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话红楼
在清朝两百多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两位影响深远的女性,一位是世人唾弃的慈禧,另一位是令人称赞的孝庄。
孝庄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她的本名叫布木布泰,寓意为“天降贵人”。她只有13岁便嫁给了皇太极当侧福晋。
当时孝庄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大福晋,有她的“照应”,孝庄在后宫的地位一路高涨,很快成为次于姑姑哲哲的后宫“二号人物”。
皇太极称帝后,她姑姑哲哲成了皇后,同时,他还册封了五位妃子,孝庄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虽然入宫晚了九年,但她却很快得到了皇太的极的独宠,逆袭成了后宫二号人物,她不是皇后却胜似皇后,连姑姑哲哲都比不上她,孝庄更是望尘莫及了。
老子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聪慧过人的孝庄并没有因此事而争风吃醋,而是悉心培养儿子福临。
机会很快来临, 公元1638年,皇太极突然暴亡,因身前没有立下遗嘱,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皇位继承的争夺。一时间,“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
这其中,最有资格上位的是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且立下过不少功劳。但弱点是他不是嫡子。
多尔衮战功显赫,才干超群。但弱点是他在兄弟排行中只是第十四。
两个人争夺皇位互不相让,剑拔弩张。关键时刻,孝庄挺身而出,找到多尔衮,提出了立福临为皇帝,让其辅政的想法。
没想到多尔衮马上答应了。结果豪格孤掌难鸣,也只好同意。就这样,年仅6岁的福临得以继任皇位。
之后,多尔衮在团结了另一位辅佐大臣济尔哈朗后,审时度势果断将豪格废为庶人,很快稳定了政局,事实上成为了 “摄政王”。
之后传出了孝庄与多尔衮的“绯闻”。
在《清朝野史大观》一书中,关于这一段历史,是这样记载的——“举朝咸为世祖歉然,思所以报之!”
朝臣都在为劳苦功高的多尔衮抱不平,琢磨着如何报答他。思来想去,大家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了孝庄的身上。
于是汉大臣范文臣亲自作伐,向少年天子顺治建议“请王与皇太后同宫”。
一番诱导之下,顺治居然认可了这桩婚事,并且诏告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当然,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情,多记载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清宫轶闻》《多尔衮轶事》这样的野史中,真伪众说纷纭。
执赞成观点的人认为,多尔衮功高震主,独断专横是真,孝庄太后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想方设法帮助儿子巩固政权,她想出的办法就是联姻,于是下嫁给多尔衮。
另外,关于孝庄下嫁一事,还有文史中有述及,降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因此,《建夷宫词》里的这28个字可谓破道玄机,成了主张孝庄下嫁的重要依据。
而执反对意见的人认为, 孝庄太后当时已经经是年近四旬的人了,她再怎么美也到了色衰的时候了,多尔衮怎么会瞧得上人老色衰的她呢?同时,以他的地位,身边显然不缺美貌女子?
而好色的多尔衮把豪格置于死地后,将其妃博尔济锦氏收为己有。随后,他又命朝鲜国王送女为妻。因此,所谓的“现方鳏居”,根本是无稽之谈。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暴卒,年仅39岁。死后,顺治追封其为“诚敬义皇帝”,但仅仅过了两个月,多尔衮就被挫骨扬灰,可见顺治对多尔衮多恨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孝庄没有下嫁给多尔衮。
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才为其平反,给多尔衮12字评价:定国开业,成统一之业,厥功最著。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继承人。当时最具有实力竞争皇位的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双方争夺激烈,各有自己的拥护者和势力。但是让人惊愕的是皇太极的庄妃突然下嫁多尔衮,多尔衮退出竞争,推举庄妃与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管实权。在影视剧和一些野史中多是这样的说法,那么庄妃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清代野史中记载,皇太极比庄妃大二十余岁,且晚年健康不佳;多尔衮比庄妃仅大一岁,皇太极在世时两人早已暗生情愫,甚至通奸。皇太极突然离世,作为地位不高且育有一位皇子的庄妃无论是为自己的将来还是儿子的将来着想,嫁给多尔衮,使儿子夺取皇位,让多尔衮为其效力,似乎合情。
在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媳等这类现象十分正常。从这方面看,庄妃下嫁多尔衮并不违背伦理,也是合理的。
从一些史料上看,也有证明孝庄嫁给了多尔衮。《清朝野史大观》中,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后范文程建议:摄政王丧妻,皇太后新寡,“皇上既视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此事在当时流传甚广,尤其是对于反清的汉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大丑闻。南方抗清的张煌言《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讽刺皇太后本该喝做寿的酒却喝了结婚的喜酒。还有一个最间接的证据就是孝庄临终遗命死后不合葬在皇太极陵墓。
但关于孝庄太后是否真的嫁给了多尔衮,史学界还有争论,这也被列为清初三大疑团。因为关于她嫁给多尔衮的史料多出自野史和一些反清人士的诗词创作中,可靠性有待考证。且受影视剧对他们青梅竹马形象的塑造,让人认定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国家人文历史
