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桃葉那尖上尖,柳葉遮滿了天,在其位的這個明啊公,細聽我來言,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藍靛廠啊,藍靛廠、火器營,有一個松老三啊……”

看到這段唱詞,相信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出現,小辮兒哥張雲雷的模樣。

作為中國相聲界第一個把相聲專場開成演唱會的人,其個人魅力確實是非常的大。張雲雷幼年即已經登臺獻藝了,歲數雖然不大,確是郭德綱門下最早的幾個徒弟之一。

在張雲雷將這首小曲兒改編並唱紅了以後,藉助於互聯網的傳播,有發展成為一代神曲的趨勢。

在此之後,無論是摩登兄弟還是曉月老闆,亦或者是哪一位翻唱的小姐姐,都對這首小曲兒進行了演繹,各個視頻平臺上傳唱者更是不計其數。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01、幾近失傳的民間曲藝

這首小曲兒不是張雲雷最先唱的,但確實是他讓這個小曲兒再一次在年輕人中流傳開來,單從這一點來看,張雲雷的貢獻是很大的。

經過張雲雷改變後的《探清水河》,伴奏由三絃改為吉他,整體的風格也更偏向流行音樂的要求,同時演唱難度也有所降低,更加的適合在年輕人中傳唱。

這首小曲,曾經廣泛流傳於京津兩地,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到了近現代,卻幾乎失傳。

究其原因,在於這首小曲兒本是窯調兒出身,舊社會多在青樓楚館和底層人民之間傳唱。

在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傳播的載體不存在了,這樣的藝術形式也就漸漸的為人所淡忘。

加之改革開放後,各種文化湧入中國,我國的各種傳統曲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些外來文化面前,傳統曲藝逐漸的失去了競爭力。

而這些小曲,本就是傳唱於民間巷內,也未曾專業化和科班化,因而更加容易失傳。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02、何為高雅、何謂低俗?

但是有一個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確,青樓楚館所傳唱的並不一定都是低俗的東西。京劇包括崑曲都是當年妓女的拿手好戲。

而中華文化的瑰寶唐詩宋詞若是沒有青樓楚館的傳唱,怕是也不能流傳千古。彼時的文人墨客大多流連於歌妓間,所作新詞也首先拿給歌妓傳唱。

因此不能站在道德角度去欣賞這些藝術,這並沒有太多的意義。

何為高雅、何謂低俗,這樣論題是永遠不會有答案的,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03、北京小曲兒的來歷

根據筆者的研究,這首北京小曲,最早應是出自蓮花落。蓮花落作為清末流行於北京、直隸、天津的一種藝術形式,現在已經瀕臨失傳。

但是蓮花落的傳播對於我國曲藝的發展確實影響極大的。

蓮花落傳入河北後,在唐山同當地的藝術形式借鑑後,逐步發展成了評劇,現在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

而傳入東三省後,同東北的薩滿教以及大秧歌結合後,就發展成了二人轉。而一些小曲目、小牌子在北京地區也就逐漸發展成了北京俗曲。

所以你才會看到,不僅僅是《探清水河》,包括《大五更》、《送情郎》等北京小曲,在二人轉中也都有相同的曲目,而在評劇的部分曲目中也有類似的故事出現。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04、二人轉中的《探清水河》

筆者第一次聽到《探清水河》就是由二人轉演員所演唱。彼時東三省“本山杯”二人轉大賽開展的如火如荼,那時候趙本山老師還未廣開山門,門下也沒有什麼徒弟。

現在所熟悉的王小利(劉能扮演者)、劉小光(趙四扮演者)等均是通過“本山杯”二人轉大賽才投入趙本山門下。

他們在進入影視圈之前都是東三省有名的二人轉演員,彼時二人轉演員在正式演出前都會先以小帽開場。

著名演員李小影、黃金子在參加“本山杯”的時候,開場唱的便是這個《清水河》。

二人轉裡的《清水河》,唱腔更加婉轉,唱詞中也增加了很多的虛詞、疊詞,演員一男一女、一唱一和,獨具自己的藝術特色。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且每一位演員演唱的均有不同,都是在自己所學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動,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現在的二人轉本人們冠以低俗的藝術,實在是冤枉的很。真正的二人轉,不僅僅幽默、接地氣,也有很多很嚴肅的唱段。

因為其傳播於民間,所以通俗化程度肯定會更高,但是依然有很多諸如《包公弔孝》之類的正戲。

只是現在在舞臺上已經很少看到了,因為生計問題,二人轉演員逐漸的都轉向小品、影視方向發展,而其本身的二人轉功夫則越來越不被重視。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05、趙俊良和郭德綱

根據筆者的瞭解,《探清水河》現在可查最早的演唱者是著名曲藝家趙俊良。

趙俊良作為民俗曲藝藝術家,對於各種時調小曲造詣很深,其演唱時候多以單絃伴奏。

如果聽他的錄音會發現,其演唱更像是蓮花落最早的形式,以說、唱相結合,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的靈活。

雖然唱詞沒有太多出入,但是唱腔同現在流傳的確實大大的不同。

而在現在的曲藝市場,最早將這首小曲唱出來的,當屬現在德雲社的創始人郭德綱。郭老闆演唱的時候,或是以三絃伴奏,或是以竹板貼板伴奏。

郭老闆嗓音婉轉高亢,多年的戲曲功底,使其駕馭起這首小曲兒來,韻味十足,繞樑不止。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其最好的一版當屬當年其復演後,在北京天橋劇場,由郭鶴鳴伴奏,郭老闆在歷經困難後,再次登上舞臺。

郭老闆用自己紮實的功底,將這首小曲兒演唱的酣暢淋漓,頗有傳統藝人的獨到風采。

其雖然在多次演出中都曾演唱過《探清水河》,但是卻沒有這一場的獨特韻味。

這首北京小曲經過郭老闆的改編後,完全去掉了俗的風骨,聽上去十分雅緻。但是演唱難度確實有所提升,所以未曾在坊間傳唱。

同時在一次偶然的契機,在京郊偶然目睹過一次在葬禮上由民間藝人演唱的《探清水河》,與我所知的所有版本又有不同。

故事梗概沒有變化,但是唱腔確是不同,其唱腔顯得更加的俏皮,想是經過自己的改良和加工後形成的。

草根曲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北京小曲兒《探清水河》的前世今生

最後:

可見同樣的一首小曲,歷經百年,不同形式的藝術融合、再經民間藝人打磨後,其變化是如此的豐富。

其實民間藝術的發展本就是如此,口口相傳,然後與其他的藝術相互借鑑,再由演員發展改良,其生命力是無限的。

所以不論是在百年前的天橋、還是東三省的農家大院亦或是現在的現代化舞臺,傳統藝術都有其在當代的風貌,這是中國傳統曲藝所獨有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