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书生
康熙何时说过放过永历帝?作为大明朝最后的正统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是不可能安然活下去的。
清朝要想在中原统治稳固,就必须要将朱明王朝的后裔斩尽杀绝,所以就连诸侯王庶出了几代的朱家子孙都被杀了,更何况做了十几年南明皇帝的永历帝呢?<strong>
01永历政权是南明政权中最有实力的一个。
永历皇帝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南明最有实力的一个皇帝。因为他手里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大西军。很多人不解了,大西军不是张献忠的人马吗?没错,张献忠死的早,所以大西军全部投靠了永历皇帝。
-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的儿子,朱常瀛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所以跟万历皇帝的这份血缘关系,注定朱由榔必须要承担起重振大明的重任。
- 南明先后经历了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包括短暂的绍武政权后,永历政权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抗清的核心力量。
- 他手下的大将李定国拥有两蹶名王的战绩,分别在桂林逼死了孔有德,在衡阳逼死了尼堪。这两位都是清军南下的主力王爵,由此可见李定国手里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强悍的。
所以说永历皇帝一度占领了西南的半壁江山,是清朝最大的威胁。当时他巅峰时期,占有云南、贵州的全境,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四川、湖南湖北一部分地区,几乎西南半壁江山都是南明的天下。
而且福建的郑成功也遥奉永历帝为正统,可惜这两股力量始终没能走到一起,否则一定可以改变历史,重振大明的声威。
02吴三桂必须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忠心。
其实入关以后,吴三桂的小日子并不好过。在西安击败了李自成以后,他踌躇满志地打算南下彻底灭了李自成。但是这个时候多尔衮给他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出关到沈阳去镇守。
其实意思很明显,就是把吴三桂给打入冷宫。吴三桂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关宁铁骑,人马在五万人左右,是所有投降满清的将领中,手握兵力最多的一位。
所以说多尔衮必须要吴三桂搞清楚一件事,才能让他出来,那就是他到底要忠于谁。之前吴三桂被逼无奈投降满清,放清军入关,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现在多尔衮必须要吴三桂表态,才能决定要不要重用吴三桂。吴三桂明白了多尔衮的心思,立刻表态不再忠于大明王朝,而是要为大清朝卖命了。
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多尔衮要看吴三桂的表现才行。于是吴三桂立刻带兵南下,冲杀到四川以后,到处追杀明朝军队,一时间所向披靡,完全没有对手。
占领四川以后,循着孙可望的老路,吴三桂又南下云南,顺利地占领了南明永历政权的老巢昆明。由于内讧的原因,南明的军队是越来越少,李定国也难以支撑,永历帝此刻已经逃亡缅甸。
03缅甸王迫于压力交出永历帝,吴三桂在滇池将其绞杀。
永历帝在黔宁王沐天波的帮助下,成功逃亡缅甸。当时缅甸属于大明朝的附属国,而且世代都受到黔宁王沐家的监视,所以缅甸王见到沐天波来了以后,大为震惊,立刻带着百官出迎。
结果没几天功夫,缅甸王便识破了他们的来历,原来他们是来逃难的,大明王朝也已经覆灭了,这帮人就是丧家之犬。
- 所以永历帝和沐天波在缅甸过的并不好,尤其是后来缅甸国内部还发生了政变,换了个新缅甸王以后,永历帝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遭到了缅甸王的各种勒索。
- 吴三桂的大军终于抵达缅甸,缅甸王哪里敢惹手握重兵的吴三桂,这可是下一个沐王爷,所以缅甸王立刻将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而包括沐天波在内的所有南明大臣,全都被缅甸王杀害。
- 吴三桂将永历皇帝带回去以后,并没有送到北京。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吴三桂必须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绞杀永历帝。
吴三桂只有亲手杀了永历帝,才能够证明自己对大清朝的绝对忠诚。所以吴三桂选择了这么做,这么做了以后,他也就再也没办法回头了。
总结:康熙刚刚登基,掌权的是四大辅政大臣。
这个时候顺治皇帝驾崩了,8岁的康熙皇帝刚刚登基。他是绝对不会说出原谅永历帝的话的。所以这个时候朝政大权几乎都掌握在以索尼为首的四大辅政大臣手里。
这四个人都是身经百战,为大清朝夺取天下做了极大贡献的人。所以他们当然不可能让吴三桂留着永历皇帝。
而逼迫吴三桂杀掉永历皇帝,才能让吴三桂彻底归顺大清朝,否则大清朝是绝对不会对吴三桂放心的。
我想这个命令应该是他们四大辅政大臣商量了一番以后,向吴三桂下达的命令。他们知道这么做的好处,既然已经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掌管整个云南地区,那就必须要让吴三桂对大清朝彻底臣服。
杀掉永历帝吴三桂就再也不可能为大明朝服务了,因为他是灭亡大明朝的罪魁祸首,这正是四大辅政大臣希望达到的效果。
吴三桂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大清夺取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事情,他没什么好反抗的。杀掉永历皇帝,可以让自己获得整个云南的控制权,何乐而不为呢?
