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小喬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21年過去了,評分9.2,在豆瓣電影【TOP 250】榜單中排名第15位的《海上鋼琴師》,今日重映。
電影的開頭,正是“美國夢”崛起的時代,1900年1月1日。
一艘滿載著歐洲移民的客船上,水手丹尼撿到一個棄嬰,決定帶回撫養,併為他取名 1900 。
長大後的1900,漸漸表露出獨有的音樂天賦,成為船上的鋼琴師。後來又遇到吹小號的摯友麥克斯,倆人一起組成了一支海上樂隊。
故事從1900年開始,直到今天,卻仍未講完。
當《海上鋼琴師》重映的消息傳出,僅淘票票上就有超過42萬人點下了“想看”。
重映第一天,又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第2名。
馬克·吐溫說過:經典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看過,卻沒有人願意去看的東西。
因為看經典,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為意大利國寶級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尋根三部曲”之一,《海上鋼琴師》沒有《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聲名顯赫,卻發出了面對人性最艱難的拷問:
選擇泯然於眾的生,還是選擇忠於自己的死?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想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闢出一份安靜,給忙碌的我們一些迴歸自我的時間。
01
孤獨
才是人生的底色
主角1900是被社會拋棄的人,空空蕩蕩的內心充滿孤獨的迴響。這種人,一生都在躲藏。
影片中,他躲過三次。
第一次,警察上船要帶走他,沒找到;
第二次,“爵士樂之父”找他鬥琴,追了一圈才找到;
第三次,好友麥克斯帶人在廢船上搜尋,想說服他下船逃生,沒找到。
終其一生,他都在用相依為命的音樂療愈孤獨。
有時他在頭等艙演奏,彈別人的樂譜,所謂的上流社會為他翩翩起舞。
有時他在下等艙演奏,彈自己的心聲,與萍水相逢的同類打成一片。
每次船將靠岸,乘客們歡呼著“美國”,激動萬分地跑出艙外。
熱鬧的回聲如波紋一圈圈盪開,直到撞向1900孤零零的身影,然後歸於沉寂。
他平靜地轉身,走向鋼琴,開始了無人欣賞的彈奏。
所有的偉大,都於孤獨中誕生。
可孤獨,不代表寂寞。
相反,1900的摯友,吹小號的麥克斯雖然人來熟、愛熱鬧,義無反顧地投身於“美國夢”的大潮,卻也把人生推進了真正的落寞。
他在船上待了6年,仍然希望通過音樂獲得財富,安身立命、娶妻生子。
所以最終,他選擇了下船,與大家一一告別時,背景音想起:
我們笑著說再見,卻深知再見遙遙無期。
命運的苛刻就在於,再平凡的夢想,也不能保證實現。
生活窘迫之時,麥克斯賣掉了小號,也賣掉了自己的夢想。
多少人和他們一樣,嚮往著1900的純粹,卻在現實的打磨下,活成了丟盔棄甲的麥克斯。
曾經愛過的人,早已斷了聯繫;
曾經無話不說的朋友,現在問候越來越少;
曾經想要以夢為馬,卻深陷在加班、裁員、掉頭髮的恐懼裡。
我們都是時代的棄嬰,在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中紛紛敗下陣來。
但總有那麼一些人,彷彿是深夜走過小巷時盡頭的一盞燈,給予我們穿過黑暗的力量。
孤獨,是人生的底色,但依然有人可以將內心繪製得五彩斑斕。
02
活在自己的心裡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聞1900是天才鋼琴師,決意與他鬥琴。
傑尼十分傲慢,不可一世,帶著一群攝影師和記者上了船。
1900初見傑尼,“你就是那個發明了爵士的人嗎?”
“大家都那麼說。”
接著傑尼譏諷反問:
“你就是那個屁股沒坐在海上,就彈不了琴的人嗎?”
