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窮途末路的呢?

王平


吳佩孚的成敗,把“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闡釋的淋漓盡致。他曾經被所有外國人公認為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人,4天擊敗皖系軍閥,6天擊敗奉系軍閥,驚人的軍事才華笑傲民國,還登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但是他從風光無限到最後敗落走向滅亡,卻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在風雲激盪的民國,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道德操守高尚的人,也是被人唾罵的北洋軍閥,他的失敗,令人感嘆,也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政治需要骯髒的交易、妥協和分配利益,而吳佩孚清廉自守,恃才傲物,秉性剛正,實在不適合搞政治。

一切軍事問題,歸根結底要回到政治問題上來,而政治需要的是骯髒的交易和妥協,而吳佩孚說到底是個清廉剛正的軍人,不適合搞政治,正是他這樣的性格,導致了他的失敗。

第一,吳佩孚拒絕接受外國援助。吳佩孚曾經提出四不原則,其中就有不接受外國的援助。蘇聯人和日本都先後找過他,希望能夠與他合作,給他金錢和槍炮,讓他來統一中國。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吳佩孚乾脆利落的擊敗張作霖,虎踞洛陽練精兵二十萬,是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人,可是他強硬拒絕了蘇聯人的援助與合作的建議。他失敗困居白帝城,面對日本人提出的,“借款100萬,並無償贈與10萬支步槍、500門鋼炮、兩千挺機槍連同彈藥”的援助,他依然強硬拒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局勢下,沒有列強的支持,是絕對不會長久的。吳佩孚欽佩岳飛和戚繼光這樣的軍人,追求中國人的事要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不願意妥協,也不願做私底下的交易,出賣中國的利益給列強,這就導致他缺乏強有力的後臺支持。這是他敗亡的重要原因。



第二,吳佩孚恃才傲物,不會團結周圍的力量。偉大領袖曾經教導我們,政治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吳佩孚在軍事上才華橫溢,不免就有些恃才傲物,看不起那些沒有本事的將領。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兩個弟弟就非常討厭吳佩孚,一直在曹錕面前說他的壞話,其他的直系將領也不喜歡他。吳佩孚連自己直係軍閥內部的關係都搞不定,更不用說其他勢力了。

而吳佩孚在對待與馮玉祥的關係上更是獨斷專行,明升暗降。第一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出力不小,吳佩孚卻給了他一個虛職,甚至想奪了馮玉祥在河南擴編的三個團,導致馮玉祥懷恨在心。


第三,吳佩孚秉性剛直,沒有政治人物的胸懷,不願放下恩怨,尋求合作。第二次直奉戰爭,因為馮玉祥的突然叛變導致吳佩孚一敗塗地,吳佩孚一直懷恨在心。後來因為張作霖勢力過大,直係軍閥想要聯合對付張作霖,重新推舉吳佩孚出任十五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而這時候的馮玉祥因為在張作霖的壓迫下非常艱難,向吳佩孚低頭,希望重新合作,手下紛紛苦勸吳佩孚放棄前嫌重新和馮玉祥合作。可是吳佩孚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意氣用事,堅持進攻馮玉祥,為此不惜和仇敵張作霖合作,導致他在直係軍閥內部人心盡失,失去了再起崛起的機會。


吳佩孚在思想上是老派的封建軍人,不適合新時代

吳佩孚是前清秀才出身,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封建文化教育,從一件事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他當初在家鄉時,就因為看不慣男女同臺演戲而怒砸戲臺,導致在家鄉混不下去。而在北洋軍閥裡,他也是非常有操守的人,就連董必武都讚歎說:

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裡,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有清廉名。

所以,吳佩孚在思想上,是非常封建古老的儒將,他首先是儒家子弟,其次才是北洋將領。

吳佩孚在思想上有著非常濃厚的封建忠君思想。吳佩孚的老大曹錕是個胸無大志的人,能力也不是很強,這嚴重製約了直係軍閥勢力的擴張,但是吳佩孚卻始終對曹錕忠誠無比,即便是明知道曹錕賄選當大總統是一步臭棋,卻不願反對,寧願一路陪他走到底。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直係軍閥一敗塗地,當時所有人都勸他投奔皖系軍閥段祺瑞,可是吳佩孚寧願失敗也不願改投門戶,導致最終被徹底打入深淵。


吳佩孚在思想上報恩,講義氣的思想很嚴重,當初吳佩孚被人趕下臺四處流浪非常悽慘,是當時的老部下寇英傑把他接到湖北安頓下來,後來吳佩孚就任討賊聯軍總司令後打下河南,明明是靳雲鄂功勞最大,吳佩孚卻出於報恩心理,任命寇英傑為河南督軍,導致靳雲鄂心生不滿,這樣分贓不均的事情,吳佩孚做過很多次。

