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明明可以殺了劉邦滅了漢朝,為什麼放棄了?

金國將士xxoo趙宋皇室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那就需要詳細回顧一下史料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

公元前200年秋,冒頓率匈奴大軍進攻在馬邑的韓王信。由於劉邦處置失當,以致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親率大軍先後在銅鞮、晉陽擊敗韓王信、匈奴左右賢王軍隊。之後,劉邦進一步北上欲與匈奴進行決戰。

當翻過句注山後,劉邦脫離大軍輕進追擊正在撤退的匈奴軍隊,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軍隊包圍,七天後得以解圍。

白登解圍對於在平成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劉邦又是如何解圍的?在《匈奴列出傳》司馬遷將原因歸結為兩點:第一,與冒頓有約的王黃著利未能如約按時出兵;第二,劉邦採納陳平之計“厚遺閼氏”,閼氏成功說服冒頓解圍一角,劉邦才得以逃出包圍圈。

在《陳丞相世家》、《韓王信傳》、《夏侯嬰傳》中司馬遷又多次強調高祖是通過“厚遺閼氏”解圍的。受到這些記載的影響,像陳序經《匈奴史稿》、林劍鳴《秦漢史》等許多匈奴史、秦漢史或軍事史著作業都將解圍原因歸結為“厚遺閼氏”。

對這種說法,其實學術界歷來持懷疑觀點。在《夏侯嬰傳》的記載中,有這樣一條很重要的記錄。夏侯嬰與劉邦從解圍後,夏侯嬰又在句注山北面、平城南面與匈奴又有交戰,給匈奴還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夏侯嬰因戰功受到了500戶的賞賜。

從史料來源來看,這條史料當見於朝廷的功勳策之中,為掌管國家檔案的司馬遷所見,可信度比較高。如果高祖是通過“厚遺閼氏”或“城下之盟”解圍的,那麼如何理解夏侯嬰解圍後的作為?按照《史記》記載,匈奴當時如此強盛,而剛剛漢朝又簽了“城下之盟”,劉邦逃脫後立即就翻臉挑釁,這合理麼?

除此之外,還有兩條旁證明也可以說明“厚遺閼氏”或者“城下之盟”說值得懷疑:

第一,韓王信投降匈奴之後,作為制衡漢朝的力量為匈奴所倚重。白登之圍時,漢軍剛翻過句注山,雁門郡、太原郡部分地區仍為韓王信所控制。平城之戰後,漢軍將這些地方悉數收回。

假如通過“厚遺閼氏”解圍的,那麼匈奴為何不支持韓王信在雁門郡割據?況且雁門郡與匈奴接壤,南面又有句注山天險,此時部分地區為韓王信控制,是具備割據條件的。

第二,平城之戰後直至劉邦去世,匈奴多次支持韓王信或直接入寇漢朝,雙方連年戰爭。匈奴這些入寇又有賀目的?若有什麼目的為何不在白登之圍時提出或者實現?

冒頓作為一統匈奴的一代雄主,把劉邦圍了,就因為媳婦幾句話放走了劉邦,什麼要求都不提,這合理麼?

所以,搞清楚冒頓是不是個蠢貨,那就首先要弄清楚白登之圍解圍的真正原因,不過筆者認為的這個真正原因,是建立在一定假設上的。所以接下來的探討,我們首先要否定“厚遺閼氏”這個解圍方法的歷史記載。畢竟記載歷史的是人,這一戰距離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百年時間,而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裡,漢匈之間的戰爭給漢朝的人力物力財力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民眾的正常生活,我們不難想象當時知識分子對匈奴的認識,而筆者有理由相信,司馬遷對匈奴的態度是主和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史記》沒有記載漢初三朝之中重要主戰派對匈奴的策略。漢文帝時賈誼(寫過秦論那位)提出“三表”。“五餌”,建立屬國,認為在三五年之內可以消滅匈奴;漢景帝時晁錯認為“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漢朝擊匈奴是以十擊一之術,又提出具體、可行的“以蠻夷攻蠻夷”“移民實邊”策略。

然而,這些司馬遷都沒記在啊《史記》中,可見司馬遷對匈奴的態度,不說他是主和派,但起碼他不可能是一個主戰派吧。由此一來,自然在《史記》中對於匈奴的描寫,就會有那麼點誇大實力的成分在裡面。

那麼,我們再回到白登之圍,要弄清楚劉邦怎麼解圍的,就必須明瞭之前雙方戰爭形勢。

晉陽之戰後,劉邦一方面親率大軍從晉陽北上欲求與在代谷的冒頓進行決戰,一方面派周勃等人追擊從汾水而上潰逃的匈奴左右賢王軍隊。當劉邦翻越句注山時,發現匈奴左右賢王正從平城方向撤退。而劉邦脫離大軍輕進追擊,結果在平城附近與匈奴軍隊發生遭遇。由於與匈奴軍隊力量相差很大,所以高祖不得不佔據白登山有利地勢固守待援。

不論冒頓是否有意設下此包圍圈,能否成功阻擊漢朝後續大軍才是匈奴獲勝的關鍵。劉邦的援軍有兩支,一支是從句注山方向趕來,一支是從婁煩趕來。兩地距離平城150公里並不算遠。大同盆地地勢平坦,便於軍隊進行。