<strong>
江湖小晓生
吴三桂处死南明永历皇帝,加封平西亲王。
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同年,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将领,自降清以来,屡次受到官职升迁与爵位封赏,但是每次封赏都几乎是以对南明作战的功勋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吴三桂也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不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也成为了额驸,吴家显赫一时。
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的时候,康熙是根本表不了态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国王于康熙元年,即1662年1月22日,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登基,并且仅仅只有八岁,朝中一切事务由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协同处理,所以此时的康熙对于杀不杀永历皇帝的事情,根本不会表态。
吴三桂非常清楚,永历皇帝必须死,而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朝廷纳的“投名状”。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亡国之君和前朝统治家族能得到善终的,是屈指可数,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国的贵族,也就只有曹丕称帝后保全了汉献帝了,但是在取代前朝统治者之前,还是要象征性的效仿尧舜,做一下禅让的。
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又是非常特殊的,正统的明朝并不是由满清灭掉的,而是由李自成所灭,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为崇祯报仇,这个时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才能让清朝对于明朝统治的继承具备传承性和正统性,所以永历皇帝是必须要死的,不管是被吴三桂杀死也好,还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罢,终究摆脱不了亡国之君既定的命运。
但是,对于吴三桂而言,由他亲手处死永历皇帝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吴三桂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断绝关系的决心。
纵观中国古代史,异姓的王爷一直就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忌惮,特别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异姓王,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不同于其他三位异姓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投降的,而吴三桂在投降前后也一再坚持,投降只是为了给崇祯报仇,并且也是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引清兵入关,这样不得不让统治者怀疑吴三桂对于满清朝廷的忠心。
而吴三桂诛杀永历皇帝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同明朝的断绝了联系,对于大清是忠心耿耿,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进而能让朝廷放心,保住自己的爵位和荣华富贵,即便不考虑这些,自己的儿子都在北京当人质,也是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一下。
其次,吴三桂这么做必然背上“叛徒”的骂名,而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在传统的忠孝观念的影响下,汉族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虽然表面上屈服于吴三桂的影响力,但是在内心,对于吴三桂“背主求荣”的行为必然是非常鄙视,诛杀永历皇帝,也让吴三桂彻彻底底的背上了“叛徒”“汉奸”的骂名。这样吴三桂将彻底失去南方民众的人心,也将自己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即便吴三桂真的有二心,也不会得到支持,这一点也让清朝对于吴三桂放心了很多。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想朝廷纳的“投名状”。
再次,吴三桂杀掉永历皇帝,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也算是朝廷“借刀杀人”。
