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風歌
如果從習俗上來看,農村葬禮吹喇叭是傳承的一種,但很多地方開始禁止吹,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觸碰了某些人的利益。在我看來,葬禮上吹喇叭是可以的,為什麼不能吹?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傳承,雖然不吹也可以,但這完全看主家意願。讓我搞不懂的是,還有有關部門站出來禁止。
說個發生在某村的真事,這個村大概有200戶人家,村東頭的一戶人家的老人走了,於是僱傭嗩吶手吹奏,左鄰右舍聽到嗩吶聲,包括村裡的老村長也到場幫忙處理喪事。但他們家的後院有一對兒剛結婚兩年的夫婦,家裡有個孩子,1歲多,可能是被嗩吶的聲音嚇到了,於是就向村裡反應,說這東西擾民,然後好像還去主家找了,主家也很鬧心,甚至因為這事差點大打出手。
如果從擾民的角度來看,嗩吶的動靜的確是有擾民之嫌,畢竟這玩意的東西特別有穿透力,只要嗩吶一響基本上全村都能聽得到。有些人家辦喪事會僱傭好幾個嗩吶手,不分黑夜不停的吹奏,這樣的確是會影響周圍的村民休息。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不是很注重這些風俗,根本不理解這些傳統風俗,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是危害自己利益,只要是影響到自己,只要是自己接受不了的,都應該被禁止。而有關部門也只能根據民願出臺一些政策。
但在我看來,我覺得嗩吶不應該禁止,畢竟這種噪音不是長久的,誰家還沒有個白事情?吹嗩吶的原因我就不在這裡科普了。人家僱傭嗩吶手也只是在葬禮期間吹奏,而不是永久性的擾民,其實沒必要去雞蛋裡挑骨頭。
過年放炮除卻影響環境之外,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說動靜大影響人休息?其實嗩吶的意義跟過年放炮、吃餃子是一樣的。過年咱們穿新衣服給老人拜年,老人去世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後一程,這是個習俗,是個禮儀。
但就因為這個事情影響了某些人的正常生活,還是暫時性的,這就像捅破了天一樣,仗著自己的權益就去各種投訴,這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的觀點是吹嗩吶是習俗,談不上好壞,這是傳承,是民俗,不該禁止。但同時也該考慮擾民的這個事。
新農志
嗩吶,民間樂器,聲音大木製長管,下端套著銅製的喇叭口。在農村葬禮上,嗩吶是主要的演奏成員,吹奏者不是胡亂吹得而是按照章法吹奏出來沉重、悲傷肅穆的氣氛。
我們這邊葬禮有三天,一般是最後一天會請來喪樂演奏班,有長號、嗩吶、鑼、敲板在迎花圈、出殯、下葬時都要有喪樂響起。遇到大戶人家,光迎花圈都要上百個,而且每次還都是到村裡大街上迎接,這個吹嗩吶的活沒有真本事還真是撐不下來。
農村喪禮上吹嗩吶風俗並沒有什麼不好,嗩吶響起整個村子鄉親都能知道哪個老人去世了。附近鄉鄰都會翻出自家老人去世葬禮上記錄的賬本看看這家人有沒有上帳的,有的話還要還回去一般來說錢只能一樣多或者更多不能比人家少。
葬禮本來就是就是悲傷的事情,有了嗩吶吹奏氣氛會烘托的更好,對死者也是一種慰籍。所有親人都來送他最後一程,啥也沒有顯的冷冷清清,徒增淒涼之意。喪事嗩吶就比較緩慢、低沉點,很能感染周圍人的情緒的!一句話叫:聽著都想流淚!!配合其他樂器!使得葬禮熱鬧,又不失哀悼!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喪樂演奏也發生著變化,從原來單子樂器演奏加入了鍵盤樂、歌曲演唱,甚至有些地區主家請來演出團隊在葬禮上表演低俗節目,濃妝豔抹搔首弄姿對看熱鬧的孩童造成了壞的影響。
很多子女在老人生前對老人不管不問,沒有盡到做兒女的孝心。老人死後為了自己的面子講究排場,互相攀比,鋪張浪費。農村喪事如今廣大農村地區,奢侈攀比之風,成為了一種潮流,這一切,都指向了農村的失落、文化的缺失,奢侈之風加劇了普通百姓的負擔。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為兒女相對於葬禮上擺闊氣講排場追求虛榮,我們更應該要做的就是趁著父母健在對他們關心照顧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農村喪禮上吹嗩吶是對死者的思念,是流傳下來的傳統,也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去其糟粕跟隨時代,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貌然一新。
嗨嘍農村娃
從古老傳統習俗的角度講,無可厚非,我老家每當老人去世,必設三天三夜超度道場,誦經,嗩吶必須齊全,很嚴肅莊重。
按現今人們的從事感覺,就沒必要,因為很多年輕人嫌吵,又聽不懂,所以現在有不少人不請吹嗩吶的。
現今社會又出現一種唱喪,代哭喪的現象,頗覺無聊又無趣,費用還不低。二千多元請六位花腳婆,可哭喪也可唱喪。不知何意,不得而知。不過還很流行,去年我見過兩場。
無子女者情有可原,有子女者的確不該。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因老告終,壽終正寢,一生辛勞昭後世,入土為安佑子孫,傳承傳統得贊,與時俱進響應新規也得贊,唯代哭喪唱喪者贊不住。
孝道,葬俗還要代代相傳。
董滿憲
問:農村葬禮上吹嗩吶,這種風俗是好還是壞?