所以,在劉邦解圍之前,兩支軍隊都接連趕到,並且與匈奴軍隊有過激烈的戰鬥。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載的。《周勃世家》裡記載周勃從樓煩趕來後,周勃在平城下攻擊胡騎,他所帶領的軍隊士兵很多。而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深澤侯(趙將夜)、共侯(盧罷師)在平城立有戰功。

漢朝後續大軍的趕來使得占城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冒頓不得不放棄對高祖的包圍撤退。而冒頓單于撤退後,在平城城下有一部分匈奴軍隊未能及時撤出反而被漢軍包圍,被夏侯嬰等人殲滅。

劉邦雖然被圍困在了白登山上,但問題被圍的劉邦軍隊只是一支偏師,是劉邦冒進的先鋒(之前晉陽大勝給劉邦帶來了極大自信),而主力卻由周勃帶領後續前進。據載劉邦是率32萬大軍來跟匈奴作戰的,此前晉陽大勝,周勃的主力至少也是20萬左右。

然而《史記》記載匈奴兵力為40萬。筆者覺得這完全不可能,以當時匈奴的人口基數,可能征伐40萬大軍麼,有40萬大軍,冒頓怎麼可能不跟劉邦正面決戰,而只是派左右賢王各帶1萬人在晉陽一帶,讓漢軍給吃掉而無動於衷?

之後《史記》的記載是,冒頓主力隱藏在代谷,顯露了老弱殘兵引劉邦上當,這樣就把劉邦給圍在了白登山上,可40萬大軍攻擊不是漢軍主力的劉邦部7天7夜都沒有攻下來,這合理麼?

此外,從白登山戰場容納能力、兵力運動時間、上坊後勤保障能力出發,匈奴也不可能有這麼多兵力。結合《史記》的記載,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匈奴能夠動員的總兵力為30-40萬,但顯然不可能在這一次作戰中傾全國兵力於平城一地。其次,冒頓單于之後,匈奴在老上單于、軍臣單于的領導下繼續向前發展,與漢朝的戰爭中最多一次出兵也僅14萬,與白登之圍時兵力相差懸殊。

從平城之戰戰爭進程來看,劉邦是在翻越句注山之後才輕進追擊匈奴軍隊的,就算匈奴人有誘敵之計,也只是在高祖翻越句注山後才實現得。高祖脫離大軍之後,後續大軍雖然行軍速度較慢,但是也是向平城方向前進。得知高祖被圍後,必須加快行軍速度,從句注山到平城不到150公里,匈奴能否成功阻擊漢朝後續大軍是匈奴勝利的關鍵。

顯然匈奴沒有達成這個作戰目標,既沒有殲滅白登山上的劉邦,也沒有阻擊住周勃,而是撤退了。劉邦雖然被圍白登山,但他知道自己是有主力來援的,當然劉邦也有可能採用了陳平的計謀,但不太可能寄希望於通過閼氏一個女人來影響冒頓的決策放自己走掉,冒頓為何要聽一個女人的?

歷史的真相已經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了,但這不妨礙我們通過真實的地理環境,以及史料中的一些記載,進行合理的判斷,還原一個更符合邏輯的戰爭過程。


坍塌的歷史觀


權謀的世界,哪有如許溫情,作為匈奴歷史上最頂級的存在,鳴鏑弒父、殺母殺弟、狼子野心的冒頓單于豈會是如此心慈手軟、宅心仁厚之人?所以,在唾手可得之際而縱馬離去,必然是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原因所在。

一:匈奴大單于冒頓的崛起之路——鳴鏑弒父

冒頓本是匈奴單于頭曼之子,由於不被父親所喜愛,而被送往大月氏做人質。野心勃勃的冒頓則趁隙逃回匈奴本部,後來,由於作戰兇猛、勇悍不畏死而備受頭曼單于器重,使其獨自帶領一支軍隊,本來就已對父親極度失望的冒頓為了能夠順利登上單于寶座,開始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部隊,命其“聞鳴鏑則萬劍俱發,不然,將以軍法從事”。為了確保士卒能夠令行禁止,心狠手辣的冒頓不惜以自己的妻子做試驗品。在他鳴鏑之際,所有沒有萬箭齊發的軍士全被他殘忍殺害,一時間,全軍震動,自此無敢違命者。而在確認全軍可用之後,在一次會獵之際,冒頓通過鳴鏑射殺來自己的父親,嗣後又屠殺來自己的後母以及兄弟,順利登上單于寶座,統帥匈奴本部。

試問,這樣一個心狠手辣、殺妻弒父、心如鐵石的人,又怎麼會在唾手可得之際,因為區區所謂閼氏的話而輕易縱虎歸山、解圍而去呢?

