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平淡的震撼

當初聽說老謀子要拍《十三釵》,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下意識地認為他不聰明,演繹歷史——賀歲——電影——震撼,難!因為有太多的成見存在於觀眾的腦中,正如馮小剛的 《唐山大地震》,一不小心就淪入了抄襲的口實,個人覺得他完全可以選擇一個更合適的題材,不過,事實證明我對了,但卻是對中的大錯特錯。

《金陵十三釵》—平淡的震撼

看完十三釵,首先第一次由衷地敬仰起老謀子了,這個在廣西的土地上冉冉升起的文藝之星沒有給他的第二故鄉丟臉,雖然十三釵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儘管能讓稍有閱歷的觀眾一下子就想到《肖申克的救贖》,但它還是在窠臼中重生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感情,導演心中的那份感情——深沉又深重。所以,作為一個觀眾,我在預設的想象和似曾相識的前提下被平淡地震撼了,這至少說明老謀子又一次成功了,而這次成功絕不愧對那6億的付出。

我想一家之言地大言不慚, 國際化的中國化電影誕生了,在片中,中國人是世界人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平等地入,平等地出,這句話聽著雖然有些牽強附會,我卻暫時只能用梅洛~龐蒂的知覺論來說明了,那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

我明白老謀子為何設計一個如此簡單小巧的故事,為何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真實的人性,我卻不是很明白為何要選擇教堂作為故事的發生地?為何要為風塵俠女兩肋插刀?小小的理解比較淺薄,也許只有教堂能承受當時當地的故事,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最讓中國人悲哀的無奈選擇,所以我說什麼來著?被開化?被自強,事實證明是那樣的,雖然我們不想帶有奴役色彩去看待歷史和當時的人們,然而事實本來就在那裡,讓我們靜觀。

《金陵十三釵》—平淡的震撼

在人物角色的交代上,總感覺還是有些生硬的,酒鬼約翰的轉變頗為跳躍,雖然影片在最後還是作出一定交代,但總覺得思想感情有些許的不平衡,約翰的小女兒的去世引發了他對異國他鄉小女孩的善心,說的過去,也很真實,不過這麼真實平淡的感情和思想轉變完全可以再交代的好一些,就像女主人公一樣,她的經歷敘述就被修飾得稍顯平滑,順理成章一些。接下來就是說那些風塵女子為何被選作主人公了,風塵出俠女,自古皆然,在被迫無政府主義的土地上,我們看到的是俠女,為何會這樣?為何不是文人?文人在那個年代的標誌是遊行,是意氣風發,他們在,一直都在,在前線,他們之所以沒有出現,是因為他們必須消失,在當時當地,政府,軍人,意氣方遒的文人都已經隕落了,剩下的全是我們的老百姓,是一片江湖,這個時候,還有俠女支撐著淪落之地的希望,她們就是潘多拉的盒子裡最後剩下的那個被稱之為希望的東西。

《金陵十三釵》—平淡的震撼

對了,差點忘了教官,佟大為飾演的一個角色,,真沒看出來,太可愛了。最可愛的人,比《建國大業》裡那個劉燁飾演的角色要強多了,軍人是這個樣子的,沒有突兀的眼睫毛,只有看不到臉和表情的淚水、汗水和髒和累,無言卻有為,無聲卻有聲,他走的慘烈,卻給整部影片立起一根戲骨,我們有軍人,中國有爺們兒!即使是在1937年的南京!

老謀子,好經典,這樣的敘事的確又完美又有深度,不愧是中國第一大導演。電影要感動人,需要表達好藝術的真實,恰如好處的藝術真實就是在平淡的敘述中娓娓道來,卻又在不經意間直擊心靈,讓觀眾自然而然地感動,自然而然地流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無可否認,和《肖申克的救贖》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然而,已然是很好了,因為方方面面我們都還差得很遠,電影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地走在世界前列了,多麼令人開心的一件事啊,這要比元旦慶祝什麼亂七八糟的鬼名目要好的多了吧,我想說,同樣將廣西視為第二故鄉,你老謀子,沒有辜負廣西的那片山水,好樣的。十三釵,成功了,讓所有同仁們歡呼吧,我信,一定有一種慶祝和歡呼聲,那是一種大音希聲的喝彩,我們都能聽得到,也能聽得懂,而導演您也一定聽得到,因為我們都有一份家國情懷,一顆尊重文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