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教授对一次作文赛点评说小学生作文“元气淋漓",中学生反而空洞,您怎么看?

罗俊华副教授


引论

温儒敏教授今年6月参考粤港澳大湾区一次作文比赛的终评委工作,他的 @ 温儒敏教授主页6-17,11:55发文一一

香港GAPSK(语言推广机构)组织粤广澳大湾区(后在网友提醒下回复校正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写作比赛,有二万人参加。几轮筛选出60名,分高中初中和高小评出金银铜奖。我受委托花了一整天时间终评。印象是,小学生元气淋漓,写得最真切有趣有味,初中也还不错,高中则比较空洞,多染上成年社会的做作。整体印象而言,香港学生较关注个体和人生,不掩个性。内地学生视野较开阔,但空话套话也较多,文艺腔严重。

温教授的点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一矢中的。温氏的话语风格从来都很有特点,诸如他经常说的“读书种子”“跳读”“抓住牛鼻子”等,虽不是专业术语,但接地气,使人一听就忘不了;当然,温教授也有一套套端庄严密的学术话语,如他说他最早创出“守正创新”,现在成了热词。

温教授的点评很精彩!但我们只看教授文笔的老辣精彩仅是停留在欣赏层次;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医治各学段学生作文的毛病,保护学生作文的兴致,拓展写作视野,说真话、抒真情、议感想。本文仅谈一点得到的启示。

本论

为什么小学生作文“元气淋漓"?我们该如何保护小朋友的童真童趣、让他们说说“傻话”、宽容他们的“不成熟”?“元气淋漓”,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如玉璞”(后者为广东版《新三字经》)的尽性尽情释放,是最本真最原生态的审美品质。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同感:每年春晚的节目,小朋友的表演最叫好!成人表演的节目太多做作,太多“假大空"的内容,吐槽声音最多。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说他的写作得益于“童年记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写得多好!余华说他小时候夏天经常睡在医院太平间冰凉的水泥板床上降温,因而他能够写出《活着》。

对如何挖掘小学生的写作潜能,我刚好有几个教学案例,与同行分享共勉、期望批评指正一一

作文教学如何挖掘学生充满“童真童趣”并且“灵气闪烁”的创新表达能力?

指导写作,尤其是小学、初中的写作,做到充满童真童趣和“灵气闪烁”的创新表达,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理想的境界。如何去挖掘孩子的这些表达能力呢?我主要是从下面两大方面入手的。

第一,鼓励孩子写自己的生活,大胆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自己的感受。

童真童趣,大多数孩子原本就天生俱有,并不缺乏,有不少孩子的思维还偶有灵气闪烁,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那么,原本就有的童真童趣,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或很少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呢?那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为了所谓的迎合或应付考试,为了所谓的“四平八稳”或“立竿见影”,往往是陷入一种教条式的、格式化的、套路化的教学。这样就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不利于自由发挥。

这种做法,最典型的就是作文的开头,很多老师都教学生“学习”用什么比喻句呀、排比句呀等等比较固定的模式去开头,结果大多数学生要么是生搬硬套,要么是写一堆“狗屁不通”的废话。须知作文开头的写法,虽有“开篇点题和引出下文”的基本要求,却无什么固定模式之说;须知运用比喻句或排比句开头虽好,但其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孩子们大多是不能一下子达到。所以,在遵循写开头的基本要求之下,鼓励孩子尽量写出一个“简洁、与别人不尽相同”的开头即可。

比如《我和作文的故事》,有个孩子写道:“说起作文,我和它之间的故事还真不少。这不,眼看假期就快要结束了,可老师布置的两篇作文,我还没有写呢。”这种谈话式的,并且有点调侃式的开头,我就认为不错。

再比如《共享单车?气人单车》,有孩子这样写:“不都说共享单车很方便吗?共享共享,共同享受,多好啊! 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每当忆起那一次骑共享单车的经历,怎么想都心塞。”这种质疑式的开头,也很好。

还有一篇学生阅读故事征文这样开头一一从小到大,我总是被叫做"书呆子",但我只是一笑置之,反正他们说的也没错。这个开头看似平淡无奇,但老师却从“书呆子”和“一笑置之”之中发现了新意,然后就指导学生再次修改为——从小到大,若总是被叫做"书呆子",你一定会很生气吧。但我却偏偏喜欢"书呆子"这个称呼,是我脑子不好使吗?这种在对比中制造反差和悬念的开头,就是一种创新表达,也不错。