如果是永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说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亏一篑,更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为了清廷的一块“烫手山芋”,在“华夷之辨”和“朱明血统”面前,不管怎么处理,都会引起动荡。
而吴三桂率先动手,在昆明就将永历皇帝处死,可以说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不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后的皇帝,铲除了南明皇室血脉,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由满清朝廷自己动手,不会激发民族矛盾,也让自己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必将是对吴三桂非常的满意。
雍亲王府
试用戏说加正说的办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戏说一 如果让康熙皇帝回答这个问题,他一定会说:朕几时说过“算了”?朕在听政之前,所有朝政大事辅政大臣通通地都没有向朕请示汇报。要是朕知道,朕会下旨速灭伪帝。
戏说二 顺治皇帝主动出来说明,诏命平西王镇守云南后,吴三桂请旨进缅,朕两次下旨,一则曰:若势不可行,慎勿强行。再则曰:务必筹画斟酌而行。议政大臣此意见深得朕心,实乃老成谋国之言。解释完,顺治皇帝不耐烦说道:“何为此等小事烦朕,朕回宫陪朕爱妃董鄂氏去也。”
戏说三 吴三桂激动地说:你知道大清西南局势吗?“三患二难!”“三患二难!”“三患二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说本王为何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吴三桂确认悟空之问。
“永历帝自己找死跑去缅甸,能怪本王吗?既入我大清之手,永历帝还能活得成吗?残忍?不,比起斩首而身首两处、磔刑而千刀万剐,绞刑已经是最体面的死法了。”
“你说本王是否后悔杀死永历帝?”吴三桂再次确认悟空之问。
“后悔?不后悔?”吴三桂陷入死循环。
“起先当然不后悔。大清西南‘三患二难’之局如何破解?进缅擒拿永历帝,此乃救时之方,计在于此。”
“说后悔吧,起兵反清之后再回首当然后悔。本王怎么都没有想到顺治帝年纪轻轻会下岗了呀。也不曾想,少年天子康熙居然要削藩,害我白首之时还要披挂上阵去反清。”
“世镇云南!本王要的仅仅是世镇云南!”吴三桂发出最后的怒吼。
正说一 简要回顾永历帝从入滇到入湎及最后被杀的历史
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 李定国护送永历帝朱由榔入滇。
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 李定国于曲靖交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自此西南军情、虚实尽为清军所知。
1658年(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 十二月,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
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 正月初三,清军进占云南昆明。二月,永历帝入湎。此后,清军初步平定云贵,清廷诏吴三桂镇云南,命总管军民事。谕吏、兵二部,云南将吏听三桂黜陟。
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 清户部疏言云南俸饷岁九百馀万,议檄满洲兵还京,裁绿旗兵五之二。三桂谓边疆不宁,不宜减兵力。四月,吴三桂上“三患二难疏”,拟八月间大举出边,直进缅国,次年二月旋师还境。清廷命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议,令学士麻勒吉、侍郎石图如云南谘三桂机宜。最终决策进兵,命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率禁旅南征。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 正月,顺治帝逝于养心殿。九月,清廷命吴三桂与定西将军爱星阿统十万大军,入缅擒拿永历帝(迫使缅甸国王送出永历帝)。
1662年(康熙元年) 一月,几个月前杀兄自立的缅王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三月,入缅清军回到云南。吴三桂与爱星阿等计议,若押解永历帝进京献捷,路途遥远,道路难行,为防李定国等沿途解救,建议就地绞死永历帝。清廷下令后,四月初八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
正说二 永历帝入缅后,镇守云南的吴三桂与清廷曾就西南局势和应对方略进行过反复讨论。顺治十七年四月,吴三桂经深思熟虑后上奏著名的“三患二难疏”,清廷经谘议后批准此平定西南的“救时之方”。
对永历帝逃入缅甸,清廷并非不重视,也不是要“算了”。吴三桂请旨进缅擒杀永历帝,顺治先后下旨要吴三桂“若势不可行,慎勿强行”,“务必筹画斟酌而行。” 此旨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此时,正值顺治十六年上半年,云南贵州方才初步平定,李定国等南明将领占踞边境,多年的战事所费粮饷繁巨,投诚的降将、土司众多,地方不靖,若着急进缅,恐生变故。而且,进入缅境,毕竟涉及到藩国,也不得不慎重。因此,清廷要求的“慎勿强行”“斟酌而行”不是不行此议,也不是对吴三桂的试探,而是要求判断形势、多作筹画、慎重而行。
