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0年國內第一大城市會是誰?

人品正直東記


50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個時代,同樣,對於日異月新的中國來說,50年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有句話說的好,強者恆強。目前國內上海是第一大都市,50年後大概率還是上海。但那時並不是一個“市”,而是都市圈。 城市競爭勢均力敵 先來看看2018年中國城市top10競爭數據:

上海,GDP:32679億元,同比增長6.6%(人口:2418萬)

北京,GDP:30320億元,同比增長6.6%(人口:2171萬)

深圳,GDP:24691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1253萬)

廣州,GDP:23000億元,同比增長6.5%(人口:1450萬)

重慶,GDP:20363億元,同比增長6%(人口:3372萬)

天津,GDP:18809億元,同比增長3.6%(人口:1557萬)

蘇州,GDP:18597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1068萬)

成都,GDP:15342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605萬)

武漢,GDP:14847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112萬)

杭州,GDP:13500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949萬)


為什麼說“大概率是上海”呢?一方面,雖然中國整體的經濟增速有放緩壓力,但還是有不少城市的經濟增速比較可觀,50年的時間,換位很正常。另一方面,國家戰略都在往都市圈的方向引導,未來的城市競爭是百花齊放,而不是一家獨大。 長三角區域最有潛力 去年11月28日,滬浙蘇三地發佈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一共涉及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8個城市。而且,在上海“進博會”上,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當然,雖然文件指的是長三角都市圈,但大家都默認是以上海為中心。所以,這個規劃對於上海來說意義非凡,因為規劃中涉及的這些城市基本都是上海的“核心腹地”,相當於上海的再擴容,而經過規劃以後,這7個城市的產業也會更加與上海的發展戰略相協調,更有利於上海的發展。



中國那些有潛力的都市圈

NO1.長三角都市圈。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都市圈,GDP總量接近18萬億,主要以高端製造、現代金融等為核心產業。當然,目前長三角中也存在不少同質化競爭,從經濟效率角度看,還有一定的優化空間。

NO2.珠三角都市圈。說到珠三角,就不得不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而珠三角也是國內城鎮化最高的地區,城鎮化率高達85.3%。不過,珠三角除深圳外,都基本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

NO3.京津冀都市圈。如果說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多位點發展,那麼京津冀則基本以首都為核心的圓點發展。京津冀都市圈的創新力並不輸於全國,而且企業的實力較強,A+H股上市公司市值31.4萬億元,佔全國的41.1%。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攤大餅”式的發展,使得河北和天津似乎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NO4.長江中部都市圈。長江中游都市圈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都市圈,也承擔著中部崛起的重任。長江中部都市以鋼鐵、汽車等傳統工業為主,在現代服務業方面略顯不足,但不少城市也逐漸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特色產業。 除此之外,還有成渝都市圈、北部灣都市圈,海峽西岸都市圈、山東半島都市圈等,這些都市圈都已在規劃建設中,未來它們也將肩負著中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那麼,在這些都市圈中,有你的家鄉嗎?


浮生若夢0


未來50年中國第一大城市會是誰?沒有肯定的答案。5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中國改革開放才40餘年,在這40年時間裡,我們國家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何況是50年後了,有誰能夠預測的準確?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的經濟總量也不斷邁上新臺階。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有16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其中目前以上海最高,GDP達到了32679.87億元,它能否在往後50年仍然保持中國GDP第一大城市,這就難說了。其實上海目前就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是我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擁有巨大的政策優勢,未來50年也很有可能會是中國第一大城市。

未來中國城市的經濟總量也將不斷邁上新臺階,如今中國城市“3萬億俱樂部”已經有上海、北京兩個成員,“2萬億俱樂部”有深圳、廣州和重慶三個成員,未來它們也將向更高級的“俱樂部”邁進,50年後,中國可能會產生10萬億GDP級別的超級城市。

其實,在如今抱團發展、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未來中國城市更多的以城市群或者都市圈的形式發展,目前我們國家的國家級城市群就有20多個,其中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發展水平最高,未來50年城市群的各大城市之間可能都連成一片了,形成大都市圈。目前長三角是公認的世界級六大城市群之一,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未來50年它可能還會是中國第一大城市群,而上海可能還是中國第一大城市。


