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68996591
对于甲午海战,我们在中学的课本上就已经有所了解了。1894年,中日因为朝鲜问题,被日本不断挑衅而爆发的战争。最后由于清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宣告结束,清政府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以完败结束这场战争。对于清军的不堪一击,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清政府对于海军的建设有限,甲午海战之前,就曾有清朝的重臣促使清政府收紧了对海军的经费支出,到了海战发生之时,清军根本就没有一艏像样的战舰。相对于其他国家海军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日本,他们觊觎中国的野心早就存在了,为了这个野心,他们是做了精心的准备,战舰航速,炮弹的射程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其二,当时北洋水师的制度不合理以及士兵的不良习惯都是影响战斗力的因素。在水师内不,主要将领丁汝昌和刘步婵的不睦,使得水师的战术配合也是不默契,导致日军利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清除了清军的水上据点。
其三,也是我们刚说过的,日本觊觎中国之心早有,进而据全国之力,为侵略中国做足了准备。相反,清政府的各方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掣肘,清朝本来有四大水师的,但是作为当时主管水师的大臣,就从没有让几支部队互相配合过。等到被日军打得支离破碎时,才想起调动其他部队来支援,但被其他舰队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致使丁汝昌等被举全国精锐之师的日军给包了饺子。
其四,由于北洋水师的经费困难,致使训练力度跟不上,武器弹药的落后(当时的炮弹少不说,还因为受潮,十发里有一两发能打响就不错了)。
这一件件,一宗宗的不对付,惨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对于陆军来说,他们也已经不错了,还坚持了两天时间,而在朝鲜的陆军可以说,还没有见到日军就已经望风而逃了,直接逃回到鸭绿江以内了。
这样的政府,这样的部队,你能指望他给你打胜仗?
新不二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其中黄海海战虽然是一边倒,但已经是1840年以后清军,打过最好的战斗之一。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近300人。
其实仅仅激战5个小时这一点,就很了不起。陆战中,清军见到洋人基本就是闻风而逃。
当时陆军在朝鲜平壤是实力很接近的情况下,仅仅坚持了不到2天,就放弃平壤溃逃,连逃500公里,跑到鸭绿江。
我军被击沉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广甲均是打酱油的小军舰,损失与否影响不大。
但致远、经远则是主力舰,尤其经远是仅次于2艘铁甲舰的铁甲巡洋舰。经远被击沉,对于北洋水师损失很大。
由此,我军还剩下7艘军舰,但也基本都有伤。比如定远号、致远号两艘铁甲舰,都中弹100发以上。
但日本损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军舰和代用舰,无足轻重。比睿号则是老式铁甲舰,也算不了什么。
只有松岛号是主力舰,又是旗舰,它的重伤影响很大。
客观来说,北洋水师打的还可以。我们看看日军受损情况。
日本联合舰队损伤相当严重,共中弹134发,死亡90人、负伤208人。
其中松岛号中弹13发,死伤113人,修理了1个月才恢复。
北洋水师惨败,主要是装备有差距。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而此次海战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现不佳,重炮被证明只适合对付铁甲舰,对于普通军舰的破坏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径速射火炮,却能够摧毁除了铁甲舰以外所有军舰,也可以重创铁甲舰。
日本中口径速射炮71门,北洋舰队仅有2门,其余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战后统计过,日军炮弹发射量是北洋水师20倍。即便日本炮击命中率低一些,击中北洋水师的炮弹数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赢都难。
所以,北洋水师在装备如此悬殊下,打出这种战绩算不错了。
可以说,北洋水师的黄海海战,应该是1949年之前中国打的最好的海战。
萨沙
北洋水师如果真的不堪一击,在黄海海战时日本舰队又何必先撤退呢。
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陆军确实大部分都不堪一击,闻风即溃。不过作为清朝武装力量里最像近代军队的北洋水师,虽然因为经费所限,战舰长期没有得到更新,现有军舰也缺乏保养,而且北洋水师后勤也存在很大问题,所需的炮弹和燃煤供应都严重不足,也出了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但是在战争中的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是为运送陆军的船队护航而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此战北洋水师在总吨位和航速上都处于劣势,而且日本大量装备了中口径速射炮,在火力上也占据优势。但是为了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北洋水师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奋力苦战。
海战中定远、镇远在中弹上百发的情况下坚持在战场上不后退,靖远、来远、平远等舰受伤以后,退出战场紧急抢修以后依然赶回来继续战斗,而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虽然战沉,表现也是非常英勇。
也正是因为北洋水师苦战不退,日本联合舰队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担心天黑以后遭到北洋水师的鱼雷艇偷袭,所以不得不先撤出战场。在大东沟内卸载清军部队的运输船队得以安然无恙。
当然,在海战中北洋水师也有一些人表现不好,像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和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两人最后当了逃兵,不过相比之下,北洋水师在海战中的表现远远优于一触即溃的清军陆军,更不能说不堪一击。
