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盜(1796-1810)

中國海盜(1796-1810)

電影《加勒比海盜》

我們對海盜的印象通常都來自西方的電影:獨眼、疤痕、長刀、望遠鏡。歐洲不少國家被海洋包圍著,所以很早就形成一種海盜文化,這也是他們向世界擴張的一個動力。

中國海盜(1796-1810)

左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海盜,右為北非與南歐之間的地中海海盜

在世界海盜史上,大航海時代以前最有名的是歐洲的維京海盜和地中海海盜。在那以後,有加勒比海盜,牙買加海盜,由海盜私掠船構成的英國皇家海軍,還有活躍於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的東海倭寇。

許多人可能不瞭解中國海盜,因為我們的根基主要是在陸地上。但是在清代的福建和廣東,曾經活躍過世界上最大的幾股海盜,那就是蔡牽、張保仔、鄭一嫂帶領的海盜幫。

中國海盜(1796-1810)

《加勒比海盜3》中的清夫人,以中國女海盜鄭一嫂為原型

鄭一嫂本名石香姑,她在整個世界海盜史上都是很有名的。這個女人非常了得,她本來是一名粵妓(也就是在廣州地區當船上的“艇妓”),後來嫁給了海盜大盜首鄭一,在海盜夥裡如魚得水,海盜兄弟都叫她“龍嫂”。鄭一去世後,她嫁給了自己的養子張保仔。

中國海盜(1796-1810)

19世紀西方報刊裡的鄭一嫂畫像

根據學界的研究,鄭一嫂和張保仔領導的紅旗幫達到了3萬到4萬人的規模,船隻有1000多艘。加上其他幫派,整個廣東沿海的海盜人數約在5萬人到7萬人之間。這些人不一定都在船上,張保仔會利用手下在島嶼上開荒種地,並自稱為“鄭成功第二”。

當時,英國人和葡萄牙人都和中國海盜打過交道,所以在西方的歷史記載中,有很多關於中國海盜的記憶。西方人在影視作品、漫畫、遊戲裡都描繪過他們想象中的鄭一嫂的形象。有的遊戲甚至把她和孔子、李白等人一起設定為代表中華文明的11位偉人。

中國海盜(1796-1810)

遊戲《文明Ⅵ》裡的鄭一嫂

那麼嘉慶年間,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海盜?

首先和地理環境有關,福建廣東沿海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港汊分歧,類似的還有浙江溫州、台州、香港大嶼山,這些都是海盜巢穴。

其次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下人們的生存困境。嘉慶年間在白蓮教起義、天地會動亂的影響下,百姓的生產生活遭遇到了很大困難,再加上官府的階級壓迫,很多人上山為盜或者下海為匪。

第三個原因就是福建廣東沿海一帶有著“疍家”這樣的水上族群。他們常年以船為家,有著豐富的海洋生活經驗。鄭一嫂就是廣東新會的疍家女。

當時,越南的西山政權對廣東福建海盜也有著很深的影響。18世紀末,越南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建立了西山政權,他們和越南南方的阮氏家族、北方的鄭氏家族開始了長年的戰爭,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就把華南海盜納入到自己的海軍編制中去。這些海盜在越南得到了武器、船隻裝備和作戰方法上的訓練。

中國海盜(1796-1810)

《清朝軍機處奏摺》中的同安梭船圖。同安梭船是嘉慶、道光年間清軍水師的主力戰艦

西山政權覆滅後,他們又回到了廣東、福建沿海。清軍水師還是普通戰船,而他們開回來的是非常高大的夷艇,船上裝的都是幾千斤的大炮,一顆炮彈有十三四斤重,而水師戰船上一顆炮彈可能只有一兩斤重。

他們打敗了清軍駐軍,搶了13門大炮。嘉慶皇帝把玉德大罵一通。為加強海防,玉德向官吏、行商募捐,在大、小擔山上各修了兩座城寨。這塊碑上的碑文就叫《建蓋大小擔山寨城碑記》。

那麼打敗清軍的海盜蔡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福建同安縣(現為廈門同安區)人,從小父母雙亡,他靠做棉花匠、補漁網為生,活得很艱難。大概在33歲的時候,蔡牽下海為盜,很快他得到了越南的幫助,隊伍迅速壯大起來。

有一次蔡牽上岸剃頭,遇到了剃頭匠的老婆呂氏。呂氏就談了很多關於最近海盜活動的情況,說蔡牽打仗不怎麼樣,還分析了他的作戰方法、進退得失。江湖上的人都是這樣,她可能沒讀過什麼書,但平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懂的也很多。

