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八爺黨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旗主也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最知之


這個問題還是得就著《雍正王朝》電視劇來回答,因為歷史上雍正五年前,八爺黨和隆科多就已經被消滅了,當時的十三爺胤祥還算建康(除了有點腿疾之外)。編劇劉和平老師通過藝術加工,將八爺黨和隆科多的存在延長到雍正十年左右,以增強藝術衝擊力。

《雍正王朝》的高潮算是八爺黨聯合隆科多,勾結關外的旗主王爺發動兵諫,希望通過“八王議政”架空雍正,推弘時上位。最終是病入膏肓的十三爺力挽狂瀾,帶兵奪回豐臺大營的兵權,瓦解“八王議政”的陰謀。有人認為,為什麼八爺黨蓄謀良久,勾結了關外的王爺和隆科多的九門兵力,還是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其實關鍵因素,在於以下幾點:

1.權力的核心在於大小,不在於人數多寡。

雍正上臺後,除了他一人是皇帝,皇權至上,十三爺胤祥算是第二號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核心的權力—兵權,自然是十三爺掌握。十三爺是兵權組織架構中的金字塔頂端,而其他的掌兵者不過是金字塔的某一基點而已,這和十三爺的建康程度沒有多大關係,除非他死了,對於兵權的掌握,一定是最牢實的。

《雍正王朝》裡八爺黨發動兵諫雖然演得很精彩,其實是不合常理的。關外的旗主王爺帶兵進京,首先必須要通報十三爺和雍正,這是最基本的程序,幫助豐臺大營整頓兵務,並非能夠直接指揮軍隊,要是發動兵變,豐臺大營的將官都是十三爺的人,怎麼會輕易聽從關外剛到的官軍?所以,這只是編戲,無論如何,京畿要地的駐軍不會被其他人隨便插手,所謂整頓兵務,也不敢代替將官。沒有十三爺的指令,豐臺大營的將官是不會亂動的。

第二個不合常理的事,關外帶來的兵力總數不過4000人,而豐臺大營的常駐軍應該在2萬人以上,莫說是這麼重要的軍營軍官不會聽從關外將官的指令,就算是聽,只要十三爺一聲號令,立馬就會被豐臺大營“包餃子”,根本動彈不得。

所以,從軍事指揮系統和兵力來比較,八爺黨雖然矯旨暗藏殺機,還勾結了隆科多,事實上是沒有勝算的,因為十三爺才是管總的人,沒有他的指令,誰都不敢亂動。有一點大家不要忘了,豐臺大營的主要軍官都是十三爺當年雍正繼位的時候提攜重用的。他們會不通報十三爺?

2.雍正十三爺防範在先。

雍正即位之後,即刻冊封了老八胤禩為總理王大臣,這個總理王大臣雖然位高權重,但實際上是落入到雍正的“軟圍剿”之中。在新內閣中,十三爺是心腹,張廷玉是打工仔,隆科多是保駕之臣,馬齊是皇族代表。老八胤禩被束之高閣,其實是被胤祥張廷玉馬齊等看管起來了。雍正這麼冊封的目的在於防範老八,防範八爺黨。

八爺黨當然也時刻沒有放鬆對雍正的攻擊,直到發動兵諫。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和十三爺加緊了對八爺黨的肅清。雍正說:是膿包遲早要擠了他。說的就是肅清八爺黨。

恰巧弘時受老八胤禩的蠱惑,以藉助關外旗主王爺的兵力整頓旗務和旗營兵務,推行新政上奏雍正皇帝。雍正對弘時是心存懷疑的,鬥爭了這麼多年,雍正已經敏銳的嗅到了來自八爺黨的危險,所以才與十三爺商量,打算利用弘晝這個眼線,來摸八爺黨的底牌。

這些事充分說明,雍正其實是早有準備 ,從即位之初就準備好了。

3.“眼線”弘晝功不可沒。

弘晝在關鍵的時刻沒有掉鏈子,反而還促成了肅清八爺黨的罪證坐實。在豐臺大營,老八胤禩和弘時矯旨,弘晝沒有當場拆穿,反而裝起了糊塗,讓老八胤禩和弘時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想想要是弘晝立刻拆穿他們矯旨,八爺黨必然警覺防範,雍正皇帝拿不到八爺黨罪證,就沒辦法肅清他們。