根据历史的记载,孝庄皇太后,是真的嫁了摄政王多尔衮,也就是改嫁给丈夫的弟弟,孝庄也因此成了极少皇帝死后改嫁的皇太后。
清朝皇室最著名的女性,非孝庄皇太后莫属。孝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奶奶,历四朝而不倒,先佐儿子、后佐孙儿的太后,历三朝而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极受尊荣。
关于孝庄下嫁公尔衮,有两条实证。
一条证据组诗,即南明朝廷兵部尚书张煌言所作《建州宫词》。
《建州宫词》第六首诗曰:“十部梨园奏上方,穹庐天子亦登场。缠头岂惜千金费,学得吴歈醉一场。”
第七首曰:“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第八首曰:“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椒殿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当清兵入关之初,远在浙江福建两省边境的南明朝廷兵部尚书张煌言,风闻摄政王多尔衮被顺治皇帝新尊为“皇父”之后,曾经有过册立妃子的事情,而这个新册立的妃子,就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多尔衮哥哥皇太极原来的妃子庄妃。
张煌言是汉人,且是汉族读书人,一生受孔孟之道思想浸淫久深,所以对这种“上寿称为合卺尊”,“大礼恭逢太后婚”的丑事不会放过,尤其对方是敌人,又是乱伦之举,更是正好借以搞臭敌人,因有此诗。
虽然,作为风闻之事,并不一定真切,或完全,但既然有风闻,庄下嫁多尔衮,,自然并非空穴来风。
而一条证据,就是野史笔《清宫遗闻》,此书卷上有明明白白有一条“太后下嫁摄政王”。在这条记载中,对孝庄下嫁多尔衮可谓言之凿凿,如数家珍,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条记载的意思是:“皇太极刚刚去世,有人以兄终弟及的老规矩,想立多尔衮为帝,当然,多尔衮的心里也蠢蠢欲动。但多尔衮最后还是放弃了,改立了皇太极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为帝,是为顺治。因多尔衮有扶助之功,加上在朝中威权无以复加,顺治当上皇帝后,先后封他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称其为皇父。
当时,那个帮助清兵入关的汉臣范文臣向顺治提了个非常有趣的建议,他说:‘听说摄政王新近丧偶,郁郁寡欢,而皇太后也寡居无偶,皇上您既尊摄政王为皇父,怎么能让父母异居呢?,宜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
我们知道,范文程是努尔哈赤最信任和倚重的汉臣,是开国元勋,他的话,比任何人的话都管用,所以,朝堂公议几乎是一致同意,因此,写史的大臣将“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写进了史书。
到了乾隆朝的时候,大学士纪晓岚负责史籍,觉得很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不应该记录在国史中,便请示乾隆皇帝,最后从史籍中删除了这条记载。
这一条史料最有趣的兴奋点,不是“太后下嫁多尔衮”这句话,而是顺治为母亲、皇父操办婚事过程中下的一道圣旨,特有趣,圣旨原文录于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情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著所司预办……”于是,顺治将母亲嫁给了叔叔。
儿子嫁母,为母完婚,遂成为了天下最大的笑话和流传最广的趣闻。
帝国的脸谱
300多年来,“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传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播的内容也越显得丰富、新奇、真切,从而引起了清史和民族史学界的关注。太后是否下嫁了多尔衮?人们普遍认为,此事并非捕风捉影,而是事出有因。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太后下嫁”是虚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证越来越多。拜读前几位老师们的回答,还有引用了李氏朝鲜的史料。
官方档案的疑点与认为“下嫁”确有其事的推断
从顺治年间档案到《清实录》、《清史稿》等官书档册的记载可知,顺治元年(1644)九月到五年(1648)十一月,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再晋为皇父摄政王。很多人解读这个“皇父”称谓,必妻顺治帝之母而得。称谓上的这一变化,说明多尔衮与福临已由叔侄关系发展成父子关系,多尔衮与孝庄已由叔嫂关系发展成夫妻关系。
顺治八年(1651),在《罢摄政王庙享诏》中,历数多尔衮的罪状之一,“又亲到皇宫内院”。这与传说中的多尔衮“出入禁宫,时与嫂侄居处”,更是不期而合,前后呼应。而在《世祖实录》的同条此处,竟将该条删除,这就无意中暴露了为尊者隐、为亲者讳的掩盖之实。
还有一条被提及最多直接的证据,是张苍水《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很多人认为该诗必依实情,有感而发,不会是凭空杜撰、无中生有的。有人还声称看见了国母下嫁的奏章。
据上述诸多说法,表明“太后下嫁”的传说,并非虚诬。
与此相反,已故清史学家孟森和郑天挺以及阎崇年教授对“太后下嫁”,均作了一番考实,认为纯属子虚乌有。
孟先生认为太后与多尔衮之间,不存在着暧昧,也不存在着嫁娶关系。“皇父”称谓,是“由报功而来,非由渎伦而来”,是古代“仲父”、“尚父”之遗意,即国君对老臣的敬呼。郑先生更有新解,认为“皇父”是亲贵的最高爵秩,不是伦常之称。他说:“多尔衮以‘叔父摄政王”专政久,勋绩甚懋,而爵无可迁,就家人行辈言之,亲尊于叔伯者,惟父耳。左右献谀乃以‘皇父摄政王’之称进,摄政示尊于国,皇父示尊于家。”又顺治四年范文程等因摄政王有“风疾”,奏启“跪拜永行停止”“自是而朝会燕飨,不复跪拜。其时君威隆肃,揆之臣仪微嫌亏略,欲弥其阙,惟以皇帝所尊者称之。”等等。
至于张苍水的《建夷宫词》,孟先生也作了精辟的考实。他认为张苍水是以抗清名世的文学家,他的诗饱含诋毁,缺乏史实根据。经查实,孝庄是在顺治十年(1653)慈宁宫修蒇之后才住进去的。而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已故,孝庄如何能同一个死去三年的人,在慈宁宫里举行结婚盛典?