顺治十七年四月,吴三桂经深思熟虑后上奏著名的“三患二难疏”。“三患”指的是永历在缅,李定国、白文选等窥我边防,患在门户;土司反复无定,患在肘腋(借用肘腋之变的成语,提示要防备身边的祸患);投诚官兵,患在腠理(借用《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腠理之疾”成语,提示“腠理之疾”不可“拖”,避免演变成“骨髓之痛”)。“二难”指的是筹措粮饷之难和耕农培养之难。吴三桂在疏中总结说,“臣彻底打算,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患,土司无簧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稍可宽纾。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
为什么说是“著名”的奏疏?原本这种事关军机的奏疏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后来康熙恩将仇报、逼反三藩的时候,清廷打出的一张王牌正是把吴三桂这件奏疏内容公之于众,使吴三桂难以拥立一位朱明宗室为傀儡号召天下,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这倒是吴三桂始料未及的,也说明他当初本意不过是想在清廷统治下保有其“世镇云南”的地位而已。就当时的形势分析,吴三桂主张的“救时之方”“一劳永逸之计”确实符合清廷利益,因为只要永历帝及其太子尚存,西南边境、东南沿海、夔东山区的抗清武装以及清统治区内的复明势力在心理上就有所归依,还存在一线复兴希望。
正说三 进缅功成,清廷闻捷,诏进吴三桂亲王,并命兼辖贵州,吴三桂得偿所愿。
有资料说,当时在讨论如何处死永历帝时,吴三桂为表忠心主张斩首示众,而满洲将领却一致反对。安南将军卓罗说:“一死而已,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定西将军爱星阿说:“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应当赐以自尽”。吴三桂本就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有了众将领的劝诫,他自然也就借坡下驴。因此,议定以就地绞首的方案上奏。
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是吴三桂坚持要出边进缅,迫使缅甸国王送出永历帝,也导致永历帝被绞死,南明正统至此覆灭。但是,说到底这是清廷的决策和旨意,吴三桂只是一个提议者和执行者,没有吴三桂,也会有其他人去做这件事。还有,许多小说故事都说是吴三桂亲手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等人,这是不对的,下手的只是吴三桂的手下。史料没有吴三桂亲自下手的记载,何况吴三桂不会去背负这种骂名,也会担心这样做他的满清主子会有什么想法。
历史总是在某种时候展现出奇异的偶然性和诡秘性。康熙元年,随着永历帝的死亡,五月,郑成功急病而亡;六月,李定国悲愤病逝;十一月,鲁王朱以海病逝。崇祯十七年,崇祯帝亡而明未亡;康熙元年,永历帝亡而明统终。
参考书目:《清史稿·吴三桂传》《明清战争史略》(孙文良、李治亭著)
作者:花开时节思春秋。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花开时节思春秋
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任皇帝,他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在南京弘光政权、福建隆武政权相继倒台后,朱由榔成了南明遗老遗少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1646年,朱由榔登基的时候,形势已经相当危急,清军已经攻占广东,朱由榔已经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后来,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和南明合作,一起抗清,但是军权并不在朱由榔手里、说到底,朱由榔本身就是个傀儡皇帝。
1661年,朱由榔已经被追的逃到缅甸避难,除了黔国公沐天波等少数亲信跟随外,朱由榔已经没有能力和已经占领云南的清军做任何大的军事反抗。吴三桂此时坐镇云南,统筹负责西南地区的军事行动。吴三桂当年镇守山海关,靠的是祖上的世袭,吴三桂不是文官。李自成快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下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但是吴三桂一路拖拖拉拉,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吴三桂有负崇祯皇帝的重托。后来,吴三桂原本想投降李自成,但是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被李自成的手下侵扰,吴三桂又决定联合满清对付李自成。李自成讨伐吴三桂,但是被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合击败,清军入关,吴三桂成了清朝的平西王。从此一路向西,从东北打到云南。
