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历史上哪些战役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不才讲史


全面抗战八年,李宗仁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呆了将近七年,虽然不是打得最好的战区,肯定也不是最烂的。期间还取得了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和1941年豫南战役的胜利,战线始终维持的比较稳定,对凭障陕西和川东起到了一定作用。

(李宗仁)

客观来说,第五战区的的战绩未必强于薛岳的九战区和陈诚的六战区,但肯定好过蒋鼎文一战区、阎锡山二战区、顾祝同的三战区和张发奎的四战区。并且李宗仁军事能力虽稍逊白崇禧,然而较具亲和力,和麾下的部队长相处的比较融洽,各部作战还算用命,理应一直留任到抗日战争胜利,可偏偏蒋某人不放心。

第五战区在1939年以后,主要辖区为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交界地区,基本部队有桂系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川军孙震的第22集团军、王瓒绪第29集团军和西北军张自忠第33集团军(后冯治安)。原来隶属于五战区的汤恩伯集团军被单划了出去,战区部队变成清一色的杂牌,恐怕也只有李宗人这样非嫡系军头才能笼得住,兵力共有26个步兵师。



(李品仙)

对于桂系掌握兵权,老蒋打心眼里就不情愿,抗战之初是为了体现“联合抗日”,抗战中期是因为战事频繁李宗仁暂时无人可以替代(仅仅白崇禧短期代理过)。虽然这里并没有嫡系部队,仍然要用心腹“掺沙子”,最后选定了因为“重庆防空洞惨案”被撤职的刘峙,这个“长腿将军”只蛰伏了一年多,就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

按老蒋的意思,刘峙上任后起初是钳制李宗仁,然后最迟应该在1944年就挤走桂系老大而扶正。结果日本鬼子1944年5月起发起的“豫湘桂战役”打乱了这一计划,几个战区的国军丢盔弃甲,让日本人打得非常狼狈,第五战区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并无重大损失,如此一直到1944年底,豫湘桂战役才告结束。

(刘峙)

这已经是抗战末期,老蒋发现鬼子是强弩之末就要完蛋,判断从此以后日军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于是老毛病又犯了,开始琢磨如何剥夺李宗仁的兵权。因为在李宗仁的经营下,此时第五战区的步兵师已增至55个,又新建8个独立旅,骑兵师由1个增至11个,骑兵旅则由1个增至6个,总兵力几乎翻了一番,常队长特害怕桂系势力在这里继续坐大。

1945年2月,重庆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李宗仁升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负责统筹指挥第一、第五战区的战事,刘峙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终于转正成功。此时第一战区由代理司令长官胡宗南主持,第五战区又成为刘峙的天下,这俩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如何肯听李宗仁的命令?李宗仁实际已被“明升暗降”夺去了兵权。

(牺牲的张自忠将军)

岂料日本鬼子并不给刘峙面子,冈村宁次就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后,1945年3月发起了侵华日军最后一次攻势:旨在摧毁“豫湘桂战役”中漏掉的中美空军基地和机场群,其中湖南方向就是要夺取芷江空军基地,于是爆发了“雪峰山战役”,不提。河南方向的目标则是老河口空军基地,这里同时也是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也就是说,刘峙刚刚上任一个月就遭遇日军大举进攻,如果是轻车熟路的李宗仁继续指挥作战,在老河口中美联合航空团的助战下,日军根本讨不到好去。而贪生怕死的刘峙根本不敢正面迎战,上报了所谓“后退决战”的方案,请求大幅收缩防线,放弃便于坚守的伏牛山区,在襄河附近与敌“决战”,重庆军事委员会居然也照准了。



于是还未等日军正式发起攻击,刘峙就把战区长官部匆匆搬出老河口,一口气撤到了100里之外的武当山下(均县),而国军最不擅长的其实就是敌前撤退行动,在日军的追击下,撤退很快演变成溃退,日寇主攻部队“华北方面军”第12军和助攻的“第六方面军”第34军跟踪追击,毫无阻碍地杀入豫西腹地,3月27日兵临老河口城下。

老河口位于汉水东岸,虽然城镇不大,却是鄂北、豫西和陕南间的重要孔道,是第一、第二、第五战区与大后方陆上联系的交通枢纽,还是汉水船舶运输的节点,更建有空军基地,武汉会战后就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时隔七年之后终于毁在了刘峙的手里。他为了掩护战区后勤机关撤退,命令川军第125师死守,数千名川军弟兄坚持到4月8日伤亡殆尽,老河口陷落。