蔡牽覺得這個人真了不得。回去之後就派了幾條船,帶著禮金,問剃頭匠把老婆買了,呂氏就成了蔡牽媽。媽,是閩南地區對成年婦女的一種尊稱。

蔡牽媽一進入海盜夥中,就像是蛟龍入海,很多出謀劃策、掌舵、開炮的事情,都是蔡牽媽在做。清代檔案裡對蔡牽媽的形象有過這樣一段描寫:“官兵嘗追牽,將及之,一紅衣人自艙中出,緣桅而上,斧其篷索;令兵船乘風不可留擊。紅衣者,牽妻也。”

在一場大風中,清軍水師在追擊蔡牽的船隊。兩支船隊並排往前進,眼看就要追上了,沒想到這時候船艙裡衝出來一個紅衣女人,赤腳爬到桅杆上去,拿著斧頭把篷索給砍斷了。這時候清軍水師就往前衝過去了,蔡牽的船停了下來,就此逃過一劫。現在的輪船有發動機可以制動,但當時的動力主要靠的是篷。可以看出,蔡牽媽的身手非常敏捷。

還有一次,在和清軍水師對壘的時候,兩邊都在開炮,蔡牽媽突然光著身子從船艙裡跑出來。清軍的炮手一看,就愣住了。然後蔡牽媽一炮打過去,就把對方的炮手幹掉了。

我們剛剛提到的鄭一嫂同樣也是一個了不得的女人。紅旗幫大盜首鄭一在一場颱風中去世以後,她就掌握了紅旗幫的實權,和比自己小11歲的養子張保仔發生了曖昧關係,暗裡結為夫妻。鄭一嫂和張保仔帶領下的紅旗幫,可以說是聲震南海,甚至影響及於全球。

中國海盜(1796-1810)

張保仔是疍家子,15歲就被紅旗幫擄掠上船。因為機敏能幹,作戰勇敢,鄭一把他收為義子。

在盜匪隊伍中,義子實際上有兩層含義。因為盜匪主要是男人的天下,義子往往成為性發洩的對象。因為性關係維持得比較好,義子就慢慢成為盜匪裡的骨幹力量。有一句黑話叫“一步登天”,說的就是洪門中特定的小老么在大盜首被鎮壓之後,會從一個小老么直接升為龍頭老大。

中國海盜(1796-1810)

廣東海盜有紅、黃、藍、黑、白、青六大幫。六種旗幟在海面上飄揚,難免會產生衝突。在鄭一還活著的時候,他們就定立了一個公立約單,規定了在綁架人質、搶劫船隻、作戰的過程中不能發生衝突,以及如果發生衝突該如何解決。

這是幫與幫之間的約單。每一幫裡面,可以再分成三個層級。紅旗幫下面分成很多股,每一股可能有十幾艘到三十幾艘的船隻。股下面是夥,每一夥有幾條船到十幾條船。對於分配贓物、對待婦女、聯絡岸上,幫派裡都有很詳細的規定。

紅旗幫主要把掠奪的贓物分成“天” “地” “人”三份:第一份祭天之後分給老百姓,帶有一點劫富濟貧的俠盜意味;第二份是把金銀財寶藏到一些山洞裡面,像香港長洲島上就有張保仔藏寶洞;第三份就是普通的糧食布匹,海盜夥裡面直接坐地分贓。在張保仔的船上,我們還沒有看到過有望遠鏡的記載,他們的聯絡方式是“旗語”。

中國海盜(1796-1810)

香港太平山,清嘉慶時期為張保仔據點

這是香港的扯旗山,現在叫太平山,是香港最高峰,也是張保仔的基地。山頂上有海盜的觀察哨,如果一旦發現遠處有可以行劫的船隻,就會扯起旗子,通知山下采取行動。

後來,因為香港的太平紳士認為扯旗山和海盜有關,名字不好聽,就乾脆提議把它改為太平山。

海盜到底是如何劫掠打仗的呢?當時船上沒有動力,作戰主要靠的是火攻和炮攻。船上會有很多門大炮、小炮。正面的人把裝滿硝磺、油布的火藥罐扔過去,或是把沾滿油的棉花點燃,用弓箭拉出去射向對方的船篷。船篷一著火,船停了下來,再用帶鐵鉤的竹篙,把對方的船拉過來,用冷兵器展開近身作戰。

中國海盜(1796-1810)

張保仔和鄭一嫂很善於誘敵深入。當時的虎門總兵林國良有一次在海邊看到有幾艘船像是海盜船,就指揮自己手下的幾十條水師船圍了上去。結果那幾艘海盜船馬上開始逃跑,消失在了島嶼的後面。

