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發射經過他國上空時需要擔心被擊落嗎,為什麼?

秦皇見漢武




這個事情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領空,根據1919年的《巴黎公約》和1944年的《芝加哥公約》確定的“空中主權”原則,一個國家領土範圍內高度在35公里以下的空氣空間被稱作“領空”,這基本上是國際普遍默認的,在這個高度進入他國境內就是侵犯領空了,必須驅離甚至擊落!即便是有外國軍用飛機靠近領空外不遠處飛行也要實施嚴密監視,防止它進入。

但35公里~100公里就屬於模糊空間,這就要看誰的科技水平發達了,比如說:目前已經有偵察類型航空器可以在30公里左右的高度飛行了,如果科技再進步一點,有可能達到40公里飛行高度以上,從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默認的角度來說已經超過了領空範圍,可問題是現有的技術在40公里高度對地面的偵察仍然是一清二楚,要不把它擊落等於是嚴重洩密...所以,有科技實力的國家認為100公里以下都是領空,至於說科技落後的國家只好“認命”。
這個事情具體到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洲際導彈性質不一樣了,總得來說這兩種導彈都是在發射國的領土內的腹地(淺腹地)或者大海上發射,發射主動段(火箭助推)到一級火箭發動機關機,拋離都是在境內或者是茫茫大海上,而二級火箭啟動時導彈已經在100公里外的外層空間了,這個高度已經不是所有國家領空了,即便是要飛越某個國家的上空也不能說是侵犯領空,甚至擊落。


這張圖片顯示:洲際導彈大部分都是在外層空間飛行,主動段在自己國家境內,只有再入大氣層的時候才會進入到其他國家的領空(末段),但是這已經是敵國的領空了,沒有什麼侵犯之說!

目前世界上有個別國家理論上可以知道別國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全過程,通過衛星🛰️和大型相控陣雷達能測算出導彈的飛行軌跡,通過測算可以得出這是不是對自己不利的導彈,如果是,就要進行跟蹤、預警、攔截,如果不是就任由它飛到目的地。

大體上來說,洲際導彈飛越其他國家上空是不會被擊落的,現在雖然有攔截中段彈道導彈的能力,但那只是攔截5000公里射程的中程彈道導彈,即便是中程導彈攔截成功的幾率也太低,更別說是洲際導彈了!


皇家橡樹1972


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先不說這些國家有沒有這個膽子擊落,就算有這個想法,它們也不一定能擊落洲際彈道導彈。

原因有以下幾個:

1、洲際彈道導彈飛行速度極快

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有多快呢?就以美國的民兵-3洲際導彈(Minuteman-III)為例子,民兵-3洲際導彈發射後進入大氣層後時的平均速度為10馬赫左右,而到了末端速度更是可以達到20馬赫以上。

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階段可以劃分成以下三種:推進加速階段、中途階段(亞軌道飛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

簡單解釋一下,推進加速階段就是導彈點火後開始爬升的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持續幾分鐘,結束時候導彈一般會處於距離地面200-400公里左右的高度。這個階段的洲際彈道導彈速度並不快,但由於這階段基本只是做爬升運動,導彈基本上還在本土上空,所以不大可能被對方攔截。

中途階段就是導彈延著大氣層外層飛行的階段,這個階段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相對還沒那麼快,一般來說要想擊落洲際彈道導彈也就只能在這個階段有可能。但是為了防止被攔截,一些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還會攜帶一些全尺寸假彈頭,鋁箔干擾絲之類的干擾設備來“欺騙”敵方的雷達和反導攔截彈。本來攔截高空高速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就很不容易了,再加上這麼多的反制措施,攔截導彈更是難上加難。

而到了再入大氣階段,基本上此時導彈距離目標也就只有100千米左右的高度了,此時彈道導彈基本就是加速往下衝刺的狀態,此時導彈的速度會變得更快,最末端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4000米/秒,這樣的高速基本是無法攔截。

美國斥巨資打造的導彈防禦系統攔截成功率也就一半左右,從2002年至今,美國一共進行11次攔截實驗,結果只有5次成功攔截目標。藍星最強的美國尚且如此,其他的國家那更是沒辦法了,就算洲際導彈從自己頭上飛過,也只能乾瞪眼。

不經過他國上空,洲際彈道導彈要怎麼試射?