至于福临颁布多尔衮罪状,其中一条是“亲到皇宫内院”,表面看来,似乎是“太后下嫁”的佐证,或者说太后与多尔衮有私通关系。但细细寻绎,大谬不然。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多尔衮,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有什么不是?既然作为罪状提出,说明太后既未下嫁,也未与多尔衮私通,因为福临不会以罪多尔衮而直暴其母之丑行。
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孟、郑、阎等史家的解释乏证,未免过于牵强。
他们认为“皇父”仅仅是清初一时之称,其含义是嗣皇帝对老皇帝或皇子对皇帝的称谓,它同时表明臣对君、子对父的“伦常”关系;而“尚父”、“仲父”,乃古称,沿用至今,其含义仅仅是国君对谋臣的敬谓,绝无家族伦理关系,所以,“皇父”很难说是“仲父”等等遗意。也不应将它视作纯粹的爵秩。因为“皇父”一称本身,对福临来说,多尔衮既是父亲,又是皇帝。
事实正是这样。如前所说,多尔衮生前,衣被、宅第皆天子之制,死后又以“帝礼”发丧,正式尊为“成宗义皇帝”。 对于登上权力巅峰的人来说,“爵秩”又管何用?何况“皇父”又不一定就是爵秩呢! 他们认为,“太后下嫁”是可能的。历史上,满族人有不论辈分的婚俗:“胡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亲,父子兄弟不论也。”在满族看来,兄娶弟媳、嫂嫁小叔、叔纳侄媳、子烝庶母,都是自然的,何况多尔衮拥孝庄母子称尊,孝庄姿色绝佳;多尔衮又酷嗜女色,手握大权,何事不可为呢?
上图昭西陵,孝庄安葬于此处
有人就孝庄的安葬问题,发现了“太后下嫁”的佐证。 孝庄病危时,曾语玄烨:你爷爷的山陵已久,卑不动尊,不要为我轻易打开。我思念你和你父亲。我死后,将我安葬在孝陵佐近,也就心安了。其实,孝庄并没有遵循“帝后合穴”的遗制,同皇太极合葬,没有像她终前叮嘱那样,葬在孝陵福临墓佐近,也没有同东陵未经合葬诸后,如孝惠、孝圣、孝和、孝静、孝贞、孝钦那样,葬在“风水墙”内,惟独她被葬在“风水墙”外,似乎被捐弃在族外。
她死后3天,玄烨在上谕中说,太皇太后生前曾多次说过慈宁宫新建的5间殿堂甚好,可惜她没住多久便去世了,遂决定拆迁这5间房至孝陵一带,搭建“暂安奉殿”。而据东陵耆旧相传,当年浮厝孝庄灵柩的暂安5间殿中,刻满了为她下嫁的百官贺词。玄烨这一“拆迁”举动,彻底销毁了太后下嫁的宫中证据,当属“拆迁”之本意。孰知孝庄之浮厝,一停便近40年,至雍正时才下葬,而雍正又不亲临祭奠,其轻慢之态,适足以说明曾祖母下嫁之不虚。
有个叫刘文兴的人,1947年在《中央日报》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说道:“清季宣统初元,内阁库垣圮。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摄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马科书稿等,遂以闻于朝,迄今犹藏诸故宫博物院。”就记叙者的情况和叙述看,刘文的真实性是存在的。文中提及的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及马科书稿,或现存,或发表,均有着落,惟有太后下嫁诏尚未发现,后若该诏仍存于故宫的话,终有一日会被发现,到那时,“太后下嫁”一案,将彻底大白于天下,结束争论。
邓海春
孝庄文皇后,库尔济吉特氏,原本是蒙古国贝勒寨桑的女儿,在她13岁的时候,嫁给了后金皇太极做侧福晋。后来皇太极称帝,库尔济吉特氏被封为了庄妃,那一年她24岁。2年后,庄妃诞下了皇九子福临。就在福临6岁的时候,皇太极驾崩,于是多尔衮拥立福临继位,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荣升为皇太后。
多尔衮,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为满清入主中原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孝庄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也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更是平常百姓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根据史料记载:皇太极病重之时,多尔衮与孝庄一直在病榻之前伺候着,那时两人就时常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并没有争夺皇位,而是拥立皇九子福临继位。有一种说法是说孝庄凭借与多尔衮之间的亲密关系作为交换条件,令多尔衮放弃称帝,转而死心塌地辅佐孝庄的儿子坐稳皇位。此后,孝庄与多尔衮就更没有什么可忌讳的了,孝庄常常以商议国事的名义传召多尔衮,多尔衮则可以随便出入太后寝宫。一来二去,前朝后宫对其二人之事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罢了。有想讨好皇太后与摄政王的主儿,还曾经向皇上奏请其二人婚配。顺治竟然以孝子的名义真的就下诏书给二人赐婚。
