业号”正在进行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的吊装工作。这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单体海上风电项目。在强大风力的考验下,“海龙兴业号”最终将三块长达70多米的叶片与105米高空上的轮毂精准对接。

而这一切,有赖于广东佛山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铟海工”)自主研发的升降和锁紧系统。这一套“核心装备”,让精铟海工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为中广核量身打造国内先进的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运维平台“海龙兴业号”,为高精度安装创造了绝对平稳的作业条件。

十二年来,在业内被誉为“佛山无影脚”的精铟海工深耕海洋工程装备和技术服务领域,用“国内首座”“国际领先”等一项项成绩,在广袤无垠的海洋里书写着中国民营制造企业自强不息的故事。

“很多人一听到‘精铟海工’,都以为是搞渔业的。”精铟海工副总经理邓达纮打趣道,“实际上我们主要做的是应用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的升降、锁紧、滑移系统及各种海上作业平台,让平台能够牢牢‘站立’在海上。”

一直以来,海上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的核心技术被欧美国家垄断,2007年,5名工程师一拍即合,放弃了在大企业的稳定工作和优厚待遇,毅然踏上创业路,精铟海工就此诞生。

选择自主研发,意味着要过上“苦行僧”的日子。“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持升降系统材料在海洋环境下的性能稳定。”邓达纮回忆,仅制定用料方案这项,研发人员就连续苦干3个月,验证过程更是长达1年,时间、人力和物料成本都十分高昂。苦心人天不负,企业自主研发的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打破国外垄断,获评“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让客户相较以往采购国外产品节约了近30%的成本,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我国的各大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并为国家海上油气田的油气钻采提供服务。

“企业做的大部分是定制化产品,每一个项目都涉及到大量的研发支出,每年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8%-10%,投入非常大。”精铟海工财务总监陈凯欣表示,国家出台的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举措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帮助企业“轻身”投入全球化竞争浪潮。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精铟海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超200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1600万元。“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企业受惠幅度进一步加大。”陈凯欣说,今年以来,深化增值税改革等新政策在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的作用令人惊喜,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相信未来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多减税利好。

陈凯欣表示,包括海工装备在内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上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有助于增加湾区企业在“高精尖”人才抢夺战中的筹码,个税红利终将转化为企业“人才红利”,国际化人才将进一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潮头集聚。

“天下武功,唯‘新’不破。想要在海洋工程这片尖端领域站稳脚跟,必须依靠创新。”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精铟海工总经理吴平平充满信心,“企业已拥有87项海工装备专利,减税降费充实了企业的研发经费,提升了研发速度,最近企业又有37项发明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接下来,我们会积极开拓业务市场,朝海上风电施工、海上渔牧业及海上油气配套设施等方向发力,让全世界见识‘佛山无影脚’的过人之处。”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