弘晝選擇在第二日早朝的機會給十三爺通風報信,這個時機選擇十分恰當,這使得八爺黨開弓已經沒有了回頭箭,逼宮亂政被坐實得穩穩的。

所以,看起來八爺黨有了九成勝算,實際上一個弘晝就輕鬆瓦解了八爺黨的陰謀。八爺胤禩高估了自己的智謀,低估了自己的侄子,更漏掉了病入膏肓的弟弟,在“墨菲定律”的作用下,死得妥妥的。


青燈問史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產的羅永浩依舊有實力指點江山。《雍正王朝》中,胤祥是天人道的男子,也是大清的忠臣良將,雖病入膏肓,但還是能夠為雍正擎天保駕,這主要是因為他實力並未受損,足夠碾壓八爺等人。胤祥的實力,來自兩個方面:

一、“十三爺”這張名片,是鐵與血鑄造而成,在清朝軍營中有著極強的號召力

《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兒子,有好幾位都是專才,長大後都術業有專攻,比如胤祉走的是學術路線,胤禟走的是商業路線。

胤祥的成長方向是軍事領域,從小就接受各種軍事鍛鍊。在康熙朝,他是一位帶兵打仗的皇子,隆科多就曾與他一起扛過槍。

軍營的合作,很容易結下深情厚誼。十三爺為人仗義,性格豪爽,許多戰友都買他的賬,即使身陷囹圄,也有人為他送酒。當年帶兵的時間越久,結下的友誼越多,十三爺的影響力就越大。

到了康熙晚年,十三爺的手下,很多已經成了軍營的中層管理者,他的話比軍營的主帥還有效。

因此,胤禛在謀劃皇位問題時,重點考慮的就要千方百計地放出胤祥。只要胤祥振臂一呼,胤禛就能順利繼位。這就好比當年的公牛王朝,想要問鼎總冠軍,就必須讓喬丹披掛上陣。

到了雍正朝,胤祥頭頂“鐵帽”,入軍機處,兼管兵部,軍事影響力只會與日俱增。這種情況下,他臨時發號施令根本不需要經過正常程序,甚至於他的話就是軍令。關鍵時刻,十三爺就如同比賽時最後幾分鐘的喬丹,可以相機行事。

所以,步軍統領衙門以及豐臺大營的兵,會優先響應十三爺的號召。十三爺病了,依舊是十三爺,他只要能發出命令,就比隆科多、胤禩的命令更能讓人信服。胤禩等人失去兵權,也就沒了叫板的資本。

關外的幾個旗主王爺,帶來的兵員數量有限,即使暫時性地接管了豐臺大營,但很難一夜之間讓整個豐臺大營都聽他們的指令。當十三爺出現,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站到十三爺那邊,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會讓關外王爺帶來的兵繳械投降。

二、身份優勢,增加胤祥的合法性

胤祥的出身並不高貴,小時候還經常受其他皇子欺負,加上康熙的刻意壓制,導致胤祥在康熙朝仕途與地位雙雙受阻。

等到雍正繼位,胤祥時來運轉,由一個落魄皇子一躍成為鐵帽子王,朝廷的許多要害部門都由他執掌。

在身份上,胤祥已經是大清僅次於雍正的第二號人物,這個優勢能夠帶來的好處太多了。

官大一級壓死人,隆科多的兒子聽到怡親王三個字就認慫,隆科多看到胤祥也只能乾瞪眼。

在權力上,胤祥的話約等於皇權的延長線,當著雍正的面就能指揮張廷玉,壓住部分八爺黨和步軍統領衙門的臣工自然不在話下。被壓制的幫手越多,八爺等人的實力打折幅度越大。此消彼長,胤祥的力量相應上升。

在古代,想辦大事就要找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所以,朱棣要喊出“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齊桓公要舉起“尊王攘夷”的旗號。

胤禩打出“恢復祖宗禮法”的口號,口口聲聲“先帝”,其實是想佔據傳統道德制高點,為自己篡位找合法性。

但是,胤祥搞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戳穿胤禩的陰謀時,胤禩的口號就變得一文不值。失去合法性的依託,所謂“八王義政”就成了圖謀亂政。

胤禩等人的計劃,看似天衣無縫,實際上漏洞百出:

第一、漏掉了弘晝。胤禩沒想到弘晝看破了他搶兵權的圖謀,導致後來弘晝給胤祥通風報信;

第二、低估了胤祥。殊不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胤祥還活著;

