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再過千年依舊催人淚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創作背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再過千年依舊催人淚下

詩詞賞析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從悼亡詩出現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而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獨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但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生死相隔轉瞬十載,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但人雖雲亡,過去美好的情景卻難以忘懷!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不禁感慨萬千,愛妻的墳墓遠隔千里,沒有地方可以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這十年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髮已如霜。“相逢”是詞人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蘇東坡對愛侶的深切懷念。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再過千年依舊催人淚下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蘇東坡用了十年都捨棄不下的,是與妻子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在夢裡能夠看見的,也全是妻子往日生活裡的瑣碎片斷。

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還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濡以沫。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蘇東坡對於王弗是痛徹心扉的悲情。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於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