不沉的经远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1】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功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2】第二阶段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3】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4】战后盘点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晴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做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在当做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尔朱少帅
甲午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在甲午海战中,清军并非不堪一击,最后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满清政府的腐败和满清家天下的统治造成的。
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
甲午战争的惨败失利对清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北洋水师逐渐衰败,中日之间的海军实力对面出现了逆转,日本在东亚开始逐渐后来居上。日本方面对黄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举国同欢。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还在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甲午战争爆发17年后,腐朽的没落的家天下的统治清朝也走向了灭亡。
历史的循环
甲午海战,清军并非不堪一击,而终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人祸。
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一,指挥员觉着应战,指挥得当。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第二,将士们勇猛抗敌,舍生忘死。
关于这一点,从我方来说,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
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终是让我们心伤。那怎么败了的呢?
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各种原因都有。我这里不想一一来分析。我只从这一次战斗来看,来说我的观点:非战之过,而是人祸。
近现代战争,虽然从整个战争的角度来讲,正义的战争必胜。可是从一次战斗来说,武器也是决定胜负的一大重要因素。
北洋水师看起来是中国的海军主力,可是腐败的体系已经导致这只军队外强中干了。据资料介绍,当时的舰队炮弹不足,质量不好。一只舰队,5个小时的战斗,弹药就不够了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我们在一些电影里也看到,明明有好的射击机会,可是炮弹却哑了,不知道当时参加的军人心中是有多凉啊。这一点,外国人其实早就注意到了。在黄海战前半个月,英国人赫德就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
你看,我们只看这一点就能看到,这仗叫军人们怎么打?
当然,还有更多原因,我就不说了,我说这些只是想证明一点:
参战清军的军人是勇猛的,并非不堪一击,可是整个军队是腐败的,不堪一击的,所以——败了。
不知道我的观点,你能接受吗,欢迎点评。
挚守静笃
历史教科书上那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似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大众的认知里,清军在甲午海战中的战斗力低下,简直是不堪一击,不值一提。但在这背后,有谁真的深入了解过甲午海战的具体过程?难道真的像历史中记载的那样吗?
其实,甲午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刚开始小规模作战的丰岛海战,到中期战况激烈的黄海海战,最后就是清军处于劣势的威海卫保卫战了。结果我们都知道,清军战败,被迫签下了《中日马关条约》。但清军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在丰岛战役中,清军将“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派上战场,其中“广乙”舰是当时中国在福州船政局自行生产的钢胁钢壳巡洋舰,配有鱼雷和改造的哈乞开斯速射炮。虽然战斗力无法与日本军舰相比,但“广乙号”却击中了日军的“浪速号”一弹,炮弹穿透其左舷,从内部穿过后部钢甲板并炸毁了其备用的锚和锚机。“济远”虽没有积极进攻,但在其发射的四次炮弹中也有三次击中了日军军舰。
而在黄海海战中,清军派出12艘军舰。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在战争前期,双方都有损伤难分,但北洋舰队仍能保持好阵形,匀速前行。然而日舰本队的纵阵早已被打乱,如果真的是不堪一击的话,此时就应该全军覆没不是吗?虽然在中后期海战的过程中,清军的海舰有一半都受到了炮轰失去了战斗力,但这次黄海海战却足足坚持了五个多小时,对于日军来说,这也是一次艰难的战役吧。由此也可以看出,清军的战斗力比不了日军,但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最后就是威海卫保卫战了。1895年2月3日,日本联合舰队向北洋海军和各炮台发动了猛烈攻击。但在守军奋勇抵抗下,日方敌舰“筑紫”、“葛城”两艘军舰先后被击伤,这才迫使日军退却。在正面进攻失败后,日军更是加大了规模进攻。在开战的前一天丁汝昌曾布置好鱼雷艇出击日舰,但不料在双方激战时,领队人却率10艘鱼雷艇和2艘汽船逃跑,也正因此舰队都被击沉或被俘获,这一下子就打乱了北洋舰队的作战计划,从而由此走向了失败。
甲午海战的失败其实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清军不堪一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北洋舰队其实是有实力的,但仅凭这一点是完全不够的,在封建势力的阻碍下,战败的结果似乎也注定了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们付出的全部努力。