吳佩孚最後面對的對手是當時最強大的全新的革命軍隊與革命軍人

吳佩孚前面已經歷經多次失敗,但是真正最後打垮吳佩孚,徹底把吳佩孚打入失敗深淵的,是當時的北伐軍,也就是國民革命軍。這次的對手和吳佩孚幾十年軍事生涯中遇到的任何對手都不一樣。這是一支全新的力量。吳佩孚的地盤在湖北,北伐軍的根據地在廣東,北伐軍要北上,第一個要打到的就是吳佩孚。


吳佩孚這樣的老派封建軍人,不論如何優秀,都不可能是國民革命軍這樣的全新的革命軍隊的對手,只能說是他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當時以共產黨員為主的葉挺獨立團所在的第四軍,在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一舉就打垮了吳佩孚的精銳主力,簡直可以說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垮吳佩孚。

吳佩孚既沒有政治人物應該有的性格,反而秉性剛正,清廉自守,同時又恃才傲物,有著濃厚的忠君愛國思想,這樣的人物性格在和平時期可能是個好將軍,可是在民國不適合,最後又遇上了北伐軍這樣的強勁無比的對手,一步步走向失敗,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清墨講歷史


吳佩孚的性格有缺陷,不夠厚黑,不適合當老大。當曹錕下野,他當了直系老大後,他的性格缺陷自然而然的就導致他走向了窮途末路。

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通過吳佩孚多年的武力兼併、擴張,曹錕麾下的直係軍閥可謂是兵強馬壯,不可一世。

然而直系的這種強盛,只是一種假象。當時的直係軍閥,其內部其實有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身為領袖的曹錕太無能。曹錕這個人沒什麼野心,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當總統,一圓自己的國家領袖夢。對於直系各派系的整合,使直係軍閥真正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聯盟,沒放在心上。

第二個問題就是吳佩孚和直系其它實力派的矛盾。吳佩孚在北洋系中屬於小字輩,不是說他年紀小,而是指他發跡晚。直系和皖奉先後翻臉後,吳佩孚通過他驚人的軍事天賦,四天打敗皖軍,六天打敗奉軍,風頭佔盡,讓很多直系將領對他很嫉妒。比如曹錕的兩個弟弟就多次在曹錕面前說吳佩孚的閒話,說他會篡位。雖然曹錕不信這些流言蜚語,但吳佩孚在直系內部的號召力還是很有問題的。很多人都不服他。

第三個問題是吳佩孚的政治主張。吳佩孚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曾經提議,中國的前途要交給國民決定,不能由軍閥獨裁。並且他還曾高調宣稱自己的“四不主義”,說自己不做督軍,不結交外國人,不住租界,不舉向外國舉債。

他的這種政治主張,明顯觸犯到了直系實力派的利益。並且由於他不做督軍,拒絕了帝國主義拉攏。這就導致他沒地盤,背後也沒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正是因為吳佩孚不願意被帝國主義國家拉攏,所以蘇聯和日本才專心扶植國民黨和奉系,對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雖說,吳佩孚打仗很厲害,他僅用四天就擊敗皖軍,六天就擊敗了奉軍,在軍事能力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是,軍事只是政治的延續,當時軍閥們都討厭他,帝國主義國家忌恨他,就連直系的同僚也不信任他。

他的這種剛直且頗有理想主義的性格,在北洋時代的混戰中怎麼可能有好結果呢?

所以當1924年10月,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臨陣倒戈,逼迫曹錕下臺,並與張作霖南北夾擊吳佩孚後,直係軍閥很快就散攤子了。



1924年底,吳佩孚從天津南逃,準備到南方糾集殘部反擊。但前面說了,吳佩孚的性格不討人喜歡,所以他南下後,南方各省的直系督軍都不買他的面子。

有的人,比如江蘇督軍齊燮元為了自保,就不顧吳佩孚的提議,單方面聯合段祺瑞,擁護其復出主政,並與馮玉祥和張作霖媾和。

吳佩孚跟這幫人二五仔談不攏,只得被迫回到河南老巢想辦法。

回到河南沒多久,他屁股還沒坐熱,馮玉祥就追殺了過來。面對國民軍十多萬大軍,吳佩孚僅剩的三萬殘兵很快就再次潰敗,他又被迫逃到了湖北。

當時的湖北督軍是吳佩孚的心腹蕭耀南,吳佩孚本來對他很是看重,覺得別人能辜負他的提拔之恩,蕭耀南絕對不會。

然而還是前面提到的老問題,吳佩孚的仇敵太多,就連昔日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蕭耀南也害怕受牽連,不讓吳佩孚入鄂。

於是,吳佩孚這個在半年前還登上美國雜誌封面,呼風喚雨的大軍閥,竟然就落得了一個無處可歸,四處流浪的境地。

(蕭耀南)