二:“解圍白登”無非是各有計較罷了

就本質上而言,“平城之圍”更像是一場遭遇戰,並不是蓄意而為的結果,在冒頓而言,他的目的是接應韓王信,而劉邦的目的則是剿滅“已經叛變”的韓王信。所以說,劉邦被圍平城實屬突發事件,是漢朝和匈奴都沒有預料到的。

但即便如此,面對已經到口的肥肉,冒頓自然不願意就此撒手。但在幾次強有力的強攻都被劉邦瓦解之後,原就未存此心的冒頓自然也就心生悔意來。而對此時尚坐困愁城的劉邦而言,他也已經清晰的意識到漢匈雙方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再加上漢家初建,百廢待興。實在不是大興兵戈,征戰天下的時候。

更何況,彼時宗室子弟大多幼弱、功臣良將有多驕悍,而且以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首的異姓諸侯王又實力強勁,終究是江山社稷的巨大隱患。是故,無論從何角度而言,與匈奴大舉興兵終究不是明智之舉。

而就在這種雙方皆有何談之意的情形下,心思機警的陳平焉能無所察覺?所以在他提出以寶貨玉帛賄賂閼氏以求和談之際,無論是劉邦還是冒頓,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順水推舟。

三:“白登之圍”——來自戰場之外的壓力

“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就閼氏說服冒頓的言辭來看,雄才大略的冒頓又豈會因為這平白無力之言而輕易放棄劉邦這塊大肥肉?

在我看來,冒頓之所以放棄劉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大概還有以下因素:

1、自冒頓弒父篡位以來,匈奴本部一直不甚安靖,雖然在他有意識的通過發動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的戰略下有所緩解。但因為匈奴王朝與大漢朝之間天然的區別,類似於“聯邦構成形式”的匈奴終究不能像大漢朝一樣完成“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所以,即便強悍如冒頓者,他依然沒能形成對匈奴的絕對控制。而這也就是為何在他死後,匈奴即陷入分裂的原因。

2、冒頓雖然號稱40萬大軍合圍平城,困劉邦於孤城之中。但這已經是匈奴兵力的極限了,或者說,已經是冒頓所能指揮的極限兵力了,一旦這40萬之眾折損太過,勢必會造成自身實力的削弱,此消彼長之下,他又憑什麼威懾蠢蠢欲動的匈奴各部呢?更何況,大戰之餘、百葉凋敝的中原對於水草豐美的草原雄主而言,不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而已。

3、對於劉邦而言,當年的“滎陽之圍”遠比眼下的“平城之圍”更加兇險,他之所以,並不是擔心冒頓對他的蠶食,更多的應該是擔心在失去自己的壓制後,異姓諸侯王們會趁此作亂。不然,面對區區韓信,他又何苦盡起三十萬眾呢?由此亦可見,他對異姓王侯的忌憚和猜疑。

4、除此之外,能在諸侯林立的秦末強勢崛起,憑藉區區布衣之身問鼎中原,坐擁四海的劉邦又豈是易與之輩?根據史料記載,此次討伐韓王信,劉邦也是帶了30萬軍隊來的。雖然此時被困平城的只有萬餘人,但就在左近的三十萬人難道是泥塑的木偶?面對堂堂大漢天子被圍、性命垂危的奇恥大辱。同樣身經百戰的樊噲、灌嬰、曹參等人豈能坐視不理?所以,在屢次強攻皆告失敗後,冒頓就已失去來最佳的時機,之所以還圍而不走,無非就是還想弄點錢花花兒而已。再說,三十萬漢軍,在劉邦看來,不過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一旦整個大漢朝的國家機器運作起來,十個百個三十萬也是輕而易舉的,一旦到了那時,驍悍如冒頓怕也得吃不了兜著走吧。

綜上,出於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因素,要說冒頓是因為閼氏的幾句話就撤圍而去,那未免也太小瞧一世豪雄的冒頓了。古來爭天下者不顧家,倘若冒頓真是這樣一個情意綿綿的多情男子,自怕早就死在“只講拳頭,不講情誼”的草原大地上了。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首先說明一個問題,殺了劉邦和滅亡漢朝根本是兩回事,且如果劉邦被殺,劉盈將繼位,到時候由呂雉輔政,大漢的國力會有很大的削弱,但是大漢亡國是談不上的,況且冒頓並不是放棄了殺劉邦,而是放棄了對自己來講最大的一次冒險行為,說冒頓單于聽信了老婆的枕頭風更是無稽之談,我們從冒頓繼位的過程來看,他是踩在自己父親和妻子屍體上走到權力頂峰的人,他能夠相信的人只有他自己和自己的判斷。



冒頓單于圍困劉邦的唯一目的是為了逐利,並不是為了滅亡大漢,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他,掠奪是他的本性,他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他生存的方式就是通過不斷的掠奪來壯大自己,欠缺的是對於國家經營的能力。對於他來講,他確實想釣到魚,但釣到這條大魚讓他自己都有些吃驚,他居然這次困住了大漢天子劉邦。雖然劉邦被困,但大漢部隊的陣腳未亂,他憑藉險要的地勢自守,匈奴人多次的衝鋒,並不能攻破大漢的壁壘。因此,冒頓單于是沒有能力攻上去的,當然劉邦自己也沒有能力衝下來,雙方處於了僵持焦灼的局面。這是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儘管劉邦處於劣勢,但並不是處於束手待斃的境地。