(刘峙在老河口)

刘峙的所谓“决战”仅仅是命令川军第22集团军反攻,但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中日两军在襄河形成对峙,直到当年8月日本投降。

而在抗战末期第五战区之所以如此大败,丧师数万失地数百里,让豫西百姓遭受胜利前夜的苦难,皆因刘峙一个人之过,这样一名在抗战初期就已经证明是个“外战草包”的将军,就不应该替换李宗仁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度度狼gg


1946年6月,中央决定改组东北局,由林彪任书记,接替前东北局书记彭真, 高岗、陈云任副书记。中央在此时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委,等于是将东北的军政大权全权交给林彪,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选择,但是非常之事行非常之事,历史证明,这一做法是正确的。仅仅三年不到,林彪不仅将东北全部拿下,而且带出了百万雄师,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一 争夺东北

早在日本还未投降、但是败局已定之时,国共双方就已经把目光瞄向东北了。东北在张作霖时期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日占时期,日本对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企图把东北打造成后方基地。当时东北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拥有完备的工业布局的地区,在加上东北物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产粮区,因此,抢占东北,至关重要。

1945年10月9日,,东北军区成立,彭真任政委, 司令员是程子华。当时东北在苏联红军的控制之下,中共认为,东北这块“肥肉”已经炖在“锅”里了, 毛泽东甚至提出:关上东北的大门, 海上守住安东 (今丹东) 、营口, 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即使不能达成此目标, 亦可造成对抗力量, 以利将来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作经验的彭真就成为东北局书记的合适人选。

二形势的恶化

东北的工作,困难重重。第一,我党在在东北的群众基础非常薄弱,东北人的正统思想比较重,认为国民政府才是正统,当时的东北大姑娘甚至都以嫁给国军为荣;第二,虽然当时我党军队占优,但是真正的骨干只有黄克诚带过去的三万大军,其余部队都是在东北扩招的,成分复杂,其中有很多投机分子,思想不坚定,局势一紧张,就有大批部队叛变;第三,先期出关的部分几乎是赤手空拳而来,想着接收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但是不料苏联不给,导致武器极度缺乏。无粮,无兵,无群众基础,很快东北局势急转直下。

比这更恶劣的是,东北的一把手彭真并没有意识到东北的局势恶化。在1946年3月6日的梅河口会议上,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干部还认为东北形势是共产党占优势, 并据此提出“先攻打长春, 后攻打四平”, 完成“中央建都长春”的计划, 与国民党平分东北。而林彪、黄克诚等军事干部认为东北局势严重恶化, 对军事行动极为不利,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加强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上,双方不欢而散。会后,彭真向中央提出更换军事干部,而林彪则向中央报怨彭真盲目乐观。

东北局势的分水岭是四平保卫战,四平之战以东北民主联军失败告终,此战后我党在东北的弊病集中爆发出来,一味想着占领大城市,和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进行残酷的攻坚阻击战,伤亡太大;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一旦失败,退无可退。四平之战后,东北民主联军不得不放弃长春,渡过松花江北撤哈尔滨。

三 临阵换将,取得胜利

就在这个危机关头,毛主席党中央果断决定,换掉彭真,让林彪主持东北大局,军政大权一手抓。以林彪为首的东北局书记马上扭转了之前错误的政策,放弃大城市,首要解决的是东北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即农村根据地的建设,这就是林彪著名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策。调整路线后,东北局势立马活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攻势,秋季攻势,林彪四处出击,不断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步一步向胜利迈进。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东北局势就全盘逆转,整个东北已经是解放军的天下,国军的部队只能龟缩在长春、锦州几个大城市里,寸步难行,最后在辽沈战役中覆没。


一卷青史


不得不说战争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将领往往决定着一场战役的胜负。说到一个人的出现,就改变了战役胜利的战争,我就想到了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相信大家对彭德怀将军肯定都是不陌生,毛泽东夸赞他是的英勇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时候,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与军威。

大家都知道,近现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对我国的侵华战争。

所以,在面临日本入侵者,肆意践踏中国民众的时候,彭德怀站了出来,他带领八路军开始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

