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是不是一種病?

胡思亂想是不是一種病?

一、困擾:總是胡思亂想

雖然大多數時候胡思亂想都會給當事人帶來一定困擾甚至痛苦,但每個人對胡思亂想的理解可能很不一樣。一般來說,可能有以下幾種會讓人不安或痛苦的“胡思亂想”:

1、闖入性想法:顧名思義,這類想法就像不速之客,不經意的出現在我們的大腦中,通常帶來不安甚至恐懼。比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站在高處往下看時,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會不會跳下去”;又比如駕車在高速路上行駛時,偶爾腦子裡會冒出這種聲音“我會不會失控衝出去”。這些都是常見的闖入性想法。

2、持續的擔憂:因為一些現實壓力或即將面臨的挑戰,陷入持續的擔憂中,這些擔憂總是指向失敗、失控等糟糕的結果,讓人心神不寧。比如高考之前,想象自己在考場上驚慌失措的樣子,甚至想到自己的手不停發抖,繼而想到落榜之後被人嘲笑被父母批評,就這樣一直想下去。

3、反芻思維:我們知道牛是反芻動物,會把胃裡的食物又送到嘴裡繼續咀嚼。反芻思維指的就是不斷重複和回憶過去,而且總是聚焦在讓人不適的細節或感受上。比如剛參加完一場工作面試,就反覆回憶自己在面試中緊張焦慮的細節,哪些回答或行為做得不妥,面試者是否對自己提出了質疑、表現出了冷漠,陷入沮喪、後悔的情緒中。

4、插入性思維:就好像自己的大腦被插入了一些來自別人的想法,這些想法好像完全不屬於自己跟自己現在的生活和感受也沒有任何關係。

二、困惑:是不是得病了?

以上四種思維,除了第四種,其他三種思維都是正常的人類思維。這些“胡思亂想”本身並不是病,但如果想法出現的頻率、持續的時間、給當事人帶來的情緒痛苦、對當事人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等超過了一定程度,就會發展成為心理或精神疾病,比如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等。而第四種思維屬於精神病性的病理性思維。對於每一種精神疾病,都有嚴格的評估和診斷標準,在我國只有精神科醫生才能做出診斷。有些人喜歡給自己貼標籤,比如現在非常流行強迫症、拖延症等自我標榜,這個跟醫學上的診斷並不是一回事。

三、訴求:找到控制大腦不胡思亂想的方法

當這些想法帶來情緒上和現實上的困擾時,我們自然想到的就是控制,不讓它們出現。但恰恰相反,一些想法或衝動是不受意識控制的,你逼迫自己不去想,反而出現更多,也就是越控制越失控,增添了更多的痛苦。比如不妨試試:請不要去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請問你做得到嗎?因此,與其控制這些想法不讓它們出現,不如嘗試接受,把這些想法僅僅當做一些想法,與它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後通過探索這些想法對自己的意義,瞭解自己真正的心理需要,從而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