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由知名导演P.T.安德森执导的剧情片。因迷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就把这部片子翻出来看看,《大师》和《小丑》在角色塑造上几近相似。
然,《小丑》的人物塑造是清晰化,我们通过导演的单线描述即可发现,杰昆饰演小丑的“洞”在哪里,并且观众很容易深度化的去剖析主教的轨迹。但,《大师》中的人物带有“精神稚”,由于通过剧情的延续兰卡斯顿的出现,剧情的发展就变得双线发展,而和《小丑》电影的单线发展截然不同。不是简单的走进主角个人世界,我们还要搞清楚兰卡斯顿这所谓“宗教组织”虔诚背后的诱因。
一部电影的“晴履表”是导演如何选角,好导演挖掘角色,大导演释放演员灵魂。
《大师》的杰昆·菲尼克斯饰演一位带有战争创伤的海军退役军官—费莱迪·沙顿,导演用混乱的黑夜与白昼,夹杂费莱迪的精神颓废和臆想,而对酒精的依赖更加深了他对现实的逃避。而这种逃避更代表着一种对抗和欺瞒。
逃避—爱
费莱迪在“心理治疗”场景下,提到“前女友”和“母亲”。她所有的感情诉求都来自于这两个女人,但对于母亲的描述,杰昆表示是挣扎,而对于前女友的描述,杰昆表现是懊悔。
这些负面的情感,用阴暗的光线,犀利的言谈。在长时间的关系镜头下,兰卡斯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的压迫感,让观众有一种崩溃感。
对爱的冲动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导演对费莱迪解读更像是“解公式”。通过杰昆大胆而细腻的表演,费莱迪对爱的诉求是螺旋式的。通过女性特征,到女性视角,再到女性情感带动着费莱迪的臆想世界。
然,大师(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对于自己作品--费莱迪的“逃脱”,无法面对“费莱迪属于大海,不属于陆地”的事实。而费莱迪再次相见,则是轻言视之。费莱迪平静面对“宗教”的狂热和痴迷,从新回到正常人的视觉角度。
逃避—需求
费莱迪不断的否定自己的需求,而驱动他生活下去只有“酒”和“女人”。对于外界的反应也是极其粗暴,不带有半点修饰和忌惮。勒顾客脖子,农场滋事,抗法袭警。这无不用强烈的七分镜头将费莱迪的好斗充分的得以展现。
“水手们像风暴一样,总是粗暴的”—法夸尔
而“宗教”的出现,映衬出费莱迪内心空虚,宜于引导。通过一系列的内心释放,费莱迪更加对“宗教”俯首帖耳,感性的去干起脏活。
片中大师使费莱迪重新找回生活需求,在客厅当众拥抱的时候,音乐却显得那么刺耳。
而后“宗教”的秘密被费莱迪揭开,内心却异常的平静。随着一个拉深的长镜头,主角消失在热浪之中。男主拜访前女友的家,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坦然。
就像结尾大师的夫人带着苛责训斥男主,“他根本不想变好!”众人皆可教化,但众人心存自由。
逃避—理性
《大师-回溯》片长20分钟,大师的“杀人书”被杰昆饰演的费莱迪一把火点了。也表明了大师和费莱迪已然是两个世界的表象,导演采用暗黑色场景中的火光来点缀内心世界的回归。
从这三个层面就能看到《小丑》和《大师》如同平行宇宙,同样的一个人,却有不同的结局。前者通过三层的崩塌,堕入谷底。而后者通过三层的重塑,回归平衡。
杰昆·菲尼克斯精彩之处,在于抓住了“酒”和“女人”。如同水手的天性,每个餐馆里都能找到朋友,每个港口都能找到情人一样。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大师》中的长镜头运用,让人有一种诗的意境,杰昆沿着地平线奔跑着。时不时后面出现追赶的人影,每次出现长镜头,都是对一段经历的告别。而《大师》影片中反英雄人物角色的塑造等细节都与《血色将至》是同一路数。也让观众快速捕捉到影片表达的细节和隐喻。
P.T.安德森先后与杰昆·菲尼克斯合作过《大师》、《性本恶》、以及《大师-回溯》。导演评价杰昆·菲尼克斯入戏很深,而且令人难以捉摸。他为了诠角色特征,特意找牙医帮忙用金属托架和橡皮筋吧上下拍牙齿拉到一起,营造出一边下巴和嘴角的“缺陷”,并且更“身入其境”地模拟出唇齿歪斜说话方式。
P.T.安德森特别钟情于上时代五十年代的风情。《大师》塑造了一个50年代初为达目而夸大其词的虚伪布道者,《魅影缝匠》却在夸大其词的“布道者”之后描绘了50年代伦敦寻找真爱、释爱的过程,假如安德森有心再度延续时代主题拍一部电影,也许会成就一个全新的经典三部曲。
閱讀更多 小河馬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