雖然經過他國上空也不會怎麼樣,但是實際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還是儘量避開飛過其他國家上空。

一種方式是射向公海。

反正公海是公共的,不存在侵犯他國領空這個問題。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導彈試射也容易讓其他國家“別有用心”地圍觀過來,在公海沒有理由驅趕他們,所以選擇把導彈射向公海存在著不小的安全隱患。

在1980年我國進行的東風—5型洲際彈道全射程實驗,這次實驗就是選擇南太平洋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的圓形海域作為著彈點。

當時美國和澳大利亞均有飛機和軍艦在著彈點周邊徘徊與收集數據,其中澳大利亞軍艦還試圖搶奪彈道導彈的數據艙。為了保障數據艙的安全,我國整整派遣了18艘軍艦為其保駕護航,最終成功收回數據艙。這次行動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遠洋軍事行動!


還有一種方式是進行高角度彈道試驗

這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做法,將洲際彈道導彈往高了發射,這樣可以用較短的距離模擬導彈的全射程發射。採用高彈道的洲際導彈,實際著彈點距離發射點也就一兩千公里左右的距離,一半都能控制在本土之內,這樣可以避免飛過他國上空,引發不必要的糾紛。此外實驗全程都能控制在本國境內也能保障安全!


Mister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得分情況來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目前有把握擊落洲際導彈的國家,只有美國。也只有美國,做過了攔截洲際導彈的實彈試驗。

眾所周知,無論是洲際導彈,還是其他導彈導彈,攔截只有兩個階段,一是導彈剛剛發射以後的爬升階段。

此時導彈的速度較慢,高度較低,相對容易攔截。

另外,就是在導彈攻擊的末端,會下降高度,可以被攔截。只是,導彈在末端速度會非常快,攔截的難度過大。

2017年,美軍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試驗,攔截了一枚再入大氣層的洲際彈道導彈。

然而,美軍對於這種攔截模式還是存疑的。因為彈頭最高的速度可以達到20馬赫左右,必須要有對高速飛行目標有效的捕獲和攔截技術,才能抓得住它。

即便是美軍,也認為攔截成功率不會很高。

所以,今年4月,美軍在在太平洋上空,攔截了上升階段的洲際導彈。

當時他們發射2枚攔截導彈,主攻導彈成功摧毀了彈道導彈彈頭,備用彈則使用彈載計算機確認了最危險的碎片並將之擊落。

因為導彈上升期間速度較慢,所以2枚導彈攔截成功率高達75%。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你是一個大國,比如中國這樣。我們在內陸發射洲際導彈,導彈還沒有離開我國國土,就已經飛到很高的高度,速度增加的很快。

那麼,當然不需要畏懼其他國家攔截,很難攔得住。

但是,如果你是韓國、新加坡這種小國,洲際導彈進入別國領土是還在初期爬升階段,美國就很可能攔截擊毀。

萬幸的是,目前沒有國家敢於發射洲際導彈攻擊別國。


薩沙


基本不用擔心被第三方攔截,反導是個技術活,毫不客氣的說這個世界上99%的國家不具備真正的反導技術,即便想攔截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為什麼當時在韓國部署“薩德”的時候我們反應那麼大?“薩德”除了可以監控上千公里的空域之外,再就是有能力對我們的上升階段的彈道導彈進行中段攔截,對我們既是侵犯又是威脅。下圖就是“薩德”反導系統的攔截導彈,生產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和“雷神”

彈道導彈的飛行大概分為三個階段:初段(助推段)、中段和末端(再入段)。

其中初段(助推段)是由發射到進入太空這個階段,也是攔截成功率最高的階段。此時導彈正在由龐大的各級火箭向上推動(洲際導彈一般都是二級或三級火箭,逐級進行拋棄),目標巨大。而且這個階段的速度是由0開始加速,是整個攻擊過程中最慢的一個階段。但是有個問題,一般陸基導彈發射都在自己的領土,想要在在初段擊落就必須讓已方防空導彈有能力覆蓋對方發射場及對方領空,但是普通防空導彈射程一般都在200公里以內,很難做到這種大範圍覆蓋。如果對方是核潛艇發射那麼就更麻煩,因為核潛艇神出鬼沒,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根本無法進行反潛和海上防空作業。下圖為蘇聯鐵路機動的SS-24洲際彈道導彈,可以看到導彈本體是巨大的,但是有效部分只是上面那幾個彈頭,初段目標越大越容易攔截