農村的老人故去了,一般都要請一班音樂會,在我們這裡跟他們叫"老道經″,這樣的音樂班子穿的都是和尚袍,帶的是老道的黑平頂圓帽,領頭還要穿上和尚袈裟,手裡拿著一個"西方接引"的如意牌,在靈前跟和尚一樣超度唸經,這班"老道經″也一邊跟著念,一邊敲著木魚和鑼還有敲小鼓,念一遍之後就去拜灶。
拜完灶之後,就圍坐在長桌周圍,吹打民間音樂。這民樂班子共有十幾個人,頭一個是打小銅鑼的,一個木架上綁著十個銅鑼,敲打能發出七個音階,這七個音階說是"宮羽五六翻商尺(車)″。後面就是吹管子的,吹笙的,敲鑔歌的敲鼓的等,他們奏起音樂來就是"羽五六啊,尺(車)宮六啊,尺商尺呀″。
這裡邊的主角就是吹管子的,吹管子的有時也吹嗩吶,嗩吶就是比管子多了一個前邊的喇叭。
音樂會有時也吹著轉街,在出殯送路的時候,他是在十六扛抬靈的前邊引領著吹,翻來覆去吹的都是那個道場音樂,場面是非常熱鬧。
在過去為超度亡靈,這音樂班子還要"跑方,渡橋″,渡橋就是把兩輛大車搭在一起綁牢了權做是奈何橋,穿袈裟的在前面念著引領,閤家的孝子們後面跟著從橋的這頭走過去,減輕故去人的苦難。
跑方是放下五個桌子,和尚在前繞著桌子走或跑,後面跟一個孝子追,這叫追上和尚打和尚,但和尚不讓你追上,眼看要追上,和尚一念經,孝子馬上就得跪下。
在送殯的路上,有親朋好友擺路祭,音樂會也要跟著敲打跟著吹,這就是看吹管子或吹嗩的能耐,這裡過去有一個最有能耐的,吹嗩吶在兩個胳膊上各放一滿碗水,吹十幾分鍾後這兩碗水都不灑出一滴。
其實,這些音樂會和做道場過去都是廟裡和尚的事,自從近一二百年來,和尚少了,就由民間來傳承了。
題主問這個風俗是好是壞,要我說,傳承了千年的東西,還能傳承和保留到現在,就有它的傳承價值,就有它的傳承道理,它有熱鬧但也有肅穆,總比洋樂隊的銅鼓洋號薩克斯來湊熱鬧強吧?
生產隊長老楊
農村喪葬上吹嗩吶到底好不好,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的卻看待,作為一種傳統的風俗,好壞源於利用吹嗩吶的形式,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
(1)傳統喪葬吹嗩吶風俗的意義?