小姐姐讲史
中日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最终以清廷的惨败收场。虽然当时个别水师将领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总体来讲,清廷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的确不堪一击,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实际上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的劣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黄海海战示意图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完败暴露出各种问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清廷花费巨资建造的北洋水师完败,战败的北洋舰队被迫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完全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黄海海战的失利,可以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清廷虽为北洋舰队投入极大,但实际上却是买买停停,十艘主力舰艇新旧不一,而当时世界海军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就导致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质量参差不齐,而这在双方接战的第一时间便暴露了出来。海战爆发之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扬威”舰龄已达十三年的舰船,很快便脱离了舰队。担任先锋舰队的四艘日本战舰很快发现了这一弱点,他们迅速横越北洋舰队,围攻脱离舰队的超勇、扬威,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的两艘战舰虽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舰的齐射之下中弹起火。
△黄海海战交战示意图
2、失去指挥,舰船各自为战:这个倒不是丁汝昌的责任,而是因为旗舰“定远”号年久失修的原因。由于舰桥年久失修,在定远号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之时,舰桥竟然被震塌,导致指挥旗落地,而远望台击毁也随即被日军舰队第一批排炮击毁,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烧伤”,导致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各舰逐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暂裹伤之后,虽然在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也在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但于全局来说收效甚微。北洋舰队最终落入敌舰围攻当中,于此不无关系。
△丁汝昌
3、将领畏战,方伯谦率先逃跑:在交战伊始,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便迟迟未能就位,在致远号与敌人殊死搏斗之际,我们并未能看到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有何作为,其反而在致远号重伤将沉之际果断率领济远号脱离战场,逃之夭夭,与济远号同一小队的广甲号见状,随之同样逃走。更为可笑的是,方伯谦在指挥济远号逃跑之际,简直堪称慌不择路,竟然还撞沉了因重伤脱离战场,正在紧张抢修的扬威号,而广甲号更是在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的时候触礁搁浅。致远号重伤沉没,济远号、广甲号逃之夭夭,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左翼完全丧失战斗力,间接导致右翼的经远号陷入日舰围攻之中,最终被击毁沉没。
△方伯谦
此役北洋水师虽然惨败,但双方交战后的第一阶段,北洋水师其实打的很不错,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舰艇同样被打的丧失了战斗力,而且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以及部分士兵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北洋水师的战败,内在原因其实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虽然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遇惨败的主要原因,但战败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在北洋水师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清廷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虽说清廷在北洋水师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实上这种支持不仅时断时续,而且在1891年之后,在户部尚书(光绪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北洋水师经费被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至此举步维艰。随后燃煤、锅炉、炮弹等各方面原因开始层出不穷,不仅正常维修训练无法保证,甚至连保养都难以为继。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夕却采取“以国赌运”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北洋水师
2、朝中掣肘严重。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与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而鉴于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光绪皇帝对李鸿章也产生了消极看法。更为严重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更是对淮系文武大员开始重点打击,御史李念兹甚至说出了“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这样的话。这种环境下,北洋水师想获得长足发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鸿章
