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之地,汕頭潮陽古港關埠鎮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兵家必爭之地,汕頭潮陽古港關埠鎮

榕江中游南岸的關埠鎮,古代與達埠(即今汕頭濠江區)、庵埠合稱潮州“三埠”。這裡是榕江水上運輸樞紐,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

關埠始置寨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至1274),據《潮陽縣誌》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於直浦都門闢村前建門闢關,嘉靖十一年(1532),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後簡稱關埠。”關埠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闊,早在明代,這裡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練江北面的谷饒、銅盂、西臚、金玉、河溪等數十鄉的農產品、山貨和土特產通過關埠港銷往潮汕各地。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潮陽人肖鳴琴在關埠港建立電船運輸公司,北至揭陽縣城,南至潮陽、海門,東至汕頭等地,人貨皆由電船運輸,關埠港口年吞吐量近萬噸,客運量逾10萬人次,關埠港一派繁榮景象。民國初,實業家陳堅夫又修築加固關埠港碼頭,增購電輪24艘,貨物可運至汕頭轉運香港、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等地,各地銷往練江平原各鄉鎮的工業品及建築材料,也多數在關埠港上水,在埠內集市交易,關埠成了萬商雲集的鄉鎮商埠。

兵家必爭之地,汕頭潮陽古港關埠鎮



關埠鎮濱臨榕江,隔江和揭陽的地都、炮臺鎮相望,是潮陽和揭陽兩地的交界處,因背靠小北山,面向榕江平原,是榕江、練江平原交通要道,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潮州雙刀會首領黃悟空佔領關埠,是年十一月初,潮州知府吳均領兵勇前來圍剿,在關埠與黃悟空的雙刀會展開激戰,林大眉等60餘名會員在戰鬥中被俘,11月24日,黃悟空從關埠出發,率雙刀會會員數千人圍攻揭陽城,兵備道李璋領知府吳均、潮陽知縣壽棋等馳兵鎮壓,黃悟空及其部將徐善、黃大頭、黃佛保被捕殺。為了鎮守關埠這個練、榕兩江平原的門戶,清廷在關埠設營房3間,火炮4尊,駐紮軍隊,又在關埠石井鄉設營房20間,炮6尊,柴船一艘,在榕江巡邏。民國初年,廣東軍閥洪兆麟的謝文炳師在關埠設留守處,1925年10月,為策應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方惟精率農民自衛軍攻打關埠,與謝文炳師留守處部隊展開激戰,打死敵人4人,傷6人,繳獲槍支40餘支,子彈一批,農民自衛軍還在關埠組織民眾,打倒土劣,嚴懲貪官汙吏。1927年10月,賀龍、葉挺領導的南昌起義軍南進潮汕,在關埠作短暫停留,發動群眾開展對敵鬥爭,在關埠留下了革命的種子,後來關埠一批青年先後參加紅軍,為抗日和解放鬥爭作出了貢獻。

兵家必爭之地,汕頭潮陽古港關埠鎮



有700多年曆史的關埠古鎮,不但因古港古戰場聞名遐邇,還留下一批奇特的古建築和引人入勝的趣聞。關埠鎮郊三里處,有一小山,形似大象,稱為“象山”,象山下有一塊大石,形似象鼻,石高二丈餘,重達數萬斤,可是遊人用手輕輕一搖,大石便微微抖動,向來被視為奇觀。象山北側的石井山,有三峰寺,寺院建於明代,建築古樸大方,周圍叢林簇擁,怪石嶙峋,幽雅清靜,是旅遊度假勝地。建於清末的“提督府”,是清末名臣、雲南提督黃武賢(關埠下底村人)的府第。黃武賢曾隨左宗棠領兵平息新疆叛亂,立下戰功,且為官清廉,深受民望,致仕回鄉之後,又主持開通京北等17村溝渠,為民造福。如今,“提督府”也成了遊人景仰先賢的地方,是市文物保護單位。

兵家必爭之地,汕頭潮陽古港關埠鎮



關埠古港,如今已成了初具規模的內河運輸港口,現時,有客貨運碼頭,作業區2個,最大靠泊能力100噸,倉庫2座,容量2100噸,堆場1座,面積580平方米,容量1000噸,年貨物吞吐量2萬多噸,客運量15.76萬人次。關埠鎮的工農業近年來也有長足發展,由於興修水利,科技興農,已連續16年實現噸谷鎮,是省內糧食高產鎮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有“建築之鄉”稱譽的關埠鎮組建起130多支建築施工隊,近2萬人的建築施工隊伍,在全國各地承包工程。隨著經濟的發展,關埠古埠已建成頗具規模的集鎮,醫院、中小學校舍、集貿市場等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一派繁榮興旺景象。

兵家必爭之地,汕頭潮陽古港關埠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