关于孝庄下嫁的记载,不仅仅只此一处。在明末遗臣张煌言的《苍水诗集》之中也有太后下嫁的记载: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民间也有打油诗说:清官秘闻传京都,阿嫂竞尔嫁小叔,若闻此事真与假,宁信其有不信无。
不仅如此,在易木撰写的《皇室秘闻》中,还详细记载了多尔衮与孝庄大婚大典时的场面,特别是孝庄差人画的《全宫妃女捧金莲送房图》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据说这副触顺治霉头的画在多尔衮死后就被顺治烧成了灰烬。
由此可见,当初孝庄下嫁多尔衮可能真的确有其事,更何况兄死弟娶嫂本来就是游牧民族的风俗,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当然,史学界也有很多持反对观点的专家。他们认为明朝遗老撰写的文章不足为信,其中可能有为了泄愤而故意诽谤的可能。此外,根据李朝与清廷之间的关系,一般大清的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都会邀请李朝使节出席,但是在当时的《李朝实录》中却找不到有关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记载。
关于孝庄下嫁之谜,史学界争论了300多年,至今都没能下一个定论。看来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大狮
向敬之
1
凡同时涉及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影视剧,如《孝庄秘史》《大清风云》,都安排了二人爱得天荒地老、死去活来的虐恋戏。这个虚构在历史上,似可找到足够的证据。
一、南明遗老张煌言的《建夷宫词》说:“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太后再嫁,皇帝敬酒,抗清名臣按南朝礼制,嘲笑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大嫂嫁小叔,下臣娶太后,违背和亵渎伦常。有人认为清军入关,搬来了八旗的政治统治,征战之时营造高压态势,民间自然不敢妄传宫闱秘事。
但是,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虽为儒将,但他该有北京密探,传来新朝敌情,为了对敌军进行攻心战,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打造最有力度的宣传书,哪怕是捕风捉影而未必还考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便是谤书也要震慑敌心。
《大清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许晴版庄妃与姜文版皇太极
二、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对已死后追封成宗义皇帝的多尔衮,反戈一击,整出十四款大罪,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云云,似乎坐实了摄政睿亲王逼太后下嫁,故而有了他皇父摄政王的身份,他可以随意出入太后居处。
关外旧俗,小叔娶寡嫂,并不少见,太祖继妃富察氏就原为堂兄遗孀。但,已入关接受汉化的世祖,显然对叔叔的强迫是不情愿的。与顺治帝有些交情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曾在《鞑靼战纪》中写道:世祖“发现自己的叔叔活着的时候怀着邪恶的企图,进行暧昧的罪恶活动,他十分恼怒,命令毁掉阿玛王华丽的陵墓,掘出尸体。这种惩罚,被中国人认为是最严厉的,因为根据宗教的规定,死人的坟墓是备受尊重的。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这个阿玛王,即多尔衮。世祖严惩死了的多尔衮,真因太后下嫁吗?
