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我家孩子小時候挺開朗活潑的,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開始變得內斂害羞,不僅如此,每次遇到一點小事孩子就發脾氣,不管是讓孩子幫忙做點事情或者是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孩子總是說自己做不好,她也嘗試著鼓勵孩子,但是孩子總是一味的逃避事實。

之前朋友說我家孩子“迴避型人格”,海疼爸你說我應該怎麼辦?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再來對症下藥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孩子在人格形成初期階段,表現出對情感的依戀和排斥,是來自於內心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們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此達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從而產生了這樣的人格特徵。

“迴避型人格”孩子的特徵

1. 習慣性逃避問題,喜歡獨處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自己不擅長處理的事情,在處理這些事情時,有些人克服了內心的障礙,勇敢地面對它們,但也有一些人選擇逃避,並躲在他們認為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覺得困難隨著時間會徹底消失,這種人一般都有逃避的性格。

逃避型人格的表現還喜歡獨處,這種對孤獨的喜歡並不意味著他們享受孤獨,這裡的獨處不同於孤獨,它是一種相反的人格表達,這類孩子並不是真的喜歡獨處,而是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害怕與人相處後出現各種問題,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獨處。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2. 自卑,玻璃心

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是軟弱和自卑的,這是由於成長後期父母的教育問題造成的,因此,孩子產生了自卑感。

面對事情,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做得不夠好,與他人比較也存在一定的距離,一般來說,在一個公司裡,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是最優秀的,遇到項目時,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是重要任務,他們從來不敢主動嘗試,會選擇迴避。

玻璃心的基本含義是一顆脆弱的心,就像玻璃一樣,一碰就碎。這類人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也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忽視,甚至不知道如何表現自己,進入社會後,他們的心理也容易崩潰。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3. 嚴重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人格缺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安全感,孩子童年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父母高頻率的打壓教育之下,孩子沒有能力給自己安全感,而家人沒有重視到這一塊上面,所以孩子的內心會缺乏安全感。

這類人在事情發生後,第一選擇就是逃避,選擇躲在自認為最安全的角落,在自己的心中尋找安慰和平衡。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孩子為什麼會形成“迴避型人格”呢?

1.孩子的自我映像出現問題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肯伯格說:每一個人都會有三部分: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

自我映像:

自我映像是指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如果討厭自己,那就是自我映像出現了問題。


他人映像:

他人映像是指,一個人體會到了照顧者的態度和形象。


情感色彩:

情感色彩指的是這個人經常經歷的情緒,比如,快樂、悲傷、痛苦之類的。

如果一個人在早年得到很好的照顧,比如,餓了,母親會照顧他,困了,母親會哄著睡;

孩子會打掃家務,母親關注到孩子的行為,並感謝他分擔家務。孩子們會認為“我很好,我很有價值”。

“母親是慈愛的,是和藹可親的,孩子感受到了情感帶來的快樂。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2.自我映像出現問題的3種原因

1. 母親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員存在人格缺陷

孩子出生後,一部分母親因為自己的性格不喜歡孩子,或者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成為一個母親的時候

孩子餓了,困了,哭了,這個時候母親會選擇不理睬孩子,或者是對孩子簡單粗暴的進行滿足。

當孩子長大了,他想做一些事情,母親總是責備他說:“你什麼都不會,你有什麼用?”“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

母親長時間高頻率的這樣教育孩子,孩子在心裡會形成了一種信念:“我不好”和“這個世界不可信”。

他經常感到無助、焦慮或委屈,這種情況是由於母親的性格存在人格缺陷,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2. 家庭經濟條件或者是所處的大環境的問題

有些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沒有多餘的資金請保姆,也沒有老人可以搭把手,母親生完孩子之後,家裡沒有人對產後的母親進行足夠的照顧和關注,母親有很大的幾率患上產後抑鬱症。

或者家裡有大寶,媽媽剛生完孩子需要照顧大寶和二寶,但她沒有體力和精力來照顧孩子。因此,會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長久下來孩子也會將“我不好”和“這個世界不可信”等信念內在化,這種情況是家庭經濟情況或者生存的大環境不好導致的,孩子自然不會喜歡自己。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3. 媽媽或者是養育者比較粗心大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有一部分母親很愛孩子,但是母親本身是個大大咧咧很粗心的人,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緒狀態。

比如,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了,因為在課堂上尿褲子,受到同學嘲笑。孩子很痛苦,母親卻只是對孩子說下次記得跟老師說,不然媽媽洗褲子很累。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內心的痛苦,所以這個孩子繼續忍受著侮辱和嘲諷。

這種情況沒有受到干涉,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就會出現這種信念:“我不好”和“別人充滿敵意”。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霍索恩效應和孩子的“迴避型人格”有什麼關係呢

霍索恩效應

當學生或他們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時,學習和交流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相處,瞭解什麼樣的行為是被我們的同學和老師接受和欣賞的。