吳佩孚在鄂豫邊境待了一段時間後,鄂軍第一師師長寇英傑看不下去了。他早年受過吳佩孚的恩惠,他的師長職務就是吳佩孚提拔的。所以看到吳佩孚狼狽不堪的樣子後,他就放開了省界關口,還為吳安排了住處。

後來,早年同樣受過吳佩孚恩惠的湖南督軍趙恆惕和四川軍閥楊森說情,蕭耀南內心也是極度慚愧,最終才也就同意吳佩孚進入武漢。但進歸進,蕭耀南和吳佩孚立了君子之約,湖北的事,吳佩孚不能插手。

於是,吳佩孚就在湖北下野休養,整整蟄伏了十個月之久。

1925年10月,奉系強勢插足長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盤要落入奉系手中,東南五省的直係軍閥這才終於醒悟,決定聯合起來,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但是由於大家都是同床異夢,各不服誰,所以昔日的二哥(大哥是曹錕)吳佩孚就被直系眾將領又請了出來,主持大局。

當時蕭耀南很怕吳佩孚會作妖,但他又阻擋不了吳佩孚出山。於是最終吳佩孚在河南督軍靳雲鶚、浙江督軍孫傳芳、湖北督軍蕭耀南的擁立下,於1925年10月21日在武漢建立討賊聯軍總司令部,他任總司令。

PS:這個司令部顯得非常熱鬧,軍事家蔣百里做參謀長,文士張其鍠做秘書長,還有章太炎掛名。

討賊聯軍司令部成立後,大戰正式開打。孫傳芳軍的戰鬥力不錯,一個月時間就消滅了奉系的三個師。控制了東南五省。

其後馮玉祥反水,策劃郭松齡反奉,讓奉系內鬥,他趁機佔領了華北,氣勢洶洶的要統一北方。



吳佩孚和馮玉祥有舊仇,眼看馮玉祥這個二五仔如此囂張,他心中的怒火點燃了。為此吳佩孚又策劃了一個“討馮”方案,希望直系眾將領能隨他一起討伐馮玉祥。

由於孫傳芳和馮玉祥沒矛盾,而且孫傳芳剛得罪了張作霖,不想再得罪馮玉祥,因而孫傳芳就極力勸阻吳佩孚不要開戰。同時蕭耀南也附和孫傳芳的主張,力主吳佩孚不要四面結仇。

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孫、蕭的主張是正確的。可吳佩孚當時聽不下去,結果就給後來直系的覆滅埋了個大坑。

1926年初,眼看吳佩孚要對自己下手,馮玉祥很害怕。他主動宣佈下野,希望以此消弭國民軍與吳佩孚的舊怨,維持反奉同盟。但吳佩孚根本不理會,他揹著孫傳芳和蕭耀南暗聯張作霖,共同討馮。孫傳芳和蕭耀南知道後,對吳佩孚大失所望。(蕭耀南因為這件事,被吳佩孚活活氣死了。同樣也是因為這件事,半年之後,北伐軍痛毆吳佩孚時,孫傳芳為洩憤,故意見死不救)

吳佩孚揮師北上後,起先,仍然支持他的幾路直系實力派,如河南督軍靳雲鶚對他的決定還是非常賣力的。

但是,由於吳佩孚拿下河南和直隸後,分髒不均,把河南督軍位置給了寇英傑(就是可憐吳佩孚的那個師長),直隸督軍給了齊燮元,讓眾人大失所望。

於是,就在吳佩孚聯手張作霖打馮玉祥後沒多久,他在直系內部就已經是人心近失了。


1926年7月,北伐軍誓師北伐。此時的吳佩孚還在北京與張作霖義結金蘭,對身後起火一事毫不知情。

1926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的北伐軍渡過汨羅江,開始直接進攻吳佩孚的地盤,吳佩孚此時才如夢初醒,但以為時已晚。

1926年9月底,吳佩孚在湖北的精銳部隊被全殲,吳佩孚率衛隊逃亡河南。此前對吳佩孚憤憤不平的靳雲鶚直接指揮部隊繳了吳佩孚的械。

後來北伐軍二次北伐,吳佩孚只得再次流亡,這一次他跑到了四川,被四川軍閥楊森收納。

到了楊森那裡後,吳佩孚本應低調 ,但他卻在白帝城豎起“孚威上將軍”的大旗,引起中外矚目。蔣介石聞之大怒,密電楊森將其扣押。但楊森很夠意思,堅決不扣押。為此楊森被南京政府免職,其部內訌,繼而又引發了一次川中大戰。


Mer86


在1924年9月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在最新的《時代週刊》的封面上,赫然刊登著一位中國軍官,照片下注明:中國最強者吳將軍。他就是第一位登上《時代週刊》的中國人——吳佩孚,也是被外界認為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強者。