三、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后崩逝,遗嘱圣祖:“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清圣祖实录》),故而没有被运回盛京与太宗合葬于昭陵。她的灵柩浮厝于“暂安奉殿”近四十年,直至雍正三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其陵在昭陵西,故称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昭西陵碑文上刻有“念太宗之山陵已久,卑不动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遥,母宜从子”。所以,有说法称孝庄因下嫁过多尔衮,无颜去见前夫太宗。
2
太后下嫁之说,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无疑因是当事人写的,很有说服力。但是,他在南方,当时征战激烈,又相距千里,难免捕风捉影而臆断成说,加之又是最恨的敌情,不免酒后起兴,口占一绝,即便误传而来,正好一泄心中巨大的憎恨和礼教的挞伐。此诗一出,通俗易懂,正好流传。今日流行的营销炒作术,虚实掩映,又何尝不是从古代这样的攻心术、舆论战中学来的呢。
乾隆年间国史馆纂修蒋良骐在《东华录》中写到多尔衮的罪状,并未将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与擅到皇宫内院,弄作一款,而是分别胪列为两条,一是“自称皇父摄政王”,二是“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多尔衮到皇宫内院,并非夜宿太后居住的慈宁宫,而是散播太宗继位不合法,重提太祖遗言要传位多尔衮,故而使顺治帝再次继位不正而极度惶恐。
明崇祯十六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历经千辛万苦从海上来到达中国杭州,开始系统学习中文,并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卫匡国,弄了一个号“济泰”,意在卫护、匡救明国,帮助中国康泰。不久,他来到北京,却遭遇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八旗军赶跑大顺军。明朝覆灭后,卫匡国曾觐见顺治帝,参加过顺治帝的大婚,得到了朝廷的善待。他对多尔衮也有很好的印象,认为:“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而对其身后荣辱巨变很是同情:“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于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和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鞑靼战纪》)
《孝庄秘史》顺治帝与多尔衮争权
《清史稿·多尔衮传》所载济尔哈朗等给多尔衮弄的罪状,有:“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应该不是已有的“报功”或“渎伦”之说,而是为了高居在诸和硕亲王甚至两位辅政叔王济尔哈朗、多铎之上,弄出的“清初亲贵之爵秩”(郑天挺《多尔衮称皇父之由来》)。
多尔衮原为叔父摄政王,按顺治帝的称呼,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多铎皆为皇叔父,同等称呼,并无区别。多尔衮将济尔哈朗排挤出局,另择胞弟多铎为辅政叔王,但他自知多铎对他不是顺承,而多有拆台,自然要高多铎一等。如何表示高一等,出掉“叔父”或“皇叔父”那是不可能的,在除自己亲率的正白旗外,其他七旗环伺之下,他唯有改加法为减法,厚着脸去掉“叔”字才是唯一解决的办法。《朝鲜仁祖实录》中有记载:顺治六年二月,仁祖“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也。’”这样的去法,未必不是一种实情。多尔衮为了“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故强迫顺治帝下旨,承认他是皇父摄政王,俨然以“二帝”之一自居,而不是做太上皇。多尔衮何其聪明,难道不知道太上皇只是虚荣,而未必是皇帝?汉高祖称帝后,就曾封了其父太公一顶太上皇的帽子。精通权谋的多尔衮,定鼎中原独揽大权后,要的是诸王与天下臣民对他的臣服,而非象征性的尊崇。这也与他到皇宫内院散播太宗继位不正的事情吻合,他对帝位还是有热热的欲望的。
3
世祖被迫下旨,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是在顺治五年十一月,有诏为证:“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大有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论功劳,清军入关,多尔衮总调度,先后肃清崇祯帝的大明军、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只剩下南明小政权在强大的八旗大军与明朝降军的重围下,危于累卵,垂死挣扎。多尔衮为首功,诚如后来乾隆帝所言:“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清史稿·多尔衮传》)
值得注意的是,多尔衮晋级皇父摄政王,始于顺治五年十一月。是时,多尔衮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还在。她于顺治六年十二月病逝,还被“以册宝追封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清史稿·多尔衮传》)。若以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作为太后下嫁的一大证据,那么太后下嫁之后,是给多尔衮做妾?即便多尔衮与太后两情相悦,不计名分,或只做露水夫妻,但再庸懦的顺治帝与清朝皇族断然不会答应太后纾尊降贵,居于多尔衮原配大福晋之下。
多尔衮
大福晋过世,多尔衮授意朝廷“以册宝追封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这是昭告天下这个博尔济吉特氏尊大,自然不是以障眼法去扇那个下嫁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一个大大的耳光。如果太后还是太后,只是拔高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来匹配成婚,那又何来了“太后下嫁”一说?就是多尔衮与太后玩了不合法的婚外情,那太后还是太宗的妻子,而多尔衮有自己的正宫元妃,就没有了嫁娶之说。宫闱秘史,多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