“我是那麼說的。”
兩人的回答迥異。
傑尼需要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認可自己,可1900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這世上,只有一種人永遠不會輸:他們活在自己的心裡,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裡。
這場藝術與世俗、純粹與功利之間的鬥爭,以1900談完抬手的一瞬,香菸在琴絃上自燃而告終。
眾人歡呼圍繞在1900身邊,傑尼黯然退場。
反觀我們,是不是也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去他的法律。”
船工丹尼收養1900,被人告知不合法時,輕蔑地說道。
“去他的規定。”
1900第一次彈鋼琴,被船長呵斥不合規矩時,恨恨地說道。
“去他的爵士。”
鬥琴贏後,1900站在甲板上,看著傑尼下船的背影時說道。
“去他的一切”,我想說。
歸根結底,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學生時代,我們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怕同學說自己愛表現;
工作中,我們不敢和領導多親近,怕同事說自己拍馬屁;
朋友圈裡,我們不敢表現真實的情緒,怕別人說自己不成熟。
慢慢地,我們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聲,不懂得拒絕他人,不敢說“我會我能我可以”。
前段時間,韓國女星雪莉自殺事件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生前,她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請多多寫一些好的新聞,記者們請疼愛我一些吧。觀眾朋友們,也請疼愛我多一些吧!”
她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患上了重度抑鬱。
如果真的輕易就能不去理會那些傷人言論,孤獨的她也不至於香消玉殞。
我們都曾是“別人的眼光”,也曾被“別人的眼光”灼傷。
生而為人,請做自己的主人,別做他人的奴隸。
03
人這一生
早晚會面臨一次生死抉擇
在影片中,1900說:
“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並不羨慕。”
生活所迫、慾望太多,我們忙忙碌碌,卻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看完電影,很多人不解,為什麼1900選擇和生於斯、長於斯的客船同沉大海,也不下船?
不妨看看1900和他的摯友麥克斯,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
1900是自由浪漫的天才音樂家,追求純粹的藝術人生;麥克斯是優秀的小號手,夢想著憑藉自己的音樂才能,獲得想要的物質生活。
1900第一次見到麥克斯,是看到岸上有人吹小號。
麥克斯第一次見到1900,是在船上的第一晚。
1900有了名氣後,麥克斯多次想說服1900下船,通過音樂才華去換取更好的生活。
後來,1900愛上了一個女孩,決定下船去尋找自己的愛情。
但最後,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下,他又毅然轉身回到了船上。
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而是因為看不到什麼。
陸地上什麼都有,人們的慾望無窮無盡,以至於除了慾望,什麼都看不到。
下船,選擇生,或許是精彩的一生;不下船,選擇死,卻是純粹的一生。
6年後,麥克斯下了船,告別了這一段漂流生活。
影片的開頭,就是麥克斯的結局。
窘迫的他在二手樂器店賣掉了小號,儘管老闆只願意出很低的價格,他仍然接受了。
這也是1900,踏上登岸的懸梯前,卻忽然轉身的原因。
影片的結尾,就是1900的結局。
陸地對他來說,就像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不會創作的音樂。
“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
最後,他與廢船同沉大海,卻也因此永遠擁有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04
奇妙的是,1900的飾演者蒂姆·羅斯,同樣也有著純粹的人生追求。
蒂姆很反感商業電影,以致於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合適的工作。
他做過超市員工,也做過電話推銷,一度窮困潦倒。
有網友評論說:
“自我,抗爭,不甘心被侷限,演戲要自己爽,不是隨便哪個演員都敢活成現在這個樣子。他雖然不是那種拿獎拿到手軟的巨星,但絕對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演員。”
無論是劇中的1900,還是現實中的蒂姆·羅斯,他們都堅守著心裡的那艘大船。
我看過太多人,嚮往詩和遠方,嚮往自然純粹,嚮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所以,李子柒火了,因為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中的樣子。
可如果你去採訪他們,願不願意離開燈紅酒綠的都市,和李子柒一樣回到農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答案往往卻是否定的。
筷子兄弟在《老男孩》中唱道: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艘大船,承載著不屬於世俗的一份初心、一朵夢想、一絲叛逆。
只是當命運中的那次抉擇降臨,我們卻都慫了,退了。
當然無需嘲笑,只是別忘了給那些一腔孤勇上前的人,狠狠地鼓掌。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閱讀更多 粥左羅頻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