錦繡中源


按照現行標準,我國城市規模是以城區常住人口數來劃分的,10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目前是七個:上海(2231萬)、北京(1882萬)、重慶(1569萬)、廣州(1292萬)、天津(1109萬)、深圳(1035萬)、武漢(1022萬)。

題主所說50年後最大的城市,一般來說應不出這七個超大城市,外加正在建設中的雄安;至於未來誰能成為“一哥”,關鍵要看產業和區域兩大因素。

首先是產業發展。城以市興,現代城市更是以產業發展而興起,因產業蕭條而萎縮。在這方面,上海是近現代以產興城的代表,其能成為當代“一哥”,與其快速發展壯大的工業和金融等第三產業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應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深圳,則是當代以產興城的代表,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千萬人口大城市,僅僅用了40多年,這當然得益於其迅速發展壯大的產業,特別是以華為、騰訊、中興等高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聚了大批人才和產業工人,就人口增加的速度來看,其他城市都難以望其項背,就未來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看,這個速度也將超過其他城市,所以有望發展成為最大城市。

其次是區域因素。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其中深圳是與香港、澳門、廣州並列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2018年深圳GDP超越香港,成為大灣區城市“一哥”,就經濟和科技創新的前景來看,深圳快速發展的勢頭強勁;未來隨著大灣區發展,深圳城市擴張必將提上議事日程,包括整合周邊中山、東莞、惠州等地,進行必要的區劃調整,有望形成一座超越上海、北京,甚至超越東京的亞洲第一大城市。這也是和紐約、舊金山、東京等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規律相一致的。綜合看其他六大超級城市,並不具備灣區發展這樣的優勢,而雄安也因為臨近京津,發展超級城市也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因此可以大膽預測,擁有雄厚產業基礎、強大科技實力、超強創新能力,而且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勢頭強勁,舉世矚目的深圳最有希望成為未來的最大城市。




四月老陽


北上廣深和各地的省城以及單列市等等都是一樣的好看而為之努力的。以後的事現在說為時過早,重在基礎的牢固和經濟發展的動力以及高遠的前瞻遠矚。地大物博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快多了,我們這裡雖然是小了點,發展潛力巨大,媒體和人才多呀!文能安全,武能定居多地和異域風情。視頻開心快樂,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百花盛開,爭奇鬥豔,人傑地靈,偉人輩出。黃土高原的博大精深和文物古蹟的歷史的厚重感特別好看。











空中世界的百花園


未來50年誰是最大的城市,肯定是從2個維度去看,一個是現在和之前發展的趨勢來看那個城市發展潛力最大,最有可能成為大城市,蘇州潛力最大。

人口

蘇州在改革開放以來不能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口遷徙方面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2018年人口統計蘇州戶籍人口691.07萬,常住人口1068.36萬,淨流入377.29萬。2018年江蘇戶籍人口7794.18萬,常住人口8029.30萬,淨流入235.12萬。在江蘇人口流入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想成為大城市,人口基數是不能少的,其實這些只是統計常住人口,蘇州現在還有很大外來人口打工沒有統計到,蘇州的工業基礎不用大家多懷疑,這些外來人口後期很有可能很大程度會轉化成常住人口。

經濟

其次蘇州下面的幾個縣級市,崑山、常熟、太倉,張家港都是百強縣前十里面的。單純一個市拿到其他省可以直接和一個地級市媲美。2018崑山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超3832億元,比上年增長7%,秒殺江蘇三大市(宿遷2772億元、連雲港、淮安3460億元)。另外,崑山連續14年榮登全國百強縣榜首!

