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吃新節”當天,母親總會早早地起來,為女兒梳妝打扮。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黛胚”(女孩子)們在蘆笙場邊等待著同伴們的到來,她們身上的苗族盛裝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銀飾、繡裙、花帶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麗的錦雞為審美參照,因此也稱為“錦雞裝”。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黛胚”(女孩子)們在蘆笙場邊等待著同伴們的到來,她們身上的苗族盛裝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銀飾、繡裙、花帶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麗的錦雞為審美參照,因此也稱為“錦雞裝”。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黛胚”(女孩子)們在蘆笙場邊等待著同伴們的到來,她們身上的苗族盛裝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銀飾、繡裙、花帶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麗的錦雞為審美參照,因此也稱為“錦雞裝”。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丹寨麻鳥地區的苗族盛裝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丹寨羊先地區的苗族盛裝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丹寨羊先地區的苗族盛裝的後襬色彩豐富多彩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各村寨的錦雞舞雖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錦雞舞的原貌。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各村寨的錦雞舞雖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錦雞舞的原貌。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各村寨的錦雞舞雖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錦雞舞的原貌。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各村寨的錦雞舞雖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錦雞舞的原貌。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雞舞在2007年貴州省“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上獲取原生態舞蹈類金黔獎。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錦雞苗族服飾(女裝),絢麗多彩,千姿百態,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錦雞舞的表演形式常見的是集體舞,而且場面宏大,男吹蘆笙在前,女性隨後,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少則七八人,多的不限,並圍成二、三圈不等。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錦雞舞的表演形式常見的是集體舞,而且場面宏大,男吹蘆笙在前,女性隨後,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少則七八人,多的不限,並圍成二、三圈不等。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錦雞舞的道具是男性演奏的蘆笙。蘆笙既是伴奏樂器又是且吹且舞的道具。該蘆笙是配套的四支、分有小、中、大、特大。俗稱為“四滴水”。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麻鳥地區苗族盛裝的下襬,她們腳穿的木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每到節日,婦女們都會穿著錦雞盛裝,在跳月場上等待蘆笙手到來。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每到節日,婦女們都會穿著錦雞盛裝,走向跳月場,迎接快樂的日子。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每到節日,婦女們都會穿著錦雞盛裝,走向跳月場,迎接快樂的日子。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盛裝頭飾背面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盛裝頭飾正面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現代經過舞臺改編的錦雞舞。

貴州丹寨縣苗族錦雞舞簡介

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在蘆笙場上起舞時,這也是吃新節的高潮,男人吹蘆笙在前,女人隨後,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起“錦雞舞”

錦雞舞發源于丹寨縣排調鎮境內,流傳於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亞族群。他們居住在麻鳥、羊先、也改、黨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圓約50多平方公里,兩萬多人口。

傳說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才沿江而上,來到這裡。苗族有洪水滔天后人類只剩下葫蘆兄妹,兄妹結婚繁衍人類的傳說。女媧不僅是苗族的祖先,而且是蘆笙的發明者,《白虎通》說:“匏曰笙”。《世本》說:“女媧作笙簧”。

傳說祖先們來到這裡,沒有田耕種,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飢度日。錦雞幫助他們獲得了小米種,小米助他們度過饑荒,錦雞也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於是,他們模仿錦雞的模樣打扮自己,又模仿錦雞的求偶步態跳蘆笙舞。而在深層潛意識裡,這支苗族自稱“嘎鬧”,系遠古鳥圖騰部落的後裔,至今,錦雞舞仍在他們的祭祖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錦雞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動中擔當重要職責,節日娛樂是錦雞舞表演的最大內容。婚慶、迎客禮儀、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託錦雞舞來進行。

錦雞舞的伴奏蘆笙,苗語稱:“更拉”,又稱“四滴水”。表演錦雞舞時,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後起舞,排成一字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左右手垂直於短裙邊放鬆,隨舞姿自然擺動,腳步尾尾律動,迴環復沓、優雅流暢,含情脈脈,細膩娓婉,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

錦雞舞的表演特徵:

1、苗族錦雞舞屬苗族蘆笙舞的一個種類,蘆笙與舞蹈互為載體,血肉相連,具有笙舞合一的形式特徵;

2、苗族錦雞舞在表演時,具有上身動作少,下肢動作靈活多變的風格特徵;

3、苗族錦雞舞具有下肢舞蹈多,關節運動多,步伐變化多,起、承、轉合流程化的動律特徵。

苗族錦雞舞的文化特徵:

1、苗族錦雞舞在祭祖活動中起著功能性作用,是苗族巫教祭典的主要組成部分,錦雞舞又屬遠古鳥圖騰的演化物,因之具有巫教文化的特徵;

2、苗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農耕文化古老而豐富隆重,苗族錦雞舞在大型的苗族“吃新”節中,在農事祭祀,慶收穫上司職,與農事關係大,因之具有農耕文化特徵;

3、與平原文化、航海文化等形成區別,山地文化的顯著特徵是整體認同前提下的若干群落式斷裂。苗族錦雞舞屬苗族蘆笙舞。由於交通閉塞等斷裂山地文化原因,發展成同一蘆笙舞母題下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苗族錦雞舞“亞舞蹈形態”。而跳錦雞舞的族群僅2萬人口左右。在苗族中佔少數,因之具有山地文化和少數文化特徵;

4、由於苗族無文字,苗族錦雞舞便成為一種符號體系,一種行為體系和工具體系,成為操作行為系統,從而保持著遠遠超於現代舞蹈藝術範圍的文化意義和豐富的現實功能,因之具有無字文化的特徵。

苗族錦雞舞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即是一部關於苗族先民社會歷史的人體文化叢書,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

在歷史的傳承中,錦雞舞至今仍是苗族人民傳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交場合上,在男女的情愛交往上發揮作用,因之又具有實用的價值。

錦雞舞無論從音樂上,舞蹈上和服飾上都是一項審美性的活動。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這項文化事項正在發生從文化性向藝術性,從實用性向審美性,從社會性向專業性的轉化,因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文明不斷滲入每一個文化角落,電視、音響的普及,給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觀念帶來了更新,同時也衝擊和淡化了傳統文化,錦雞舞也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不斷的淡化和消失。隨著兒童入學的增長,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這一民間舞蹈已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