当时彭德怀主要是在太行山一带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搏斗。

在这期间彭德怀将军,打的最为杰出的,让中国人民最为扬眉吐气的一战,就是百团大战了。

那时候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似乎,他们在中国还没有遇到过什么巨大的阻力。

所以,这时候彭德怀站了出来,他要让日本人尝尝中国军人的厉害。尽管当时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装备很落后,简直就可以用小米加步枪来形容。

但是,中国八路军的心是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是在一起的。

所以,这一战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有信心打赢。

虽然日本入侵者的武器十分的先进。但是,彭德怀坚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我们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所以,彭德怀要给日本日以沉重的打击,他就组织了一百零五个团,简称为百团大战。

这一战打响的时候,彭德怀不顾自己个人的安危,亲自到了炮灰连天的前线,从容不迫的指挥着战役。

试问这样的胆魄,除了彭德怀这样的将领之外,还有谁人能做到。

大家都知道,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真正的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与军威,直接消灭了日伪军几万余人。

通过这一战,日本人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厉害,他们在中国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更加重要的是,百团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全体中国人民抗日的士气。

最终,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我们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彭德怀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百团大战的胜利,正是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取得的。所以说一场战役的胜负,确实和一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才讲史


战争中人起的作用确实是最大的,不同的人指挥的同样的战役,对付同样的敌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说到战争中因领导人的不同,而取得战役的胜负的典型代表,就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战。

不得不说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的战役。

当时的工农红军,真可谓是危机四伏。因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仅剩下三万余人了。

蒋介石在知道这种情况下,为了一举歼灭工农红军,他就派了二十万大军,想把工农红军给彻底的赶尽杀绝。

想想二十万对三万工农红军,好像胜算的把握很大。至少在蒋介石看来,此次对工农红军的围剿,肯定是万无一失的。

也就是所谓的胜局已定,全无例外。

但是,这一次对红军的围剿,结果还是让蒋介石大吃了一惊的,因为他被反杀了,并且最终是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吃了一个打败仗。

蒋介石不知道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逆转,因为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工农红军开始有毛泽东来领导了。

这也就是说毛泽东已经掌握了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权。

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开始和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在贵州、四川等地的边界线上,来会穿梭的。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即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他最擅长的战役,就是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给予敌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在配合运动战。

毛泽东在消耗敌军有限兵力的同时,把他们给逐一分散开来,然后找到机会,出其不意的给与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利用这种迂回穿插式的作战方式,毛泽东先后四次带领工农红军,度过赤水。并且歼灭了国民党大部分人马。

这是令国民党军队,绝对想不到的。竟然先后在一个地方吃了四次败仗,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参战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看到自己胜利无望,再不撤退的话,就有可能会被全部歼灭的情况下。所以,他们只好狼狈地逃跑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场打的十分漂亮的,在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工农红军来说意义还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存了工农红军仅存的硕果,而且还为日后工农红军再次走向强大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一次战役也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指挥的最为得意的一次伟大战役的胜利。同时,四渡赤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所以,这一次战争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这次战役是可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所比肩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只有最为伟大的军事家,才能在战场上超水平发挥,用三万人马打败敌军的二十万大军。

毛泽东做到过,所以,毛泽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家。


史学达人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之后,三路大军进逼中原,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实际上就从山东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解放军这边,华野外线兵团,陈谢兵团,晋冀鲁豫野战军,三路大军都在中原摆开了阵势,呈品字形分布,虽然一开始相互之间距离较远,只能进行战略性的协同和配合,但很快就开始进行战役性的协同配合。比如陈士榘率华野部队一路西进到豫西洛阳,配合陈谢兵团解放洛阳,之后又南下在外线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作战。

按照当时中央的设想,实际上是要把华野和中野合并,陈老总调中野司令部,华野部队除一部分留下来配合中野作战之外,一部分留山东坚持,粟裕率三个纵队约十万人,以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名义南下,渡过长江。但这个东南野战军实际上是隶属于中原野战军指挥的,即使粟裕率部南下,主要任务也是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

也就是说,这时候解放军这边,中野和华野之间的配合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不仅陈士榘率华野三、八两个纵队南下配合中野作战,中野十一纵也在豫东战役中配属粟裕指挥,参加战斗。在1947年国军一度取得的优势,在三路大军齐出中原后,局面陡然改观,国军在华中和华东的部队不得不疲于奔命,原本在华东的部队,也大量调入中原作战。

