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只佔60%,部分高校實行綜合評價錄取,這是否會造成錄取不公平?你怎麼看?

西部神鵰


什麼是綜合評價錄取?


綜合評價錄取,主要是通過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來選拔學生,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終生的錄取選拔渠道。


與高考升學不同,綜合評價錄取會結合考生的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會考)、校測成績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選拔。一般來說是按照6:3:1的比例進行。即高考成績佔60%,高中會考成績佔30%,校測成績佔10%。


目前來看,實施綜合評價錄取的學校如下圖所示:


綜合評價錄取的流程是怎樣的


判斷綜合評價錄取這種方式是否公平公正,我們需要先明瞭綜合評價錄取的選拔錄取流程:


高校公佈綜評選拔簡章——符合條件的考生申請——高校審核,公佈初審名單——通過

初審的考生參加面試——高校公佈面試通過名單——通過面試考生高考志願填報時填報該校——高校核算通過考生的高考成績,進行加權計算後,錄取符合條件的考生。


在綜合評價錄取過程中,我們會發現60%的高考成績、30%的高中學業水平成績這些幾乎是無法造假的。10%的校測成績即申請高校的筆試+面試測試成績。幾乎也難以有造假的空隙。而且目前來看,通過學校的校測並不容易。初審+校測會刷掉一大部分成績差的學生。並不是大家所理解的:40%完全看綜合素養,而且是沒有量化標準的綜合素養。


當考生滿足會考成績要求(比如各科都是A),在校測中也有不錯的表現,最終還是要看高考成績的。如果高考沒有考好的話,在加權計算中就失去了優勢,最終在整體的成績上也是不會太高的。


綜合評價錄取實施情況反饋

北外、南方科技大學此類院校的綜合評價錄取實施情況來看:通過初審的幾乎是學習成績在年級非常靠前的學生,而且幾乎是比較牛的高中生。而校測的內容又多與選拔定位有關係,比如北外非常注重學生的語言素養,在考核中進行重重考核,通過複試並不容易。南方科技大學這樣的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理科思維,校測的內容比高考更難。能通過校測,根本就不容易。


過來人話高考


社會本就不可能完全公平,機會永遠是偏向權貴階層的。國內改革開放後,各階層劃分基本已顯現,作為上層建築的人,就慢慢的把高等教育這還算比較公平的階級跨越的道路漸漸關閉,從大學擴招把高等教育普及發現失敗,又用985、211院校把高等教育人才精英化,再評雙一流大學學科把人才精確定位,除去這些其它高校畢業生基本定性為低端人才。現在採用綜合評價把苦讀高分但沒見識的貧苦學生隔絕在外,就是要固化階級的準備手段。再看看一般性的大學和大專設置的學科,就是和工作崗位精確匹配,就是讓一般性的學生原來幹嘛以後也幹嘛。為什麼對教育社會上有這麼多反響,因為我們大家現在還有階層流動的機會,再過二三十年定局後,我想大家也沒有這麼多抱怨了,因為社會階層已經劃分清楚,階級流動基本不可能。好比我們處的銀河系,其實已經是個死亡的星系,因為它已經不能誕生新的恆星了,只有等著恆星全部熄滅。


hwangjovi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項很好地嘗試,全面素質的提高是對高等教育的最好肯定,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只要制度合理能做到相對公平就可以了。我之所以這樣支持這樣的改革,原因如下:

1、單純看高考成績的高校錄取方式,只能讓所有人一門心思走應試教育的道路,最終孩子可能上了很好地大學但是思維方式單一、創造力不夠,其結果就是讀死書,人才的可塑性差,這是為什麼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獲獎的科學家少之又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2、每個孩子從生下來其身上的特點就是獨一無二的,可是長期以往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忽視了孩子們身上的特點,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考試成績,如果真能全方位考評一個學生的能力然後決定其是否可以錄取的話,我相信未來我們國家人才的多樣性會不斷得到充實,孩子們對於學習也不再是那麼牴觸了,整個教育環境也會從緊張的環境中轉換為快樂教育;


3、綜合評錄的方式好處不少,但是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高考有全國統一考試作為評價基準已經很多年了,其公正性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而其他的項目的考評方式是不是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很重要,不要讓一個好的教育改革方式成為某些人謀取私利的工具。


以上就是我對部分高校實施綜合評價錄取的觀點,歡迎朋友們點評指正。


海偉霖


綜評會讓高考更加不公平。親身經歷:孩子在從來沒有補過課的情況下在2019年的高考中拿到579分(上海),遠超上海交大綜招面試分數線(565),本以為孩子在綜合素養方面是強項,因為我們把本來別人用於課外補習的時間都用於增加孩子的各種學習經歷上了(可關注描述孩子課外成長經歷的我的微信公眾號《賞出好孩子玩出聰明娃》),可以說是上海屈指可數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典範,但現實很殘酷,就是在交大綜招上載了跟頭,如此高效學習的孩子、如此充滿課外學習經歷的孩子被面試給“槍斃”了(差0.6)。可能有人會說是你孩子綜合素質差呀,但我想說,就是因為他擁有的豐富的學習經歷才造就了他不依靠補習僅依靠課堂拿到了如此高分的,難道還不夠嗎?可能有人又會說,是你孩子發揮不好,那我說,孩子那麼多豐富的經歷,我們的面試官都不能挖掘出來,是孩子的問題還是面試官的問題?早就聽說過,綜招是給有權有勢的人的二次高考,我用事實得到了驗證!