平衡需要被打破,先做出讓步的人並不是懦夫,而是主動打破平衡的智者,因為僵持下去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矛盾,冒頓並沒有足夠的把握困死劉邦,就算可以為此他也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對於他來講最重要的並不是殺死劉邦,而是確立匈奴鐵騎對漢朝的威懾力,讓漢朝屈服於自己,才是要要達到的目的:征服而不徹底消滅。因為對於漢朝來講,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匈奴的騎兵雖然強大,但並不像漢朝一樣可以攻城略地,只能打殲滅戰而不是攻城戰。

作為劉邦而言,通過被困的事實,他也深刻意識到現在並不是自己和匈奴人硬碰硬的時候,雖然自己利用天下之兵消滅了最強大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但現在大漢的天下是殘垣斷壁、千瘡百孔,現在最重要的是恢復生產力,解決大漢子民的吃飯問題,以目前的國力就算和匈奴人決戰,也必將是國破家亡的結局。

因此,並不是什麼陳平的奇謀和枕頭風的緣故,那些說辭不過是為了掩蓋幕後的真相,事實是兩個掌握天下命運的人,做出了打破平衡的一種默契和相互之間的政治妥協,所有的軍事行動都並不單純,無非是為了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罷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冒頓的確可以殺了劉邦,但是他滅不了漢朝,確切的來說他選擇了放棄也無可奈何,同時也是明智之舉,其間自有道理,下面像素就來為大家說說。

秦朝末年,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日益強大,他們利用漢朝初立、滿目瘡痍的機會,大舉入侵漢地。


公元前200年,劉邦為了掃除匈奴的威脅,御駕親征,率32萬大軍北征匈奴。一路下來連戰連捷,不但擊敗了背叛自己的韓王信,還接連擊潰匈奴鐵騎。


這讓劉邦飄了起來,輕敵之下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突圍。在被圍的七天七夜後,周勃的援兵終於趕到,並在平城之下攻擊匈奴鐵騎,使得劉邦得以脫身。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被圍困的七天時間裡,冒頓明明有機會可以殺了劉邦,又為何他沒有這麼做呢?


因為如果冒頓選擇殺死劉邦,漢朝必會另立新君,且呂雉本身本領夠強能震得住局面,漢朝不會亂。且當時開國諸將還在,漢軍主力也還尚存,並沒有達到亡國的地步。且此次戰役匈奴的基本動員了所有的成年男子,也就是說此時的匈奴其實經不住長時間的消耗,畢竟補充困難,時間一久自己就先崩盤了。


既然連續作戰匈奴受不了,那不如讓劉邦帶著這一份恐懼回去,並且讓這份恐懼一直延續下去,這對匈奴而言更有利。

畢竟戰爭的原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益,這樣就無可厚非了。僅此一戰,劉邦也意識到,以當時漢朝的國力,是無法做到徹底戰勝匈奴的,他也在他回去以後果斷選擇了對匈奴“和親”政策。


像素說歷史


匈奴人腦子就一根筋,考慮問題就像他們生活的大草原,就會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假如冒頓真的殺了劉邦,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受害人。

草原遊牧文明存在先天不足,即經濟鏈單一,無法滿足自給自足,這種情況導致他們必須依賴發達的農耕文明,否則根本生存不下去。

有人說,正好貿易互補啊,互通有無,經濟交流,不行嗎?不行!貿易的前提是雙方需求對等,否則就會出大問題。比如今天的世界貿易,如果貿易逆差過大,就會產生國際糾紛。古代也一樣,匈奴人對漢人是生存依賴,漢人對匈奴人的東西看不上眼。

這種不平衡就會導致貿易阻塞,那怎麼辦?能怎麼辦,匈奴人磨快刀,貿易得不到的,靠武力搶唄!

在生存危機磨鍊下長成的民族,逐漸把掠奪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你罵他是強盜,他會一頭霧水地回答你:“你有我沒有,搶你的不是天經地義嗎?”

於是,一個剽悍的民族練成了!

農耕文明不嗜血,但不代表任人欺凌,尤其刀懸在頭上的時候。農耕文明的發達,和遊牧文明的落後,註定了一個結果:匈奴早晚不是漢人的對手!一旦漢地國家安寧,恢復生產,強大的經濟修復能力,會讓漢民族迅速崛起。漢武帝打敗匈奴,其實就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因此,冒頓與大漢為敵,其實就是個最愚蠢的選擇。大漢不是月氏,一仗就可以滅國,以匈奴的人口基數,即便漢人不做任何反抗,跑遍漢地恐怕匈奴的馬都要累死光了!

所以,假如冒頓殺了劉邦,大漢就會滅亡嗎?怎麼可能,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偉人,都是歷史長河中塵埃,雖然他可以改變一段歷史,但絕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所以,即便匈奴人殺了劉邦,除了激怒漢人,什麼也得不到!

匈奴人需要的是物質,不是生產物資的土地,更不需要把漢地變成牧場,漢民對他們來說,更是無法管束的人群。在貿易得不到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按照強盜邏輯,最好的出路就是有人主動給他們送貨上門。

於是,陳平很耐心地替冒頓把思路屢清楚一點。冒頓平時羊肉吃得多,羊油堵腦子,好在消化能力強,能聽得懂,在閼氏的煽風點火下,終於開竅了:原來圈住的不是肥羊,放出去才是能下崽的羊!