比如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都在这个时期进入华中战区作战,实际上是在华中剿总白崇禧指挥下作战。但在作战序列上,邱清泉兵团却仍然隶属于徐州剿总。在豫东战役中,区寿年兵团虽然属于华中剿总,但是在救援的时候,距离战场最近的却是正在山东境内的黄百韬兵团,而黄百韬兵团又隶属于徐州剿总,也就是华东战区。

正因为如此,这种作为国军主要作战机动兵团的调动,实际上战区无法指挥,只能通过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来指挥,而国防部此时并不完全了解战区实际情况,因此反应总是要慢一拍,给作战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一度向国军统帅部提出,将华中和华东两个战区合并,统一指挥,以利接下来的国共两军战略决战。

白崇禧这个建议其实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这时候主战场在华中战区,但是华中剿总兵力不足,又总是要调动华东战区的部队来参战,大战之前集中兵力,统一指挥,这也是军事常识。但问题在于,白崇禧之所以放着国防部长不当,跑来当华中剿总司令,就是因为蒋对他不信任,用陈诚当参谋总长,白崇禧觉得自己在中枢被架空了,所以才主动要求出外指挥作战。

所以,白崇禧虽然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但是到了国军统帅部,却马上被否决了。不仅如此,蒋还将他信任的宋希濂调到华中担任剿总副司令,并命令他在宜昌、沙市一带组建十四兵团,并且在武汉专门设置保密局对内监视的机构,宋希濂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蒋报告,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直接通过保密局直接向上报告。

而且,从1948年四五月间开始,把原本隶属于各个战区的绥靖区部队,也逐渐的编组为机动兵团,由国防部统一指挥,战区的兵力少之又少,几乎成了空架子。白崇禧当然也不是吃醋的,既然不让我痛快,我也不能让你舒服,所以就在云集了华中战区主要作战部队的十二兵团的人事任命上作梗,让土木系骨干胡琏当不成兵团司令,最后陈诚只好推出黄维来替代。

淮海战役之前,黄维兵团奉命东调,准备参加徐州会战,原定编入黄维兵团一起东进的八十五军,却被白崇禧留置在了华中,一直到黄维兵团已经在蒙城和解放军接上火了,八十五军才赶到战场。之后,黄维兵团被包围,蒋打电话要求白崇禧派张轸兵团东进增援,白崇禧坚决不肯,蒋只好改为调刚组建不久的宋希濂十四兵团东调。第二军的一个师到汉口都上船了,硬是被白崇禧的卫队控制着船,不能开船。

宋希濂回忆说,白崇禧在此期间单独和他密谈过,白认为蒋的全部支持都在黄埔嫡系,而徐蚌会战是打不赢的,他不会去指挥,让宋希濂也不要去送死,只有让黄埔嫡系的精锐都在徐蚌会战中打光了,蒋就失去了他的本钱,只能下台了。宋希濂当时听了这个话,吓了一跳,赶紧跑去向保密局武汉负责人报告了这个谈话的情况,然后就连夜赶回宜昌了。

可以说,在淮海战役的几个关键阶段,蒋在重要节点上曾经给解放军送过助攻,白崇禧就是第二卧底功臣,贡献比郭汝瑰要大得多了。无论是在阻挠胡琏当兵团司令,还是将八十五军留下,还是在黄维被包围之后不肯派部队救援,甚至到了杜聿明集团被包围之后,离华东战场最近的,除了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就是华中的两个兵团,但却都被白崇禧阻挠,没有增援。如果没有他从旁掣肘,让张轸兵团和宋希濂兵团全力东援,淮海战役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真有可能像杜聿明说的,只能等着四野南下了。


萧武


战争中人的因素确实是最为重要的,不得不说很多战争的胜利,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伟大的人,在战争中决定着一次又一次伟大战役的胜利。这样的人,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成立,正是靠着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是他带领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带领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了独立与自主,公平与自由的。


所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军事家。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让战胜了所有的国内外对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让工农红军迅速的发展壮大了起来。

为日军红军夺取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开辟的敌后革命抗日根据地,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还有他发表的《论持久战》,为中国抗日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为中国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策划了三大战役。正是三大战役的打响,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蒋家王朝。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毛泽东,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厉害的军事指挥家。

