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本質是對“負熵”獎勵

紅刊財經 張峰

如果對價值投資進行溯源,筆者以為,價值投資的思想起源應該是圍繞證券分析的三個基本點。第一,買股票的本質就是買企業;第二,市場非常情緒化,樂觀時給一個非常樂觀的價格,悲觀時給同一個公司非常悲觀的價格;第三,市場很無常,充滿不確定性,只有找到安全邊際才能不虧錢。

市場的本質是對“負熵”獎勵

企業的本質——對抗熵增

那麼企業的本質是什麼?筆者認為,企業的終極宿命是熵增到死,因此反過來說,企業活下去的根本方式是做熵減。這裡涉及到一個“熵”的概念,“熵”來自於物理學,代表事物的混亂程度,“熵”越大表明事物越混亂,世界萬事萬物都有“熵增”或“熵減”現象,即有的走向混亂和消亡,有的走向強大。

因此,熵增是世界本來的陷阱。有一句話說“生命生為負熵”,生存的基本含義就是維持熵減,所以每天要運動促進新陳代謝來使身體保持一個有序的狀態,所以筆者用八個字總結就是“生命是要熵減求存”。人類如此,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從這個理解出發,比如想預測某家公司明年的收入增長,再來明確市盈率,對它進行估值。需要了解這個企業所在的產業生命週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S曲線?S曲線本身就是對抗熵增規律後產生的數學變化,S曲線在生命初期高速發展,遇到熵增的宿命,最後走向平緩甚至於走向衰亡,這是自然規律的表現。

理解本質後再回看護城河,發現企業的護城河一定不會永久存在。一個企業的長期生命力,本質上來自於其在熵減方面的努力,比如怎麼激活組織和個人的積極性,所以要判斷企業的生命力、生存力和熵減力,這是對企業本質的思考。

市場的本質——計算變化時代中的投資機會

那麼市場的本質又是什麼?筆者的理解是通過設計“零和一”的計算方式,讓大家進行買和賣的投票。這麼多投資者在按計算器,計算企業的價值,實際上代表了群體的智能,所以市場是開放性的智能系統,這個智能系統在計算每個時代最偉大的投資機會。

這類計算的價值在於:第一,揭示了當下世界變化的大趨勢,讓我們對這個世界什麼是現在最值得投資的領域,有一個更準確的認知。第二,創造了一個激勵體系,這使得企業家願意為此創業。所以資本市場的本質在於通過眾多投資者的計算,找到這個時代最值得投的方向,同時用財富的故事吸引更多人來創業,最終產生社會經濟效益。這是筆者對資本市場的理解。

這個理解如何運用到現在的投資中呢?第一,要讓我們的工作更有使命感,如果投資者做錯了,會使得樂視這類企業成為時代的明星,會使得更多人去追逐泡沫,所以我們要嚴謹地對待工作。第二,資本市場在發展方向上通常是正確的(頭部企業的核心資產值得投資),但往往會出現方向正確但幅度錯誤的情況,因此需要我們的努力讓幅度迴歸主賽道。

投資領域在過去二十年輸出了以BAT為主的互聯網企業,當下輸出新一批像美團、伊利這樣的企業,大家要重視投資者群體的智能選擇。

我們應該通過努力讓市場的計算更有效,令時代的投資聚焦在能產生最大生產效率和熵減的投資機會上。所以筆者對“價值”的定義就是熵減,對資本市場的理解就是要提供對“負熵”的獎勵。

“戰略價值投資”助力擴大“安全邊際”

什麼是“安全邊際”?很多人認為這是價值投資的精髓,筆者認為“安全邊際”的前提是“能力圈”,基於判斷能力才能開始做投資。然而當“能力圈”不夠大時,一旦跨出能力圈風險就隨之而來了。

此時如何做到不虧錢?“戰略價值投資”是筆者定義的“安全邊際”,本質在於主動擴大價格和價值的差,將價格和價值的差拉大,安全邊際就凸顯了,這也是筆者連續九年參加巴菲特年會後的投資思考迭代。

如果把公司理解為一個熵減的進化體,激活企業的活力就需要在長期戰略、治理結構和企業家的思想格局上為企業提供幫助,濃縮成一個詞叫“戰略”,幫助這個組織活得更好。

如何通過價值發現來提升投資段位?第一層思維是“趨利避害”,第二層的思維是“歸納思維”,第三種思維叫“演繹思維”,第四層思維叫“覺知”。企業的生命力其實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企業有長期投資的價值,這需要多年的積累和修煉。巴菲特先生曾告訴筆者,投資的核心是獨立思考,再進一步,筆者認為獨立思考是所有的邏輯的起點。(作者系銀杏環球資本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

(本文已刊發於11月9日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