《清史稿·多尔衮传》还记载:“七年正月,王纳肃王福金,福金,妃女弟也。复征女朝鲜……五月,率诸王贝勒猎于山海关,朝鲜送女至,王迎于连山,成婚。”这句话,暴露了多尔衮好色的本性。原配刚死不到一月,多尔衮就从已故侄儿、肃亲王豪格遗孀中,将自己的姨妹强娶过来,同时派人到朝鲜王族征集秀女。五月,多尔衮在外行猎,闻讯朝鲜女到,急不可耐地迎上去,当夜成婚。
如果这段史料属实,那么置下嫁的太后于何地?难道说太后下嫁多尔衮后,不论情爱所系,还是情势所迫,多尔衮未必在顺治帝已蓄势争权、诸王贝勒也虎视眈眈下,还能如此疯狂妄为。要么,这段史料,是为了掩盖太后下嫁多尔衮丑闻而弄出的烟雾弹,让后世读者甚至研究者因为多尔衮的极度好色而不理会太后下嫁一说。要么,太后下嫁为子虚之事,而此正是多尔衮风流成性的本色。
4
至于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时,孝庄太后还只有三十五岁,从情欲和身心上都有对异性的需要,若其真的下嫁,断然不会容许多尔衮再接连强娶、征调其他年轻女人进入情场。
从孝庄成功地辅佐顺治、康熙两任明君的事功来看,她是一个懂得坚忍的伟大女性。她为何不愿意与太宗合葬,而遗言另葬于北京,这未必不是她哀痛独子英年早逝、牵挂孙儿独撑大厦的真实情结。一位在长期激烈权斗下历练出来的成熟的政治家,绝非自缚于小我情长不得脱。她在支持顺治帝主动接触中原文化的同时,自然受过汉人礼制的一些影响。至于接受了多少,只有天知道,只有顺治、康熙的政治事业中渗透着点点滴滴。但,从服侍了她一辈子的侍女苏麻喇姑,终身不嫁、终年不浴、终生不服药等奇特事来看,作为主子的她,也该更有常人不可比却少为人知的历史。否则,她怎会容忍一个怪女子,并倚为第一心腹。毕竟,历史给她记载,也不是很详细。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与康熙帝
当然,她也知道,她在太宗的后妃之中,虽是少女初嫁,却还不如几个半路杀入的寡妇,从丈夫那里得到该得的疼爱和尊重。虽然当时满人礼教观念还很粗糙,但清朝皇家初入关内、如何置身汉人世俗构建新的威仪,未必容许她去追爱其他非子孙的男人。她在面对多尔衮的淫威委曲自守时,守护得更多的,当是她儿子顺治帝的帝位和江山,甚至是皇帝的尊严和声誉,而不是自己的情爱和欲望。
文史大家金性尧在《太后下嫁案》中,强调“《朝鲜李朝实录》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记朝鲜闻孝庄逝世,却秘不发丧,朝鲜大臣感到奇怪”,认为“这是因为圣祖已感染汉化,越发感到其祖母下嫁之不光彩,故有秘不发丧、灵柩浮厝等措施”。康熙帝接受汉文化,重用汉文人,甚至他的血管里留着一半汉人的血液,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坚守满族中心论,以“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贯穿康熙盛世及其帝王心术。
圣祖为了彰显其母身份,用政治手段玩了一回抬旗的族群修饰。他虽生于关内,受了中原礼教观念的影响,但不深切。他妻妾成群,有四对亲姐妹,还有一人即慧妃为其远房表姑。他深得祖母孝庄宠爱和扶持,对其只有强烈的感恩之情,“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即便其祖母有下嫁史,他也未必心怀芥蒂,而会打出更加堂皇的幌子。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七年正月,朝鲜才知孝庄逝世,认为秘不发丧,而《清史稿·圣祖本纪》对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病重,记载圣祖“亲制祝文,步行祷于天坛”。《清圣祖实录》写得更感人,称圣祖祷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孝庄病逝,“上哭踊视裣,割辫服衰,居慈宁宫庐次。甲戌除夕,群臣请上还宫。不允”(《清史稿·圣祖本纪》),情深意切,真实流露,无需遮掩。如据朝鲜官方史料为实,揣测接到信息迟缓而认为有隐情而秘不发丧,那么清朝官方记载,还有多少是没有被修饰诿过呢?当然,史料哪怕是实录,也未必是史实,但未必数千里之外的朝鲜记载,没有水分。
以礼观书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大权在握,首先入关,大败李自成占领北京,他完全可以继位,但他没有称帝。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8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子,皇太极和多尔衮是兄弟关系。努尔哈赤死得突然,没有留下传位给谁的诏书或口喻。
1615 年,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之后一直不生养,就跟娘家人商量,派12 岁的孝庄(哲哲侄女) 来“替补”,孝庄给皇太极一连串生了三个格格,都没有生出皇子,耽心地位显示不出来,于是又派海兰珠(孝庄姐姐) 再次来“替补” ,年轻的寡妇海兰珠是贵族出身,很快就给皇太极生了个儿子,但夭折了。过了几年,孝庄终于给皇太极生了个儿子,即福临。
史载,多尔衮和孝庄见过3次面,都是儿时之事,即1615 年(多尔衮3 岁、孝庄2 岁); 1623 年(多尔衮11 岁、孝庄10 岁);1625年(多尔衮13 岁,孝庄12 岁) 。第4次见面是在孝庄嫁给皇太极的婚礼上,仅仅打个照面,多尔衮成了她的小叔子。
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豪格有资格即位,两人战功赫赫,却斗得死去活来。重臣们也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豪格,一个支持多尔衮,老成持重的臣子主张走中间路线,通过和平方式选个继承人,于是选福临当皇帝,多尔衮当摄政王,豪格当亲王。
1644年(顺治元年)福临皇帝登基。在众多的皇子中选中福临,而权倾朝野的多尔衮表示同意,出乎意料之外,6岁的儿子福临顺利地当上皇帝,确有孝庄的功劳。从此形成清朝子承父位的皇位继承制度,而孝庄却为皇太极、福临父子背上了“太后下嫁”的骂名。
1648年(顺治五年)农历二月,豪格被多尔衮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40。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1644年(顺治元年),孝庄与其姑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1651年(顺治八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