其次就是中段,中段是指進入太空至再入大氣的階段,也是飛行時間最長的階段。中段飛行階段的導彈各級火箭都已經分離,此時導彈只剩下最上面的母艙和彈頭,目標已經非常小。而且這一部分繞地球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秒每秒數公里,彈道高度達到1000公里以上,也就是說“小、快、高”,精確測量難度極高。這個階段的導彈攔截成功率就已經非常低了,即便是中美俄這三個國家並不能保證100%的攔截率。從這階段開始世界上只有美俄中具備獨立的中段攔截技術,日本是美國反導網絡的一部分,手裡有一部分“標準-3”攔截彈。“標準-3”最大射高為16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為2.6公里/秒,採用碰撞式動能彈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基中段攔截彈。但是即便是“標準-3 Block IIA”在已知彈道參數的情況下前2次攔截依然失敗,直到2018年12月第三次試射才獲得成功。下圖為2018年2月中國進行的陸基中段攔截試驗,此次攔截是成功的

最後就是末端,這個階段就是彈頭再入大氣到命中目標階段,也是整個攔截最為困難的階段,或者說以現在的技術水平攔截成功率不會超過20%,如果有末端機動能力那麼攔截概率還要降低。一方面是彈頭目標太小,現代小型化的熱核彈頭也就是跟一個成年人大小,另一方面是彈頭再入大氣後飛行速度太快,到地面時間只有十幾秒甚至幾秒,“又快還更小”。再加上導彈母艙釋放彈頭時還會同步釋放大量假目標和誘餌彈頭,從中段開始就干擾對方反導系統判定,更加增大攔截難度。現代洲際導彈普遍都具備“多目標重返大氣”的能力,也就是說1枚導彈可以釋放至少2個彈頭對2個城市發動攻擊,1個彈頭攔截都困難更不用說2個甚至10個彈頭同時攻擊。

導彈防禦涉及的領域太廣泛,除了我們提到的各種導彈之外還需要大量的戰略預警雷達、X波段預警雷達、末端防禦雷達等等“硬件”的支持。像日本這種沒有軍事自主的國家只是淪為美國的“出頭鳥”,雖然日本手裡有一部分“標準-3”、“愛國者”這類反導、防空導彈,但是情報都是由美國提供,真正有這個實力的也是由中美俄三個國家。只要這三個國家之間不起衝突,那麼這個世界用到洲際導彈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像某些掌握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想要掀起風浪勢必會遭到大國制裁。下圖為大名鼎鼎的“海基X波段雷達”,是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重要部分


雛菊西瓜Peterpan


那要看主要打擊的競爭對手有沒有能力和技術在其他國家境內部署超出大氣層高度的攔截系統了。但是一般而言,這種中段攔截系統很少部署在其他國家境內,一般能夠對外部署的大都是在末端和上升段進行攔截的防禦系統,美國能夠做到中段攔截的反導攔截系統基本都是海基部署來擴大防禦範圍。


洲際導彈飛行高度很高,超過了臨近空間高度,基本就在衛星軌道高度飛行,而且其飛行的軌跡除非是自己發射的,否則都是很難進行精確的測量的,對外太空高度的一個不大的、沒有有效物理場信號的彈頭實施碰撞式的硬殺傷難度極大,被稱為發射一刻子彈擊落一顆迎面飛來的子彈一樣的難度。


但是世界上並非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攔截系統,如果有一個龐大的,包括前沿部署的預警雷達、中段部署的X波段精確掃描大型雷達和末端部署的相控陣雷達系統結合的探測系統,同時擁有可以進行外太空機動變軌能力的攔截彈,那麼進行攔截也是有可能的,世界上有這個能力的系統無非是美國已經部署的GBI、宙斯盾基線9和俄羅斯的A235、A135等反導攔截系統,我國也有類似的系統,但是型號未知。