到1662年,除了台湾,大陆已经差不多被清军全面征服,这个时候,朱由榔连傀儡皇帝都算不上,只是个光杆司令。1662年1月22日(农历十二月),缅甸方面将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将其押到昆明。6月1日(农历四月),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全家在昆明篦子坡被处死,时年39岁。
在全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留下朱由榔一家的命会怎么样?还能再掀起波澜?不大可能。但是为什么要杀?谁说要杀朱由榔的?康熙皇帝吗?不是。康熙皇帝当时才9岁,不能亲政,而是由辅政的四大臣做决定,康熙皇帝还只是个小傀儡。
这件事其实在历史上,包括《明史》《康熙朝实录》都没有记载处死永历帝的过程,《明史》只是说朱由榔死在云南,《康熙朝实录》根本就没有说永历帝死的事情。吴三桂抓到永历帝朱由榔后,马上向满清朝廷做了汇报,朝廷如何批示?也找不到资料。接到吴三桂的奏报后,朝廷当然很高兴,从此疆土定鼎,人民可以休息了。
“念永历既获。疆圉底定。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宜诏告中外、咸使闻知”(清《康熙朝实录》第六卷)这个时候,朝廷会主张在昆明处死永历帝一家吗?根据先朝惯例,完全可以给永历帝封个侯爵养着,以示朝廷厚恩。从1月22日擒获永历帝朱由榔,到6月1日处死他全家,中间隔了4个多月。昆明到北京隔了千山万水,就算六百里加急,信息传递一个来回也要个把月时间,关于永历帝的处置问题,吴三桂和朝廷最多可以有三四个来回的讨论。
吴三桂第一次告诉朝廷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附带请求过如何处理朱由榔?也有可能提出过处理建议。但是,这种大事,本来应该将永历帝押到北京处置比较好。举行个献俘礼也好,软禁在北京也好。不管怎么说,永历帝从被抓到被处死有4个多月,说明这事不是草率决定的。
在处死永历帝朱由榔之前,也就是朝廷接到永历帝被擒拿的消息不久,也就是农历三月,9岁的康熙帝就下诏加封吴三桂为亲王,这时,吴三桂49岁。
○癸未。谕礼部: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秦蜀、绥辑滇黔、抚顺剿逆,茂著勋劳。伪永历朱由榔,以明室遗孽、煽集党羽、妄称尊号、窃据一隅。历年以来、屡烦王师征剿,疆圉弗宁。今王奉命统领满汉大兵,出边进讨,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内,直抵缅甸,擒伪永历及其眷属。又降伪巩昌王白文选并伪官全军。此皆王殚忠奋力、运筹谋略、调度有方,遂使国威远播,逆孽荡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礼,以示眷酬。著进封为亲王。(清《康熙朝实录》第六卷)
吴三桂不是在处死永历帝后获加封亲王的,吴三桂能加封亲王是因为他擒获了永历帝。被封为亲王后,吴三桂对清朝更是效忠了,他那时候应该恨不得把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挖了。这时候,他完全有可能向朝廷建议将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就地处死,这符合吴三桂的做派:
1.向满清朝廷进一步表忠心。
在吴三桂的地盘上由吴三桂来处死永历帝朱由榔,这等于是向世人宣告吴某人和汉人彻底决裂,吴三桂是满清彻头彻尾的走狗。
2.云南到北京崇山峻岭,要护送永历帝去北京,危险很大。
路上要是被反清复明的组织半途劫走,吴三桂到手的功劳将不保,所以干脆请满清朝廷同意在昆明处决,免得夜长梦多。
3.吴三桂不怕沾上处死永历帝的血债。
吴三桂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人大恶似忠,他当初能置崇祯帝于不顾,这次处死永历帝也不怕。吴三桂连起码的做人底线都没有,这个不必怀疑。当年,吴三桂一家34口被李自成处死,没有让吴三桂对天命引起注意。
满清朝廷能同意吴三桂的意见,说明吴三桂也是替朝廷考虑,吴三桂就地处决的意见也有合理之处,关键就是路太远,天下初定,西南等地不安定的因素很多,怕出漏子。
其实,吴三桂抓住永历帝,已经大功一件。如果吴三桂真聪明,就应该重兵护送永历帝去北京,交给朝廷处理,自己也不至于背上弑君的千古骂名。吴三桂为何要在昆明处死永历帝?我觉得吴三桂还是过于想表功,想今后捞取更大的筹码,比如向朝廷要求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可惜啊,坏人总会遭报应的。
坐看东南了
在1644年的一片石大战之际,吴三桂先降李自成背叛大明,后又降清背叛李自成,从此踏上了剿灭李自成、剿灭南明残余势力的征程。吴三桂与洪承畴、祖大寿一起攻打南明,对曾经誓死孝忠的主子赶尽杀绝,斩草除根,怎一个“狠”字了得!
对于永历帝来说,怎么着也是曾经的主子和同朝故人,吴三桂杀死永历帝的决心为何如此之大?而且,康熙帝为了照顾吴三桂曾经是前朝重臣的特殊身份,也在诏书中说:“若势有不可,慎勿强,务斟酌而行。”
那康熙帝希望不希望永历帝死?虽然明朝已亡,但是朱氏子孙一直没有放弃光复的努力,民间仍有百姓怀念前朝时代,所以,明朝残余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权。只可惜这个势单力薄的小朝廷在危机之下也改变不了窝里斗的老毛病。整天忙于窝里斗,被清军追的东躲西藏,不得已逃到荒蛮的缅甸才算保住一条命。
虽然永历帝这个人微不足道,但是他皇族正统的身份,使得各地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有了可以奉为正统的对象。只有永历帝彻底消失,才标志着朱明王朝彻底灭亡,满清的统治才有正统性和合法性。
吴三桂为何处死永历帝?