尋根拜祖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駐守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區的韓王信勾結匈奴發動叛亂,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戰。雙方在今天今山西沁縣一帶首次交鋒,漢軍告捷後乘勝追擊到大同平城,一路上信心十足的劉邦不斷拋棄輜重部隊,自率先頭部隊輕敵冒進,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所率的匈奴主力部隊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



根據傳統史書的說法是劉邦帳下的謀臣陳平設計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單于之妻)行賄才使劉邦得以脫離險境,有的說法甚至繪聲繪色地聲稱陳平派人帶上金銀珠寶向匈奴閼氏行賄時還特意附帶了一副漢人美女的畫像並告訴閼氏:漢朝皇帝打算將此女嫁給單于,閼氏擔心漢女嫁過來後會奪走自己的恩寵,於是就勸冒頓單于退兵了。這個說法滿足了人們的獵奇獵豔心理,不過您真相信這樣的說法嗎?兩國交鋒這樣的大事居然靠著一陣枕頭風就給對付過去了?如果冒頓單于是個沒腦子的昏庸之人倒也有這可能,然而您相信一個沒腦子的昏庸之人能把漢高祖劉邦圍困七天七夜不得脫身嗎?





事實上我們從冒頓單于的早年經歷來看:此人殺伐決斷實乃一代梟雄——冒頓是匈奴前任單于頭曼的前妻所生,一直受到繼母的排擠。頭曼曾將冒頓送給月氏人作為人質。冒頓被送到月氏後頭曼單于的後妻就唆使頭曼進攻月氏以趁機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頓,從而讓頭曼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冒頓偷了月氏的良馬,騎著它逃回匈奴。頭曼單于認為他勇猛,就命令他統領一萬騎兵。冒頓製造了一種響箭,訓練他的部下騎馬射箭的本領,下令說:“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首先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的目標,冒頓就把他們殺了。不久冒頓以響箭射擊自己的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的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殺了。過些日子冒頓出去打獵用響箭射擊單于的馬,左右之人都跟著射。於是冒頓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後他跟隨父親頭曼單于去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單于的頭,他左右的人也都跟著把箭射向頭曼單于,頭曼當場身亡。之後冒頓又把他的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這時的匈奴受到東面的東胡和西面的月氏東西夾擊,不得不在夾縫之中艱難求生。東胡為了試探匈奴的新君主,於是就逼迫冒頓交出國寶千里馬。冒頓詢問眾臣的意見,大家都認為:千里馬乃是匈奴的國寶,斷無輕易贈與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頓卻說:”不可因為一匹馬而與鄰國失和“。誰知東胡得寸進尺地向冒頓索要閼氏(單于的妻子),匈奴眾大臣無不義憤填膺,但冒頓卻說:“怎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與強大的東胡作對呢?”得到匈奴的寶馬和閼氏後東胡放鬆了對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來順受啥也做不了,於是東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頓拍案而起:“土地是國家根本,怎能隨便送人?!”隨即帶領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敗東胡。征服東胡後對當年在月氏當人質的經歷念念不忘的冒頓兵鋒西指,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月氏人分化為兩支:一支西遷逃亡,被稱之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並臣服於匈奴,這支被稱為小月氏,霍去病在河西之戰後將這一地區納入漢朝版圖,小月氏隨即又歸順了漢朝。


冒頓為了權力殺妻、殺父從來都不眨眼——他可以把愛妾作為活靶子以考驗士兵們的忠誠;為了迷惑敵人又不惜把另一個寵妾拱手相送以東胡。您相信這樣一個人會被一陣枕頭風忽悠得放跑敵人嗎?可如果不是因為陳平設計忽悠所致,那麼冒頓為什麼不順勢殲滅了劉邦的部隊呢?據史書記載:冒頓單于本來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然而他們遲遲沒到來,以致於冒頓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這會不會是冒頓單于決定撤圍的原因呢?應該說這種懷疑是有的。從冒頓的生平經歷來看:他對誰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因為他可是曾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出賣過的。冒頓和韓王信之前並無任何交情,完全是出於利益的暫時同盟,擔心韓王信與漢軍勾結在背後捅自己一刀這種心態應該說是完全正常的。不過這並不是導致冒頓撤圍的最關鍵的原因——要知道韓王信的部隊在此之前已被漢軍重創,即使韓王信被漢軍打服了,以致於暗中和漢軍有什麼秘密交易又如何呢?如今漢高祖劉邦都被圍困了,只要消滅了劉邦,韓王信還能分不清哪邊更值得投靠嗎?況且就憑韓王信所剩的殘兵敗將也根本不足以改變戰局。冒頓會因為這樣一個小插曲而放棄殲滅漢軍的天賜良機嗎?既然冒頓撤軍不是因為閼氏的枕頭風,也不是因為韓王信部下的失約,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句話:“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劉邦在白登山突圍後漢軍的主力兵團也已經到達了平城。 《漢書·周勃傳》也記載道:“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 這則史料清晰地告訴我們:由周勃所統率的漢軍主力兵團在硰石戰役之後向北繼續追擊八十里,然後又攻破樓煩三城,最後到達平城。表面上看劉邦所率的先頭部隊的確是陷入了匈奴的軍隊的包圍圈之中,可實際上由周勃所統率的漢軍主力兵團這時也已趕到平城,這意味著冒頓如果沒把握在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向他發起攻擊之前一口吃掉劉邦的先頭部隊,那麼戰局瞬間將變成劉邦的先頭部隊和周勃的漢軍主力兵團內外合圍匈奴軍隊。在此之前匈奴軍隊已圍困了劉邦所率的漢軍先頭部隊長達七天七夜都沒能消滅這支軍隊,那麼要在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兵團發起進攻前消滅漢軍先頭部隊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冒頓對此應該是沒把握的。退一步講即使冒頓真能在周勃發起進攻前吃掉劉邦所率的漢軍先頭部隊並殺死劉邦,那麼他又能獲得什麼呢?答案是一無所獲。