第三、高估了隊友。關外來的鐵帽子王,並不完全一條心,一旦有人猶豫就會產生離心力。

秋媚說:如果將雍正看做大清王朝的“禪師”傑克遜,那胤祥就是喬丹。喬丹身體不適依舊有能力在總決賽砍瓜切菜,從而挽狂瀾於既倒;胤祥病入膏肓,但實力還在,同樣能夠扶大廈於將傾。


秋媚讀史


豐臺大營是供衛國都安全的野戰隊,大多是八旗子弟,是當時北京衛戍非常重要的部隊之一。豐臺大營駐紮了12營軍隊,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4萬多人,雖然豐臺大營的駐軍不是特別多,但是戰鬥力非常強大。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充分體現了豐臺大營的作用,誰掌握了豐臺大營,誰就基本掌控了朝局,而雍正能坐上皇位並且坐穩,就很得益於老十三兩次控制豐臺大營。

第一次老十三被圈禁在宗人府,等到康熙去世之後,雍正拿出金牌令箭將老十三放出宗人府,老十三則是立即趕赴豐臺大營。當時的豐臺大營主將對老十三採取敵對態度,而老十三在豐臺大營有很多嫡系人員、生死兄弟,老十三就依靠這些人幫助殺死了豐臺大營的主將,掌握了豐臺大營,幫助雍正坐穩了皇位。

第二次老十三重新掌握豐臺大營,這次是發生在老八他們謀劃“八王議政”的時候,之前八爺黨吃虧在沒有掌握兵權,老八也是吃一塹、長一智,利用八旗進京整頓旗務的時候,將豐臺大營共管了。而所謂共管,就是利用八旗王爺帶來的參將與豐臺提督共同控制了豐臺大營,使豐臺大營不能進行軍隊調度,而在北京城內,由於隆科多投靠八爺黨,所以九門提督的軍隊都在八爺黨一邊,這樣看來八爺黨的確是穩操勝算。

八爺黨千算萬算算漏了弘晝,弘晝雖然沒有政治野心,但是一點也不傻,在上朝前一刻找到了十三爺,告訴十三爺豐臺大營被共管的事情。十三爺敏銳的政治嗅覺立刻發現了不對勁,所以沒有參加上朝,而是轉頭去了豐臺大營。

這次電視劇沒有講述十三爺怎麼在豐臺大營重新奪回軍權,但是我們可以猜出當時的情景。十三爺到達豐臺大營之後,此時豐臺大營雖然被八旗共管,但是豐臺大營的原來將領只是被脅迫不能調動軍隊,並沒有被殺死。十三爺到了之後,他本身掌管全國兵馬調動,所以豐臺大營的提督自然是聽從十三爺的號令,再加上他們大多數是十三爺的死黨,這個時候只要十三爺一句話,就可以將八旗王爺的參將全部捉拿,過程比第一要容易很多。

十三爺雖然有病,但是地位和威望依舊存在,加上握有掌管全國兵馬的權力以及一些死黨,處理八旗旗主留下來的幾個參將綽綽有餘,十三爺也又一次保障了雍正的帝位。


帝國烽火


其實十三爺允祥(雍正即位後,都要避諱,不能再用胤了,其他兄弟同上。)最終能夠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因素很多,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雍正對他的無條件的信任。也是因為他對十三爺的信任,雍正也挽救了自己。

弘晝在豐臺大營“誤傳聖旨”的時候,豐臺大營和西山大營的兩個提督曾經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除了聖旨和十三爺的手諭,概不奉召。”


聖旨可以理解,清朝軍隊的權力在皇帝,但是十三爺的手諭竟然和聖旨同等重要。這是隻能在劇情中發生的。因為在劇中,十三爺這個角色就是替雍正控制軍隊的,為雍正的新政保駕護航的。在劇中,從康熙駕崩到十三爺病故這段時間裡,十三爺一直實質性地控制著京外兩營,和“御林軍”(應該是親軍營)。