的確,就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開始,直係軍閥吳佩孚與奉系軍閥張作霖展開了一場大戰。從戰前部署的兵力對比上看,奉軍入關部隊約12.5萬;直軍前線部隊約6萬餘人,處於明顯的劣勢。重武器方面,奉軍擁有各型火炮150門、重機槍200挺;直軍擁有火炮100門、重機槍100挺,還有飛機兩架,也不佔優勢。直軍雖有渤海艦隊的6艘軍艦,但因西方列強幹預雙方空軍與海軍均未能發揮作用。

不過笑到最後的是吳佩孚,在這次戰爭中,直軍多次使用奇襲戰術,目標精準,出奇制勝。輔之以攻心戰術,奉軍西路敗績傳遍東線、中線,不戰而屈人之兵。直奉一役,使直系牢固地掌握了對國內大局的控制權,也讓吳佩孚威名遠揚。

第一次直奉大戰,是吳佩孚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代。但是好景不長,就在美國《時代週刊》對他進行報道的7天后,也就是1924年9月15日,第一次戰敗的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動江浙戰爭為由,出兵15萬,向山海關、赤峰進發。於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了。正是這次戰爭之後,吳佩孚走向了人生低谷,而且走向末路。

這次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倒戈,其在後方的3萬人馬從熱河撤軍發動了“北京政變”。其實馮玉祥的倒戈,吳佩孚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獲勝後,馮玉祥功勞很大,並任河南督軍,可惜吳佩孚對他並不信任,很快把他調往北京,出任徒有虛名而無地盤的“陸軍檢閱使”。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之後,曾經最有實力和機會統一中國的吳佩孚,此時已經回到了洛陽,他手頭所剩的殘兵不足千人,從此一蹶不振。到了1926年,蔣介石開始北伐,頭號目標就是吳佩孚,這時正趕上馮玉祥誓師南下,兩面夾擊,無奈的之下,吳佩孚逃往四川。1928年,寄人籬下的吳佩孚被四川軍閥鄧錫侯脅迫,交出了自己最後的部隊。從此吳佩孚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日子。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很快控制了華北地區。期間,日本人和日偽漢奸們多次找到吳佩孚,希望他出山擔任華北地區的傀儡領導。吳佩孚頗具民族氣節,錢照收,就是不出山,最後惹怒了日本人。1939年,據傳是日本人以治病為藉口殺死了吳佩孚,這位儒帥梟雄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董必武現實曾對吳佩孚的一生做過一番評論,他說:“吳佩孚雖然也是個軍閥,但他有兩點卻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崇拜我國曆史上忠君愛國的關羽、岳飛,所以他失敗時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他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地盤,帶領過幾十萬軍隊,但他沒有私人積蓄,也沒有田產,非常清廉。”


黑水布衣


直系首領——吳佩孚,外號:“秀才大帥”,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多次九死一生,但最後卻還是落得個死的個不明不白的下場。

首先給大家說下為何會稱吳佩孚為“秀才大帥”了?

吳佩孚生於明代大軍事家戚繼光的家鄉——山東蓬萊縣,自小家境清貧,僅靠祖傳的幾畝土地和城街開設的“安香”小雜貨鋪維持全家生計。在吳佩孚六歲時,即被送進東鄰書塾讀書,由於從小勤學不輟,加之天資聰穎,先生對他更是讚不絕口,誇獎他“惟子鶴立雞群,不與群兒同流合汙,自是可造之才。”

(吳佩孚)

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並順利的通過了縣試和府試,進入了院試。主持院試的山東學政姚丙然,出了“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考題,這正中吳佩孚下懷,寫得很是順手,當場就把《四書集註》中的有關內容拼湊成文。姚學政對此文極為欣賞,還在試卷上批了“親切不膚。議論通澈”。而這一年,吳佩孚剛22歲,中了秀才。所以後人稱他為“秀才元帥”!

那麼我們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吳佩孚這一生中的多次就死一生,最終卻落得個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場!

其一:抽菸闖禍浪走天涯,連夜出逃,保住小命一條

吳佩孚出身在晚清沒落事期,鴉片盛行的年代。各地煙館林立,而吳佩孚也是一個大煙鬼。一日,他煙癮發作,匆匆求到煙館,可是“普通座”已無虛席,他就和夥計商量,想在“雅座”借抽幾口,抽完就走。店裡夥計便告訴他,有個“雅座”只有“翁爺”一人,正躺著瞌睡,要他去和翁爺商量。“翁爺”名翁欽生,是當地著名豪紳“八大家”中最有財有勢的一個,在地方上舉足輕重。