毛泽东的一生,可以用征战无数来形容。他打的胜仗,真的是数不胜数。在如此多胜仗当中,最令毛泽东倍感自豪的要数四渡赤水之战。

因为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带领的三万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的胜利。

这就是毛泽东军事才能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机动作战的真实案例之一。毛泽东取得成就最大的一次战役要数三大战役。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给人们带来独立与自主,让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毛泽东,才是中国历史上天才级的将领。

所以说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因为毛泽东的正确性与伟大性,让他带领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才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的。


汉史趣闻


莱芜战役国军5.3万人3天被全歼,卧底将军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战争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绝不可能一个两个人改变战争形势。如果认为一两个人就能改变战争形势,那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史观,不具备研究历史的基本素养。

解放战争中的经典战役——莱芜战役中,很多人以为,我党的卧底将军韩练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真相。

莱芜战役这一战,华野把把国军在胶济线上全部机动兵力两个主力军第七十三军和第四十六军(即整编第四十六师)消灭得一干二净,把第十二军消灭了一个师,把第八军打垮了两个师,消灭和击溃共四个军。其中第七十三军和第八军都是蒋介石嫡系精锐,第四十六军也是有名的桂系主力。

时任国军46军军长的韩练成在莱芜战役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必须予以承认,必须铭记。

韩练成在莱芜战役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我认为主要是三点:

1,第一时间把国军的部署告知我军。

莱芜战役中,韩练成是通过董必武和周总理与我军建立联系的。莱芜战役期间,双方分别派出了杨思德和解魁作为代表来回联系。每当下达到韩练成手上的情报,韩练成都会第一时间告知我军。相对于我军的其他情报来源,韩军长的情报更快更准确。

2,在我军歼灭73军时,保持按兵不动和假支援。

李仙洲集团有73军、46军和12军三个军五六万人。韩练成原本是西北军旧部,救过蒋介石的命,现在又成了桂系的将领。46军下面的师长团长甚至营长连长都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人,这决定了韩练成不可能像高树勋那样阵前起义。所以,当华野攻打莱芜时,只是提出了要求46军不增援73军的要求,这里只是战术上的配合。

3,推迟了李仙洲集团的突围计划。

当我军全歼了73军的77师时,李仙洲召集高级将领开会,研究是否遵照王耀武命令迅速撤退。会议决定,在2月22日早上开始以第七十三军两个师和第四十六军两个师共四个师齐头并进,以强大火力开路,采取"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突出华东野战军包围圈,与12军汇合。此时韩练成发言,阐述了提早突围的种种困难,最终把突围的时间推迟了1天。

4,孤身潜逃,让46军没有指挥。

23日突围时,73军和46军的将领全部集合,准时出发,始终没有找到韩练成。当天下午,73军和46军被全歼,李仙洲被俘虏。韩练成到哪里去了?其实他一早就脱离指挥位置,当天就见到了华野首长陈毅以及政治部主任唐亮。

这就是韩练成在莱芜战役中做的全部工作,不能说不重要,但远远没有达到决定整个战局的程度。

那么,莱芜战役我军为何会胜利呢?我认为主要是华野首长用好了三个谋略。

1,定下决心、持重待机。

一开始,我军是打算坚守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的,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南线的欧震集团。可是,我们发现,陈诚指挥下,欧震集团把美械师和杂牌军混杂起来,然后以"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避免冒进"稳步推进,显然没有办法各个击破。于是,我们放弃了临沂,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北线李仙洲集团。

2,示形于南、决战于北。

我军以少数兵力伪装主力,做出了南线决战的架势。同时又放弃临沂做出了向西与晋冀鲁豫军区汇合的假象。其实我军真正的主力,整备全军,夜行晓宿,隐蔽急行,迷惑敌人。当占领莱芜城的国军发现大批解放军时,已经太晚了。

3,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我军虽然在装备上和兵力上都是劣势,可每次战斗打响时,我军都能集中敌人三倍甚至四倍的兵力全歼敌人。2月19日,敌77师南下莱芜规建,我军派出了2个纵队4个师,迅速将其全歼。莱芜城中里李仙洲有7个师,而我军则集中了21个师进行攻,同时围三缺一,促使敌人突围。突围中,我军以6个纵队16个师设置口袋阵,敌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这就是莱芜战役的基本情况,韩练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过于夸大。


