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该终结了

11月份刚开始,曾经被DVD光盘里那个冷酷无情、坚不可摧的未来机器人杀手震慑到的少年们,终于可以第一时间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看到这部有着超长生命周期的系列电影。

《终结者:黑暗命运》(以下简称《黑暗命运》)。

「终结者」该终结了

离该系列电影第一部问世(《终结者》,1984年)也已经35年过去了,我们当初看到的那个充满硬汉气质的阿诺德·施瓦辛格今年也已经72岁的高龄。

「终结者」该终结了

正是《终结者》让大部分中国观众开始认识施瓦辛格,而之后的《真实的谎言》(1994年)则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一个开端。

它让施瓦辛格为中国观众所熟知,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终结者」该终结了

这两部电影,都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詹姆斯·卡梅隆

「终结者」该终结了

此人后来还拍了《泰坦尼克号》(1997年)、《阿凡达》(2009年)等让世界观众瞩目的经典作品。

而在《终结者》系列中 ,最受好评的还数第二部《终结者2:审判日》(1991年,以下简称《审判日》)。

「终结者」该终结了

在此之后,卡梅隆因版权问题失去了执导该系列电影的权利,《终结者》流转于好莱坞多家电影公司之手。

当初那个以一美元出让版权以获得执导机会的影史佳话,在卡梅隆看来,是一件让其懊恼的事情。

好在35年之后,《终结者》的版权重回卡梅隆之手,才有了这部被冠以“血统纯正”的《黑暗命运》。

对于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的卡神来说,真正开启其辉煌的电影生涯的《终结者》意义非凡,《黑暗命运》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一个夙愿。

尽管这次没有亲自上阵执导,但从卡梅隆公开表示电影将紧跟《终结者》前两部的剧情可以看出,《黑暗命运》态度非常明确:

有卡梅隆的《终结者》才是正统的《终结者》

无论“血统论”对于《终结者》系列的意义如何,《黑暗命运》要想获得口碑、票房全方面的成功,还得从电影本身的内容与观影体验来看。

《黑暗命运》确实高度延续了前两部电影的内容,也在视觉体验方面作了较高的提升。

可惜的是,这次的《终结者》过于同质化的操作,让观众彷佛把前作以另一种方式又重新看了一遍。

「终结者」该终结了

《终结者》的成功,大部分是由于其高概念的科幻脑洞,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还未对AI改变人类生活产生常识性的向往时,具有前瞻性的想象魅力。

影片不似《银翼杀手》(1982年)那样,因深刻的哲学探讨而走向形而上的沉闷。

《终结者》强调了未来机器人的质感,在血肉与钢铁之间建构了一个充满未来幻想的动作奇观。

「终结者」该终结了

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终结者》大胆迷人的科幻故事和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而随后卡梅隆推出的第二部《审判日》,更是将《终结者》的成功推向顶峰,众人高呼经典。

电影不仅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四项技术大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最佳化妆);

还在美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周刊》评选的“20世纪最值得收藏的电影”中,以最高票数位列第一。

现在,《终结者》在版权多次易手的沉浮之后终于物归原主,再加上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的参演,《黑暗命运》可谓强势回归。

「终结者」该终结了

不想,《黑暗命运》不仅完全复制了前两部电影的模式,乏善可陈;

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前作乃至整个系列(仅就《终结者》系列“正统”的三部电影)在文本上的根本问题——

叙事结构的封闭与主题探讨的停滞

《终结者》中,未来机器人穿越时空来到现在,追杀未来“人机大战”中的关键人物的故事创意,在科幻电影尚未蓬勃的年代不啻让观众眼前一亮,更为硬科幻电影类型探路取道。

「终结者」该终结了

而随着电影类型的烂熟,技术也不再束缚想象力的输出,如何作出进一步的创新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而《终结者》的IP离开卡梅隆之后,口碑票房表现持续低走,才有了“血统”一说。

拿回IP的卡梅隆,决定舍弃《审判日》之后自己没有参与的系列电影,从其开始的辉煌重新来过。

于是,《黑暗命运》走了一条更加稳妥的道路。

近乎机械复制的叙事模式与人物关系,让电影一方面试图延续先例的成功,一方面也能先吸引该系列的影迷收割一波情怀。

在《终结者》的故事背景中:

未来过度开发的智能网络僭越服从人类的从属地位,产生自我意识,引爆核武器,摧毁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制造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智能机器杀手试图将人类赶尽杀绝。

人类组织反叛军,并以约翰·康纳的领导核心,对抗控制着机器军队的“天网”的暴力打击。

战争中,“天网”派遣机器杀手终结者前往战争爆发前的时空,试图阻止或杀死尚未觉醒的关键人物,以确保未来战争的胜利。

「终结者」该终结了

而人类则派遣相应的战斗人员前往同一时空阻止终结者的猎杀行动。

「终结者」该终结了

电影将叙事的重心放在当下的猎杀与保护行为的对抗之中,并以这两条动作线索展开故事,其宏大的世界观则在激烈的追逐戏中渐渐消隐。

无论电影意在仅就展现这场战争的一个阴谋,或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电影世界观的某个侧面;

还是从电影的整体操作出发,在系列的语境下,前瞻性地表现这场未来战争的特征与性质。

再在后续系列电影中推进叙事,全面地建构一场科幻电影战争史诗,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这是卡梅隆的天才想象,也是《终结者》的独特魅力。

而续作《审判日》则将这种魅力表现得更为完善。

电影一改前作“拯救子宫”式的对萨拉·康纳这一女性人物的主体性的压抑。

让角色不再被动地接受保护,开始积极地面对这场尚未爆发的战争,并主动寻找问题的症结,试图在源头上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终结者」该终结了

最终人物也成功地扭转了局势,一定程度地彰显了女性形象的光辉。

但电影用力过猛,让人物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处于狂躁的状态,最后仍然需要男性力量的介入才能够展开行动。

「终结者」该终结了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尽管电影并未刻意强调一种女性意识,相较前作所表现出的对人物行为的肯定,其实还是建立在叙事逻辑上的一种衍生。

叙事则依然是聚焦在战争双方在远离战争的过去时空中的动作博弈。

也就是说,《审判日》对前一部电影叙事方式的沿用,在某种程度上停止了故事的整体推进,从侧面说明《终结者》并非意图在未来全面的战争中解决人类与科技产物的冲突,而只停留在当下的个体对决

而《黑暗命运》又是前两部电影的重复,我们在同样的故事结构中,看到同样的开场,同样的展开,以及同样的结尾。

电影唯一做出的改变,是在肯定前作人物扭转历史发展方向,将叙事结构移置到另一个平行的动作之中,让故事以另一种方式展开:

“军团”代替了“天网”,派出更强大的机器人杀手REV-9穿越时空进行捕杀任务;

「终结者」该终结了

人类则派出改造人格蕾丝前往保护关键人物丹妮,后与萨拉·康纳T-800联手阻止了REV-9的猎杀行动,并最终将其毁灭。

「终结者」该终结了

结果仍是殊途同归,将压缩的世界观推至叙事背景深处而再次执着于当下追逐打斗的同质行动线索,使电影依旧难改原地踏步的静止姿态。

《黑暗命运》一边带着裹挟着系列情怀的“历史遗留问题”,将老去的经典人物重新聚到银幕上;

一边升级动作场面,在个体英雄主义与穿越改写历史的不变母题中,又以扬汤止沸的操作化解了一场冲突。

时隔多年,《黑暗命运》再一次佐证了该系列电影叙事上的封闭,这一次,复制来的《终结者》在现今的电影市场中显然是不够看的。

而电影对华丽动作视觉效果与人物类型魅力的过度关注,不仅牺牲了一部分的叙事逻辑,还阻碍了电影对更深刻的主题的挖掘。

整场快节奏的动作戏轰炸下来,徒留视觉刺激,难见科幻想象背后的创作思考。

尽管《黑暗命运》确实展现了剧情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当这种与原作几乎平行的剧情再一次成为主要叙事内容时,便生成了一种虚妄的意义——

《终结者》将永不终结

在电影无法改写结果但能改变发展方向的“宿命论”式的结构中,终结者与英雄们在当下的行动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让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到达不变的结局:

战争以及胜利。

《黑暗命运》为了避开对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的正面描述,用平行时空的逻辑来搪塞观众,颇有“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姿势。

而重复的手法除了拾起情怀,证明自身“血统”的纯正性之外,似乎也并无其它意义可言。

只是这次的守护者与被守护的关键人物都被换成了女性形象,但相较《审判日》而言,又显得过于刻意。

「终结者」该终结了

首先,电影所强调的个人英雄主义是摇摇欲坠的,我们在守护与被守护的过程中,很难看到当下尚未觉醒的英雄人物的独特气质。

也就是说,电影所展现的人物行为的潜在能量,不足以让我们想象出其与未来救世主身份的必然联系。

《终结者》第一部避开了这个问题,把拯救英雄置换成保护英雄产生的外在条件——拯救英雄的母亲。

尽管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使女性角色工具化,但确实转移了我们对英雄本身的注意力。

《审判日》不再因叙事需要而压抑人物的主体性,也在正面展现了救世主在当下的状态。

「终结者」该终结了

但T-800(施瓦辛格饰演的机器人)过于亮眼的动作,使年幼的约翰·康纳从始至终处于躲在“大人”背后的状态。

除了破译密码或与T-800的情感互动之外,我们看到人物的魅力却难以看到其更多潜在的英雄气质。

「终结者」该终结了

当然,《审判日》提供的可能是完全合理的,它为英雄的成长留有足够的时间

如果说第一部的凯尔·里斯使萨拉成为了英雄,那么《审判日》的T-800则为约翰的蜕变提供了动力。

只是我们在电影文本内只看到这种外界对于英雄的推动力,而没有看到更多的人物自身的内在动力,这种英雄主义仍然是停留在可然,而非必然发生。

而《黑暗命运》叠加了前两部电影的人物设定,将这次需要被拯救的救世主的身份随意安放在路人般的墨西哥工厂女工身上。

「终结者」该终结了

电影从一开始便无限弱化英雄的能量,用女性身份为幌子设置了一个“为什么是我”的悬念。

直到格蕾丝告知丹妮她就是真正的救世主,人物才开始被动成长。

而毫无能力与英雄气质可言的人物除了发表空洞的演说,电影最后还强行让其在最终对决中,双方战斗力完全失衡的情况下完成对REV-9的终结,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黑暗命运》用格蕾丝与T-800的牺牲,协助丹妮完成作为英雄主体的任务,完全是概念先行,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叙事复制。

如果说《审判日》中的T-800不仅在更强大的敌人面前,顽强地完成了拯救任务,还在行动的过程中触发了人性的思考,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主动选择牺牲以终结后患,完成导演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

「终结者」该终结了

那么《黑暗命运》中,在人类生活中深入体会到人性意义的T-800与作为人类本身的格蕾丝,则完全为架空的英雄主义作出了理想主义的不必要牺牲。

《终结者》对“普通人也可能是未来的救世主”的执着追求,到了《黑暗命运》变成毫无张力可言的自我陶醉。

缺乏更深层、更有力的内在动机,被强行加上英雄光环的小人物,在镜头面前喊口号式的行为实在有些尴尬。

而反复利用封闭的叙事结构,以及仅停留在表层的主题探讨。

虽然可以更快地生产出更多的《终结者》,但同时也在消解《终结者》对人类面对日渐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警示意义,使其沦为彻头彻尾的娱乐商品

好莱坞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在高度商业化、工业化的流水线电影中早已屡见不鲜。

停留在表面的影像加上反复翻炒的平庸普适的价值观所生产出的各种类型表征,不仅开始让一部分观众疲于接受,压缩了观影时的思考过程;

也让整个电影创作与电影市场停滞不前,众人沉浸在资本的狂欢之中,无视电影更深层次的启发意义。

不得不说,作为商品的电影,对其娱乐性功能的追求其实无可厚非。

但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产品,对电影市场的侵蚀与观众审美的潜在异化是日渐明显的。

大众娱乐合理合法,生产商品亦无可指摘,多元化的理解与批评更不是阴阳怪气,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容,并争取更大的自由。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