這種信任絕對不是單單出於雍正感激十三爺在康熙駕崩之日,為自己控制京外兩營,保障自己順利即位,而做的舉措。

這種直接把軍權交給別人的舉動完全是因為無條件的信任。十三爺支持雍正絕非出於言語,更多的是身體力行,歷歷在目。

所以在關鍵時刻,十三爺才可以空手奪回京外兩營,以及隆科多全權掌握的步軍統領衙門的兵權。


躺在擔架上把所有的局面全部控制在自己手裡。而康熙駕崩那夜,十三爺還得靠“金牌令箭”以及必要殺掉程文運,才能掌控局面。

八王逼宮的局面對於雍正而言,極為兇險。應該說八爺允禩是掌握了極大勝算,贏面事非常大的,不然以允禩的性格是不會輕易動手的。

因為雍正的新政,攤丁入畝幾乎把天下士紳都給得罪光了;火耗歸公幾乎把大清的官員都給得罪光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幾乎把讀書人又得罪光了;整頓旗務,讓八旗子弟去自己種地養活自己 ,又把八旗得罪光了。可以說雍正面臨的是“四面楚歌”。

八爺最大的弱勢就是自己沒有能力掌握軍隊。原本自己集團內部有個在軍中極有威望的天然人選老十四允禵,只可惜,當初康熙一計將兩人打散。八爺卻把他當作自己的奪嫡的頭號敵人,還曾搞出了“斃鷹事件”。


所以對於此次的事情,老十四怎麼都不願參與了。雖然說你們出事,自己不會袖手旁觀,但實際也只是句客套話而已了。

所以八爺控制京外二營只能靠關外旗主王爺;京城中靠隆科多。所以八爺依靠的在賭局中最核心的力量竟然一個是被矇蔽管閒事的,一個是著名的牆頭草。可以說貌似強大的利益聯盟,但本質上卻是各懷鬼胎,漏洞百出。

關外旗主接管京外二營防務,沒有十三爺手諭,更沒聖旨。就得依靠弘時,弘時多會給自己留後路啊,就忽悠弘晝“誤傳聖旨”。弘晝多聰明啊,事後感覺不對,知道要出大事了,但他一眼就看出問題的關鍵,他在宮門外,等著前去上朝的十三爺。

所以在朝堂辯論劍拔弩張,撕掉所有偽裝之後,就看誰抓著槍桿子了。當雍正聽說十三爺病了,京外兩營也落在八爺手裡,隆科多說話陰陽怪氣,屁股坐到了八爺的那裡,也曾一度面如死灰,跌坐在階下。


但是十三爺只要在京外兩營露個臉,就直接收回了軍權,把旗主王爺帶來控制京外兩營的參將都給拿了。

然後大搖大擺地進宮,接管步軍統領衙門的軍權。一路之上,可謂兵不血刃。而這些沒有雍正對十三爺的信任,允祥長期掌握軍隊,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裡最出彩的一段莫過於“八王議政”,這一段中,八爺黨的陰謀佈局、旗主王爺的步步緊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靜到冷汗直出的描寫、張廷玉的歷史滿分、十三爺的力挽狂瀾都是教科書級別的。

很多人覺得:在八爺黨有百官擁護、旗主王爺控制了豐臺大營、隆科多控制了九門的情況下,朝廷的文事武備、人心輿論、裡裡外外都已經被“八爺黨”掌控住,站在雍正一邊的只有一個弱不禁風的王文昭、一個唯唯諾諾的馬齊、一個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個老態龍鍾的張廷玉,充其量也只有四人,連雍正的貼身保鏢圖理琛、親生兒子弘時、弘晝都不敢明確表明態度,保持中立。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八爺黨”最後還是一敗塗地呢?



其實八爺黨的敗局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老十三的出場只是在加速了這一敗局的進度而已

首先,“八爺黨”、隆科多、旗主王爺這三方面勢力就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有想法、各有心思,雖然他們的名義都是恢復“八王議政”,但事實上,“八爺黨”要的是架空雍正,扶持弘時登基,胤禩做周公;隆科多也是要扶持弘時,但他要投的也是“成為當朝第一人”的風險投資,他和胤禩之間有權力方面的衝突;旗主王爺們則是要藉口恢復議政,讓雍正不要再損害旗人的利益,他們並不想把雍正趕下臺,甚至於在八旗分佈中,還給十三爺胤祥留了一席之地。

胤禩以“恢復八王議政”的名義把隆科多、四位旗主籠絡起來時,由於三方各懷鬼胎,所以他能矇騙得了一時,可在實際情況中,當張廷玉以“根本發生沒有八王議政的情況”時,胤禩的騙術就再也不起作用了。雍正問旗主還要不要恢復“八王議政”時,四人啞口無言,旗主王爺失去了立足點,於是最先退出“戰場”。