區位

蘇州是長三角重要的城市,佔據地利,崑山號稱上海的後花園,上海城市的產業轉移,還是經濟發展直接促進蘇州的發展,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上海附近的城市不會太差,反而越來越厲害,從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規律可見一斑。蘇州8488.42平方公里,足夠的空間支持起成為大城市的條件。

蘇州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未來不可小覷。


地圖上的螞蚱


看好成都



成都融創玖棠府


當然不是雄安。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橫空出世,京津冀城市群的輪廓更加鮮明。而在京津冀之外,我國還有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多個城市組團,每一個城市組團,都在快速孕育新的大城市。

而長三角城市群,因為起步較早,規模較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位列世界六大城市群之列,其餘城市群分別為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

而因為長三角城市群如此耀眼,作為城市群領頭羊的上海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最大的城市。

而除了長三角之外,由於其他城市群的發展方興未艾或處於融合程度較低的階段,所以靜夜史認為,未來50年,上海將繼續作為我國第一大城市而存在。

而在靜夜史看來,上海擁有的諸多優勢,是其他城市望塵莫及的,因此超越上海任重而道遠,這些優勢包括:

1、基礎優越

上海的繁榮,固然有政策扶持的因素,但政策扶持的前提,是歷史潛移默化的選擇。

在鴉片戰爭前,上海只是松江府下轄的一個小城鎮,清朝國門被迫打開後,外國勢力紛紛湧入上海,一座座租界被建立起來,上海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不過,在上海被列強蹂躪的100多年時間裡,外國勢力的大量湧入,也給上海帶來了迅速崛起的寶貴機遇,客觀上使上海有了彎道超車的條件。

到民國時期,上海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東方巴黎”,解放前已經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而上海的繁榮,除了外國勢力的客觀影響,一直以來江浙地區的繁榮也是上海崛起的重要因素。

自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難以以來,江浙地區就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這一地區不僅商業發達,人民的意識也較為開放。在上海被列強選中後,江浙地區的人口不斷湧來,為上海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而在上海地區產業開始向外轉移時,這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區域又成為最佳的承接地,因此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實力最強,各城市協同能力最強的區域。

有如此優越的城市群支撐,上海的一哥地位還將保持很長時間。

2、位置良好

上海之所以在近代被列強選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首先,上海是我國海岸線的中心點,從這裡向南或者向北距離相當的,對列強而言,以上海為支點可有效影響我國海岸線;

其次,上海是長江末端的城市,從上海溯江而上,能將南昌、武漢、重慶等城市串聯起來,對於想要依託長江深入內地侵略的列強而言,上海是再好不過的中轉站。

因為海岸線和河口交匯,上海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空前提升。

在列強退出上海後,上海繼續作為長江黃金水道和萬里海岸的交匯點,上海港口的吞吐量也空前龐大。

而由於我國改革開放,上海作為我國位置最突出的城市,在走向國際時有更加便利的條件,比如直接面向韓國日本,也是我國走向太平洋最近的大型港口。

雖然地處長江入海口,水流平緩,泥沙大量沉積,不利於建立深水良港,但這一劣勢可以通過不斷的疏浚加以扭轉,河港兼海港的上海港就是這樣。

由於上海的地理位置短期內不會改變,特別是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大大減緩了長江在河口造陸的速度,上海的海陸環境短期內不會改變。而在我國沿海地區還將長期作為我國經濟火車頭的大環境下,上海必將長期保持一騎絕塵的局面。

3、政策扶持

在我國的所有大城市,尤其是四個直轄市中,北京對政策的依賴是最大的,但這並不代表上海沒有得到政策扶持的機會。事實上作為我國最大的城市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得到的政策扶持相當大。

1984年,上海被確定為首批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之一;1990年,中央決策開發浦東,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上海經濟發展開始提速。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上海成為我國的金融中心;

2013年9月27日,國務院批覆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率先開始經濟“升級”;

2018年3月26日,原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上市交易,上海成為繼紐約商業交易所、迪拜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後的第五個石油交易所,我國也開始參與國際原油的定價權。

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使上海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金融和經濟中心,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

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上海也成為我國高校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如今的上海有雙一流高校有14所,中央部屬高校有10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轄有15個法人研究機構,上海也由此聚集了海量的人才,幫助上海在未來爆發出更加強大的力量。

