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他从19岁时登基,在位56年,完全称得上是秦国国君乃至我国历史上一位较长寿的君主。
秦昭襄王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并重用了“战神”白起,白起也竭尽全力地为秦昭襄王东征西讨,几乎灭楚亡赵,基本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格局与走势。
但是,秦昭襄王在老年的时候,却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他受相国范雎的挑唆,与白起发生矛盾,并且因白起不答应带兵出征,一怒之下,竟然命白起自尽。
秦昭襄王杀了白起,一时是痛快了,但是不久他就吃到了大苦头。
秦国的军队在战国后期堪称是无敌军团,秦国依靠“商鞅变法”时建立起来的二十级军功爵制,秦军一上战场,往往是所向披靡,胜利一个接一个,但真是这样的吗?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秦军要想成为无敌军团,那得看是在谁的指挥下,在白起为将的带领下,秦军确实是无敌军团,但是,在当时,一旦离开了白起的指挥,无敌军团也就不再无敌。
当初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后,几乎歼灭了赵国所有的军事力量,如果在此时乘胜进攻,灭亡赵国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在这关系到秦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时刻,范雎却担心白起功劳太高,因而以“百姓困于运输,国内空虚。臣恐楚、魏乘虚攻秦”为由,劝说秦昭襄王召白起班师回秦,将这个本来能提前灭亡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叫板的赵国的机会白白错过了。
白起回国后即与范雎爆发起激烈的矛盾。而范雎利用白起不会通融和低头的性格缺点,多次在秦昭襄王面前诋毁白起。
当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再次带兵出征赵国,但白起拒不答应,他一方面固然是在发泄对范雎与秦昭襄王的不满,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当时的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理性判断。
秦昭襄王只得改派王陵伐赵,结果在进攻邯郸的时候严重受挫。秦昭襄王再次请白起出马,而白起再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
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改王龁代替王陵,并增加军队围攻邯郸,但战局仍未有明显好转。
秦昭襄王实在是坐不住了,他亲自抵达白起的府邸,劝说白起带兵伐赵,但白起仍然以生病为由予以拒绝。秦昭襄王大怒之下,削去了白起的武安君爵位,并将他逐出咸阳。
三个月之后,秦军前线依旧是败报频传,秦昭襄王盛怒之下,再加上范雎的挑唆,他脑子一热,降旨令白起自尽,那个令东方六国无不闻风丧胆的“杀神”,最终在咸阳以西10公里,一个叫杜邮的地方,饮剑自尽。
白起一死,范雎马上就向秦昭襄王推荐了两个人才,他诉说王稽之忠,大谈郑安平之能,最终让秦昭襄王任命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太守。
但是,令秦昭襄王和范雎没想到的是,这两个人简直给秦国带来大巨大的羞辱。
很快,在邯郸之战中,秦军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无敌军团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郑安平突围不成,竟然带着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
而那个当了河东太守的王稽,却暗中与诸侯国相通,出卖秦国的利益,在邯郸之役不久,河东及太原郡也相继失守。
到此时,秦昭襄王才如梦初醒,感慨“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史记·范雎列传》)
秦昭襄王与白起,本来是我国早期历史上一对少有的君臣和睦的典范,结果在他们的晚期,由于君臣冲突,最终王权大于军权,以白起自尽而告结束。
他们君臣冲突的结果,二人都没有胜利的一方。秦国在邯郸之役中,无敌军团损兵折将,竟然造成了多达20万人的伤亡。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几年后,一位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雄主——秦王嬴政,成为了秦国的国君,他把秦昭襄王和白起的争执看的清清楚楚,他追念白起之功,爱屋及乌地封白起之子为官,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前朝遗留下来的这段公案。
同时,嬴政充分信任王翦、王贲父子,重用他们带领秦军四处征战,最终在秦先祖的基础上,实现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辉煌伟业,而嬴政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本文参考自:《史记》、《霸道·大秦王朝顶级君臣的另类解读》
閱讀更多 史家之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