1651年(顺治八年),顺治帝处置多尔衮,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并立碑。1656年(顺治十三年),豪格被追谥,成为清代第一个被追谥的亲王,称肃武亲王。
到底有没有“太后下嫁”之事?谁也说不清,孝庄也洗不白,也许出自反清人士之口。
1662年(康熙元年) ,孝庄之孙、康熙帝即位后尊孝庄为太皇太后;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75岁。“太后下嫁”之传言,也困扰了康熙帝35年之久,至死时都未能破除。
1724年(雍正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雍正帝正式下葬孝庄文皇后,命名为“昭西陵”,结束了长达37年的停灵个例。
其实,对于孝庄与多尔衮的传言,始于1650年(顺治七年)张煌言(张苍水)题为《建夷宫词》的七言绝句: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这首诗轰动一时,很快流传开来。如果真有封摄政王多尔衮为“皇父”一事,必然有颁诏告谕之文。然而没有关于太后下嫁的史料佐证,当然也有可能被皇室后人所隐灭。
电视剧上孝庄与多尔衮的“一见钟情”,都是作者的丰富想象和塑造 ,历史上是子虚乌有的。(网络图片)
天宁阁
没有下嫁,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孝庄失身了!
清太祖皇太极驾崩,因为死的太过突然,还没来得及留下传位诏书。皇位悬而不决,所有有机会的人都虎视眈眈。其中有四个人最有可能获得皇位,这四个人中并没有孝庄皇后儿子(福临)的位置。
Δ多尔衮
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八旗里面的两旗。但是因为代善年迈,济尔哈朗并非皇室之人。所以他们对于皇位均保持着中立的态度!接下来一切就看多尔衮与豪格的态度了。
然而这个紧要关头,恰好是清军入关的决胜阶段。八旗内部经不起折腾,必须以和为贵。这个时候代善站出来调停,推选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
但是福临与孝庄皇后势单力薄,连八旗里面的任何一旗都没有掌握。而且福临登基的时候才六岁,太过年幼。于是推选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作为摄政大臣,辅佐福临处理事务。然而毫无根基的福临与孝庄皇后完全成为了傀儡皇帝。
Δ顺治与孝庄皇后
为了稳住多尔衮的各方面的情绪,以及获得多尔衮的支持。于是后世留有了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不管有没有嫁,但是失身是必然的!
首先多尔衮作为摄政大臣,完全的是独掌大权,根本不把福临放在眼里。同时多尔衮还有很多越位的嫌疑,无论是朝服还是穿戴只是稍微的比皇帝弱了一点。更别提在吃饭上面,都是直接传膳,这已经是皇帝专用词。连住的建筑,气势丝毫不必皇宫差!
为了放缓多尔衮上位的心,孤家寡人的孝庄母子只好暂时妥协。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这个事情,但是关于多尔衮在一次外驻回朝中,曾经在孝庄皇后的营长里面留了一宿。难道两人在谈论国家未来?我不信!
Δ孝庄皇后
幸运的是,本来正值壮年的多尔衮突然去世,给孝庄母子带来了希望。顺治正式掌权后,很快的将多尔衮党羽铲除。并且在多尔衮死后的两个月后,查实了多尔衮有篡位的嫌疑,顺治将多尔衮的尸体挖了出来,对尸体砍头、鞭尸。
史之策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清宫最著名的谜案之一。而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也成为直到现在,依然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认为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有这样一些证据。一是南明官员兼诗人的张煌言写的组诗《建夷宫词》中,有这样几句:“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二是史学家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载,顺治帝下诏给多尔衮罗列的罪状中,指责他自称“皇父摄政王”,同时还说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这里的到皇宫内院,就是指他到孝庄太后那里。三是民国期间出现了一本《多尔衮摄政日记》,是一个叫刘文兴的人的藏书,里面写有“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这样的话。四是孝庄太后去世时,对康熙说她不想埋在皇太极的昭陵。等等。
(孝庄太后剧照)
不过,根据以上的记载,就说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显然是不严谨的。为什么说不严谨呢?咱们先来分析一下上面四种说法。
其一,关于张煌言的诗。张煌言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他是在南明。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言论是很自由的。但是,他却并没有直接说,他写的就是清宫。《建夷宫词》中的“夷”,是对少数民族蔑称,但并不一定就是指清朝。再说了,他如果要写,自然会大张旗鼓地写,用不着遮遮掩掩。而且这样写,对于反清复明的号召力是很强的。他何必还要遮掩?我认为,张煌言那样写,其实多半是他根据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产生的自由联想,以及有意的讽刺。
其二,关于《东华录》中的记载。《东华录》是史学家蒋良骐对《清史稿》的一种补充记载,有类似于“长编”的性质。这里的记载,能证明的恰恰是,孝庄没有下嫁多尔衮。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下嫁了,那么,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就是合情合理的,顺治有什么可指责的?还有,正是因为没有下嫁一事,所以顺治认为,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是不恰当的。要是下嫁了,多尔衮为什么不可以去皇宫内院呢?