賞出好孩子玩出聰明娃


《高考,均科全才和優科專才,你選擇誰?》

郝峰濤

這有可能是一篇改變中國教育命運的文章。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正是這種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改革停滯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特長,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天才是更加卓越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A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B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中學和中考可以讓學生自選2-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小學階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逐步建立1-2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改變填鴨式的主科均衡發展觀。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塵埃,只是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覺得此文不錯,請惠心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動力!


大道者至簡


想公平,那大學應該錄取所有學生。人的學習成長本就是相互趕超,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文明進步。但中國的高考體制含有古代科舉制度的遺毒,必須打破高考錄取人才的體制才能讓中國湧現更多真實的人才。把高考分數降低到60%還不夠,未來應該取消高考,推行寬進嚴出的大學教育制度。不在因高考而刷掉那些奇才怪才,讓他們也有機會成為建設國家的精英,把他們埋沒掉不只是社會不公平,而是社會人才培養選拔機制不科學。很多人才因高考被埋沒,而又有很多平庸的書呆子佔據浪費著大學資源,這種按考分評判的公平其實是一種愚蠢。如果沒有高考,那中小學的老師就不用強迫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那些有用無用的東西了。老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去區分培養每個孩子的專長,讓孩子們未來都能成長為社會各項領域的優秀建設者。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高考改革改的不只是當今教育的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改善社會人才培養的科學性。雖然只邁出40%的步伐,還是很令人欣慰的。因為這只是個開始。


熱血鬥士


清華大學和北大錄取北京本地的學生要比外省學生差不多低100分,幾十年都如此,你覺得公平嗎?如果高成績只佔60%,那是不是削弱了這一種不公平呢?好好的想一想。


觀點:綜合評價錄取,就是為了避免高分低能。


人的能力結構是多樣性的,成績反映的學習能力僅僅是其中的比較重要的能力。演說能力,交際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都是當今社會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們經常聽人說:“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不中用,除了學歷高什麼事情都不會幹”。這是社會現實問題。事實上面也是如此,名校畢業的學生在業務能力上未必就比得上普通學校畢業的學生。

有些人藝術能力特別強,數理化能力很弱;有些人社會交際能力特別強,但是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單一的數理化能力並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的人力需求,汲取不同領域有獨特能力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劍橋大學等等世界名校,基本上都實行綜合評價錄取。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大趨勢。現階段我國還處於嘗試,相信不久的未來會逐漸的普及綜合評價錄取。


在提高考成績的時候,請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綜合評價錄取是大勢所趨。


歡迎關注@北山學堂;共同探討教育問題



北山學堂


去年就從網絡上知道今後大學錄取將採用這種方式,直覺告訴我,以後從上到下,凡學校負責招生的人,手中的特權多了幾重!沒有背景,沒有關係的底層百姓的孩子,想進入一流的大學,難度陡然增加!政策決定百姓孩子的命運。遊戲規則人家制定的,老百姓拼不過,就不生孩子吧!只是苦了已經在上中小學和剛出生的孩子們,一個也躲不掉!已經生了,不解再退到孃胎裡去,是吧!以後啃老族更多!因此讀書不好的人,以後連打工的資格都沒有!人工智能大面積取代生產流水線打工的人!連造房子都用機器人!你還能到工地上出賣苦力,搬磚頭去嗎?人家不需要!許多地方的企業現在還在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再過5年、10年你看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閒在家裡,對社會治安是一種威脅!刑事案件也會越來越多!老百姓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新荷60090046


會的。

高考完全按照成績來錄取就好了。

碩士博士有筆試和複試,複試就是面試。

普通人都會膽戰心驚複試,有資源背景的人就不會擔心複試。

這就是差別。

一刀切有一刀切的好處,先過了筆試再說。大學始終還是人生第一道門檻,大學裡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比如,雖然有些人普通話說不好,一到大學很快就會說了。雖然有些人英語成績不好,籃球打的不夠漂亮,但是大學埋頭苦幹一兩年就全趕上了。

其他諸如才藝,社交禮儀,這些就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能學會和掌握,多參加幾次活動,就能夠補上自卑的不足。

所以高考實行筆試一決高下,完全可以。綜合素質大學培養,自己查漏補缺,都可以做得到。


金菊豆


想起兒子高中的同學,成績和他差不多的,有關係都通過拼爹造假走了自主招生了。沒關係的只能拼自己的成績老老實實的高考!這是我實實在在的經歷,別對我說啥公平公正透明,都清楚,你高調的說著要公平公正,那還搞的那麼多彎彎繞幹嘛?再來一個綜合評價,那還有什麼公平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