在林國良愣住的時候,島嶼兩旁一百多條船魚貫而出,反包圍了清軍水師。最後林國良作為一個正二品武官,彈盡糧絕,他自己拿著一把短刀跳到海盜船上去對仗,被海盜所殺。

海盜也會偽裝成普通漁民或者渡船。有一次,一艘越南艇船“鵬發”號裝了向清朝進貢的貨物,張保仔知道以後,就搶了兩艘渡船,帶領手下藏在船艙裡,偽裝成被海盜追擊的渡船,向“鵬發號”求救。

鵬發號船高炮大,有幾十名水手,沒有多想就答應幫忙。它剛剛靠近兩艘渡船,裡面就跑出來一百多號海盜。最後,這艘鵬發號成為張保仔的坐船。

有一名英國商人格拉斯普爾,曾經被紅旗幫綁架為肉票。他在海盜船上生活了兩個月,他在東家付了贖金之後回到英國,寫了一本書叫《可怕的海盜》,描繪海盜的內部生活。他們平時露宿風餐,往往沒有飯吃,沒有柴燒。他們會把老鼠、蟑螂都當飯吃,甚至養老鼠,也會把船艙裡搶來的綢緞布匹當柴火燒。在作戰時如果炮子用盡了,他們可能就把銀元、銅錢直接塞在炮膛裡打出去。

海盜內部的男女關係也值得我們關注。有研究者統計了清代文獻當中幾百起和性有關的案件,根據海盜口供記錄,發現他們的雞姦案有238起,強姦婦女的只有3起。

這和鄭一嫂、蔡牽媽在海盜大幫裡立的規矩有關。鄭一嫂規定,凡是強姦婦女者格殺勿論,可以和你看中的女人結婚,但是不許強姦,也不許私通。因為強姦和私通會在海盜夥裡面引起爭風吃醋、打架鬥毆,甚至有些人可能會逃離上岸向官方報信,這會讓他們遭受滅頂之災。

強姦婦女的事情一般只會在海盜小股裡出現,在大股海盜中被嚴格禁止。這也帶有一點俠盜的風範。

清朝女性當海盜,而且成為大盜首,在全球海盜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西方有那麼多著名的海盜,像德雷克船長、基德船長,但是西方海盜船上基本沒有女人,如果有,也都是喬裝打扮成男人才能上船。

但海盜的生活畢竟不是人過的日子,雖然能搶到很多金銀財寶,但畢竟漂泊海上,經常遭受到生命的威脅,所以有些人就起了投誠的念頭。

最先投誠的是黑旗幫首領郭婆帶。他的投降書是這麼寫的:

“今蟻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結交不慎而陷入萑苻,或因俯仰無資而充投逆侶,或因貿易而被擄江湖,或因負罪而潛身澤國。東奔西走,時防戰艦之追;露宿風飱,受盡窮洋之苦。”

他們原本是平民,下海為盜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現在,為了擺脫這種風餐露宿的日子,他們願意向官府投誠。

中國海盜(1796-1810)

這張是晚清時期著名的畫報點石齋畫報,題目叫“綠林奇境”,描繪的就是郭婆帶的船。船上有一副對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人之患束帶立於朝。”這也是郭婆帶寫的。大家可以看出來,他還是挺有文采的。當時招安的清朝官員都感到很驚訝,說“此海盜非常人也”。

投誠以後,郭婆帶被封為“把總”,正七品。當時新任兩廣總督百齡為了對付海盜,嚴禁岸上的老百姓把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賣給海盜,抓到了格殺勿論。斷了接濟之後,再加上看到郭婆帶受到了封賞,張保仔和鄭一嫂也動了投誠的心思。

鄭一嫂帶了十幾個女眷,沒有帶一把刀,進入廣州城去面見總督百齡,談了投誠的事情。

最終,張保仔率領他的紅旗大幫17000多人,270多條船,向清政府投降。有些不願投誠的海盜往東南亞逃去,還有些潛回自己的家鄉,聲震一時的紅旗大幫就此瓦解。

張保仔被封為“千總”,正六品,後來因為幫助清軍圍剿海盜有功,十年內從千總升為都司、再升為副將,就是從二品。鄭一嫂也得到朝廷的誥封,成為誥命夫人。

在這個過程裡,張保仔和鄭一嫂遇到了他們生命中的剋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福建人林則徐。林則徐覺得,他們以前是海洋巨盜,現在卻成為朝廷命官,一旦心生異志,結果會不可收拾,就在上奏朝廷的奏摺裡寫到“勿忘鄭成功”。張保仔的升遷至此戛然而止。

為官之後,張保仔以前的海盜朋友,很多都被他誘殺或是協助其他水師剿滅。他心裡總是充滿了恐懼,怕江湖上的朋友回來報復。最後,他在39歲那年死於澎湖副將的任上。鄭一嫂帶著和張保仔生的一個兒子回到了南海,後來也有人說她到澳門去生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