吳佩孚熬不過煙癮,便滿臉掛笑地走進那間“雅座”。“翁爺”朦朧中聽見響動,微睜雙眼,見是吳佩孚, 便懶懶地問道:“小二子幹嘛?”吳佩孚委婉地說明來意,話未說完,“翁爺”右腿一蹬,喝道:“滾!”吳佩孚氣得臉色大變,拔腿就走。



蓬萊縣既有“八大家”又有“十虎”。“八大家”是地主豪紳,“十虎”卻由十個不第書生組成,是一批興風作浪的訟棍和文痞,官府對之奈何不得,連“八大家”也對其懼怕三分。受辱不過的吳佩乎找到了“十虎"。“十虎”見秀才登門求救,受寵若驚,於是謀劃一番。不久,翁家給老太太祝壽,開設堂會。滿城官紳,登門拜賀,酒足飯飽,大家津津有味地看戲。

正樂在其中時,“十虎”率一班人,借拜壽之名,闖人廳堂。他們對男女同臺演出,先是大呼小叫,繼而拍桌摔椅,而後厲聲喝止演出,接著大罵滿座男女“違禁律”、,“助淫風”,賓客紛紛溜之大吉,堂會不歡而散。翁欽生怒火中燒,打聽得是吳佩孚在其中作亂,遂親赴縣衙,囑拖縣令查辦吳佩孚,但吳佩孚提前得知消息,連夜出逃,前往北京,保住自己一條小命!

其二:日俄戰爭期間,算是九死一生

吳佩孚連夜出逃,一路上風餐露宿,最後經胞兄吳亮孚的見紹,前去投軍。1898年,吳佩孚投入了駐紮在天津的聶士成部,但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聶士成戰死。吳佩孚先後考入開平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1904 年初學習結業後,吳佩孚被分往天津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工作,為陸軍中尉。從此,正式成為北洋系的一員。

日俄戰爭爆發後,1904年 10月,吳佩孚攜帶一批情報去參加一次秘密會議時, 被俄軍抓獲。俄國人看看他那滿滿一箱子地圖、文件,便想在他身上大作文章,只要他肯承認是日本間諜,那麼就可以證明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沒有采取中立,俄國就可以藉機訛詐。

故俄國人對吳佩孚又是威逼利誘,又是嚴刑拷打。吳佩孚當然知道其中利害,若說出來,那他自己也完了,所以他一口咬定自己是剛從軍校畢業的學生,而且正在婚假中,東北之行完全出自個人的興趣。這使俄軍司令大為惱火,下令立即殺了吳佩孚。

可恰在這時,哈爾濱的俄軍情報部提出要提審吳佩孚,這樣就要把吳佩孚押解到哈爾濱。死到臨頭的吳佩孚得知這一消息,眼睛馬上亮了起來,他的白眼球一翻, 便有了主意。在開往哈爾濱的火車上,他用一大堆香菸麻痺了押解的俄國兵,在火車轉彎道時,他用大衣裹住身子,跳了下去,總算死裡逃生!

其三:兵敗漢口,西逃入川中險裡求生

1926年,南方的廣東革命政府開始北伐,而北伐的主要對象就是像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這些大軍閥,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眼見大勢已去,天涯茫茫,四面楚歌,別無良策的情況下,只能於1927年6月,渡江南下,西逃人川,暫時投靠“子惠老弟”一楊森。

在逃竄途中,他的一行人馬,疲乏零亂,風聲鶴映,草木皆兵,行至灰店鋪時,當地土匪誤認是商隊,企圖搶劫,一槍將吳佩孚的秘書長擊斃;再到太平店渡河之際,又遣到已改投馮玉祥的原部將張聯陛的堵截,硬拼之下,吳佩孚僅率二百餘殘兵狼狽過江,連夜向南障逃竄。


以後,他為避免沿途守軍的截擊,只得帶領殘兵敗將,專揀土匪出沒的荒僻小路逃跑,凡過——山寨,必先命士兵手持“吳佩孚”的大張名片,向盤踞一方的“綠林好漢”借路,幸虧“盜亦識貨”,算是保住了他一條小命!7月,他終於抵達巴東,由楊森迎至白帝城,以此暫作棲息之地。

其四:一代梟雄,卻落得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場

1939年11月24日,吳佩孚吃午飯時,餃子餡裡肉骨頭渣子,正好嵌入了他左邊一隻鑲有金牙套槽牙的牙縫裡,導致疼痛難忍。

家人急忙請醫院裡牙醫來寓診治。醫院派來的牙醫是日本人伊東,當場就替吳佩孚拔去了這棵槽牙。但到第二天,吳佩孚牙疼不見好轉,而且左顎高腫,渾身忽冷忽熱。家人又從天津請來中醫郭眉臣來診治。吳服用了幾劑湯藥後仍不見效。以後又遍請名醫診治,可是吳佩孚左顎腫痛越來越劇,甚至連粥和水都難以下嚥,漸漸地兩腮盡腫,喉頭髮炎,神情也恍惚了。


12月4日下午3時,“學生”川本芳太郎攜領日本軍醫寺田及護士,由華北大漢奸齊燮元陪同來到吳宅。寺田稍作檢查後,告訴川本這病非動手術去膿不可。川本不徵求陪伴在一邊的吳佩孚 老婆的意見,竟自作主張地立即要寺田給吳佩孚動手術。

齊燮元也在旁極力“勸地吳的家屬,要他們放心。3時45分,對吳佩孚施行手術。但手術後,吳佩孚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當晚就斷了氣,一代梟雄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實在令人感慨萬分!