宙斯盾基線9是唯一有可能在其他國家境內對其他大國的洲際導彈進行中段反導攔截的系統,但是他的使用高度也有限制,標準3導彈目前對於一些射程超過10000公里的洲際導彈也望洋興嘆,還需要依靠美國部署的大型球形X波段海基反導雷達的指示。美國過去曾經打算利用大孔徑的AMDR雷達系統和先進的KEI反導攔截彈實現機動部署的全球化中段攔截,但是該計劃隨著CGX計劃的破產而停止。


美國正在研發的伯克3型驅逐艦將會搭載AMDR-S雷達,實現AMDR+30能力的反導探測能力,使用新一代攔截彈估計有點難度,但是總體來看攔截能力還是超過了目前的宙斯盾基線9系統,因此,美國是目前和今後唯一有可能在其他國家境內實現對飛行中的洲際導彈進行攔截的國家,不過這一能力目前也在擴散,估計很快中國也會具備相關能力,畢竟硬配件上已經有了,055的雷達能力和垂直髮射井的深度、口徑都達到了要求,就看有沒有相關的部署需求了。


海事先鋒


洲際導彈是射程最遠、攔截難度最大的一類導彈,大部分洲際導彈的射程都在8000千米以上,具備全球範圍內的打擊能力。世界上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只有5個,分別是美、俄、中、英、法,這5個國家都是軍事實力排名前十的國家。因為洲際導彈的造價比較高,大部分洲際導彈都是用來攜帶核彈頭進行核打擊。當交戰雙方使用洲際導彈的時候,戰爭的級別也從常規戰爭發展到了核戰爭。


而世界上核攻擊能力最強的國家同樣也是美、俄、中、英、法,假如這5個國家之間爆發戰爭,使用洲際導彈來攻打對方的軍事目標。其餘的國家肯定避之不及,更不要說去攔截飛躍領空的洲際導彈了。因為洲際導彈的末端飛行速度能夠超過20馬赫,所以洲際導彈的攔截難度非常的高,大部分中小國家就連攔截普通巡航導彈的能力都沒有,更不要說攔截洲際導彈。

當然洲際導彈也並不是不能攔截,當前攔截洲際導彈的方式主要分為末端攔截和中段攔截,世界上同時具備這兩種攔截方式的只有中美兩國。末端攔截指的是在洲際導彈靠近目標的時候,通過地面反導系統對洲際導彈進行攔截。因為洲際導彈在末端飛行的過程中飛行速度非常快,而且洲際導彈在飛行的最後階段往往會進行分導和變軌,因此末端攔截的成功率並不高。



攔截洲際導彈最好的辦法是中段攔截,中段攔截指的是在洲際導彈進入末段飛行之前,通過預判洲際導彈的飛行軌跡,將洲際導彈提前擊落。洲際導彈在中段飛行的過程中飛行速度不快,變軌能力不強,被攔截的幾率比較高。不過中段攔截也有一個弊端,在進行中段攔截的過程中,如果被擊落的洲際導彈落到了飛行途中的某一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就可能會倒黴。


假如洲際導彈攜帶的是核彈頭,在洲際導彈被擊落之後,核彈頭仍然有可能爆炸。因為核武器的殺傷範圍巨大,不管被攔截的洲際導彈在空中爆炸還是在地面爆炸,都會對附近區域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對於洲際導彈飛過的國家來說,他們最希望的是洲際導彈能夠平安飛過自家的領土,而不是如何去攔截洲際導彈。畢竟攔截洲際導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即使擁有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大部分國家也不會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軍武小咖


確實,對於一枚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來說,它要橫跨近半個地球,如果不是平時在自己國土試驗的話,攻擊他國走最近路線的時候中間多多少少要經過第三方國家上空,那這個時候第三方國家會將頭頂經過的洲際導彈擊落嗎?

首先,對於洲際導彈的路線來說,我們要先明“領空”的概念是什麼?照國際上公認的定義來說,“領空”是指一個國家的國土和領海所包括的範圍垂直向上100公里所包含的所有空間,100公里再往上的話就不是“領空”了而是任何國家都可以自由活動的“宇宙空間”!

就像海洋中的公海那樣,地球表面的“宇宙空間”裡大概運行了世界各國的1000多顆衛星(珍藏動圖)!

