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企業抱團取暖,還需“抱緊”“抱實”“抱到位”

人民日報:企業抱團取暖,還需“抱緊”“抱實”“抱到位”

網絡圖片

“今年外部不確定性加大,以前看不上國產產品的客戶也放下架子,給了我們機會。咱們也爭氣,憑藉過硬本領打開了市場!”說起今年來的經營狀況,北京一家電子面板企業的負責人很高興。

近年來,國際貿易持續低迷,逆全球化趨勢抬頭,一些原本採購順暢的海外技術產品可能不好買或買不到了。對於這種挑戰,中國企業雖不願遇到,但也不必懼怕,因為危機中往往蘊藏著機遇。

經過幾十年全球化的洗禮,不少行業地位高的國內大企業,往往會推行國際採購。以往,若這些產品處於中國製造的薄弱環節、短板領域,即便有國產新技術、新產品亮相,一些大企業也不太輕易採購,有時甚至“不屑一顧”。為此,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廠商沒少呼籲“多給機會”“鼓勵試錯”,但收效不大。如今,外部不確定性增強,反倒強化了中國大企業的風險意識,切實體會到實現進口替代、維護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也就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企業告別“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取暖”。

“抱團”,一定程度上是外部壓力所致,但真正“抱緊”“抱實”“抱到位”,卻考驗著中國企業的智慧與策略。

“抱團”不僅僅是你買我賣的簡單生意,也不是遷就一時之需的權宜之計,而是得著眼長遠,從根本上提升產業鏈的緊密程度和整體實力。當下遊企業發現我國在哪種原材料、零部件上有欠缺和不足時,不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矮子裡挑大個”,選擇一兩家實力更強、前景更好的本土企業作為合作伙伴,或開展技術上的聯合攻關,或通過投資把利益關係綁得更緊、實現共同成長。假以時日,你的水平也提高了,我的成本也更低了,供應鏈的保障性更強了,何樂而不為?

當然,“抱團”也必須注意避免兩個誤區——

“抱團”與開放不僅不矛盾,還要齊頭並進。中國企業之間“抱團”,絕不是搞“小圈子”,不是畫地為牢,不是遠離乃至拒絕與外界的溝通合作。世界是開放的,技術是流淌的,要真正提升中國製造的水平,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加積極主動地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一如既往地汲取世界其他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內聯外通都加強了,企業的活力、實業的實力才能更強。

“抱團”也不是搞“拉郎配”,讓大企業做“慈善家”。

如果大企業只是一味熱心而放低了對配套廠商的要求,最後結果就有可能是不歡而散。如果配套企業只想憑藉“供應鏈安全”作為競爭優勢,而不在產品的質量、精度、穩定性上下功夫,那麼合作也遲早會因市場規律而終結。只有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加強合作,企業才能抱得更牢靠、長久。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嚴峻複雜的形勢,中國企業應當同舟共濟、抱團取暖,創造實業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