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慶靖王是何人?

張陸奭


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兒子,有記載的女兒十六個,慶靖王朱栴是他的第十六個兒子。

我們比較熟悉的也就是長子朱標和四子朱棣,其他的兒子幾乎無人知曉,這跟明朝藩王的資料不對外公開有很大的關係,朱標是太子,但英年早逝。朱棣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永樂皇帝,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慶靖王朱栴出生於1378年,生母是餘貴人,1391年,13歲的朱栴被封為慶王,封地慶陽,慶陽在今天的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因此被稱為慶王,1401年,建文帝時期移居到寧夏。他在寧夏生活了45年,直到明英宗正統三年去世,享年61歲。

朱栴是名副其實的寧夏王,慶王府在寧夏經歷了251年的風雨,子孫後代也一直在寧夏繁衍生息,作為藩王,朱栴統領寧夏軍政要務,維護邊境治安,寧夏是他的王國,為了寧夏的繁榮,朱栴興修城市園林,興辦學校,發展當地的經濟,著力改造寧夏的生態環境。

朱栴才情很高,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吟詩填詞是他茶餘飯後的消遣,因此也被譽為才子王爺。《寧夏志》是朱栴親自編撰的地方誌,他開創了編撰地方誌的先河。

朱栴在寧夏生活近半個世紀,對於寧夏的風土人情,疆域地貌都非常熟悉,在銀川市建造了雍容華貴的園林式王府。為多民族融合起到了非常大的貢獻。

朱栴擅長詩詞,文章詩詞也在寧夏曆史文化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作為王爺的朱栴一生也是歷經波折。享受王爺的榮華富貴的同時,也遇到作為王爺的坎坷。

朱栴的好學是出了名的,而且他為人忠厚低調,連他的四哥明成祖朱棣對他都是大加讚賞,讚賞歸讚賞,朱棣發動靖難登基後,總感覺如芒在背,心情從來沒有輕鬆過,時時防著其他的兄弟。

公元1407年,朱棣派內官太監楊升和工部主事劉謙、王恪等人到寧夏,名義上是去協助朱栴建造新王府,實際上是去監管朱栴,朱栴其實無意留在寧夏,想回到內地,可他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朱棣的允許,王爺也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好不容易熬死了四哥朱棣,甚至熬死了侄子明仁宗朱高熾,思鄉的朱栴還是念念不忘回內地,1426年,朱栴再次打報告給明宣宗,說自己在寧夏生活不習慣,飲食起居都覺得不舒服,想去韋州生活,沒想到孫子明宣宗朱瞻基還是沒有批准,真是無奈,只好老老實實的待著。

正因為他的不安定,煩躁的朱栴被護衛舉報不法,真是落井下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宦官馬安住誹謗朱栴,說朱栴是個不守本分的人,雪上加霜。如此以來,在公元1430年,朱栴上奏想入朝看看,都沒有得到明宣宗的批准。可悲之極。

1436年,此時明宣宗已經去世,朱栴自感身體不支,沒想到的是寧夏總兵官史昭又給朱栴參了一本,說朱栴違法,朱栴本想惹不起,躲得起,想換個地方和環境,不想與史昭呆在一起,打個報告給明英宗朱祁鎮,沒想到明英宗照舊不答應。

絕望的朱栴鬱郁成疾,從此一病不起,並與當年去世,諡“靖”,史稱“慶靖王”。






史道驛站x


慶靖王朱栴(讀“瞻”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14歲封慶王,16歲入寧夏做藩王,直至61歲病逝。因諡“靖”,歷史上稱其為慶靖王。

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栴的生母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本身是庶出,身份不高,另一方面由於在小時候沒什麼表現的機會。所以也沒有引起朱元璋多大的重視。14歲時被封為慶王,16歲時被朱元璋派到偏遠荒涼的寧夏去當藩王。