吴三桂连年征战,早就想如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安度晚年。稳住康熙帝,对自己不起杀心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吴三桂做为降臣、做为外臣,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并没有得到年轻有为的康熙帝的信任,只有做出更加让康熙帝钦佩的事情来,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永历帝就成了吴三桂翻身的绝好机会,所以吴三桂宁可顶着遗臭万年的骂名也要杀死永历帝。
1662年6月1日,永历父子及其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终年40岁。
品读春秋001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永历帝被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于云南昆明,享年40岁。而那一年康熙才刚即位,还不过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当时,满清政权实际上是掌握在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辅政大臣的手中。因此,所谓的“康熙说放过永历帝”一说,完全是不成立的。
其实,我们只需要稍加分析都能知道,作为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可是反清复明势力最重要的一面政治旗帜。对于满清来说,永历帝的威胁可是比朱三太子的威胁要大得多。所以,清朝统治者说要放过永历帝,这是不可能的。
但问题是,当初李自成灭亡明朝后,满清可是打着为大明报仇的旗号入关的。只不过入主中原后,就转而要消灭南明势力,统一天下。而顺治在位时期,实际上清朝对关内的统治还不怎么牢固。一方面,南明势力还没完全被消灭;另一方面,由于清初的一系列暴政,满汉之间的矛盾很尖锐。
于是,如何处置永历帝,实际上就是摆在满清统治者面前的一项大难题了。如果不杀永历帝,而是厚待他,那么有利的是能彰显清廷当局的仁德,有利于争取汉人的民心;但不利的一面也很大,因为永历帝毕竟是反清复明的政治旗帜,如果不杀他,那么反清复明运动是难以消停的。而如果直接降旨处死永历帝及其家眷,那么又可能激起汉人更大的不满。
所以,清朝当局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其实应该是自己不出面干掉永历帝,而是暗示汉奸去做这件事。如此一来,既能除掉祸害,又能将汉人的愤怒转向别处。于是,最理想的人,当然就是吴三桂了。
而吴三桂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政治素养,自然是在线的。因此,对于永历帝的处置,他自然也是心领神会。再说,如果吴三桂在满清降旨前就处死永历帝,这样就能向满清主子们表忠心,进而打消朝廷对自己的疑心和顾虑,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吴三桂杀害永历帝是不需要经过清朝同意的,更不应该等清朝同意,而是应该主动的干这件事......
这些历史要读
清军入关后,南明政权偏安于一隅。永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适逢乱世,他的帝王生涯可以说十分凄惨。
顺治十三年,除云贵的永历政权和郑成功仍旧抗清之外,清朝基本已经完成了对大陆的统一。因此,清朝若想实现全国统一,必须对盘踞在云南的永历政权进行征伐。顺治十四年清廷派遣吴三桂进军云贵地区。历经两年的战争,至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克云南,并对永历帝穷追不舍。永历帝携文武百官逃亡南下。二月,在土司沐天波的帮助下,永历帝进入缅甸,开始了流亡缅甸的生涯。
清廷为斩草除根,于是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并密令其剿除永历帝。吴三桂在平定云南局势之后,开始进攻缅甸,擒拿永历皇帝。因吴三桂与缅甸国王勾结,所以缅甸国王对永历政权进行威逼和屠杀。当时的永历皇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终被吴三桂擒拿。
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擒拿之后,便成为了清朝的鱼肉,任其宰杀。而事实是,永历皇帝死于吴三桂之手,那么清朝当时是否有赦免永历帝的史实?吴三桂是否痛下决心杀死永历皇帝呢?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首先,处死永历帝并非康熙的命令。
永历帝死于1662年,也就是康熙皇帝登基不久,还是幼孩,所以一切政令主要是由四大辅臣和文武百官协商所做出的决定,实质是代表的整个清廷的意见。
然而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清廷要求吴三桂赐死永历皇帝的命令。一种可能是清廷意欲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曾下令将永历帝杀死,但为青史留名,史书多将这一命令隐讳不录;第二种可能便是当时全国大局已定,清廷为笼络人心,打算放过永历皇帝一条性命。
其次,吴三桂极力处死永历皇帝。
不管清廷是何种态度,最终的结果是吴三桂否决了爱星阿将永历皇帝献俘北京的建议,而是奏请朝廷直接在云南当地处死永历皇帝。吴三桂主张处死永历帝原因如下:
第一,害怕献俘北京途中永历帝脱逃。
