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8%,漲幅比上個月擴大0.8個百分點;但從1—10月整體來看,CPI同比上漲2.6%,仍處於“3%左右”這一全年物價運行預期目標範圍之內。
物價穩不穩,關係宏觀經濟,也是民生關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物價穩,家家戶戶過日子心裡才更有底,經濟發展的“大盤子”才更加穩當。
當前物價形勢怎麼看?今年物價預期目標能否實現?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物價上漲主要受食品特別是豬肉價格帶動,並非需求拉動
10月,CPI漲幅不僅較上月繼續有所擴大,也創下了近93個月以來的新高。這個“3.8%”究竟該怎麼看?
縱向看,正如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分析,“今年頭兩個月我國CPI漲幅不到2%,隨後6個月漲幅均在2%的平臺波動。儘管9月、10月漲幅有所擴大,但前10個月平均CPI僅上漲2.6%。”
橫向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我國物價運行仍屬平穩。數據顯示,9月份印度的CPI上漲3.99%,南非的CPI上漲4.1%。
往深裡看,當前我國物價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分化特徵。
物價形勢如何,居民感受最真切。
“菜價降了,蘋果、梨這些水果也便宜了,就是豬肉還挺貴。”在南京江寧區的一家超市裡,正在為全家挑選食材的市民張琦說。
“公司搬家,為了上班方便,我急匆匆找房,沒想到租金跟去年比一點沒漲。”租到滿意的房子,北京工作的徐成明心中的石頭落了地。
有的漲,有的穩,有的降,張琦和徐成明的感受印證著當前物價運行的分化特徵。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綜觀10月份物價數據,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5.5%,漲幅擴大4.3個百分點;但非食品價格僅上漲0.9%,漲幅回落0.1個百分點。從食品內部看,分化的特徵同樣存在。豬肉價格依然在漲,10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01.3%,影響CPI上漲約2.43個百分點;鮮果、鮮菜價格呈回落態勢,10月份鮮菜價格下降10.2%,鮮果價格下降0.3%,兩項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28個百分點。
唐建偉認為,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分化加大,表明當前CPI上漲主要受食品價格帶動,其中更多是受生豬疫情影響導致的供給衝擊擾動,並非需求拉動。
豬肉價格上漲不會導致物價全面上漲,年底前供應有望逐步穩定和恢復
在10月份CPI漲幅中,豬肉價格的貢獻率近2/3。有人擔心,會不會發生連帶效應,導致物價全面持續上漲?
首先要看清豬肉價格上漲原因。去年下半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下降,產能減少。按照生豬生產週期,今年豬肉產量出現明顯下滑。“供給偏緊,導致豬肉價格維持在高位。”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那麼,會否出現連帶效應呢?受訪專家表示,豬肉價格上漲的確會帶動部分豬肉替代品的食品價格上漲。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和雞蛋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上漲,同比漲幅在12.3%—21.4%之間,五項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41個百分點。
但物價全面持續上漲的情況不會發生。郭麗巖分析,“豬肉只是CPI商品籃子裡的一種商品,肉價上漲可能對短期CPI產生擾動,但不會撼動物價總水平穩定的運行基礎,不會導致物價全面持續上漲。”
公眾還關心,豬肉價格何時能回落呢?
唐建偉說,“從豬糧比價來看,目前已近20∶1,遠超出6∶1的盈虧平衡點,這將有效提振生豬養殖的積極性。從政策扶持看,近期各相關部門出臺的鼓勵生豬養殖政策將帶動生豬養殖逐漸改善,促進豬肉供給恢復平穩。”
為解決“不敢養”“沒地養”“沒錢養”等問題,有關部門完善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經費發放方式;明確取消生豬養殖附屬設施用地15畝上限規定,在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生豬養殖可用一般耕地;強化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給予生豬養殖企業貸款貼息支持……一系列舉措密集出臺,促進生豬產能儘快恢復。
“從當前生產恢復省份增多、仔豬飼料產量和種豬銷量回升等跡象判斷,養豬場戶補欄增養信心開始恢復。”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表示,隨著非洲豬瘟疫情進入相對平穩期,以及各項政策落地生效,預計今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將探底趨穩,豬肉市場供應有望逐步穩定和恢復。
農業農村部監測表明,目前,全國生豬存欄下降幅度明顯收窄,能繁母豬存欄環比止降回升。10月份,生豬存欄環比下降0.6%,降幅較上月繼續收窄,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0.6%。
有基礎有條件將物價控制在全年預期目標範圍內
受訪專家表示,生豬從存欄到走向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但由於其他食品價格不具備全面上漲的基礎,隨著豬肉市場供應迴歸平穩,預計CPI漲幅回落的可能性較大。“到今年底,豬肉價格上漲或將繼續抬高CPI月度同比漲幅,但這仍不會改變物價總水平中樞的穩定運行態勢。”郭麗巖認為。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經濟繼續保持健康發展。”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我國CPI漲幅已連續多年低於3%,降低了居民的通脹預期,各領域已形成較強的供給能力,具備強大的穩物價基礎,因此,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價格保持總體穩定有比較好的基礎。
——供給能力穩定。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今年全國夏糧和早稻產量達16801萬噸,同比增加60.6萬噸。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預計全年糧食有望實現增產,總產量繼續保持在6.5億噸以上。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將為保供給、穩物價打下堅實基礎。
工業生產能力較強,工業消費品供給比較充裕,上漲動力有限。服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對穩定,供給更加多元,價格比較穩定。
——貨幣政策穩健。
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4.56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與上月末持平;狹義貨幣(M1)餘額55.81萬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介紹,當前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與名義GDP增速基本保持匹配。穩健的貨幣政策為物價水平保持總體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價格改革深化。
糧價是百價之基。10月22日,安徽啟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今年的預案規定,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26元、130元,與去年持平。
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改革理順價格形成機制,讓糧價形成逐步迴歸市場,“託市價”變成了“託底價”。重點領域價格改革持續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價格改革不斷完善,一項項改革舉措持續推進,保障價格總水平處於合理區間。
“保持物價特別是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價格基本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袁達說,年初至10月下旬,各地已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約55億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食品價格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下一步將根據需要及時採取調控措施,促進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
閱讀更多 人民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