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一所职校内,17岁女大学生廖某遭受校园暴力一事引起了网络热议。受害者廖某与施暴者练某本是同宿舍的好友,因廖某想要好好完成学业,练某却经常使唤她做事情,廖某不愿再与练某做朋友,两人发生争执。练某假称要向廖某道歉,将廖某骗至宿舍楼楼梯间,联合他人对廖某进行殴打,并扒衣拍摄,持续时间50分钟左右,直到保安发现异常赶到。
此后,廖某被法医鉴定为轻微伤,还被精神科医生诊断出急性应激反应,生活中时常出现幻听,甚至有了轻生想法。11月5日,广州天河警方通报,练某和另一位实施暴力的女学生被依法刑拘,一名在现场拍摄的女学生被校方带回教育,另一名未发现有犯罪行为,不作处理。
想要好好完成学业的廖某,反倒遭受校园暴力,被扒衣录像,这一熟悉的剧情,让人不禁想到了《少年的你》里的陈念。电影里,看到同学跳楼,善意为其盖上衣服的陈念,成为了施暴者的下一个攻击对象。陈念家中债台高筑,想要改善生活、改变命运,她只有高考一条路,只有高考才能带她离开泥潭。可是,身边的施暴者并不会让她的生活平静。
泼红漆、用球砸头、推搡、殴打、扒衣拍照......这样日复一日的欺凌,让陈念无法安心学习。可让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是,即使身处于这样的境遇,陈念也没有向老师求救,而是选择请求同龄的小北帮助。这一点,和廖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廖某与练某发生争执后,练某曾对廖某扬言,"我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校园暴力",害怕的廖某立即向班长和辅导员求救。可是在调解过后,却发生了之后在楼梯口长达50多分钟的暴力殴打与扒衣羞辱。也就是说,廖某遭受了接近一个小时的痛苦煎熬,这期间,监控发挥作用了吗,保安巡楼是否有遗漏?更重要的是,所谓"调解"的效果,我们完全没有看到。这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对于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处理,是不是还有没做好的地方?校园暴力,真的完全不可避免吗?
同时,我们也能够注意到,以女生为主导的校园暴力,比以男生为主导的校园暴力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阴影。男生主导的暴力行为,往往只会对受害者产生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女生的"扯衣服"、"拍照"等行为,却会直接攻溃受害者的心理防线,造成极难治愈的心理伤害。
所幸,在这起事件中,令观者大呼痛快的是,施暴者练某已满18岁,刑拘的处罚,将会成为她档案中一生的污点。据了解,练某此前就因在学校打架被迫转学,在新的校园里,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将"校园暴力"放在嘴边,说明练某对校园暴力并没有正确的认知,还将此作为打击报复的一种手段,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失职"。
该事件曝出之后,练某没有向廖某道歉,学校的声明更是让人觉得冷漠。在记者打去电话询问时,学校保卫科科长这样回应,"要看警方的处理,达到开除的标准就开除",那么达不到呢,让他们继续校园暴力吗?并且,对于已经转学过一次的练某来说,被开除,会让她改过自新,还是更加仇视他人和社会?如果没有定期的心理辅导和回访,甚至像国外那样进行适度的禁足观察,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在宽松的生活环境下再次犯错。
此外,加强普法教育,也应当被校方所重视。从练某不以校园暴力为耻,反以为荣的言行来看,就可以明白她的法律意识有多淡薄。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多加一门普法课,或者在平时的课程内容中加入相关教育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
小时候,我们都会唱这样一首童谣:"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于是,我们都在找朋友,却没人教我们,找不到朋友、不想与人继续做朋友、被人拒绝朋友请求时应该怎么办。成年人都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不适合做朋友就不做,没必要苦苦纠缠甚至打击报复。
可是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青少年来说,假如在缺乏关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更为需要朋友的陪伴,也更难接受朋友的离去。对此,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予以重视,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纠正,而不是任其发展以至于酿成大错。
閱讀更多 排頭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