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百年大馬路上的歷史建築

長春:百年大馬路上的歷史建築

昔日的大馬路上店鋪林立。

長春:百年大馬路上的歷史建築

大馬路上的老天合百貨店。

長春:百年大馬路上的歷史建築

大馬路上的振興和商場。

長春:百年大馬路上的歷史建築

大馬路上的三進魁鞋店。 (本組圖片來源:房友良編著《長春街路圖志》)

大馬路是長春早期開發的商業基礎雄厚的街路。曾經的大馬路,街路兩側店鋪林立,錢莊、百貨、日雜、藥店、布店、鞋帽、建材等店鋪有400餘家,歷史建築眾多。如今,昔日眾多的老字號店鋪多已湮沒在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建築有的成為文保單位,有的在今天仍然是長春有名的店鋪。

大馬路北起上海路,南至解放大路,長2584米,寬20米,南北走向,是長春市重要南北幹道之一。大馬路由長春城內的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馬路構成。其中,長春城內的南、北大街是1825年長春廳治所北遷至寬城子(今南關區四道街一帶)後在原來基礎上修建的,北起永興門(北門),南至全安門(南門),以三道街為界,北部稱北大街,南部稱南大街;商埠大馬路是1912年開闢北門外商埠地過程中修建的,南起永興門,北至頭道溝日本橋(臨近今上海路)。1937年,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馬路合併,統稱大馬路。

大馬路上的百貨商店

曾經的大馬路上百貨店眾多,有寶泰昌、老天合、振興和、泰發合等。寶泰昌、老天合、振興和等舊址上的老建築早已拆除,而泰發合商場曾經的老樓雖外形有所改變,但保留了下來,成為長春市級文保單位。

長春寶泰昌百貨店位於長春老城北門外大街,具體位置在今天的大馬路與長春大街交會處西北角,早期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平房,偽滿時期改建為二層洋樓,主要經營布匹綢緞和高檔衣料,是商埠地時期中國人在長春開辦的較大的百貨店。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被拆除。與寶泰昌緊鄰的老天合百貨店位於其北側,是奉天老天合百貨店的長春分號,經營布料生意。當年,商埠地內泰發合百貨店開業前,它是最大的百貨商店。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改作長春市縫紉機零件專業商店。20世紀80年代,原建築被拆除。大馬路和西四馬路交會西南角以南第三棟是振興和商場舊址。昔日的這座建築為平房,是由長春富商劉明遠開辦的經營針頭線腦等日用小百貨的商店。新中國成立後,改成公私合營東北商場。原建築早已拆除。大馬路和西四馬路交會處西南角是白雲商店,該建築為一棟三層轉角樓房,外牆貼黃色瓷磚,建於偽滿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改作長春人民廣播電臺服務社,2009年被拆除。

位於大馬路和西四馬路交會處西北角的泰發合商場,原建築地上三層,局部四層,頂部有塔樓,平面為L形,屬歐美現代建築風格。1932年12月,益發合經理孫秀三與他人合股成立“泰發合株式會社”,暫在鐵北一路開棧營業,1934年該樓建成後遷入。商場經營化妝品、文具、鞋帽、棉布、紡織品、鐘錶、五金電料、瓷器、箱包、皮料等,成為商埠地內中國人經營的最大百貨商場。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改作長春市第一百貨商店,1970年改作吉林省地方商品商店,1984年改作長春市工業品貿易中心,1987年複名長春市第一百貨商店。1994年整體接建一層,塔樓拆除,改稱盛華大廈。舊址已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馬路上的其他商店

除百貨商店外,大馬路上還有眾多的老字號,有藥店、金店、鞋店,還有飯店等。在大馬路和東頭道街交會東北角以北約60米處,就是有名的南世一堂藥店舊址了。清光緒三年(1877年),世一堂藥店在此成立,修建門市房5間、後院房30多間。因以後又在大馬路原88號再設一處世一堂,此處在南邊,稱南櫃。北世一堂藥店舊址在大馬路與平康衚衕交會處東南角以南第二棟,長春開埠後設立,修建門市房5間,1918年改建成二層樓房和20多間後院房,因地處南世一堂以北,稱北櫃。1956年,南櫃、北櫃均實行公私合營,1957年世一堂老字號被撤銷,南櫃、北櫃均改由街道管理。1982年,世一堂恢復老字號原名,南、北世一堂原建築均拆除,擇址另建,現稱長春世一堂醫藥藥材有限責任公司。

老物華金店舊址位於大馬路的東、西三馬路至東、西五馬路段中間的西側。該建築為二層樓房,是商埠地內規模較大的一家金店。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長春市鐘錶眼鏡公司、長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單位使用,2009年被拆除。三進魁鞋店舊址位於大馬路與東四馬路交會處東南角以南的第二棟。該建築為青磚二層樓房,是商埠地內中國人經營的較大鞋店。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改作長春市皮鞋二廠、三廠的門市部,1999年被拆除。

