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凸顯高度制度自信


我們的制度為何深得人民擁護?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的總體排名比去年上升15位,上半年中國吸引外資730億美元,繼續成為全球外資流入最多的發展中經濟體;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提前3個月基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11月2日荊楚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源於我們的制度深得人民群眾擁護。一連串提信心、穩就業、增收入的數據背後,是一系列改革舉措帶給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獲得感。顯而易見,全面深化改革和高度的制度自信之間,始終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邏輯關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增強了我們將改革進行到底的信心。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央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同時,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最後一公里”,實現了身份證異地就近隨到隨辦、百萬“河長” 守護水清, 上億居民“出棚進樓”,全科醫生成為基層健康“守門人”,垃圾分類、廁所革命、食品安全、青少年視力健康、北方清潔取暖等民生“小事”作於細而成其大,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所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改革創新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動力。思想不解放,人的頭腦就會僵化;制度不創新,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去活力。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和制度上的不斷改革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必由之路和顯著優勢。唯有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方能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毫無疑問,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方略,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特別需要強化制度意識、維護制度權威、嚴格制度執行,也特別需要黨員幹部帶頭講規矩、守紀律,特別需要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知法守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因循守舊、抱殘守缺,死抱著過去的體制機制不放。體制機制天然具有侷限性,對於那些與新時代要求、與人民群眾期待不相適應的舊制度、老辦法,必須採取“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的態度,必須堅持“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原則。

高度的制度自信不是因為體制永久不變,而是源自其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進程中的可預期、可控制。改革創新和開放包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葆青春活力的關鍵。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只有對那些有悖於社會主義原則、有礙於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有害於幹事創業激情的體制進行全面、深入、精準、徹底的改革,方能堵塞體制漏洞、補齊體制短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會更加完善和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