戰爭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之所以發動戰爭一定是為實現某種戰略意圖,那麼冒頓單于發動針對漢朝的戰爭是何意圖呢?顯然不是為了滅亡漢朝入主中原——匈奴和後來的遼、金、元、清不同的是從沒建立過較為成熟的國家體制,事實上冒頓時代才剛完成草原各部族的統一不久,人心並不安穩。被冒頓打敗的東胡、月氏等部族正虎視眈眈,時刻準備發起報復性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冒頓哪有實力入主中原呢?再說即使他真殺了劉邦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大不了漢朝再立一個皇帝就是。殺了劉邦不僅不能使冒頓獲益,相反會加劇匈奴和漢朝之間的仇恨,遠的不說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將立刻對他發起打擊。那麼冒頓是否有實力面對漢朝的打擊呢?事實上匈奴全盛時期的人口也不超過百萬,真正擁有作戰能力的不過一二十萬人,即使再怎麼動員徵召把老弱病殘都算上最多也就能湊足四十萬大軍,只不過由於匈奴地域遼闊,草原騎兵機動性強,於是他們不斷利用打了就跑的戰術襲擾漢朝邊境,而漢軍在追擊過程中總感覺匈奴軍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根據史書記載:白登之圍時冒頓所率的匈奴軍隊高達四十萬,這意味著這已是傾匈奴舉國之力拼湊出來的。如果一旦與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交鋒能大獲全勝還好,一旦失利意味著傾匈奴舉國之力拼湊出來的隊伍將全軍覆沒,即使冒頓沒有戰敗可如果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那麼也將使匈奴的國力一蹶不振,這意味著他將無力迎接漢軍的下一次打擊,也無力壓制月氏、東胡等敵對部族。換句話說如果冒頓之一殲滅漢軍先頭部隊並殺死劉邦,那就是拿匈奴的國運在進行一次豪賭——賭贏了對漢朝的根基國力無損,大不了另立一個皇帝即可;可一旦賭輸了對匈奴就是滅頂之災。

事實上冒頓根本無心殺死劉邦,也無意入主中原,因為他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麼他為什麼要發動針對漢朝的戰爭呢?其一是因為草原遊牧經濟相比中原的農耕經濟的脆弱性——儘管中原的農業生產被形容為靠天吃飯,可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災荒年代基本的口糧是能滿足的,然而對草原遊牧民族而言:一場大雪就可能斷了他們的生計。所以冒頓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物資財富,那麼是否有目的之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了一個巧合之處——冒頓統一草原諸部的時間恰好和中原地區形成秦漢大一統帝國的時間差不多。其實這並不是巧合,恰恰是因為秦漢帝國的誕生催生了草原諸部的統一。遊牧經濟本來是很脆弱的,對遊牧民族而言要供養一個龐大的國家組織其實是相當不划算的,可遊牧經濟的脆弱性註定了遊牧民族的劫掠衝動只能減弱而無法根絕,那麼一旦定居的農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之後原來零散的小部落就無法再衝擊這種大帝國的防線了,他們只有一種選擇就是各部族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草原遊牧帝國——這就是匈奴人得以一統草原的內在邏輯。問題在於:既然各部族臣服於匈奴單于的目的是為了擁有和南方的農耕民族抗衡的資本,那麼要維繫匈奴國家的凝聚力也就需要時不時發動戰爭了。事實上白登之圍時冒頓已實現他的兩大戰略意圖:他已從漢朝劫掠到自己所需的糧食等生活物資,與此同時對漢朝的軍事行動也已大大提升了他在草原部族中的威信,殺死劉邦只會造成邊際成本遞增的現象,這樣的虧本買賣怎麼能做呢?如果這時冒頓再不撤軍,一旦在與漢軍主力的交鋒中失利,那麼匈奴傾舉國之力征召起來的部隊將有被漢軍圍殲的風險。不過在撤退之前冒頓最後使用了一招心理戰戰術——他沒直接下令撤軍,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隊撤圍一角,被圍困了七天七夜的劉邦一見匈奴軍隊的防線出現了一道口子立刻就鑽了出去,這就使劉邦在後世史書背上了逃跑的名聲,白登之圍也就此被視為漢軍的一場敗仗。

此役之後漢匈之間的博弈造成了極大心理影響,以致於在此之後漢朝歷經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四代君主七十餘年一直被匈奴壓制,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後才展開對匈奴的戰略反攻。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所謂白登之圍其實就是冒頓精心策劃的威懾漢朝君臣的一個局,殺死劉邦一開始就不在他的計劃之內。


Drongs龍吟


冒頓是天生的冒險家,如果真有機會殺掉劉邦和滅掉漢朝,那他早就幹了,他之所以沒那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沒能力!