历史知事


战争中毋庸置疑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再高明的策略都得人去制定和执行,再先进的武器都得人去使用。

历史上有没有哪些战役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答案是肯定的,有。

莱芜战役中,解放军仅用三天时间就歼灭了国民党5万多军队,还活捉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司令王耀武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惊叹骂道:“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为什么解放军能够如此快速准确的消灭这么多国民党军?这就要提到一个人,隐形将军韩练成,他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7年,韩练成到徐州参加蒋介石和陈诚的军事会议。回来后马上把国民党进行鲁南作战,全迁临沂共党的方案这一重要情报赶紧传递给华野。

华也迅速制定出在莱芜一带的作战方案。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发出A三密电,同意了华野的作战方案。

战役一开始,华野七纵队在陈毅的带领下已经把李仙洲的主力集团装进了口袋中。李仙洲率部突围,他想找46军军长韩练成开个碰头会,可这时韩练成莫名消失。

没了主帅的46军瞬时乱了方寸,人心惶惶。李仙洲更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他迟钝之时,华野已经在陈毅的带领下攻克了锦阳关,切断了李仙洲北撤的通道。

此后陈毅发起了总攻。短短数小时,势如破竹。打的国军溃不成军,最后一举歼灭。国军中将李仙洲也被活捉。


那么韩练成到底去哪了?原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在李仙洲准备突围前,他以部队还没部署完毕,硬是拖延了一天时间,他躲到了一家店铺的地下室,故意放弃对部队的指挥,使全军陷入混乱之中,这样才能被迅速俘歼。

因为信仰,韩练成早都跟共产党合作了。早在陕北刘志丹的引荐下,他和周恩来同志已多次秘密会晤,后来他的入党申请也得到了朱总司令的肯定。

莱芜战役后,韩练成将军作出了大胆的决定,他依然回到蒋介石身边潜伏,为我党提供情报。在孟良固战役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被蒋经国称为“总统身边隐藏时间最长的隐形将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解放后曾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1984年病逝,享年75岁。


说史听涛


历史上战争中人起的作用的战役有很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结局的也有很多,比如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以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扭转过多次战役。

一.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战役



在1929年,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准备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但是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在党指挥枪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否定了毛泽东的建军思想,选掉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把毛泽东赶出了他所建立的红四军。

没有毛泽东的红四军、没有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处处碰壁,军队管理混乱,人员损失超过三成。中央知道后要陈毅到上海说明情况,陈毅据实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央的李立三和周恩来要求陈毅和朱德一定把毛泽东请回来。陈毅和朱德承认了错误,毛泽东回到红四军恢复原职。

毛泽东回来后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这一决议奠定了“党指挥枪”及党委领导下的军事首长分工制,确立了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

经过这次会议后,在毛泽东领导指挥下下,红军在赣南闽西打败了蒋介石三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第一次反围剿红军4万对10万,歼敌13000多人,活捉敌司令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红军3万对20万,连打五次胜仗,歼敌3万多,蒋介石骂完何应钦而后大哭;第三次反围剿红军3万对30万,蒋介石亲自领军,红军歼敌3万多,国民党26军16000多人投降,蒋介石通电下野。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回归,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才有了后来的三大围剿战役的胜利以及5万多平方公里、250多万人的中央苏区。

二.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毛泽东在赣南闽西建立了中央苏区,从苏联回来的王明为了控制中央苏区,派人到苏区夺权。毛泽东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中央对他个人的处理决定一定会接受,但对错误的政策一定会据理力争。为此,毛泽东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出任中央苏维埃人民政府主席。

1932年周恩来来到苏区,主持攻打大城市的军事战略,会议得到了大多数红军将领的支持,但遭到了毛泽东的强烈反对,毛泽东此时成了孤家寡人,无人支持他,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被剥夺了中央局代理书记一职。会后,毛泽东生病到东华山一庙里养病。

在毛泽东养病期间,红军攻打赣州33天,连城墙都没攻破,反而损失3000多人,还有一个师被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包围,形势极其危险。万般无奈之下,周恩来让人上山请毛泽东下山指挥。