1、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在最後一天起靈的時候,請了村裡兩個嗩吶師傅,起靈前親朋都會前來見老人最後一面。嗩吶師傅在大門口擺放一張桌子,放上一壺茶,只要有親朋前來,就會吹響嗩吶,我們小輩就會跪在奶奶靈前和親朋一起跪拜,並還禮,所以這個時候吹嗩吶起到的是提醒院內我們有親朋前來,好讓我們提前做準備。
2、然後,所有親朋都到了之後,要拉著奶奶的棺材去墳上,村子裡老人去世都要拉著棺材繞一圈,最後拉到祖墳或者自家耕地去埋葬。在送到墳地的路上,一路上嗩吶師傅都要不停地吹嗩吶,既是對老人的悼念,又是一種儀式感,還起到 提醒村子裡的人誰家老人去世了。
3、到最後老人的棺木拉到墳上之後,墳坑早就挖好,將棺木下葬的過程中要吹響嗩吶,家中老大填埋第一剷土後,家中小輩親朋都會難掩傷心,痛苦不已。而此時吹嗩吶,加重了這種悲傷之情,也是對老人下葬最後的懷念。
所以傳統意義上,喪葬吹嗩吶,本就是為了表達晚輩的誠信和孝順,並且吹嗩吶烘托氣氛,有些喜喪還能起到熱熱鬧鬧的場景。在農村一直都是這樣的,大家也都很認可這種習俗。
(2)如今一些村子喪葬吹嗩吶變了味兒。
1、首先要說的就是部分農村請的嗩吶團隊,包含了演出項目,一個團隊裡,既有吹嗩吶的師傅,又有表演歌舞的成員。而農村為了熱鬧,在老人去世後舉辦的歌舞項目,多半都包含著一些低俗內容。熱鬧是熱鬧,村子裡的小孩子、大人們到了晚上就會跑到表演地點觀看,但真心不雅,並且也敗壞風俗。
2、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現在農村一些人存在攀比形式,吹嗩吶也要分出個誰家吹的響亮,白事花大錢,攀比成風,這也大大影響了農村的風氣。
所以這種情況下的喪葬吹嗩吶,自然是不好的。
但還是那句話,凡事不能一刀切的看問題,一些專家提議農村喪葬吹嗩吶,發現了罰款,這種做法我是不贊同的。對於一些真心為悼念老人的傳統嗩吶項目沒必要過於較真,對那些不好風氣的嗩吶項目也確實應該提高監督,加以制止。
當然了,對於老人去世後一些形式上的孝順到底要不要表現得刻意,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在老人生前好好孝順,誠信對待,才能在老人死後不留遺憾。
李阿冰
我是農村,就我幾個親人去世,活看沒享福,受一輩累,死也沒攢下錢,我媽去世十幾年了,我想起來就生氣,我一個弟媳婦,平常在嗩吶班幹,敲擋擋,一天二十元錢,我媽去世,她應該哭喪,她突然說去吹嗩吶,當時氣我,我沒說話,他家人聽不下去了,你去吧,咱老人去世看你怎麼辦吧,我這個弟今年五十四歲了,他爸躺十年了,快不行了,我這個弟兩個妹妹我媽看大,我大女婿是工人家庭,城市不懂嗩吶,他去我傢什麼禮也不懂,還在說老人死了還唱戲呢,不見一回這嗩吶,毛澤東領導去這些東西,又開始,不孝順,死了叫唱戲叫外人看,想起幾個老人心裡難受。
用戶6749300950
農村葬禮上吹嗩吶,這種風俗,既不能批評它壞!也難以讚美它好!
一、為什麼說不能批評它壞
我們這裡葬禮上吹噴吶,與樂隊的洋鼓洋號吹打流行曲不同,嗩吶從始至終吹奏的都是悲哀的曲詞,聽起來很傷心。由1~2人吹奏。
葬禮是萬分悲痛的場面,親人離世,子欲養而親不待,老人就要歸山了,這種人生永別的悲痛心情,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哭也聲嚥了,淚也流乾了。親人們看著靈輀離家越來越遠,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就要長眠地下,與荒山為伴,要與蔓草為鄰了。此時欲哭無淚,欲言無聲,悲痛哀傷之情難以釋放。
嗩吶,聲音高亢,音色明亮,音量大,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適宜表達喪者家人的悲傷心情,烘托悲傷的場景。
所以,每每人家葬禮,都要請上吹嗩吶的師傅,吹奏哀樂。
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各地的葬禮儀式雖然不同,但請師傅吹嗩吶,這幾乎是一致的。
這種古代流傳至今,八方一致認可的方式,既不浪費多少錢財,也不汙染環境,既沒有不雅色相,也沒有傷風敗俗,既不影響鄰里關係,也不影響政策法規,怎麼能說它壞呢?
二、為什麼不能說它好
玉笛幽幽嗩吶鳴,悲傷寂寂動哀情。洞簫嗩吶增傷痛,鶴唳三更不忍聞。
本來人家有喪親之痛,離別之悲,聲聲血,聲聲淚,肝腸寸斷,寢食不安。嗩吶師傅還要吹出那麼悲傷的曲子來,怎麼能說這好呢?永遠看不到悲哀景象,永遠聽不到悲哀的聲音,那才好啊!
但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生生死死,規律難違呀。
所以,農村葬禮上吹嗩吶,在我看來,不是好與壞的的區別,不能用好和壞來衡量。這是一種文化,這是一種傳承,是一種鄉愁!