朱栴本來的目的地是銀川,但當時寧夏由於剛剛開發,銀川實在太荒涼,安全和供給都成問題,所以只能在先暫住在韋州,這吃穿用的東西還得靠周邊的地區提供。

兩年以後,寧夏地區的軍政大權都劃歸給朱栴,他也開始施展治理轄區的雄心報負。 在他的努力下,當地經濟大有起色,邊境局面也趨於穩定。

但遠在邊塞的朱栴思鄉之情未斷,還是想回到朝廷,也多次申請可均被拒絕。他無奈之下,安下心來一心一意的經營轄地。

但明成祖朱棣搶得皇位以後,怕各地藩王造反,於是向各藩地分派親信,分權制約藩王,所以朱栴的處境也大不如前,權力被削弱,王位大打折扣。晚年時又幾次請求迴歸,又同樣被拒絕。



朱栴雖為藩王,但他十分善於學習,學問很大,也很會做詩文,有“才子王爺”的美稱,他所著的《寧夏志》是寧夏的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地方誌。

他所居住的慶王府,也是他的傑作。王府恢宏壯觀,錯落有致,把塞外的古樸與江南的秀美巧妙的融為一體,成為當時塞上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築。

朱栴在韋州住了9年,又在銀川住了36年,終其一生駐守藩地,他死後,後代襲封了他的王位,又傳了十代,家族統治寧夏總計251年。

朱栴雖心有不甘的委身藩地,但在他主政寧夏的45年中,對寧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明慶靖王叫朱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為了鞏固江山守住國土,把王子們分封到各地,如燕王朱棣北封到北方,而朱栴就被封到西北,在寧夏呆了45年…



氧都小哥


朱栴[zhān](1378年2月6日~1438年8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齒序第十五子,母妃皇貴人餘氏,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於京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慶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就藩寧夏(今寧夏銀川)。正統三年(1438年)薨,享年61歲,葬於韋州羅山,諡“靖”,史稱慶靖王。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王,封地慶陽(今屬甘肅)。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本應移駐封地寧夏鎮城(今寧夏銀川),因為當時寧夏地近邊外,是一個新設立衛所的戰區,尚難保障親王的安全和承受王府龐大的經濟負擔。朝廷命令慶王暫時改駐韋州城(今寧夏同心韋州鎮),就近由延安、綏德、寧夏的租賦供給。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授權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負責鎮守塞上疆土。 二十七年(1394年)“冊指揮孫繼達女為慶王栴妃”。於是慶王在韋州成婚並居住長達九年的時間。洪武三十年(1397年)始建府邸。在寧夏軍衛建制完善,屯墾經濟發展和邊塞大局穩固以後,於建文三年(1401年),朝廷命親王遷往寧夏鎮城,暫時以寧夏衛衙署作為臨時王府。[1] 朱栴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1] 明成祖非常讚賞,令每年到韋州度夏。 永樂五年(1407年),朝廷派內官太監楊升,工部主事劉謙、王恪和欽天監陰陽劉俊卿到寧夏,共同負責籌備建造新王府事宜。但是慶王當時思親求返內地相當心切,自己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當南遷要求被朝廷一次次拒絕以後,他才對王府陸續進行擴建,使這座新王府成為當時塞上壯觀宏偉的建築群。 宣德初年(1426年),朱栴上言寧夏卑溼,水泉惡,乞仍居韋州。不許,令歲一往來,如明成祖時。不久有護衛人參奏朱栴不法,又有宦官馬安住誹謗朱栴,朱栴不自安。宣德五年(1430年),請求入朝不許。 正統初年(1436年),寧夏總兵官史昭參奏朱栴不法。正統三年(1438年),朱栴請徙國躲避史昭,明英宗沒有答應,朱栴鬱郁成疾,一病不起,於八月初三日(8月23日)病逝在慶王府,享年61歲,諡“靖”,史稱“慶靖王”。 慶王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6朝,享藩47年。次年五月十三日,葬在韋州蠡山之陽,後來這裡就成為明朝宗室慶藩一支的宗陵區。嫡長子朱秩奎繼承王位,封為康王。慶王朱栴正妃孫氏、次妃湯氏(後扶正)、妃魏氏等。共有6個兒子,都被封為郡王。 (來源於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