至於隆科多的軍隊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威脅雍正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出兵逼宮,發動“玄武門之變”,這事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得到的是穩穩當當成為“新朝第一人”的地位,不是要做“尉遲恭”,做出頭鳥。所以十三爺一出場,隆科多就急忙退出朝堂,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隆科多又能逃到哪去?他不是怕十三爺,是怕八爺黨狗急跳牆,直接命令自己調兵逼宮,就算自己不做,可也得背上“謀逆”的名聲,不滅九族也得抄家。

而“八爺黨”,說是說有“百官支持”,但實際上,經過康熙數次打壓後,支持“八爺黨”的官員到底還有多少,就連胤禩自己都說不準。弘時去抄胤禩家的時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謂“八爺黨名單”,看著人挺多的,其實卻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們在朝堂上的聲音太小了,“八爺黨”空有人員的虛幻,沒實際話語權,就算是“千官”、“萬官”支持又有什麼用呢?

雍正至少還有四個人支持,其中三個是軍機大臣,眾臣之首,胤祥還掌握著兵權,可“八爺黨”除了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外,當時在場的官員就連屁都沒放過一個。在旗主王爺和隆科多接連退出“戰場”後,胤禩三人的末日也就來了,他最後諷刺雍正那幾句,說他只有幾個老弱病殘支持的話,其實也是在說自己,諷刺外強中乾的“八爺黨”。


而且胤禩當時實力看起來大,裡裡外外都是他的人,可他卻不敢和雍正兵戎相見。有清一代自皇太極開始,皇帝的權力不斷得到加強,順治、康熙幼年繼位都沒有發生過逼宮事件,更不用說成年登基,心智、手段、處事都已經成熟的雍正。“八爺黨”要對付雍正,唯一的辦法只能是給他壓力,讓他覺得孤立無援,從而同意分開權力。

對“八爺黨”來說,時間就是決定勝利的一切,拖得越久越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一下上來就連續轟炸雍正,指責他不遵祖制、推行暴政、信任小人、軍事不利等等,而不敢直接出兵把他趕下臺。可誰能想到,一個引經據典的張廷玉就把他們打敗了,旗主王爺的退出給雍正爭取了時間,也增強了他的抗壓界限。

後面十三爺一來,就等於告訴了眾人:雍正已經重新掌握豐臺大營,“八爺黨”不敢殺雍正,雍正卻可以殺“八爺黨”。所以與其說“八爺黨”、隆科多、旗主王爺三方合力都敵不過一個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倒不如說他們是敗給了制度、權力和各自的心懷鬼胎上。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俠王豈是白叫的”。八爺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旗主妄圖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意圖逼宮奪權。

十三爺為何病入膏肓也能再次接管豐臺大營?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人物入手分析。

“風投專家”隆科多

康熙駕崩,諸子明爭,隆科多卻遲遲未公佈先皇遺詔,反而在十三爺控制局勢後,匆匆忙忙“官宣”雍正繼位。而此次八爺逼宮,隆科多雖控制京城步兵統領衙門,但是並未做有效封城,以至於十三爺竟可隨意出入豐臺大營並被抬進大殿,可見隆科多所謂的“控制”只是不讓步兵統領衙門處於觀望狀態,並不明確為任何一方所用,屬於明顯的“牆頭草”行為。

“坑爹大佬”弘晝

京城外豐臺大營本就屬於十三爺轄制,八爺只是借旗主整頓旗務之名接管大營,但是並不為營內主將所信服,因為弘晝不明就裡的跟主將說接管大營是雍正所意才得以順利接管。因此豐臺大營主將見十三爺親臨必反。豐臺大營除本歸十三爺管轄,最重要的還是十三爺戎馬一生,豐臺大營主將都是其舊部將,十三爺一呼必應。

“八爺名不正言不順”

八爺此次逼宮說到底只是以“八王議政”為名架空雍正另立新君,自己攝政,屬於文鬥為主,武鬥為輔。所以《雍正王朝》此節幾乎都是在講述八爺與雍正就恢復祖制唇槍舌戰,最後卻讓張廷玉懟的無言以對。八爺並非發動軍事政變,篡權謀位,因此其對軍隊的部署頂多算是立求中立,不支持雍正。所以軍隊中的軍事主將根本不是鐵桿八爺粉,不然十三爺怎麼可能會毫髮無傷的抬上大殿。