吴三桂擒获永历帝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当时清朝的局势尚不稳定,反清势力尚未完全平息。云南距京城遥远,献俘北京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吴三桂将擒获永历帝视为不世之功。
此次擒获永历帝,虽然从军事上而言,意义不大,但却具有着清朝获得正统地位的这一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所以清廷十分重视,在得知永历被擒后,清廷进行了祭天活动,可以说清廷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吴三桂早在清军入关之时,便投降了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清廷也是对其大加恩赏。如果此次将永历帝处死,吴三桂则将获得不世之功,所以吴三桂十分重视永历帝的生死问题。
第三,吴三桂内心已经脱离了明朝。
吴三桂最初投降清朝,可能是迫于不敌李自成的农民军,尚有借清军之力,打败对手的想法。而且当时还曾与多尔衮谈判划江而治。而在十几年的清朝指挥下南征北伐的过程中,清廷对其恩赏有加,在吴三桂的内心里,自己利益已经往往超过了明朝江山。所以明朝的情结在他的心里也一点点瓦解。
在吴三桂计擒永历帝之时,永历帝曾发文声讨吴三桂,骂他背叛。尽管如此,在永历帝被擒获以后,吴三桂仍然厚待永历帝。在面见永历帝时,也行的是君臣之礼,而且永历帝斥责他之后,他也曾汗流浃背,面如死灰。可以说在吴三桂的内心里,还保留着对于明朝君主的礼遇。
但此后并未再面见过永历帝,实际上也是自己与明朝君主做了一个了断。明朝灭亡乃是大势所趋,况且自己不可能放弃荣华富贵去尝试一次不可能的赌博。所以他选择了将永历帝杀死,以杜绝后患,实际上也是斩断了自己的后路。
第四,消除清朝猜疑。
吴三桂的前半生曾是明朝的大将,虽然投靠清朝,因其出身特殊,难免受到清朝猜疑。因此为获得清朝的信任,吴三桂主动上疏请朝廷赐死永历帝,以表忠心。不仅如此,在得到清朝就地正法的谕旨之后,吴三桂直接奏请将永历帝斩首。实际上,在对待前朝君主之时,为博取名声,收拢人心,统治者大多将其软禁,或者赐死之时全其身首,但吴三桂却出乎意料,选择了将永历帝斩首的刑罚。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向清朝表示自己与明朝恩断义绝,向清朝表忠心罢了。最终在其他满洲将领的劝说下,还是免去了永历帝身首异处的刑罚。永历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永历帝的生死问题上,吴三桂通过全面考虑还是决定将其除掉,不仅是为绝后患,更是断了自己的后路,给自己的选择做更好的心理建设和准备。
历史系大师姐
吴三桂杀死旧主人永历帝,为了证明自己对清朝的忠心,
历史证明:汉奸比他的主子更坏。康熙说算了,是为了收买人心,是假的,作给世人看的;吴三桂杀了永历帝,是为了向康熙表忠心,真心体现,为获取信任。
吴三桂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并残忍的用弓弦勒死,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通过杀死自己曾经效忠的主子,表示自己与明朝彻底决裂,斩断了退路。也许通过这件事,让康熙看到了吴三桂翻脸无情的狼性,坚定了康熙撤藩的决心,为吴三桂灭亡埋下了伏笔。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可以说明朝对待吴三桂不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顾民族大义引清兵入关,当时崇祯以死,也情有可原。吴三桂进入云南以后,永历帝逃入缅甸,这时,做为明朝重臣的吴三桂停止追杀永历帝,也是人之常情。康熙虽然内心希望杀死永历帝以永绝后患,但也无可奈何,同时,会对吴三桂有所忌惮,只要永历帝在,吴三桂随时可以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攻,毕竟满清政府是外族入侵,人员稀少。
吴三桂杀死永历帝,让康熙感到了危险,使康熙觉得吴三桂翻脸无情,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必须寻找机会除之而后快。杀死永历帝,让吴三桂失去了南方明朝的遗老遗少的支持,决定了吴三桂反清必败的结局。
南极冰火
听话听音,吴三桂还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满清当时可不是仅仅追杀永历帝,而是全方位剿灭朱明皇族。追杀朱明皇族一直持续到康熙朝。崇祯皇帝的三儿子,历史上有名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在山东抓到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说他是冒充皇族判了凌迟处死,以震慑反清复明势力。
全国范围之内规模较大的反清势力被消灭后,满清找了投降的几个朱明皇族远枝,养了起来以显示宽厚。吴三桂如果当时傻乎乎的不杀永历帝,不等到后来三藩起兵反清,就被早早收拾了。
那么把永历帝送到京城交给顺治处理好不好?那样等于给皇帝出难题,你吴三桂什么意思?做臣子的不替皇帝被黑锅,让圣主明君杀人?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还记得儒家文人为了辩解自己的无能,编造的建文怕背上杀叔之名,告诫将领不让杀朱棣的谎话吗?就算建文帝这么说过,意思也是把我四叔在两军阵前杀了,千万不要活捉送到南京让我处理,这样我就得背负杀叔恶名。
靖难之役朱棣奇迹般的胜利了,假如建文的官军胜利兵活捉朱棣,按照建文帝的旨意把人送到南京,大家猜,建文是封赏他呢,还是赏完了找机会收拾他呢?