文史金蟬


吳佩孚還是太心高氣傲,做事過於執拗,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只能黯然下野。

說起吳佩孚,他的能力確實很出色,在曹錕手下時,吳佩孚把曹錕的第三師訓練成了北洋軍中的第一精銳。在曹錕和其他人的軍閥混戰時,也都是靠吳佩孚來指揮作戰。像曹錕能在直皖大戰、第一次直奉大戰中獲勝,吳佩孚的指揮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所以曹錕對外也是直說,自己全是靠吳佩孚,所以吳佩孚的話就是自己的話,對他非常倚重。

然而吳佩孚和關羽一樣,恃才傲物,做事的時候獨斷專行,這就不免得罪人。而直系嚴格的說是一個利益組合體,曹錕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勢力,其他人是因為跟著曹錕有好處,才參加進來。一旦有了矛盾,未免就有了異心,這也就直接導致了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王承斌四個和吳佩孚矛盾最大的人直接倒戈。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直系和奉系正在北京-天津一線激戰時,河南督軍趙倜卻暗中勾結張作霖意圖抄襲直系後路。此時曹錕和吳佩孚無兵可派,於是抽調陝西督軍馮玉祥,率軍去河南坐鎮,看守後路。馮玉祥沒有讓讓他們失望,率兵擊敗了趙倜,穩定了河南的局勢。而且馮玉祥還派李鳴鐘率一個旅前往天津,協助吳佩孚作戰。應該說馮玉祥為直系取得勝利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後論功行賞,馮玉祥出任了河南督軍。

然而吳佩孚在戰後首先考慮的是削弱馮玉祥的兵權,他首先試圖吞併李鳴鐘旅,結果沒有成功。隨後他又試圖架空馮玉祥,干涉河南各級官員的任命,又遭到失敗。最後吳佩孚乾脆煽動兵變,趁機免了馮玉祥河南督軍的職務,安插了自己人。此後吳佩孚還剋扣馮玉祥的軍餉,這就讓兩人結下了死仇。

胡景翼也是差不多情況,說起來他本來和馮玉祥關係很差。吳佩孚在河南和馮玉祥鬥法時,胡景翼還是幫吳佩孚的,他的部隊參與了兵變。但是事後吳佩孚卻卸磨殺驢,吞併了他的部隊,還剋扣軍餉,每個月只給1/3的軍餉,連吃飯都不夠。所以最後逼得最後胡景翼轉頭和馮玉祥合作了。

孫嶽說起來也是吳佩孚的老上司了,在辛亥革命時孫嶽參加了灤州起義,當時吳佩孚是他的副官。最後因為吳佩孚告密,孫嶽只能離職南下。後來才重新投奔曹錕,出任了軍官教導團團長。直皖大戰和直奉大戰期間,孫嶽也是屢建戰功,但是事後因為吳佩孚的反對,僅僅被升為旅長,新仇舊恨之下,孫嶽也就去找了灤州起義時就有聯繫的馮玉祥。

而王承斌則是曹錕的嫡系出身,跟著曹錕鞍前馬後出了不少力,也是一路升到了直隸督軍。然而吳佩孚卻搞了一個軍政分離,撤了他23師師長的職務。軍閥混戰時期,沒兵權的督軍就是個笑話,王承斌自然也是一肚子怨氣。所以後來吳佩孚派他去監視馮玉祥時,王承斌乾脆看起了熱鬧。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直系戰敗,雖然是因為馮玉祥等人發動北京政變所致,但是吳佩孚把他們逼得造反,也是直接誘因。

但是吳佩孚並沒有吸取教訓,第二次直奉大戰戰敗以後他一度下野。最後因為奉系大舉南下,長江流域各軍閥聯合反奉之機,吳佩孚東山再起。然而他還是自傲的很,根本聽不進別人意見。

吳佩孚此時是靠反奉之機再度興起的,然而他上臺以後第一件事就是不顧部下的反對,轉而聯合奉系反馮玉祥。這直接導致了反奉盟軍的內亂,五省聯軍司令孫傳芳因此和吳佩孚決裂,甚至之後在北伐戰爭期間也不肯救援吳佩孚。

