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大岭山人民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修养,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大岭山镇通过设立主题雕塑的方式展现大岭山的城市品味、文明形象以及文化底蕴。
为更好地展示大岭山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推动文化艺术走进大众,把文化艺术的美感传递给市民,大岭山镇在图书馆及市民花园共设立10座青铜雕塑,以此展现大岭山的城市品味、文明形象以及文化底蕴。特邀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群波依据大岭山本土地域文化以及书法主题创作了十座青铜雕塑。
大岭山本土文化雕塑
四座独具大岭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设立于大岭山图书馆,它们分别代表了大岭山本土文化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莞香文化、荔枝文化。
1 大岭山儿女
雕塑立足东纵红色文化,以典型的勇于参军抗战大岭山儿女为原型,展示出岭山儿女们英勇敢战的形象,积极参军,打击侵略者,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贡献。也借此雕塑形象,加强大岭山人民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弘扬革命先烈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 山歌不辍
雕塑依照客家人生活习俗,还原了客家人阿哥阿妹对唱山歌的场景,以独特优美舞姿的形象展现客家人能歌善舞的特点,以此表述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接触、进而喜欢客家山歌,一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 丹荔醉客
雕塑以具象手法塑造了荔枝女的优美形象,头戴斗笠,手挎装满荔枝篮子的荔枝女,配以甜美的笑容带出一份劳动者的喜悦,荔枝女也是是众多文学艺术工作者喜爱的表现对象。
4 莞香逸远
雕塑以写实坐姿旗袍女性和从红砂土长出来的莞香树的特殊造型相结合,用意向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向上升腾的香气,表现了最具东莞历史特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源泉。
书法大家雕塑
以书法创作为主题的市民花园,则设立了六座书法大家的青铜雕塑,借以书法家的形象,建立起大岭山文化艺术形象。
羲之爱鹅
——王羲之与王献之
雕塑画面为王羲之、王献之两父子讨论书法,鹅只伴身旁的生活情景,而“羲之爱鹅”也被世人当作文人雅士清逸的生活体现。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享有“书圣”美誉,与其子献之并称为“二王”,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及草书闻名,有“小圣”之称,并与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颠张狂草
——张旭
雕塑运用大写意雕塑手法表现张旭醉酒时挥毫的狂放不羁状态,意在形神之间,以此展现他造化为师,墨池功深,终成狂草大师的形象。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被世人尊称为“草圣”、“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其草书则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成为“三绝”。其书法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狂逸”,他将天地万物的情势与自身的主观情态融为一体,任情恣性而寄寓点画,以技法为精神表现的手段,从而由技进乎道,将万物化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形成飞动豪荡的“狂草”表现形式和风格。
鲁公正冠
——颜真卿
雕塑以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塑造出颜真卿缓缓从山石间走出,在飘动的衣袖下结合浮雕形式刻画了千军万马,寓意在历史的长河里,向我们走过来的是一位铮铮铁骨,金戈铁马生涯的伟大人物形象。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东坡啖荔
——苏轼
雕塑结合了苏轼的诗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选用融合了人物特征以及岭南特色的场景:苏轼一边欣赏诗词一边品尝佳果,表达苏轼旷达、豪放、自在的形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纵横恣肆,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涪翁听松
——黄庭坚
雕塑运用了写意与阴刻浮雕结合的塑造手法,表现黄庭坚“风”与“松”的人生境界,以柔寓刚、外柔内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擅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
其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襄阳拜石
——米芾
雕塑铜像塑造了虔诚拜石“石痴”的米芾,展示出举止颠狂,遇石称“兄”的米颠人物形象,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完
来源 | 大岭山图书馆
閱讀更多 文明大嶺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