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金石學的起源很早,大約可以上溯到東周時代,在宋代初步形成格局,而清代是金石學的興盛期。清代碑派以及金石學派的興起,對近現代書畫藝術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配圖與正文無關)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清代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書畫風格與金石學派倡導的壯美崇高的美學理念直接相關。縱觀清代以來的中國書畫史,但凡大家都會與“金石”或多或少地發生關係,諸如金農、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等均是金石素養與書畫形態相結合的代表人物,他們將金石應用於書畫創作之中,推崇筆墨的老辣古樸與雄健奇偉。可以說“金石”改變了中國書畫的審美模式,突破了書畫藝術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藝術風格,呈現出筆墨恣肆、奔放與真率的藝術境界,“金石”是近現代書畫藝術的核心基因。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從書畫本體的視角,“提倡金石”有以下幾層意義:一是“金石氣”展露古拙之風。“金石”助長一種稽古、博古和尚古的風氣,與吳昌碩提倡的“與古為徒”有異曲同工之理。渾厚與古拙的金石氣,對於書畫所出現的筆墨弊端有著強健的作用。二是“金石氣”彰顯文人精神。“金石氣”的筆法根源在於“骨法用筆”。“骨法”象徵為一種清俊、孤高和挺立的高士風度,其背後是一種可貴的生命精神與自由境界。“金石書畫”追求沉鬱蒼勁、雄渾自然、不拘成法的藝術風格,注重筆墨的表現力,極大地推進了文人書畫的發展。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就時代性與文化性而論,“金石書畫”具有深重的文化意義。“金石”是18世紀以來中國文化領域的關鍵詞。“保存國粹,提倡金石書畫”成為眾多書畫社團的核心宗旨,大量社團更以“金石”命名,追溯與保存民族文化本源成為近現代文化藝術學者的首務,眾多書畫家的藝術創作與金石學研究遙相呼應,不僅拓展了書畫家的視野,擺脫了明清以來統治階層對民間的思想禁錮,而且負載著復興民族文化的使命。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當下,“金石書畫”有瀕臨絕跡的危險。許多當代習畫者不懂書法,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遍低劣,更不要說“金石入畫”,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當代“金石味”與“金石氣”消失殆盡,金石研究極其缺乏,“金文入畫”的創作思想面臨危機。當下書畫界,不論是國畫,還是書法,都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傾向,其共同的特徵是技巧至上,千人一面。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在當代畫壇,有墨無筆的現象明顯,即為黃賓虹所說的“僅見其墨,不見其筆”,描、塗、抹的手法盛行。這種重造型而輕筆墨現象與當下許多畫家對金石書法的忽視,對傳統文化不以為然的思想有關。

考量近現代大師們的繪畫成就與風格成因,金石書法始終是一個核心因素,諸如吳昌碩將古拙厚重的金石味引入中國畫的創作,而促成海派寫意花鳥畫風的形成;黃賓虹渾厚華滋畫風的形成得益於他的金石用筆入畫,最終成就了“內美”的美學觀;齊白石大寫意畫風的形成與《天發神讖碑》用線風格有關。潘天壽“一味霸悍”的畫風源於對魏碑經年累月的浸淫,其繪畫線條與空間均來自魏碑;陸儼少剛柔並濟的畫風源於他碑貼結合的書法觀。金石書法素質的低下是當下畫壇面臨的普遍問題。如果再不重視金石書法,畫壇將很難出現像吳昌碩這樣的藝術大家。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在當代書壇,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四多四少”:一是行草多,篆隸少;二是拼接多,單幅少;三是大幅多,小幅少;四是有色多,無色少。這是四個最典型的書法視覺化特徵。過度追求外在形式的視覺效果,而最終表現出來的是個性的缺失,內涵的缺失,書卷氣息的缺失,最根本的是金石精神的缺失。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眼球書法”、“視覺書法”的背景之下,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重製作輕書寫、重技術輕品格的現象,而對二王帖系書風的技巧化追求,使書壇呈現出書風類似與靡弱的格局,其實質是對金石書法傳統的嚴重背離,以及展覽與社會功利導向中浮躁心態使然。對書法傳統的誤讀,對理論研究的忽視,對學問修養的冷漠,對日常書寫的缺失,使中國書法的金石精神正日漸遠去。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在信息化、以經濟高度發展的當代社會,“山寨文化”、“拷貝思想”紛紛湧現,其背後是速成式的功利思想,各行各業同質化現象盛行,而自我意識、意寫精神與金石氣息漸行漸遠。當書畫藝術披上華麗的外衣,以技巧掩蓋性情,以視覺矇蔽個性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在書法上,我們更需要“金石”一劑良藥,重振當代書畫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