上述要求都很基本,不算高,学生只要勤动脑,一般都能做到。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写出来的,往往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基本达到了“创新表达”的要求。

第二,帮助孩子们学会发现和挖掘自己在写作文的过程中的“灵光一闪”,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孩子们的作文中,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孩子们是不缺“灵光一闪”的东西的,他们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或者是缺乏一种创新的概括、提炼和表达能力。

比如有个孩子写一次做作业的经历:因为作业多,心烦气躁,然后一度把写了一半的数学作业撕下来并捏成纸团丢进垃圾桶;发泄完毕后,又想到老师那边检查作业的压力,终于乖乖地从垃圾桶捡起之前扔的纸团,并重新抄好写完;最后还写道——“我捡起来的不仅仅是作业,还是知识。”

这里就有学生的“灵光一闪”,她已经发现了作业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也表达出来了。只不过是还是不够完美。于是我也作了进一步指导,最后改为——“我捡起来的纸团,与其说是一份作业,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对的,态度决定一切!老师不是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吗?”其中最后的“捡起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就是很好的创新表达,就是“灵气闪烁”的表达啊。

再比如,有个孩子写《一次难忘的大扫除》。这个题目,这个材料,还能写出新意吗?且看——

扫完地就应该到拖地了。拖地呀,是一件苦差事,但这样的差事,我愿意自讨苦吃呀。大人们不是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不知什么时候,大厅突然飞来了一只小鸟,在还我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绕着屋子飞了一圈,还一边飞一边做坏事——拉屎!这可把我给气坏了。这个可恶的小家伙!正当我想拿扫把追打它的时候,耳边忽然似乎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可以哟,那可是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啊!我于是不由自主地放弃了行动。“爱护小生命,世界更美好!”忽然又想起了这句话来,那不是主题班会上老师说过的话吗?

扫地“扫出”生活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总比说爱劳动更新颖更深刻吧。赶鸟赶出生命情怀:“爱护小生命,世界更美好!”这,多好啊!既有童真童趣,又有“灵气闪烁”。上述两处表达,都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的表达,值得孩子们学习与借鉴。

还有一篇学生作文《关于“坐姿”的想象》,不但有童真童趣,而且还充满哲理思考,且看——

坐姿端正有哪些好处呢?……“小然,你在想什么呢?你来说说坐姿端正的好处有哪些,好吗?”正当我还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把我拉回了课堂。“我——刚才——嗯——额——”这时我的大脑忽然一片空白,吱吱唔唔的,傻傻地站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来。“哈哈哈——嘻嘻嘻——”耳边响起了同学们的一阵欢笑声……

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改掉这个上课的坏毛病呢?改掉毛病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噢,不是的。这是一个坏毛病吗?……

刚被老师叫坐下,我又开始“天马行空”起来。看来我真是“没救了”!

啊——嗯——隆——咚——

这里写的是一次上课“胡思乱想”的经历,通篇趣味盎然,其中最后一段的四个拟声词“啊——嗯——隆——咚——”最为明显,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句——噢,不是的。这(指胡思乱想)是一个坏毛病吗?。这句话其实还闪烁着哲理思考呢!

教学中,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学生是不缺“灵光一闪”的,缺乏的是一种创新的概括、提炼和表达。这时候就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加以必要的指导,并且在长期的作为思维训练当中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这样去做,你会发现许多惊喜。如果是写想象类的作文,那就更加是这样了。

结论

教学中,若加强思维训练,就能够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尤其是充满童真童趣的“灵气闪烁”的创新表达能力。

作文,其实不难写!清未思想家、诗人黄遵宪早就说过“我手写我口,岂敢能拘牵。”教师、家长,不要嘲笑小孩“幼稚”“尽说傻话”,这就保住了小孩敢说敢写的“根”!


殷勇教育聊斋


罗教授受到您的邀请,我有诚惶诚恐的感觉,为了表示对您的尊重,只好班门弄斧了。下面我谈下自己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幼儿园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圈,问孩子像什么?孩子可能会回答像太阳、像月亮、像吃饭的小碗、像小车轮子等。您若问初中的学生可能只回答是“零”。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想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班额较大,一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要求学生坐端正、不允许乱说话、认真听讲。您想年复一年孩子都像木偶似得坐着,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否被控制?创造力是否被扼杀?



