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問題不是簡單的信用問題 事關企業生死存亡

“企業合規問題是老問題,不是新問題。”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原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原副部長楊益日前在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表示,過去,中國企業對企業合規問題不夠重視,但近幾年由於強化企業合規監管,很多跨國企業被處罰,合規問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楊益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受到很大影響,面臨嚴峻、巨大的合規風險。這些年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遭受了很多處罰,包括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100多家中企進行了處罰,嚴重的甚至被列入黑名單。

據瞭解,世行黑名單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國家的企業合規水平。世行黑名單即被世界銀行實施第一種制裁的企業和個人名單,這些企業和個人被附條件的取消資格或者永久取消資格,即在被處罰期限內禁止承接世行資助項目。

“合規問題不僅是簡單的企業信用問題,嚴重時會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企業如果嚴重違紀或不合規,馬上會涉及到休克、破產、倒閉。”楊益表示,所以,企業合規是一種軟實力,它不僅是國家法律層面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內在的需要,還是企業現代管理、現代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具體表現。

世行在1999年至2009年處罰的企業和個人數量很少,2009年以後大量增加,包括不少中國企業。2015年7月31日,被列入世行黑名單的中國企業和個人不足40個,而2018年7月31日的數據顯示,世行黑名單上的中國企業和個人有88個。另外,自2011年至2019年7月31日,世界銀行公佈的制裁名單中共有2800餘項左右(涉及企業與個人),其中涉及中國企業及個人的處罰有800餘項。而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7月31日,中國企業及個人受到的處罰則達到700餘項。

業內人士稱,這是因為中國企業合規建設起步晚、水平低,對合規風險認識不足。隨著近幾年中企走出去步伐加快,導致更多企業被曝出不合規經營。當很多國外企業把合規風險作為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風險時,多數中國企業還把資金、技術、市場等傳統商業風險作為主要風險。

“為了降低合規風險,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需更多瞭解目標市場。不少企業以為海外不同地區風險相似,但實際上差別很大,企業應因地制宜。”金杜律師事務所金融資本部合夥人呂膺昊表示,具體的法律風險問題通常涉及以下六個方面:直接投資以及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金融交易、勞工問題、當地環境保護問題、經營管理不善。

呂膺昊介紹說,在東南亞市場,大部分投資者接觸不到直接資源,只能和中間商對話,很多中企尤其是民營企業出於市值管理的需求,倉促作出投資決策,但對於東南亞的政治生態、商業形態、潛在環境、風險和合規沒有進一步瞭解,最後導致相當多項目失敗。而在拉美地區,由於國家信用和工會勞工組織勢力較龐大,中企在拉美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會遇到勞工衝突。

“特別是在非洲,最近幾年,非洲政府、公益團體和民眾對環境、生態保護的意識越來越高,法律政策一直在變化,相關標準逐步提高。”呂膺昊稱,這導致中企先期項目的估算成本難以控制,投資項目難以進行。

呂膺昊表示,中企需要在有經驗的顧問協助下對不同市場甄別、量化風險,儘量通過法律合規工作杜絕或者降低風險。假設風險不能量化,企業要綜合考慮法律合規以及法律上、財務上和稅務上的各種因素,做出正確的風險評估和投資決策。

楊益表示,從內部合規管理上,企業也要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切實可行的合規管理體系和制度,才能使企業形成合規文化。同時,加強對企業合規人才的培訓和合規重大問題的研究。此外,對國際和個別國家所謂非國際通行規則帶有一些歧視性的保護措施和政策,企業可以積極向主管部門反映,通過多雙邊途徑交涉和維護,爭取把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政策規定“去掉”。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