一生好人大司馬
喪事吹嗩吶,是對死者的思念,一般都是在起靈時吹和去墓地的路上吹,到下葬時也要吹。
嗩吶是民間樂器,方便、經濟、實用,古代窮人都買得起,另外比較經濟的還有笛子、簫、二胡,而這幾種樂器只有二胡和嗩吶的聲音可以體現悲傷的心情,但是下葬時二胡不方便在行走時演奏,所以只有嗩吶最合,而且嗩吶可以表現死者家屬悲壯、悲憤、和悲傷。
人們婚喪嫁娶,操辦紅白喜事的禮儀由來已久,早成為民間傳統的一大習俗,尤其在農村廣為盛行。那些陳舊的儀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續了多少年,讓人追憶起來,彷彿就在昨天。老百姓有句俗話: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該喜該賀,即便是白事也要權當紅事辦,熱鬧氣氛不能少。因此,當年的嗩吶匠、鼓樂手十分走俏吃香。
農村人家,凡逢年過節操辦喜事,誰家都想圖個鬧熱,爭面子,講排場,請來嗩吶匠和鼓樂手,吹吹打打送嫁妝、跟花轎、鬧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孃家等一系列喜慶娛樂活動,少則也要鬧上十來天。操辦喪事的風俗習慣更多,倘若祭奠長輩,鋪排場面更不亞於紅事。無論弔喪、送喪,都不離鑼鼓吹打。更有甚者,請來戲班、打玩友、唱孝歌,親朋好友陪同藝人們通宵達旦。
湘女朱丫頭
農村葬禮上吹嗩吶是自古以來的風俗習慣,老人過世必請嗩吶班子,在農村,有人專門吃這碗飯。所以不存在好壞的說法。
農村葬禮請嗩吶班子來熱鬧熱鬧,這種風俗習慣全國各地都有,在西南一帶,基本上還是流行傳統的演奏方式,其他地區基本上都是一個團隊,分工合作,吹拉彈唱各司其職。
本來這種給葬禮增添熱鬧氣氛的嗩吶班子沒什麼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嗩吶班子加入的年輕人,把傳統的表演方式慢慢的改變了,從傳統的演奏到受歡迎,最後演變成打色情表演的擦邊球,慢慢的開始有人討厭這種嗩吶表演方式。
舉一個例子:
榮哥老家貴州畢節,最近幾年農村嗩吶班子特別火,而且收費很高,一場表演下來出場費至少一萬塊,而且生意非常火爆,幾乎是只要有葬禮,必請這些嗩吶班子來表演助興,是葬禮上一幅靚麗的風景。
這些嗩吶班子都是從傳統的嗩吶班子演變而來的,基本組合是這樣的:
①.吹嗩吶的師傅兩個
負責吹嗩吶曲子,一個吹高音一個吹低音,相互配合,一首嗩吶曲子約3~5分鐘,這些嗩吶曲子聽起來很順耳,也很好聽,不過只有吹嗩吶的師傅們懂,外人根本玩不了。
②.打大鼓的兩個
負責配合嗩吶師傅們吹的嗩吶曲子的旋律打大鼓,一般情況下都是一男一女,有的人為了製造熱鬧,故意做出一些不雅的動作,引起圍觀人群的互動。每次表演節目都要做一些不雅動作,才能把氣氛搞上去,不然圍觀人群不多,就是要滿足觀眾的某些喜好。
不過在很多地方,農村的嗩吶班子表演方式雖然發生了改變,但是還沒有脫離原來的軌道,只是更加專業了而已,依舊受到歡迎,風氣還是挺好的。
榮哥曾經在浙江打工數年,那裡的農村葬禮請的嗩吶班子是一個團隊,至少有20個人,嚴格來說應該是一個演奏團隊了。團隊成員穿統一的制服,各種樂器互相配合,演奏一些很老,但是很好聽的歌曲。
東北地區農村的嗩吶班子也很注重表演,東北人天生的表演天賦被髮揮的淋漓盡致,說實話,我雖然是南方人,但是更喜歡東北人嗩吶班子的表演風格。
總的來說農村葬禮上的嗩吶班子是民間一種表演形式,是一個風俗習慣,只要延續、保持健康的表演方式,就不存在是好是壞之分。
黔世界榮哥
葬禮上嗩吶演奏,我覺得無可厚非。特別是農村,本來農村有些地方的人家就比較偏僻,在白事上有幾個嗩吶也顯得熱鬧一些,要不然真的冷冷清請的。
最讓人不解的是,現在好像天天在瞧農村各項風俗不順眼,老是拿農村風俗說事。那些的確有違道德法制的風俗是應該破除,但是真沒必要去針對那些古老文化傳承。要是真的不好的風俗,會在歷史長河中慢慢淘汰掉的,根本就無須操心。
在民間有多少文化傳承被人們遺忘了?現在好多手藝都沒人做了,再過幾年估計都沒人知道什麼叫石匠木匠了。傳承了幾千年的東西卻在我們這幾十年間斷掉,不覺得可惜嗎?
不用去刻意針對,自然法則,適者生存。對一些無傷道德法制的文化傳承,讓它自然傳承吧。如果能適應就傳承下去,不適應了就會被淘汰掉。就像我這裡,也前做這個手藝的有好多人,而現在已經不多了。會的人差不多四十歲以上,年輕的已經沒人去學了,還能玩幾十年吧。也許再過四五年,這一門古老的技術又將只有在縣誌或歷史文獻中才能看到了。
請珍惜古老傳承技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