只有不斷增加我們在學習中的良好行為,我們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欣賞,也使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信心,這種情況也可以稱之為霍索恩效應,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說: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人看了又看的時候,他們會在別人的目光下慢慢地改變自己。包括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成為別人眼中最完美的自己,這並不是刻意的改變,相反,這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

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被關注時,給他最大感覺的不是驚訝,而是快樂。在他看來,被注意就是被喜歡,所以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希望通過更好的方式來改變自己。實際上,大人和兒童都是一樣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霍索恩效應也能應用於家庭教育當中。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家長的關注能促進孩子的成長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這種情況下雙方的關係就會處於良性互動的狀態。父母願意傾聽,孩子願意說,孩子意識到家長的關心,父母感覺到孩子的心聲。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朝著越來越理想的方向發展,父母的教育目標也會實現。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怎麼做呢?

1. 採用“共情+期望”的表達方式

朋友家的孩子貝貝,上個月剛學習奧數,起初他進步很快,很快就掌握了不少奧數的知識,他驕傲地展示給媽媽看,然而,隨著知識攝入範圍越來越廣泛,貝貝在奧數方面經常遇到困難,他試了多次都沒有解決問題,他開始不耐煩了,不想再學習了,雖然他也明白,躲避也無法解出問題的答案,但這樣心理會好受,能給自己安全感,所以即便媽媽安慰他說:“貝貝最聰明。爸爸指責他沒出息,但這種安慰和指責似乎毫無用處,貝貝毅然決然的表示:“我不想再學奧數了。”

貝貝逃避困難,不願努力的表現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面對孩子們的類似行為,家長可以採取“共情+期望”的表達方式:“媽媽知道你擔心自己做不好,沒關係,媽媽希望你可以和媽媽一起嘗試體驗一下”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重拾自信力,幹任何事都會有所動力。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2. 改善生活環境提高收入水平

馬斯洛根據需求的出現和強度將其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至高的水平如下:

生理需要:生存的需要,呼吸的需要,水和食物。

安全需要:在個人、財產和工作方面獲得安全感的需要。

尊重需要:親人、朋友、愛。尊重是個人的成就和被尊重。

自我實現:一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充分反映了他的個人價值,並需要充分發揮它。

食物和衣服的階段只需要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小康階段意味著社會的需要和尊重得到滿足,而自我實現的階段意味著富裕的階段,也可對應於家庭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狀況。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許多父母不是很富有,他們認為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能健康成長就足夠了,但他們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有抑鬱症,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多父母從小就過著悲慘的生活,有很多兄弟姐妹,出生在落後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教育水平肯定是不夠的,但長大後,他們的教育方式會延續老一輩的傳統,會認為生活只要得過且過就足夠了,孩子吃什麼都能養大,但一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也將決定他的高度,環境也會受到收入水平的影響出現不同的環境,比如有錢的人社交範圍更廣泛,孩子不僅能在人際關係方面受益,他也會變得自信、踏實、有安全感。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3. 和孩子一起體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生活中有著無數的美好事情等我們發現,家長可以隨時向孩子們指出每一個值得體驗的細節。比如,每天放學後,經常看日落的顏色,或者下雪時,觀賞枯樹枝上殘留的白雪,還有一種體驗美好的方法是儲存記憶,也就是說,拍一些美好的照片,製作視頻,記日記,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回顧這些美好的時刻,這樣他才能感受到快樂,生活中擁有無數的體驗,對孩子來說都是美好的記憶,我們不要去控制孩子的一切,還要主動跟孩子一起體驗美好的生活,因為每一種經歷,對孩子都是很寶貴的財富。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4. 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學家在進行以提高幸福感為目的的實驗時,也發現了一些看似普通而幼稚的做法,例如,記錄下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為什麼會這麼幸運。

寫下自己的優點,每天回顧。根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良好的事情,不僅家長可以做,孩子也可以,我們可以把這些事情當做心理玩具,當我們感到有點沮喪的時候就玩它們,這種方法可以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也可以訓練人三思而後行的能力。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5. 不對孩子進行情緒綁架

父母經常會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如果你那樣做,媽媽會很生氣”,“如果你那樣做,媽媽會不喜歡”。這些話類似於情緒綁架,儘量還是少說,成年人的正常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們知道,例如我們可以生氣發洩情緒,然而,用情緒來管教孩子並不是一個好方法。總是這樣做,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成年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初衷,也容易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不良後果,並對對其負責。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不應該否認和牴觸,也不能直接告訴孩子,“你讓我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相反,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告訴他們正確的處理方式,當然,前提是家長能心平氣和地處理,要盡力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與我們自己的分開。願你我都能成為孩子心中認可的父母。

孩子遇事總髮脾氣逃避?霍索恩效應:父母警惕孩子“迴避型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