而對於洲際導彈來說,一般發射2分鐘左右就能突破100公里的領空範圍,5分鐘就能達到500公里的高度,之後彈道還會持續增加!對於洲際彈道導彈來說,當最大射程為1萬公里其最大高度可達到5000公里,即便是按照45度最大射程彈道,其中段高度也有1200公里!

此外,一枚1萬公里射程的洲際導彈飛行全程約需要30分鐘,從發射到攻擊目標,那麼該導彈至少25分鐘的時間都處於“宇宙空間”,如果再除去剛開始在發射國的時間和被攻擊國家的時間,幾乎不可能侵犯第三方國家的“領空”!

如果有哪個國家連導彈從該國100公里外上空外經過時都不願意,想要攔截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樣要看他們的本事了,洲際導彈的平均速度在20馬赫左右,經過他國上空是彈道高度則在500公里以上,對於這樣的導彈普通的防空導彈已經無能為力!

以全球有過“打衛星”實例的國家來看,印度今年試驗的高度在300公里以下已經可以忽略了,俄羅斯的S-500防空反導系統固然厲害,但最大射高也只有100公里!然後算下來,全球也就只剩下2個國傢俱備中段反導能力,有可能打下這一高度和速度的洲際導彈,當然,成功率也非常小!

綜合來說,洲際導彈發射後很快就突破了100公里的“領空”範圍,即便是經過某個國家的上空,這個國家也只能是“無能為力”,畢竟全球具備500公里高度以上的中段反導能力的國家只有2個,所以也沒什麼可擔心的!


天下布武


目前全球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只有五個:美俄中英法!其中英國的洲際導彈是購買自美國!到目前為止,洲際彈道導彈都沒有參與過任何實戰,但是每年都會試射很多次,一方面是威懾對手,另一方面是檢驗洲際彈道的可靠性。

那麼有個問題就擺在前面了,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普遍超過了8000公里,甚至達到了14000公里以上,這麼遠的距離,彈道導彈在飛行過程當中經過它國的領空怎麼辦呢?

如果真的發生戰爭了,洲際導彈需要經過某些國家的領空,比如俄羅斯攻擊歐洲的某個國家,比如奧地利,洲際導彈就必須要經過其它國家的領空,因為奧地利是內陸國家,被其它國家包圍,這個時候,洲際導彈飛過的國家會擊落它嗎?

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就是敢不敢攔截!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都是世界大國,一般國家得罪不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洲際導彈經過的國家,最多隻會抗議一下。

第二就是想攔截,一般也沒有能力!目前全球具備反導能力的國家,比擁有洲際彈道的國家還少,其它國家根本沒有實力去攔截!

實際上目前為止,所有擁有彈道導彈的國家,要麼在自己的領土進行試射試驗,發射和目的地都是在領土內,這樣就不存在經過其它國家領空的問題。要麼就是從國內發射,目標的地點是公海,這樣也不存在侵犯領空的問題。

就比如今年9月末,俄羅斯進行了“白楊M”洲際導彈是試射試驗,導彈全程都在俄羅斯的領土內飛行,從俄羅斯的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發射,目標是在堪察加半島。而美國就喜歡從本土或者海洋發生,目標也都是在公海上,比如今年9月末俄羅斯試射完洲際彈道導彈後,美國也針對性的試驗了“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導彈從美國本土的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飛行6700公里後,成功命中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瓜加林環礁地區的目標。

如果射程更遠的導彈,有時候也不需要進行長距離的試射,比如同樣在地球上兩點距離為8000公里,也可以進行射程為1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試驗,這個很簡單,洲際導彈升空後,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再返回大氣層,這樣也就等效為更長的設計距離,所以美國這次試射“民兵-3”,發射點和目標的距離為6700公里,但是實際導彈飛行可能不止這個數據。

所以除非是被攻擊的國家會攔截,否則洲際彈道導彈飛過的國家不會去攔截,也沒有能力攔截!