所以,上海的地位,短時間尤其是50年內是根本無法撼動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5個大城。

一是上京城,上海與杭州、蘇錫常鎮江連至南京,及合肥,二是廣深城,包括周圍城市與香港,三是山東半島城,四是遼東半島城,五是首都北京城周圍連成一片。

概念是連片大城區域已經要連在了一起,分別有幾個中心區。特點是沿海幾大區域城,北京是渤海灣加首都概念。

內陸城市幾個省會吸血中心城。

內陸地區縣城以下幾乎都無人居住,一些農場工人與一些大型農場,還有分散的旅遊點城鎮。都遷至省城,更多人遷入沿海幾大區域城。

非要挑個第一的話,那就是上海,先與蘇錫常杭州連城,南京同時大發展長江南北與鎮江,再以後就連在一起了。

南京是最重要長江樞紐連接點,是長江與海洋連接點。南京實際上成為長江運輸與長江經濟咽喉。經濟與軍事向西部內陸與南部延伸。


菜園記


哪一個城市,沒人可以預料,四十年前,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現在深圳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25年前,臺灣一省的GDP等於整個大陸的一半以上,現在臺灣省的GDP連大陸的前五都進不去;三年期,雄縣、容城、安新還只是全國不知道的小縣城,現在的雄安新區已經是一個國家級新區。

如果說五年的話,還比較好預計,但是50年的期限太長了,我國的改革開放至今,歷史也才41年而已,但是整個變遷就有多大了?在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除了四大直轄市之外,東北的長春、哈爾濱以及瀋陽佔據全國前三,但現在呢?前二十里面,已經看不到東北任何一個城市的身影了。

城市發展的關鍵

一個城市要發展,離不開三個因素:人口、土地、政策。

人口不必多說,這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並非沒有任何道理,足夠多的人口除了產生巨大的人口紅利之外,龐大的基數誕生出優秀人才的幾率也相對較高;

土地是城市發展的承載體,一個城市隨著其擴張,城市相應的要擴容,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例,面積就限定在那裡,城市擴容有限,很多產業就算想發展都沒地方發展,背靠馬六甲的這個國際大航線,新加坡2018年的GDP也就3641.57億美元,與我國的深圳不相上下,如果失去馬六甲,新加坡可能連我國的前十都進不了。

有政策不一定能改變一個城市的命運,但是沒有政策基本就沒有機會改變命運,這個就跟有錢沒錢一個道理,宏觀的點來說,就是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得我國經濟達到目前的水平,微觀點的來說:深圳、上海、雄安等等這些哪一個不是因為政策而發展起來?相同區位,相同條件的地方並不少,能發展起來政策真的很關鍵。

從上述因素來分析的話,未來五十年最有可能成為全國第一大城市的——重慶!這主要是因為重慶嚴格來說都不算一個城市了,更像是一個省份,而且作為西部第一城,重慶的政策優勢也不低。未來無論是上海、北京還是深圳,後續的發展潛力都沒有重慶的潛力來得高,這就好比上海雖然是我國經濟第一強市,但是放眼全國,它的GDP連前十都進不去。


鯉行者


未來50年內,只要首都位置不改變,第一大城市,必然決然還是北京啊。

第一,北京在擴張,而且是迅速的向外擴張,除京津冀環繞外。現在雄安新城和通州副中心,也在迅速成長。北京的地域和鄰近資源,沒有任何城市,可以相比。

第二,北京的人口,尤其是實際居住人口,是所有城市中最多的,而且,全國高端人才,幾乎全部匯聚於此。

第三,行政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其他城市,得北京一箇中心,就心滿意足了。而北京,是中心中的中心。

第四,最為強大的基礎設施,新機場也已經建好了。

第五,北京的夜生活,夜經濟很發達,要一直營業到凌晨三四點,最多到五點半,整個城市,又繁榮動了起來。

這種情況,國內只有北京能夠達到。其他所有城市,一到晚上七點到九點,就幾乎是一座死城,空城了。

而只有北京,還是街頭人影攢動。可想見的未來,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動搖北京第一大城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