冒頓上位靠的是嚴格訓練死士殺死親生父親,打敗東胡利用的是扮豬吃虎後的突然襲擊。

在白登山,冒頓有40萬大軍,將劉邦的漢軍先頭部隊團團圍困,而且猛攻7天7夜。很顯然,如果冒頓能攻克白登山,那劉邦早死了,但是七天幾乎不間斷的猛攻不僅沒能攻克白登山,而且漢軍主力已經臨近。

一千多年後的蒙古騎兵橫掃天下,讓很多人誤認為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戰鬥力特別強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匈奴騎兵沒有馬蹬、沒有馬蹄鐵、沒有橋式馬鞍,甚至沒有鐵製武器和盔甲,而且由於飲食結構的問題,缺乏植物維生素,遊牧民族的身材普遍比漢軍矮小。除了在平地作戰時有移動速度上的優勢之外,對漢軍毫無優勢,即使是在平地作戰,漢軍也有“一漢敵五胡”的說法。

在白登山,漢軍佔據險要地形,匈奴騎兵被迫仰攻,劣勢更加明顯。

白登山猛攻不克,漢軍的主力已經漸漸完成佈陣,如果再繼續打下去,冒頓還是不是單于就不好說了。而且匈奴行軍軍糧補給基本上為隨身攜帶,幾天的時間不能取的戰果,匈奴騎兵已經開始出線補給問題了。

當然,儘管優勢正在越來越向漢軍一方傾斜,但劉邦也並不是高枕無憂,畢竟漢朝內部還有不少值得擔心的異姓王蠢蠢欲動,漢軍一樣耗不起。

所以才有了陳平求和的一幕上演。

而對於冒頓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全身而退還能撈到連續不斷的好處,不僅保住了自己單于的位置,還能強化自己的統治,他早就巴不樂得了。

而對於漢軍來說,再怎麼著也不能拿皇帝的生命和漢朝內部的安危冒險,儘管沒有取勝,但相對體面的撤出了戰場。對內部安定來說,意義重大。

至於說題主的“明明可以……”我的回答就是:完全不可以,因為根本沒能力。


成長星球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冒頓單于的實力還不足以消滅真個漢朝

這個問題要從白登之圍說起,公元前201年,矛盾單于率領10萬騎兵入侵馬邑,駐守在此的韓王信多次抵禦失敗,被迫向冒頓單于求和,但是遭到劉邦的懷疑,擔心會被誅九族的韓王信乾脆直接向冒頓單于投降,並且和冒頓單于一起攻打漢朝。在冒頓單于接連攻下幾個城市後,劉邦終於忍無可忍,於是親自率領40萬大軍征討冒頓單于。然而由於情敵冒進,劉邦被圍困在白登7天7夜。後來劉邦聽取了陳平的建議,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才得以逃險。

當時的冒頓單于是可以消滅劉邦這支先頭部隊的,但是在妻子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打算。

在我看來,除了妻子的勸說,還要其他原因。冒頓單于即使有能力消滅劉邦的先頭部隊,也沒有消滅整個漢王朝的實力。雖然當時的漢王朝剛剛經歷了戰爭,還處在韜光養晦的“康復期”,但是,漢朝地處中原,人口眾多,城池眾多,冒頓單于即使殺掉了劉邦,也不可能一馬平川。皇帝死了,再立一個就是了唄,只要軍隊還在,誰當皇帝都一樣。冒頓單于之所以敢入侵漢朝,是他之前就統一了西北20多國,有了不俗的實力。但這區區10萬鐵騎,和漢朝的幾十萬大軍相比,實在是捉襟見肘。

再有一個就是,當時和韓王信約定的大軍並沒有按時到達,冒頓單于懷疑韓王信會變卦,而且白登山上的軍隊僅僅是先頭部隊,後面還有周勃的十幾萬大軍,萬一韓王信真的變卦,會陷入被前後夾擊的困境,所以聽從了妻子的建議。於此換來的是劉邦的和親政策,這樣看來,冒頓單于也不吃虧


歷史時間線


冒頓單于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當時劉邦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後來,陳平使反間計,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並且對閼氏說,漢朝要奉獻一個美女給冒頓單于,向冒頓單于求和。閼氏害怕失寵,於是對冒頓單于說,你要是殺掉劉邦的話,漢朝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而且,說不定劉邦的援兵,很快就會到來。那時候咱們被兩面夾攻,就打不贏了。冒頓單于聽了閼氏的話,於是放了劉邦,撤兵回去了。

(冒頓劇照)