其三,关于民国藏书《多尔衮摄政日记》。这种民间藏书,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很多就是为了通过猎奇,赚取稿费。事实上,这本藏书上的内容,当时确实有不少是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上发表了,赚取了不少稿费。而书籍的出版,也能够给刘文兴带来稿费收入。再说了,此人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个藏本的呢?
其四,关于孝庄未葬昭陵。孝庄未葬昭陵,民间传说是她给康熙说,自己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就算她确实给康熙说过这个话,也是可以解释的。一是本身就已经有皇后陪皇太极合葬了,孝庄不想去挤。二是皇太极生前并不宠爱孝庄,孝庄不愿意跟随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是孝庄经历顺治、康熙两朝,已经有绝对的权威,她可不愿再到地下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四是皇太极当时埋在关外昭陵,孝庄已经在关内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她不想死后还去关外过那种苦日子。总之,并不能因此就解释为她无脸去见皇太极。
(多尔衮剧照)
其实,除了上面四点理由外,孝庄不可能嫁给多尔衮,还有很多更充足的理由。
其一,下嫁和暧昧是两个概念。
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暧昧之事呢?这种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毕竟当时顺治还只是个小孩子,多尔衮在摄政的时候,与孝庄的接触是比较多的,一来二往,两人产生了暧昧,也是有可能的。
顺治皇帝上台才两个月,就对多尔衮进行掘墓毁尸,就说明他察觉了一些风向,他心里非常不满。同时,也可能有人议论。顺治当然不愿意别人议论这些,他想避嫌,因此才在指责多尔衮的诏书中说他,并不是父亲,却自称“皇父摄政王”。不该随便出入后宫,却来去自如。顺治这样做,正是想“洗白”的表现。
再说了,孝庄如果下嫁了多尔衮,古代没有民政局,不需要婚姻登记,但是必须要进行仪式。下嫁的仪式是很复杂的,何况是太后与摄政王,那可不是说一句嫁了就嫁了。而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孝庄和多尔衮举行过仪式。显然,下嫁是肯定不成立的。
其二,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不是表明孝庄嫁给他了。
多尔衮先是自称“皇叔父摄政王”,接着自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是表明孝庄嫁给他了,而是在为他将来取代顺治,自己当皇帝做准备。因为在自称“皇父摄政王”的同时,他也就取消了凡事都向顺治请示的做法。给顺治奏事,也不用再跪下了。他甚至也已经把玉玺从顺治那里拿过去,想盖章就盖章,根本就不用再顾忌什么了。
我们可以完全想得到,接下来,顺治就会利用“皇父”的称呼,取代顺治,自己当皇帝。只可惜他打猎的时候坠马而死,否则的话,那样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孝庄与多尔衮)
其三,孝庄绝不会嫁给多尔衮。
为什么说孝庄绝对不会嫁给多尔衮呢?也许,在多尔衮刚刚当摄政王的时候,她和多尔衮两人一来二往,可能出现一些暧昧。同时,孝庄为了让多尔衮尽心尽力帮助顺治长大,讨好多尔衮,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后来,当他发现多尔衮已经严重影响到顺治皇权,想对顺治取而代之的时候。一个女人面对一个想夺取自己儿子权力的男人,她怎么可能还会好脸色呢?而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恰恰是在去世前不久的事。在那个时候,相信孝庄不但不可能嫁给多尔衮,她甚至连与多尔衮暧昧,肯定都不会有了。
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一事,明显是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
(参考资料:《清史稿》《东华录》《多尔衮摄政日记》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孝庄太后有没有嫁给多尔衮在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不过大部分偏向于孝庄未下嫁一说,理由如下:
第一、太后下嫁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春宫昨时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两句。这首诗写于公元1650年,其不可信之处首先在于张煌言乃是明朝遗民,他本身就对清朝抱有仇恨的态度,是用汉人的价值观来贬低清朝统治者。另外,在他写这首诗两年之前多尔衮就已经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了。
第二、“皇父摄政王”的称呼古已有之,比如“仲父”和“尚父”,故其称谓不能被当做多尔衮迎娶孝庄太后的证据。
第三、孝庄太后未与皇太极合葬是因孝庄去世时,皇太极已经驾崩多年,且孝庄在遗嘱中已经做过解释。
第四、如果孝庄真的下嫁了,那么清朝国史中肯定会对这件大事有所记载,但是这种记载从未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