個人所言,還請大家踴躍發言,共同探討。


最知之


在康熙朝時期,隨著太子胤礽的兩次被廢,朝中一度出現九王奪嫡的現象。其中,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與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競爭最為激烈。最後四爺黨勝出,胤禛即位,是為雍正皇帝。


而在《雍正王朝》中,一段關於八爺黨聯合關外旗主王爺,打著“恢復祖宗禮法”的口號,對欲推行“攤丁入畝”等新政的雍正皇帝進行逼宮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本來,雍正在八爺黨的建議下,調八位旗主王爺進京幫忙整頓旗務,可萬萬沒想到是,這竟然是八爺黨設下的圈套。


此前,八爺黨已經為此次逼宮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包括拉攏雍正的兒子弘時,此次逼宮成功之後,目的就是擁立弘時登基,代替雍正成為新的皇帝。同時,八爺他們還暗中勾結八位旗主王爺,並在旗主王爺進京的當晚就接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防務,掌握了部分的兵權。


這次,八爺黨是接受了上一次雍正剛即位時,十三爺胤祥馬上掌握了豐臺大營兵權的教訓,他們所以這次就先佔了先機。而且,此時八爺他們覺得十三爺已經病病歪歪的,身體大不如從前,沒有精力與能力了。同時,八爺黨還爭取到了九門提督隆科多的支持。朝廷上,大多數大臣也倒向了八爺黨。八爺黨暗自慶幸,覺得這次肯定會勝券在握了。


在第二天朝會上,八爺黨提出八王議政的觀點,想架空雍正。朝堂上唇槍舌劍,氣氛十分緊張。八爺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話裡話外那就是雍正沒有能力,他們要“恢復祖宗禮法”。大臣們要麼附和八爺黨的提議,要麼就像是啞了一樣不說話。新科狀元出來據理力爭,結果被辯駁地說不出話來。而此時的張廷玉據理力爭,算是與八爺黨打了一個平手。


但千算萬算,總有失誤的時候。八爺黨的陰謀被雍正的兒子——弘晝敏銳地覺察到了,他在上朝前告訴了十三爺胤祥。十三爺這位鐵帽子王,雍正的好兄弟,好幫手,雍正王朝的二把手,他總能力挽狂瀾。十三爺立即去了豐臺大營。他明白,兵權才是最重要的,這次勝敗就看此舉了。



什麼是豐臺大營?為何此地如此重要?我們來看一下:


豐臺大營是供衛國都安全的野戰隊,大多是八旗子弟,是當時北京衛戍非常重要的部隊之一。豐臺大營駐紮了12營軍隊,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兩萬到四萬多人,戰鬥力非常強大。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


《雍正王朝》中此處的橋段,其實在現實情況下是不會存在的。這麼重要的地方,不是一般人所想操控就能操控的了的。當然,他們當時說是矯詔,試想,當時八爺有何德何能,就能達到自己通過八位關外旗主王爺就操控了豐臺大營?但我們還是按照這個設計來繼續來分析。


其實,雍正繼位之後,就一直防範著八爺黨,雖然冊封了八爺胤禩為總理王大臣,但是,他已經被雍正的心腹人物所密切注意,比如十三爺、張廷玉、隆科多和馬齊等人。而此時,隆科多也在密切注意動向,他隨時會隨風而動。



十三爺的軍事能力是在血水中洗禮出來的,他的帶兵打仗的能力與十四爺一樣厲害,他們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十三爺人仗義,結交了很多忠於自己的軍官和士兵。別說是十三爺親自到,就是十三爺一句話,大家都會義無反顧地聽從他的安排,豐臺大營的提督自然是聽從十三爺的號令。


就這樣,十三爺把豐臺大營的兵權重新奪回了手中,然後匆匆回到朝堂上。聰明的隆科多一看十三爺來了,就明白了事情已經沒了挽回的餘地,他腳底抹油,溜了。為什麼溜了?他不想趟這趟渾水了,他怕八爺逼著他表態,他也怕十三爺的威嚴。


到此為止,八爺黨的陰謀隨著隆科多的離去和十三爺的到來,而被提前終結。那麼為什麼八爺黨會敗給生病的十三爺和雍正呢?