其實,當時冒頓單于是完全可以把劉邦拿下來的。畢竟劉邦已經被圍了七天七夜。要知道,劉邦是丟掉輜重糧草,長途奔襲追過來的。在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他早已沒有糧草了。冒頓單于只要一鼓作氣,就可以把劉邦打死。畢竟冒頓單于當時有40萬大軍,兵力相當強大,對付劉邦綽綽有餘。

至於劉邦是不是有援兵,冒頓完全可以派出探子去偵查。只要偵察到有援兵,既可以圍點打援,又可以隨時撤軍。沒有援兵。那就一直打下去。

由此可見,冒頓單于匆忙撤軍,是非常奇怪的。

有人可能會說,冒頓單于當時覺得他的妻子閼氏說得很有道理。他確實害怕漢朝會報復他。

如果是一般的匈奴單于,害怕漢朝報復,那是一定的。但冒頓不一樣,他剛剛統一了匈奴,並且還打敗了東邊的東胡,打敗了西邊的月氏,擁有了一片寬廣的地盤。而且冒頓單于還通過鳴鏑,訓練出了一支強勁的軍隊。這支軍隊指哪兒就打哪兒,戰鬥力相當強勁,可以算得上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這樣的冒頓,怎麼會害怕漢朝呢?

(蒙恬劇照)

再說了,如果是之前的秦朝,冒頓還是有些害怕的。畢竟蒙恬曾經讓他們付出過慘重的代價。但是秦朝已經滅亡了,經過了秦末農民起義,又經過楚漢相爭,漢朝一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匈奴對抗。

還有一點,當時的漢朝,正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候。那些異姓諸侯們擁兵自重,不聽劉邦的命令。劉邦已經把那些異姓諸侯們消滅了很多,以至於沒有將領為他打仗。

總之,劉邦和諸侯們當時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就算劉邦被冒頓單于殺掉了,這些諸侯們也絕對不會報仇。由此可見,冒頓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還有人可能會說,冒頓不打,是因為他比較聽妻子閼氏的話,因為他很疼愛他的妻子。

我想說,如果有這樣的認識,是完全不瞭解冒頓。要知道,冒頓在走上最高權位的過程中,是十分心狠手辣的。他為此殺掉自己的父親,還殺過自己的妻子。而且他殺妻子,還不是因為妻子犯了什麼錯,而是因為他在訓練他的軍隊,讓他們絕對聽從他的指揮。

當時,冒頓把鳴鏑射向他的妻子,要求士兵們必須向他的妻子射擊。那些不敢射擊的士兵,冒頓就把他們全部殺掉。

曾經拿妻子來當訓練的靶子,怎麼會聽妻子的話呢?

(劉邦劇照)

那麼,冒頓為什麼在大好形勢下,要放掉劉邦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冒頓當時並沒有做好拿下漢朝的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準備和軍事上的準備。畢竟匈奴一直被中原國家壓著打,底氣不足。如果他貿然殺掉劉邦。雖然說當時可能不一定有人立刻找他報仇。但是與漢朝的樑子就結起來了。此後,漢朝只要緩過氣,就會把他往死裡打。那樣的話,匈奴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反過來,如果放了劉邦。劉邦知道匈奴厲害,此後就不會隨便發兵打他,那樣他的壓力就不大,可以從容準備。

事實上,直到劉邦去世,呂后上臺,冒頓依然沒有做好準備。當時他給呂后寫了一封非常無理的信,表示要娶呂后為妻。他想通過這個辦法,吞併漢朝的土地。呂后當時服軟,回信鹽池謙卑,還獻了一些美女給他。

冒頓也就算了,並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不過,不得不說,冒頓確實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錯過了這個機會,等到後來漢朝復甦並強盛起來以後,匈奴人的難受就來了。漢武帝給予了匈奴致命的打擊,把他們攆到很遠的地方。可以說,實在是冒頓貽誤戰機,害了他的子孫後代。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主要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冒頓時期,匈奴打敗了東胡,在中國北方草原建立起強大的政權,對剛建立的漢朝,採用的是劫掠和敲詐的政策,這給匈奴帶來巨大的財富,匈奴不併希望漢朝分裂或滅亡,因為匈奴人並沒有入主中原,建立統治政權的意願:

一、匈奴是北方草原遊牧帝國,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是以農業為主的定居民族。

二、匈奴並沒有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和賦稅體系。殺了劉邦,入主中原,需要建立管理體系和賦稅,這對匈奴太麻煩,不如直接搶掠和敲詐來的快。

三、匈奴更希望一個穩定富裕的漢朝,可以給匈奴送去財富,建立起利益互惠的關係,這更符合匈奴的利益。

匈奴在白登之圍或許可以殺了劉邦,但還滅不了漢朝,冒頓並沒有打算入主中原,如果中原地區處於戰亂之中,再建立起來的政權,對匈奴是戰爭還是和平還未知。漢朝後來對匈奴採用政治聯姻,匈奴可以不勞而獲,得到漢朝的生活物資,財富。匈奴時常派少量的騎兵到邊境進行威懾、恫嚇,榨取漢朝更多的財富,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殺劉邦,漢朝還會立一個新皇帝,這不能使利益最大化,白登之圍讓劉邦也認識到匈奴的強大,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匈奴的問題,冒頓放走劉邦是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