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製作為封建時代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然而“宰相”一詞作為明確的官職名,還是在遼朝才有的。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性政權,遼朝這個享國209年的朝代,並不被後世所推崇和喜愛。正因如此,我們大多數人對遼朝知之甚少。遼朝雖然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其歷史的精彩程度也絲毫不遜色與同時期的北宋。遼朝也有著許多的名臣,比如今天要講的這位張儉。
張儉是遼聖宗統和十四年(996年)的進士第一名,但漢人的身份讓他並不受契丹貴族待見,所以他只當了個幕官,而且還是地方上的幕官。古代有些帝王做夢之後,甚至會尋找自己的“應夢賢臣”。《遼史》曾記載了一個遼聖宗的夢,他夢見有4個人在他身邊侍奉。他們表現得很好,遼聖宗便給了他們一些賞賜。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裡有一個“儉”字,只可惜不知道他姓什麼。這樣的一個夢,給了張儉一個升遷的機會。
當時遼聖宗幸雲州,按照慣例當地的大員應當獻上轄區內的特產和寶物。但云州的節度使卻說:“我們這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一個人堪稱是寶物。我們將他推薦給您”。而這個被當作寶物獻給皇帝的人,正是當年被打發但云州的張儉。一聽到張儉的名字,遼聖宗想起了當初的那個夢,確信張儉就是自己的“應夢賢臣”。張儉生性正直誠謹,不喜虛誇矯飾,因此不受腐敗的貴族集團所待見,但皇帝卻分外欣賞他這難得的品質。
遼聖宗考問張儉謀身治世之事,張儉立即提出了30多條建議,條條都說到了遼聖宗的心坎裡。經此一遭,張儉獲得了遼聖宗青睞,也搭上了升遷的火箭。此後張儉歷任監察御史、工部侍郎、樞密副使、刑部尚書、參知政事、樞密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做到了人臣極致。後又外放彰國軍節度使、大同軍節度使,回京之後官拜左丞相兼政事令,還負責監修國史。太平十一年(1031年)遼聖宗駕崩,遺詔令張儉輔立太子,這便是遼興宗。
遼興宗繼位時年方15歲,正是年少輕狂、桀驁不馴的年紀。從小在溫室裡長大的他,向來喜愛奢靡繁華。遼興宗好幾次上朝時見張儉穿著同一件衣服,便想知道是一直只有這一件,還是這一款有多件相同的。於是他命人趁張儉奏事的時候,趁他不注意用火夾把張儉的衣服燙了一個洞。之後張儉來上朝也總是這一件有洞的衣服,於是遼興宗便問他:“你這衣服怎麼還沒換啊!”張儉卻回答道:“臣這件衣服已經穿了三十年了”。
遼興宗一聽,一個託孤元老、朝廷重臣,竟然節儉如此,自己這個皇帝是不是太過奢侈了?為了獎勵張儉這種難能可貴的高尚品行,遼興宗下令打開國庫,讓張儉進去隨意挑選。張儉本意是拒絕的,但君命不可為,所以他就象徵性地拿了三匹普通的布。從此以後,遼興宗也越發的著重和信賴張儉。後來遼興宗想要南下攻打北宋,也被張儉用一碗粥給化解了。所以《遼史》評價張儉道:“名符帝夢,遂結主知。服弊袍不易,志敦薄俗。功著兩朝,世稱賢相,非過也。”
閱讀更多 閒說青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