一、八爺雖然站在“恢復祖宗禮法”的制高點,爭取了隆科多的加入,但是隆科多並沒有真正加入進去,他只是不想得罪八爺,只是在和稀泥。

二、看似八爺黨聯絡了八位旗外王爺的支持,但是大家大多不明真相,心也不齊。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後,八爺就成了孤家寡人。

三、弘晝及時把情況反饋給了十三爺,讓十三爺有時間去準備奪取豐臺大營的兵權。

四、十三爺一呼百應,在部隊裡有足夠高的威嚴,大家都聽十三爺的號令。


綜上,所謂的八爺黨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旗主的“鬧事”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罷了,十三爺雖然身體不好,但是威嚴依舊在。八爺雖然人數眾多,但卻如同一盤散沙,心不齊。陰溝裡是翻不了大船的。


歷史漫談君


隆科多和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奪嫡”中得以勝出的兩大關鍵人物,隆科多時任九門提督,負責京城衛戍大權;十三阿哥胤祥手持金牌令箭,控制京畿附近的豐臺大營,心有不甘的八爺黨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只好俯首稱臣。

那麼雍正繼位後,八爺黨聯合隆科多及關外旗主,卻依然鬥不過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呢?

雍正繼位後辦的第一件事是任命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和吏部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大臣。這四位總理事務大臣相當於後來的軍機處大臣,是朝廷的最高決策機關。允禩主管工部和理藩院,馬齊主管戶部,隆科多是吏部尚書兼九門提督,最重要的軍權則由雍正自己掌管,實際工作由允祥負責。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讚譽他“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登基之初授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成為清朝12位鐵帽子王之一。雍正登基後極力推行新政,攤丁入畝,損害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天下士紳;整頓旗務,讓八旗子弟自食其力,搞得怨聲載道,雍正陷入“四面楚歌”的艱難困境。

八爺黨趁機聯合對新政不滿的關外旗主矯詔以“整頓旗營兵務”為由接管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又威逼利誘隆科多做為內應,準備在大朝會上以恢復“八王議政”制度向雍正實施“兵諫”。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機關算盡的八爺黨沒有想到,當年他們有豐臺提督成文運尚且鬥不過手持金牌令箭的“拼命十三郎”,現如今更加鬥不過名正言順的怡親王爺,即使他是病入膏肓,連路都走不動的老十三。弘晝在上朝路上,把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被旗主王爺共管的事情告訴允祥,從而揭穿了八爺黨的險惡用心。

由於允祥一直替雍正掌管軍權,於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拘捕了關外旗主帶來的參將佐領,隨後馬不停蹄地趕往紫禁城。恰好這時,朝會上的八爺黨已經與雍正帝撕破臉皮,準備拼死一搏。朝堂上,隆科多身為領侍衛內大臣,大內侍衛已被其悄悄替換為步軍統領衙門的兵丁,局勢萬分危急。允祥的不速而至使局勢瞬間逆轉,參將佐領被一體擒拿,標誌著八爺黨的逼宮計劃徹底失敗。老十三從十幾歲起就在古北口外練兵,豐臺大營和步軍統領衙門的不少將官曾是他的部屬,憑著這份交情就足以將關外旗主安插進來的人拿下,更何況現在的允祥盛眷正隆,儼然如同皇帝替身,掌管著京城內外的軍政要務。豐臺提督曾說“軍隊防務沒有聖旨或是十三爺的手令,末將不敢接受。”允祥的手令等同聖旨,可見他一直掌握著軍隊大權。

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擁有十幾萬精銳人馬,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只有兩萬人馬,因此只要控制了京外兩營,步軍統領衙門根本不足為慮。隆科多見勢不妙,悄悄溜出大殿,圖裡琛早已派人跟蹤,請旨後立即鎖拿,囚禁於府內。旗主王爺見大勢已去,紛紛磕頭認罪,八爺黨就此煙消雲散,不復存在。唯一遺憾的是,允祥經此一役,油盡燈枯,當場吐血,不久後病逝。


歷史茶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


八爺胤禩本身是沒有兵權的,但他收買了隆科多,也就間接有了些兵權,即京城九門提督控制下的兵馬,以及領侍衛內大臣控制下的宮廷侍衛人員。



但九門提督的兵馬比起京郊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馬,無論從人數上看還是戰鬥力上看,都是望塵莫及。