東發合茶莊舊址位於大馬路與東四馬路交會處東南角。1914年,“京東劉家”分支的河北人胡質文來長創辦東發合茶莊,早期位置不祥,偽滿初期在泰發合商場東側的一樓營業,後遷至此處一棟轉角二層小樓內的一層營業,主要經營紅茶、綠茶、花茶和磚茶等100多個品種。1956年改為國營,改革開放後遷離,原建築拆除。東發合茶莊是長春的老字號,現已發展為吉林省東發合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地址在東四馬路與老市場衚衕交會處東南角。

大馬路和東四馬路交會處以南第三棟是鹿鳴春飯店舊址,原建築為二層樓房,由長春人開辦,是長春一家老字號飯店。飯店的特點是味美價廉,因此是長春人舉辦宴會的重要場所。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被拆除。位於大馬路與東四馬路交會處東北角的老字號鼎豐真,其建築為三層轉角樓房。鼎豐真最早由紹興人張啟發創於1910年代,最初位於今天的大馬路和三馬路交會處,此處的鼎豐真是1956年公私合營後搬遷到此的。鼎豐真糕點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吉林省的“中華老字號”之一。

大馬路上的公用設施

大馬路和上海路交會西南角的朝日座舊址,原建築是二層轉角樓房,鋼筋混凝土吊壁結構,可容納觀眾800人。朝日座是日本商人於1934年修建的,投資人是岸本朝次郎。1946年國民黨佔領長春期間,由中國人購買,改名金城電影院。1953年,改稱長春兒童電影院,是長春市少年兒童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基地,宋慶齡題詞“影院是兒童的樂園”。1986年拆除舊樓建設的新樓投入使用,擴大了建築面積,仍為兒童電影院,後曾作為劉老根大劇場,現為商用。

大馬路與上海路交會東南角的永康莊,建築是狹長的三層樓房,局部四層,地下一層。上海路南北分別是商埠地和滿鐵附屬地。1912年長春開埠時,長春地方政府不允許外國人在長春城和商埠地居住,就在此修建了一些平房,供外國人居住。20世紀30年代,長春地方政府拆除了原平房,修建了永康莊,作為公寓或旅館性質的建築,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都可以租用。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曾改稱鴨綠江旅社,人稱鴨綠江大樓,後作為長春市郊區招待所,現由長春市成方癲癇病研究院使用。

公茂照相館舊址位於大馬路與西三馬路交會處西北角。該建築原是平房,是中國商人劉仁德於1934年創辦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為私營,1954年改為長春市第一照相合作社。1958年,長春市第一照相合作社與西風照相館合併為長春市國營東風照相館。1974年,拆除平房建起四層樓房,成為長春市最大的照相館。2009年,原建築拆除。

大馬路郵局舊址位於大馬路與五馬路交會處以西。該建築為仿歐式風格的二層樓房,坐西朝東,正門上方有涼臺,左右有閣樓,1917年12月竣工。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長春首次成立郵局,稱大清郵政局,局址在長春城內三道街,後多次改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改稱奉天郵政總局長春郵政分局,為一等郵局。此建築建成後遷入,原局址改作支局。奉天郵政總局長春郵政分局作為一等郵局,是長春的郵政中心和郵政標誌。新中國成立後,該址改稱大馬路郵局,1985年拆除。

大馬路上的兩處市場

大馬路上曾經有兩處著名的市場,即老市場和新市場。商埠老市場舊址位於大馬路以東的東三馬路與東四馬路之間。1912年,長春商人馬秉虔、解富之和劉乃剛三人向長春開埠局申請,獲得批准,在此地修建市場,1914年基本建成。當時稱商埠市場,後因又在商埠地建了市場,便將這個市場稱為商埠老市場。據《長春發展志》記載:“該市場內,店鋪可達數百,金銀寶石、書畫古董、估衣傢俱、五金等,無不有,均由專業商店出售,飲食店也是一家接一家,顧客來往不絕。”1920年,一場大火將市場建築全部燒燬。後來雖經修復,但繁華程度遠不如從前。

商埠新市場舊址位於大馬路的西四馬路與西五馬路之間。1917年,長春開埠局督辦陶彬指定在此處修建商埠新市場。商埠新市場也是雜貨市場,但小於老市場,更側重於娛樂性,著名的王氏衚衕(長春解放後改稱新民衚衕)就位於這片區域。王氏衚衕內有數十家店鋪,其中的賓宴樓、愛國茶園(新民戲院)、回寶珍餃子館總是顧客盈門,被長春人稱為長春的“天橋”,又被長春人戲稱為“六國飯店”。商埠老、新市場經過偽滿和國民黨統治時期,至長春解放後仍然是商業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