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縣:千年“爛尾工程”大石佛,南北朝至明朝1000年才完工


河南省浚縣,千年“爛尾工程”大石佛,南北朝至明朝1000年才完工。八丈佛爺藏身七丈高樓內,到了近前才看明白。

在河南省浚縣大伾山,有一處依山開鑿、高與崖齊大石佛,距今1600多年,開鑿年代比樂山大佛過早400多年,石佛高22.29米,高度比龍門石窟大佛高5米餘。

令人稱奇的卻不是這些,奇特之處在於樓低佛高,即:七丈高的大佛樓下藏身八丈高的石佛,當地稱為“八丈佛爺七丈樓”。可是七丈樓裡怎麼能容下八丈高的石佛?只有到了近前才能看明白。

大伾山上寺廟眾多,其核心是天寧寺,這座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的寺廟,因為內有一座中國北方最大的石佛而著名。大伾山大佛大概鑿於後十六國趙時期,距今1600多年,高22.29米,有“全國最早,北方最大”之稱。

這是一尊坐式的大彌勒佛像。佛像頭部螺發,面方頰圓,面部略呈梯形。大佛目光平視,嘴唇緊閉,表情很是莊嚴。它左手扶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臂前舉,手心向外。大佛坐在四周方墩上,足踏仰蓮,五趾平齊,腳面平直。

八丈大佛坐於七丈高的樓內。“八丈佛爺七丈樓”,這句話很費解。只有到了近前,你才能看明白。原來,大石佛底部低於大佛樓底座三米,所以石佛雖然藏身樓內,個頭兒卻比大佛樓還高三米多。

據資料記載,大石佛俗稱鎮河將軍,依山鑿就,高與崖齊。專家介紹,大石佛其實屬千年“爛尾工程”,南北朝至明、清經歷1000多年才竣工。

大石佛在後趙時只是鑿了一個輪廓。到北魏,隨著佛教的興盛,早已停建的大佛工程終於再度開工。唐朝時對石佛像的細部進行加工,元末毀於兵火,到了明旺夫臉時又對石佛塑以外身泥皮彩繪,大石佛經歷了幾個朝代才得以完工。大石佛折射著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經濟狀況。

明代張肯堂《浚縣誌》中記載:“大石佛,古稱大佛巖。石勒以佛圖澄之言,巉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鎮河將軍”的名稱由此而來。秦漢以來,黃河在黎陽一帶屢次決口。百姓苦於水患,因為無力抗拒黃河的泛濫,把解除水患的希望寄託在神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