而吳佩孚自己的部隊也因此而幾次譁變,等到擊敗馮玉祥以後,他的部隊已經跑走了大半,根本無力和北伐軍對抗。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吳佩孚和北伐軍大戰期間,他力主合作的奉系卻大舉南下,抄了他的後路,搶佔吳佩孚控制的河南地盤。

最終吳佩孚兵敗湖北,只能再次黯然下野,此後再未能掌握大權。

從吳佩孚失敗的過程可以看出,他過於心高氣傲,做事獨斷專行,不能和其他人合作,最後和盟友們鬧翻,獨力難支,最後導致失敗。


不沉的經遠


吳佩孚是何人?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原為民國時期的秀才,但其並非一個好秀才,反而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直係軍閥首領。(由於鴉片戰爭爆發,其被革去秀才身份,後為避禍,加入北洋軍閥)

他又有何舉動引人矚目呢?

其一:他沒有出身於一個和平安逸的時代,恰恰相反的是民國時期,那是一個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民族生死存亡之際,自然而然當不成朝廷命官;

其二:郭緒棟,山東膠縣人氏,是吳佩孚人生命運當中的“第一伯樂”,隨之徵戰被曹錕提拔,吳佩孚成為直係軍閥後,知恩圖報,因此一度重情重義。

而吳佩孚個人也是文韜武略中的佼佼者,而作為一名軍閥,帶兵打仗吳佩孚自然而然兵鋒所指,所向披靡。

其個人在政治方面與人際關係方面都同屬倔強性,也正因為如此,其在政治統治方面一意孤行,換個角度來說,其理性思維較強,但感性方面相對其他領軍人物各大軍閥甚遠。

於是吳佩孚還大力宣傳其認為正確的四不主義:“第一大主義就是自己不做督軍,第二大主義就是不聚財納妾,第三大主義就是不住租界,第四大主義就是不舉向外國舉債。”

他所提及這種政治主張,原因在於吳佩孚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不與外來列強為伍,這也是後者至今佩服其愛國豪情的緣由。

但當時各大軍閥都想做督軍,極其想成為中國所謂“正牌”的軍隊,顯而易見的是他的這種個性的政治主張觸犯到了直系實力派的利益。

而當時中國有軍隊可以依靠兩條路來發展壯大,一是歸屬國民黨和奉系,隸屬正規軍;二是拉攏帝國列強,借外力發展自己的愛國隊伍,但由於他不做督軍的耿直個性,堅決拒絕帝國主義拉攏。

這就導致他失去落腳的地盤,只能東征西戰,疲勞奔波,而且背後也沒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成為孤軍奮戰的代表。

一、巔峰之路英雄吳佩孚從諜報工作到直係軍閥首領,原因是跟對人能力強走對路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袁世凱與日商議從北洋軍中選員組建偵探隊,進行深入俄國工作,其中吳佩孚因優異成績被選中,但其中不幸被捕,其抗供逃生。

回國後被嘉賞後從一名鮮為人知的偵探秘諜,步步高昇,1906年,進升為北洋第三鎮管帶為營長。

1911年,吳佩孚遷升任職為第三標標統(相當於團長),這時候他遇伯樂曹錕,在曹錕的提拔下,其統軍能力漸漸被髮揮出來,隨之1912年後,軍閥軍隊制度大變動,很多高級軍官被調動,而吳佩孚能力無人能敵,仍為團長一職。

後來曹錕開始發展壯大南方自己的領軍勢力,吳佩孚成為其心腹,吳佩孚的善用奇兵和特異戰術也展示得令人膽寒,他僅用四天就擊敗皖軍,六天就擊敗了奉軍。

於是就有了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因此吳佩孚成為世界矚目的“常勝將軍”。

在其攻打張勳“辮子軍”後名震天下,在1924年9月8日吳佩孚成為被美國人認為“中國最強男人”,也被認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物,並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