李铁安老师在《美国教育启思录》一书介绍了美国的小学生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由,可以坐着听讲、也可以躺着听讲。或许这就是中国学生后劲发展不如美国学生的原因。


二、读书量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阅读量不低于145万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可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老师、家长推荐的习题一本又一本,可怜城区的学生没时间读书;农村的学生没书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易如神。”好词佳句积累的少,怎么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作文呢?当有人问温儒敏教授“听说读写”哪个环节最重要?温教授回答“读”最重要。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写”。另外,他还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缺乏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源。“现在学生生活面狭窄,走读生“家—学校”两点一线;寄宿生每天“只看到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对大自然、对社会接触的少,积累素材少;即使在星期天、寒暑假能出去走走 ,可又缺乏观察体验,对生活中的素材往往“熟视“而“无睹“;缺乏情感体验,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对长辈的呵护、父母的关爱,他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爱的体验,当然也写不出“情景交融“的语句来。


我觉得学生写不出有灵性、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作文是由以上几种原因造成的。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生孺子牛


不管是作文赛还是平时的作文,小学生作文“元气淋漓”,中学生反而内容空洞,可以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温教授的话可信。为什么呢?

一、童言无忌,少言有忌

小学生有童真,能说真话,作文原汁原味,自然富有元气。小学生有童趣,说话有趣味,作文有趣味,自然富有元气。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已是少年,失去了童真童趣,对家长老师往往不讲真话,作文也不写真话不写趣话,这怎么可能写出有内容的好作文呢?

二、富有灵气,丧失灵气

正因为有童真童趣,小学生才显得有灵气。另一方面,小学生学习科目相对比较少,作业也相对比较少,爱阅读的学生能够探索另外的世界,学以致用,作文自然富有灵气。中学生在失去童真童趣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灵气。他们学习的文化科目几乎都有作业,有的科目作业还比较多。在学校有作业,在家有家庭作业,双休日有作业。各科目的作业让学生无暇顾及语文的阅读。在学生所有的作业中,作文是一道最大最难分值最高的题!正是这三“最”,足以让许多学生畏葸不前!生活阅历浅,阅读量少,家校两点往来,导致了积累不足。像小鸟,中学生被囚禁在作业的牢笼里,还谈什么灵气?这样,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能用、不会用,语言何以生动形象?课文中学习的表现手法又不会用,又何以把作文构思好表现好?一篇没有一点儿特色的作文,哪里来什么灵气?更重要的是,他们作文内容失真空泛,无病呻吟,没有真情实感,哪来什么灵气?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还能怎么看?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生的作文,必须得按语文老师教给的套路写啊!必须得中规中矩地写啊!!

要知道,在激烈的中考,高考竞争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作文那么大的分值,谁会去拿标新立异去冒险呢?谁知道不按套路的立意和文章结构会不会入了判卷老师的法眼呢?谁会和自己的分数过不去呢?

当然放弃中考高考,仅为走个考试过场的除外,已联系好出国留学就为过把升学考试瘾的除外。他们可以尽展个性,直抒胸臆。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为了辅导自己的孩子,我看过很多结集出版的高考作文集。实话实说,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好与坏,有些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和低分作文,我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都是不走常规路。

可是都是没按套路来,怎么有了高分和低分的天壤之别呢?自然有它的标准。可是作为大学文科毕业的我,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啊!

那么中考高考的学生能否把握驾驭这个标准? 不知道。“文无定法”,语文老师估计也不能完全把握。所以日常就是教会并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套路,中规中矩的写,不敢“富贵险中求”,只求稳,只求自己学业水平的正常值。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常规训练下,中学生作文空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得分,得高分才是硬道理。


三人行有我为师


这个评价非常符合实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原因。从教学角度来说,小学的孩子老师上课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不断的去练习写作,比如描写你的同学,描写家里的各种声音,等等。孩子可以慢慢通过观察细节来完成文章,加上孩子小,要求就低,家长和老师都是给予正向鼓励。从家庭的角度,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学业负担,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使得孩子和家长只做跟提升成绩有关的事,再也不会让孩子去积累和发现了,孩子没有了观察和构思的时间,也没有了练笔的机会,唯一存在的就是你必须写好作文的压力。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似乎所有人都想当然以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作文水平就应该提高,却忽视了作文水平的高低跟眼界的开阔与否,观察的细致与否,思考的深刻与否有关。这一切都导致了作文水平越来越差。


Eddy的多样人生


老师和优秀作文集都给孩子们灌输作文套路,于是,作文就越来越空洞。


教育怪才615


推倒英语这座帝国主义大山,为汉语全球化而读书。这是我的誓言,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