資訊所長


這問得很有趣。其一,每國共識的領空高度在垂高100公里左右,其二,洲際導彈射程為8000公里,或以上,發射到外太空再飛向目標,也就是在大氣層外飛行再入大氣層才去達目標,高度遠超到1000公里以上的高度,即發射2分鐘己達150公里高,5分鐘超400公里高度,況且飛行速度均10馬赫以上,而防空導彈的高度最多也就三百多公里,而速度最多3,4馬赫,無力追尋。其三,洲際導彈的飛行高度,衛星也在軌飛行,早已形成共識,也無法從中攔截。其四,能捕捉目標,攔截長程導彈的只有中,美,俄三國,其上升段,都易成功攔截,中段只中美成功過,且成率有限,末端,就多以色列四國實驗過,超5馬赫亦無把握,中俄導彈的末端變軌機動,使敵更無法攔截,因未端可達或接近20馬赫速度。總之,洲際導彈路過它國是不會被所經太空各國攔截,同時也無法攔截的。


黃親國旗


射程大於8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就可以稱之為洲際導彈,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三位一體中兩極的重要條件,主要用於攻擊敵國領土上的重要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洲際導彈專門打擊遠距離目標,因此不可避免地飛躍多個國家上空,最後對目標國家發起攻擊,那麼彈道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會不會被這些國家擊落了?其實想要擊落處於飛行狀態的彈道導彈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有一下三個。下圖為俄羅斯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

第一,飛行時間。以東風-41彈道導彈為例(DF-41B鐵路機動型),假設攻擊目標距離為12000公里,那麼從發射升空到飛行至400公里的近地軌道將耗時7分鐘,在軌運行8分鐘,變軌5分鐘,彈頭分離1分鐘(十個核彈頭),再入大氣層5分鐘,飛行至各自目標上空3500米高空爆炸4分鐘,總共耗時約30分鐘。彈道導彈能在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從發射到攻擊的全過程,其中在大氣層飛行的時間只有大約7分鐘,在這七分鐘時間導彈仍然在本國上空飛行,因此不存在被擊落的問題。下圖為我國DF-41B彈道導彈

第二、飛行彈道。洲際彈道導彈並不像巡航導彈和遠程火箭彈那樣在中低空飛行,彈道導彈升空時在大氣層的飛行時間只有幾分鐘,進入太空軌道以後才會略過他國上空,而太空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領空,任何擅自擊落別國飛行器的行為將會被視作敵對行為,所以不用擔心在軌運行的導彈會被他國擊落。下圖為中段反導原理示意圖

第三、攔截能力。洲際彈道導彈飛行分為三個階段,從升空到飛行至太空是第一階段,稱之為初始階段;太空中在軌運行階段稱為中段;再入大氣層發起攻擊的階段稱之為末端。初始階段的彈道導彈基本上是在本國領空飛行,一般很難在初始階段對彈道導彈進行攔截,除非是已經佔領該國領土並部署了高空攔截彈,因此導彈防禦系統只能進行中段反導和末端反導對來襲導彈進行攔截。目前同時具備中段和末端反導攔截技術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我國,如美國的“薩德系統”和我國的“紅旗-19”都屬於中段攔截導彈,“愛國者-3”和“紅旗-9”屬於末端攔截系統。因此只要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不是針對中美兩國就不必擔心被擊落,至於略過除中美兩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上空就不用擔心啦,打不著啊。下圖為我國國土防空和反導系統的核心裝備——X波段旋轉遠程相控陣雷達

讀到這裡可能有些讀者朋友會覺得鬱悶,在反導技術上為什麼不提一提俄羅斯呢?在這裡小編要說一句毛粉聽了就想踹我兩腳的話:毛子真的不行了。此時的非常“不行”並不是說毛子技術不行,從情感上來講我們非常願意相信毛子光靠吃前蘇聯留下來的遺產就足以製造出以中美相媲美的先進中段和末端反導攔截系統,S-400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現實非常殘酷,反導系統並不是單一的攔截導彈,而是一個包括路基和海基的完整的複雜的系統工程,而且反導實驗實在是太費錢了,老毛子整個國家的GDP只相當於我國的廣東省,真心玩不起啊。美國的反導系統僅僅是試驗階段就花費了數百億美元,部署以後更是接近我國一年的軍費開支——千億美元,我國的反導系統雖然沒有美國那麼誇張的投資,但是從實驗到部署總饒不過上千億人民幣,以目前俄羅斯的國力,這麼大的投資已經超出了其承受能力。親愛的讀者朋友,您贊同這個看法嗎?下圖為我國P波段固定式遠程相控陣反導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