毛泽东抱着病体下山,由于形势危急,毛泽东一边赶路一边指挥,使被围部队得以脱险,并改变战役计划,急进福建出其不意拿下龙岩、漳州,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甚至连飞机也缴获两架,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虽然毛泽东指挥红军取得了胜利,但中央还是批评毛泽东打漳州的胜利是错误的,认为打赣州虽然失败但是正确的,毛泽东为此据理力争,由此彻底失去了军队和党的领导权,红军也开始走上了失败之路,一大批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为以王明为中心的中央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

这些战役就是以一个人的智慧改变战役走向的实际案例,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毛泽东主席是个天生的军事家,那些和他同时代的战友和他还是存在差距的,也注定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和领袖。


火炎炏焱燚水淼


约瑟夫·罗彻福特

如果不是罗彻福特破译出日军密码,并且质疑华盛顿海军情报处的推理,美军很有可能在中途岛海战中落败,彻底失去太平洋战场的控制权,整个二战的走向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系于一战之上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被迫对日宣战,虽然美国的工业实力远超日本,但是因为之前美国并未参与二战,因此工业重心并不在军事上,想要将这些工业产能转化成军事实力,并且达到超过日本的水平,最起码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对此日军非常清楚,因此想要在这之前,占领西太平洋,这样就能对美国西海岸形成威慑,以此来和美国谈判,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想要在发动中途岛作战。

事实上,按照当时日本的情况,日本强大的兵力以及执行力,拿下中途岛,威胁美国西海岸是非常可能的。毕竟因为珍珠港遭受重创,日本的综合战力是美国的三倍左右。但是最终结果却是日本惨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美国提前破译了日本人的意图,而破译密码的关键人物就是约瑟夫·罗彻福特。

截获关键密码本

1942年1月,美国打捞到日本的“伊号124”潜艇遗骸,在遗骸中发现了一份密码本。密码本送到罗彻福特手中后,罗彻福特发现这正是他一直试图破译的“海军暗号书D”,这是是高级司令部才能使用的战略级密码。这种密码系统主密码是由4.5万个五位数数码组组成。“在密码本的帮助下,罗彻福特对日军的海军情报破译神速, 1942年5月20日,罗彻斯特截获了日本联合舰队的一个进攻计划,知悉日本即将对一个叫“AF”的地方发动攻击。

AF到底是哪里,罗彻斯特PK海军情报处

而这个关键的“AF”到底是哪里,成为破译这份密报的关键。当时华盛顿海军情报处坚持认为,日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应该是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或者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而罗彻斯特却并不这么认为。

有人提出,在日本突袭珍珠港时,曾经使用过“AF”。于是罗彻斯特在数不清的电文中逐一翻找,并找到了这封提及“AF”的电报,电报内容是要求水上飞机从马绍尔群岛起飞,飞往珍珠港,并注意避开来自AF的空中侦察。罗彻福特根据地图分析出,AF很有可能就是中途岛。

很明显日军对“AF”的进攻计划是决定太平洋战场未来走向的关键点,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不允许紧靠推理和猜测来判断,舰队总司令尼米兹需要确凿的证据。

假情报阴出真情报

为了彻底验证“AF”的真实身份,罗彻福特和手下计划用假情报来试探日本人。他们让中途岛用明码报告淡水设备故障,并让珍珠港总部回复:“已向中途岛派出供水船”。日本截获信息后,通过密码通知主力进攻部队携带淡水净化器,来应对AF淡水匮乏的情况。而这些密码被罗彻福特截获后,充分印证了,AF就是中途岛。

中途岛海战的计划通过佯攻阿留申群岛,吸引中途岛美军出击,而日均主力趁机占领中途岛。本质就是利用美军对日本的进攻方向不明确,从而在中途岛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随着密码的破译,日军作战意图完全暴露。

中途岛彻底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走向

1942年6月4日,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遭到了美军轮番轰炸,仅几个小时的时间,日军 “赤城”“加贺”“苍龙”“飞龙”4艘航空母舰、“三隈”号重巡洋舰、332架飞机及3500名日军陨落在美军的火力之下。成就了美军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军彻底失去战力优势。

中途岛对于二战的影响不言而喻,而罗彻福特对于中途岛的走向也至关重要,试想如果当时美军真的采用了华盛顿海军情报处的猜测进行战力部署,那么太平洋战场绝对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