3、装备严重落后。在甲午战争前后,世界海军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发展恰恰在此期间陷入停滞。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亏,日军装备的反后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到6发,而北洋水师装备的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其次在舰船的航速上同样吃亏,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与日本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队形转向不利便是受此影响。最后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还有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总之,北洋水师的失利以及不堪一击,虽说有前线将士的责任,但清廷在建设北洋水师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香茗史馆
甲午海战清军真的是不堪一击,从结果来看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近代以来,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技术,理念,使本国迅速走上了富强之路。而日本要崛起,因为资源的限制,必须要走向大陆,而中国是最好的目标。
在甲午海战之前,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已发生了多次的交锋,袁世凯在朝鲜比较强势,维持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地位,但日本吞朝鲜之心可昭,中国不能失朝鲜,日本非要得朝鲜,矛盾不可调和就此中日海战开始。
中国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倡导下组建起来的,在当时总吨位来说在全世界排名第八位,而日本海军排名而为第十一位,中国镇远和定远都是七千吨位的大舰,日本最大的战舰不过四千吨,可见北洋海军是有一定实力的。
然而,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除了武器以外,还有很多的因素也都直接影响到战争到胜负。中国北洋海军的提督是丁汝昌,他原是陆军骑兵军官,不懂海军,俗话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临战必定受害。再有怯战情绪严重,战术落后。丁汝昌原定是人字形列阵,而到了战前却改为倒“人”字型,前面是小船小舰,自己的指挥舰则躲在最后,表现了严重的怯战心理,这种畏战、怯战直接导致心理上已输给敌人了。再者,北洋海军的炮弹有限,且多有哑弹。原来李鸿章把海军建设的款子挪作它用,为讨好慈禧而去修颐和园了。这些因素加起来,虽然基层官兵非常英勇无畏,但怎奈何局部无法左右全局,致使北洋海军在与日本海军的决战中表现出了不堪一击的一幕。
甲午海战结束,中国战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朝鲜的控制,承认其独立,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款二万万两,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半殖民地社会,直到抗战胜利。
华竖
我的观点:北洋水师官兵不缺乏勇气,也拥有貌似强大的舰队,虽不能说不堪一击,但仅就单纯的海战来说,尤其是关键性的黄海海战中,中日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战败并非偶然。
战术上的差距
海战初始双方展开队形,北洋水师采用的是典型的“船艏对敌”的雁形阵,而日本舰队一分为二,本队和游击舰队都采用的是更加先进的“舷侧对敌”的一字阵形,如图。
首先,一字阵更利于发挥舷侧的炮火,日本巡洋舰侧舷有很多耳台,耳台上装备了高射速的速射炮。例如游击舰队的主力“吉野号”能集中3/4的主炮和一半副炮向一侧开火!其次,一字阵形展开、变换都很灵活,只需要改变航向就能从队中脱离或者跟上。日本巡洋舰借助一字阵型,以较高的航速很容易抢到最经典的“T”型阵位(如图),集中整个小队的炮火射击落单一的清舰,各个击破;最后,火炮的特点是,有效瞄准时左右的偏差并不大,但远近的落点难以控制,炮弹落点呈一个左右短前后长的㮋圆形,以一字阵的横向舷侧对雁形阵纵向阵位,更容易获得命中!
而雁形阵正好相反。利萨海战奥地利以舰艏阵对意大利舷侧阵固然大胜,但在19世纪海军战术飞速发展,30年后这种战术已经被淘汰。北洋水师意图以“亚洲最强”的定镇二舰为核心,但雁形阵没有对相对弱小军舰的保护,结果快速损失了巡洋舰,最后被群狼围殴。雁形阵变阵的灵活性也很差,高速时横向变阵相邻的军舰必须减速,军舰在航行中加减速又很慢,这都是非常要命的!
武器的代差
中口径速射火炮的差距,拙作《#战史拾遗# 火炮上这点看似不起眼的改进,决定了大清朝的国运》https://www.toutiao.com/i6728947517494395396一文中有详尽描述。题目可能有点夸张,但武器的代差明显(如图,日本大量装备的120mm速射炮)。打个比方:日本是60挺机关枪,北洋却是一些打1发子弹装下1发子弹的步枪,被压制得完全抬不起头。
其次,当时军舰木质结构较多,日本的英式炮弹比较敏感,容易放火。清舰纷纷被点燃起大火(如图,大火烧过的北洋“来远”号),对持续作战、瞄准都相当不利。
还有就是北洋军舰的火炮布局也落后了。“定、镇”二舰设计时就是“舰艏对敌”的思想(如图),主炮全在腰上,不可能向一侧集中火力射击,就是向舰艏齐射的角度也很小!其它军舰也都有这个毛病,这也是不得以采用雁形阵的原因!
另外,军舰的航速也很重要!北洋军舰采购时间早,航速比日本军舰有相当的差距。日本的2支快速舰队很容易形成对北洋舰队一侧的火力优势!
人员素质
这方面不太好说。北洋水师有邓世昌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但也有临阵脱逃的例子。而且开局“定远”自己发炮震塌了飞楼,以致主官受伤无法有效指挥(虽然对丁汝昌的指挥能力普遍有怀疑)!
而日本举国数十年以击沉“定、镇”为核心目标,有备而来,战斗意志颇为旺盛,这一点在他国观察员的笔记中也有体现。#文史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