话说回来了,顺治只说不杀永历帝,却不说如何安置永历帝,这是什么意思?如果顺治真的不让杀永历帝,就该明确指令吴三桂如何安置永历帝。否则让吴三桂把永历帝往哪里安置?吴三桂只有一个选项,把永历帝安置到坟墓里,自己替皇帝背弑君恶名。
其实吴三桂活捉永历帝,没有在乱军之中把永历帝杀死,就已经犯了满清的大忌了。虽然他最终弥补了过失,杀了永历帝表明态度,但也为三藩与朝廷的互相猜忌埋下祸根了。顺治肯定认为,吴三桂活捉永历帝而不是趁乱杀死,就是耍滑头趁机向朝廷要价,仅仅是要价还好说,无非功名利禄。如果你想要江南半壁江山,与满清分庭抗礼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裁撤三藩,这不,两下互相猜忌最终打起来了,祸根就在于吴三桂永活捉历帝。
雯臣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在吴三桂抓到永历皇帝的时候,那个时候康熙刚刚登基,可以说那个时候康熙未亲政,真正掌权的是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可以说那个时候康熙没有自主权也就不太可能对处理永历帝事情上有什么决定。
但是,有人提出不需要康熙亲自动手啊,因为,那个时候四大辅臣和孝庄都是有可能下令处死永历皇帝的,因为,毕竟拥立皇帝是前朝之君有很大影响力,如果留着永历皇帝必然会影响清廷的政权稳固。
因为,处死永历皇帝对清廷好处确实太多,第一天下反清势力缺少了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因为,他在怎么说他也大明王朝的正统继承人,可以说他的存在对于清廷绝对是个大威胁,因此他一旦死了那么这些人就很难对清廷有很大的危害。
处死永历帝事情上我们不得不说到吴三桂,因为吴三桂是前明大将,会表忠心他也会杀死永历皇帝,因为,那个时候清廷是全方位的绞杀朱明皇族,因此,吴三桂作为一个已经投降清廷十数年的原明大将他处死永历皇帝是他给清廷表忠心最好的办法。
我们知道全国大规模的反清势力给消灭后,清廷为了安稳人心就把原来朱明皇族的远枝养了起来,证明自己至少在处理前朝皇族上自己的宽厚,而如果吴三桂留下永历皇帝,那基本上立马就会引起清廷的怀疑,可以说他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清廷并没有个吴三桂明确指示到底杀还是不杀永历皇帝,因此谨慎小心的吴三桂左思右想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势力他选择为清廷背下这个弑君恶名。
还有一方面就是吴三桂抓到永历帝,并没有在乱军中处死他,而是把他留下了下来,听候清廷发落,虽然,他想把处理永历皇帝事情推给清廷,但是清廷并没有接下这个事情,看出来这个事情上面吴三桂已经触犯清廷大忌,因为,这个事情足够要清廷认为吴三桂是在跟他们要价 ,他到底要什么是高官厚禄还是半壁江山,前者毕竟好说,后者清廷肯定不会答应的,因此,吴三桂和清廷的猜忌因为在处理永历皇帝事情上产生了。
其实,还有个问题就是吴三桂想学习前明沐英一样可以世代掌管云贵地区,而这个时候沐家在云贵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初来云贵的他必须立威那就是杀死永历皇帝向云贵地区官民示威,因为, 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他立足云贵地区。
我们知道吴三桂从山海关开始投降清廷后,一直不余余力的绞杀朱明皇族,因此,他怕大明王朝会东山再起那个时候他肯定第一个会给他们算账,因此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吴三桂决定杀了永历皇帝,保证自己心安。
可以看出来吴三桂一方面对大局,还有一方面他有一定的私心,所以说综上所述永历皇帝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