但人其出名必有其難,果不其然,吳佩孚走向人生低谷。

二、吳佩孚一步一步走向窮途末路

原因一:袁世凱欲稱帝,先助其登帝,後又反對袁世凱對軍管理

當時的俄國獨佔東北三省,中俄表象和商,實際袁世凱暗地裡聯日抗俄,隨後袁世凱想利用曹錕登上民國總統。

曹錕與吳佩孚同心協力完成大業後,吳佩孚又勸解曹錕不與袁世凱為伍,這顯然很矛盾。

原因在於袁世凱欲復辟帝制,曹錕仍支持袁世凱,而吳佩孚執意要推翻袁世凱帝制,於是北洋混戰開始了,由於吳佩孚孤軍無助,很快軍隊潰不成軍。

原因二:孤軍對戰奉直之戰,不聽勸言討伐起內訌的馮玉祥,後落魄不接受日本援助,終被日本人害死

隨袁世凱護國運動,北洋軍閥被分三部奉、直、皖,吳佩孚在聯奉派軍吞併皖派軍隊後大傷元氣。

在未喘息之時,又開始了奉直之戰,慘敗之下,曹錕竟要當選大總統,後吳佩孚勸言未果,在直係軍閥早已矛盾重重。

在第二次奉直之戰,以慘敗收局,這時直系馮玉祥內訌,於是吳佩孚被兩面夾擊,吳佩孚又聯奉系張作霖討伐馮玉祥,成功後軍權已蕩然無存。

後日本人慾扶持其為日偽軍領袖,吳佩孚為民族大義未接受,後日本記恨於他,派人害死吳佩孚,於是直系第一大軍閥之星隕落了。

隨後在1940年1月21日,國民政府在吳佩孚收棺移靈之日,舉辦盛大的吳佩孚將軍追悼大會,蔣介石親臨致祭並送輓聯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


籬上青說歷史


吳佩孚的兵力在當時可謂盛極一時,但吳佩孚缺的是思想,是未來走向哪裡的思想,他也有一腔熱血,但侷限於自身的修養以及眼界的限制,只有在幾大軍閥之間遊走,搏得眼前的既得利益,沒有遠大的發展目標。

在軍閥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吳再強的兵力也經不起折騰,幾經換邊最終削弱了自己的羽翼,成為軍閥們的馬前卒,變成被犧牲的對象。最後死於一場莫名其妙的醫療事故中。

吳佩孚的一生告訴我們,要想幹成事,必須先要樹立遠大的目標,堅定自己的思想,並在實際中按照這個目標,徹底的貫徹已定的思想去努力。如若不然,再有實力,再多追捧都將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


從洛陽出發


吳佩孚北洋三傑之一,直奉大戰取得勝利讓張作霖重新回到東北。雖然後來失勢但只要人家要錢,打個電話銀行,富豪直接把錢送上門,不用任何手續。此人有氣節,不與日軍合作。最後因一個牙科手術死在日本診所裡。


搖滾鑑真


還不算走向窮途未路,因為當漢奸的價碼還沒談餒,就死了,成為了“不屈”的英。


安平144796971



吳佩孚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北洋軍閥,《時代週刊》給予這樣的註解:中國最強者吳將軍。這也被外界認為,吳佩孚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人物。


《時代週刊》發行這期雜誌是在1924年9月8日,可是在7天之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一雪前恥,打敗了直系,吳佩孚實力大損,再也沒有能力和奉系對抗,也沒有機會恢復到巔峰狀態,而不被人認可的奉系最終取得了北洋政府的控制權。即便兩年後的北伐中,吳佩孚也是被討伐的三大軍閥之一,但北伐時期的吳佩孚已經輝煌不在,自然也難以抵擋北伐軍的進攻。


吳佩孚秀才出身,後來得罪人避禍北京,走投無路之下得到堂哥資助進入了聶士成部當了兵,三年後又考入開平武備學堂(也就是後來的保定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在日俄戰爭中表現出色,得到袁世凱和日本人的獎賞,在1906年投奔到已經做到新軍第三鎮統制的曹錕門下,至此成為了曹錕的心腹。



馮國璋去世後,曹錕成為直系首領,吳佩孚更是做起了話事人,也在吳佩孚的指揮下,打敗了皖系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打敗直系,儼然成為了中國最具實力的霸主。在巔峰時期,吳佩孚擁兵數十萬,控制直隸、陝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四川等數省,而吳佩孚所在的洛陽,更是被人成為“西宮”。


吳佩孚作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軍閥,從巔峰隕落只用了兩年時間。吳佩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窮途末路的呢?


吳佩孚失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恃才傲物、驕傲自負,尤其是接連打敗了皖系和奉系之後,直系是一枝獨秀,吳佩孚自然得意洋洋,而這種驕傲也為兩年後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吳佩孚面對奉系第二次來襲,在“四照堂點兵”中,居然沒有制定嚴格的作戰計劃,他認為奉系還是兩年前的奉系,自己守株待兔就可以打敗奉系,哪裡知道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直系的瓦解。



當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在背後偷襲也是導致直系慘敗的原因之一。而馮玉祥在背後倒戈,則是因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立下戰功的馮玉祥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而且始終被吳佩孚防著。馮玉祥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給予了吳佩孚致命一擊。其實這也是吳佩孚自己種下的惡果。


吳佩孚用人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喜歡有主見的部下。吳佩孚手下的四個大將:張福來、董政國、楊清臣、時全勝。他們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大老粗,雖然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和對吳佩孚忠誠,但是講謀略他們實在不及格。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這幾位戰將的表現實在是不能恭維。


對此,你覺得吳佩孚是如何隕落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