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可以說秦孝公的即位,讓秦國迎來了開掛的時節,各路英雄大批人才都紛紛前往秦國,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奠定的人才儲備。也正是如此,秦國包括相國在內的大量軍政官員,有不少人是來自於東方六國。

其中最炙手可熱的,無疑是相國這個職位,畢竟這相當於丞相,權力僅在秦國國君之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此能夠當上相國的,都絕對是那個年代的佼佼者。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事實也正是如此,商鞅,張儀,甘茂,范雎,呂不韋,在各自所處的時代,都是獨領風騷響徹四海,秦國國君更是在這幾位相國的幫助下,最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商鞅、張儀、甘茂、范雎、呂不韋,這5位幫助秦國完成霸業的功臣,卻都不得善終,有的甚至慘遭五馬分屍,不由得給人一種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覺。

那麼,就來分析分析,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立下汗馬功勞的五位相國,最終不得善終的原因。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一,商鞅

如果魏惠王能夠重用商鞅,也許一統天下的就會是魏國。如果魏惠王能夠殺掉商鞅,也許魏國還能再風光幾十年。

但凡事沒有如果,商鞅最終還是去了秦國,成為秦孝公時期的相國。在商鞅的幫助下,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更是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天下奠定了經濟、政治、軍事基礎。

但可以說,被五馬分屍的商鞅,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如果他不徹底廢除秦國的舊制度,秦國就無法在10年內打敗魏國並奪取河西之地。但也正是因為商鞅徹底廢除了秦國的舊制度,所以他觸犯到大批秦國舊勢力的痛恨。

秦孝公在的時候,還能鎮住這些舊勢力。但是當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年輕的秦惠文王無法繼續鎮壓舊勢力們的痛恨,為了維持內部穩定,平衡變法派和守舊派之間的關係,秦惠文王最終不得不車裂商鞅,以換來秦國的穩定。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二,張儀

張儀也是魏國人,秦惠文王在張儀的幫助下,連橫抗縱,對東方六國各個擊破,北伐義渠西取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進一步了擴大秦國的勢力範圍。

當時的東方六國,已經對秦國產生了戒備之心,如果沒有張儀的連橫之術,遊說於六國之間,挑撥離間坑蒙拐騙,秦國要面對的很有可能會是東方六國的聯合封鎖。

當然了,這也得益於秦惠文王給予張儀足夠多的支持。只不過很無奈的是,秦惠文王去世後,即位的秦武王非常不喜歡張儀,在秦武王看來,用戰爭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靠張儀的一張嘴?

再加上許多大臣嫉妒張儀在秦惠文王時期所擁有的巨大權力,因此紛紛在秦武王面前說張儀的壞話,久而久之張儀擔心落了個商鞅的下場,於是就擔驚受怕的跑到魏國,僅僅1年就在魏國去世了。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三,甘茂

甘茂是楚國人,秦武王嬴蕩還沒有即位的時候,甘茂就在嬴蕩的身邊出謀劃策,併成功的讓秦惠文王認為嬴蕩是下一任國君的最好人選。也正是如此,嬴蕩成為秦武王后便任命甘茂擔任左丞相。

甘茂也不辱使命,宜陽之戰的勝利成功為秦國打通通往東方的大門。

但非常尷尬的是非常信任甘茂的秦武王閒著無聊去周王畿舉鼎,結果手一滑被自己舉起來的鼎砸死,於是秦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便上臺了。

在是否歸還武遂的問題上,甘茂和向壽、公孫奭發生分歧。再加上甘茂為人過於自私,朝中很多官員都不喜歡他,於是向壽和公孫奭聯合一批大臣們,天天向秦昭襄王進諫,說要小小甘茂小心甘茂,這把甘茂嚇得,立馬就逃到齊國。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四,范雎

范雎是魏國人,一見到秦昭襄王就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又指出秦昭襄王的權力太弱,需要加強王權。

因此范雎一方面既要為秦昭襄王出謀劃策,更成為秦昭襄王平衡內部權力的工具。

按照秦國的律法,范雎是有權力向秦昭襄王舉薦人才的。只不過他的運氣很不好,舉薦鄭安平當將軍,結果鄭安平因為打了敗仗,便帶著2萬秦軍投降趙國。又舉薦了王稽,結果王稽勾結他國被處死。

也是按照秦國律法,范雎是要負連帶責任的。不過秦昭襄王還是很照顧范雎的,並沒有去追究范雎的連帶責任,但也因此范雎失去了秦昭襄王的信任。

有一天秦昭襄王對范雎說道,“白起死了,鄭安國和王稽又叛變了,可東方六國又對秦國虎視眈眈,這可怎麼辦啊?”

這每一句話,把范雎嚇得,便辭官歸隱,沒多久就病死了。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五,呂不韋

呂不韋是衛國人,在秦莊襄王時期擔任相國。3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由於嬴政年幼,因此剛開始秦國的軍政要務都是有呂不韋處理的。東方六國的5次合縱攻秦,呂不韋不僅頂住了2次,還前後奪取九十多座城池,比殺神白起還要多。

但是,呂不韋的汙點,就是和太后,也就是嬴政的母親私通,關係混亂。再加上隨著嬴政的長大,不願意讓呂不韋繼續掌握朝政,於是在公元前237年免去呂不韋一切職務,並將呂不韋驅逐到封地,後來更是生成要將呂不韋驅逐到蜀地。

在嬴政的不斷逼迫下,呂不韋最終自殺。

不僅僅是商鞅,秦國的這4位相國也不得善終,這卻是為何?

六,總結

五位相國的不得善終,可以歸結為君權和相權的爭鬥。

君主希望相國幫他處理軍國大事,但不希望相國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每一位新國君的上臺,都會想著將自己人安排到各個職位上。

有人上就得有人下,於是上一任君主留下來的官員,尤其是掌握軍國大權的相國,更是遭到新國君的猜忌。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歸根結底,這5位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功臣,最終不得善終的原因,無非就是君權和相權爭鬥的犧牲品,是國君為了掌握權力,穩定局勢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