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司(後)母戊鼎為何少了一隻“耳朵”

文|公孫蠆

近代中國的文物破壞與流散,外國勢力的介入應當是最主要的動因。一方面,外國侵略勢力和各種面貌的探險家、收藏家親自動手,蒐羅發掘中國的珍貴文物,或在戰亂中將文物破壞;另一方面,他們的貪慾也刺激了一些中國人中的敗類,促使他們盜掘古墓以求寶物,或將自己祖先傳下來的珍奇異寶出售,以換取金錢。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搶掠與焚燒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列強軍隊對北京皇家宮殿園林的破壞和搶掠也非常野蠻。人們都記得火燒圓明園,但也應當記得,八國聯軍侵華時,雖然沒有火燒紫禁城,但將《永樂大典》副本付之一炬。這部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書籍,自明朝永樂年間誕生以後數百年,就只有正、副兩本,正本早已不存,副本屢遭劫難,加之官員盜取,本就損失嚴重。到庚子年一把大火,直接讓《永樂大典》徹底消失,只有極少量倖免存世。這毋庸置疑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典籍孤本、歷史記載、思想結晶、詩詞歌賦都隨著這把大火而灰飛煙滅。

在外國侵略勢力中,與日本侵略者相比,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又是木匠見魯班了。日本人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方方面面的破壞,可謂罄竹難書。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文物的破壞和掠奪自然不必多言,相信大多數讀者心裡都有數。每個受過基礎教育的人或許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那五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究竟被日本人搞到哪裡去了?這是日本侵略者破壞中國文物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如果不是抗戰前許多學者排除萬難將大量珍貴文物轉移到大後方,可以想見,會有更多極其重要的文物將莫名其妙地消失。

國寶司(後)母戊鼎為何少了一隻“耳朵”

1948年,蔣介石在南京參觀司(後)母戊鼎展出

日本侵略者不僅對已有文物垂涎三尺,對那些剛剛出土的文物也保持密切的關注,準備隨時掠走。譬如著名的司(後)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當時安陽已經淪陷,殷墟考古隊早已撤走,當地村民開始在考古隊重點工作的王陵區一帶進行盜掘。司(後)母戊鼎被挖出後,很快就被日本人盯上。當地村民只得嘗試將司(後)母戊鼎出售給北京的古董商,以防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中。但因為鼎實在太大,無法運輸,只能將之分割成小塊再帶走。當時兩個鼎耳已被鋸下,一隻鼎足也已經開始切割,但司(後)母戊鼎的發現者吳培文等不願大鼎被破壞,停止了切割和出售,而是將大鼎埋在庭院地下,以避免被日本人搶走。抗戰勝利後,大鼎被挖出,獻給蔣介石作為賀禮,此時的司(後)母戊鼎就是沒有鼎耳的,還有照片流傳。新中國成立後,經多年尋找,只找到一隻鼎耳,另一隻至今仍無下落。所以今天我們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司(後)母戊鼎,實際上是“一隻耳”,另一隻鼎耳是後來仿製加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