想當年康熙去世時的奪嫡之變,就是胤禛從宗人府放出了胤祥,然後胤祥掌握了豐臺大營的兵權,這才鞏固了胤禛的皇位。

不過此時,胤禩卻想利用京郊二營的兵馬作為威懾,逼迫胤禛推行“八王議政”。具體措施是令關外鐵帽子王的兵馬進駐二營,然後騙弘晝誤傳聖旨,渾水摸魚,暫時接管了此二營的防務,之後再利用隆科多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共管圖裡琛的宮廷侍衛,控制宮廷,最終達到逼迫胤禛接受“八王議政”的目的。



由此可見,胤禩其實並沒有真正接管京外二營的防務,其真正用意是暫時令其按兵不動,為逼宮爭取一些時間。然後待其逼宮成功,諭旨一下,木已成舟,就無法更改了。

所以,說到底,除了隆科多步軍統領衙門的那點人馬,胤禩就是個光桿司令。

而胤祥呢,他掌握著京內和京畿地區絕對的軍事權力。尤其是京外二營,無皇帝上諭和十三爺手令,概不奉詔。可以說,一旦胤祥得知消息,兵權易手就在旦夕之間。只要掌握了京外二營,胤禩再怎麼努力,逼宮也是徒勞的。

更何況,胤禩對京外二營的控制不過是唬人的謊話,胤祥一來,謊言自然而然就被戳穿了。



這和病不病沒什麼關係,胤祥的厲害,在於他手中的權力。只要他不死,別說病入膏肓,就算只剩一口氣,還能發號施令,也能立刻奪回兵權,致敵人於死地。


達摩說


電視劇編造故事情節,為了引人入勝,把劇情推向高潮,與歷史事實大有出入。電視劇《雍正王朝》是為雍正迫害手足兄弟,提供充足的理由,是被逼無奈採取的措施。塑造雍正是:勵精圖治,政治革新,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把清宮戲推向高潮。其實太子允礽二度被廢,都與八皇子允禩和雍正都有很大關係。允禩有才華,聲望高,人脈廣,連雍正親弟弟允禵都支持他當儲君,朝臣更有很多人支持允禩。由此引發康熙的強烈不滿,對他和支持者進行打擊和限制,允禩在立儲無望的情況下,支持十四子允禵接班,(雍正親弟弟)干擾雍正繼位,造成兄弟不和。皇三子允祉文采出眾,年長又是親王,大批文人聚集門下,康熙很賞識他的文采,曾親書;“松高技葉茂,鶴老羽毛新"聯句贈與他,也是雍正的競爭對手。允禵手握兵權,鎮守西北,與允祉一文一武都對雍正構成威脅,而八王爺允禩已經被排除在外。雍正繼位,先用允禩總理事務,後親書《朋黨論》譴責允禩,允禵,允禟,“俱不守本分,結成朋黨,欲成大事”。但批評多,處理少。年羹堯,隆科多自恃擁戴雍正有功,狂妄自大,多行不法,影響極壞,被雍正先處理掉。又對允禩集團的成員進行殘酷打擊,允禩,允禟,允褆,允誐都烏七碼黑的死亡,這個集團就徹底覆滅了,只有十四子允禵因為是雍正的親弟弟而倖免於難。隆科多是雍正集團的重要成員,步兵統領,九門提都,相當衛戍區司令。是宣佈康熙遺詔的大臣,如果遺詔是假的,隆科多就是陰謀奪權的主謀。不可能參加八皇子的允禩集團的活動。雍正繼位後斥責隆科多。“屢參允禩,定要將之置於死地”。怎麼可能與八王黨串通一氣呢?隆科多是因為持寵而狂妄,多行違法亂紀和年羮堯一樣,犯的同樣的錯誤被清除。雍正先是放縱他們,爾後又整治他們。年羹堯和隆科多的權勢熏天,他們向朝廷推薦大批官員,從中大肆受賄, 時稱“年選”和“佟選”。權重身危,不知自醒,終於被雍正一個賜死,一個圈禁,落一個免死狗烹的下場。一旦擁有至高無尚的皇權,一些參加爭儲的兄弟就成為待宰的羔羊。雍正一個也沒有放過,對他們殘酷鬥爭,無情打擊,連親屬,都受到牽連。抄家,流放,毒死,在清皇室奏響一曲曲骨肉相殘的輓歌。乾隆繼位後覺的自己父親做的過了,於是給這些叔叔們恢復名義,由後人繼承職銜,大大緩解皇族之間的矛盾。又採取多項改革措施,使滿清成為穩定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