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乎和贴吧上,安徽主题版块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长三角要包括安徽?”
提问的人往往是江浙沪的,嫌安徽“拖累”了长三角,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完全跟不上节奏。
然后,近年来,在安徽却杀出了一匹“黑马”——合肥。
“黑马合肥”一词,在城市舆论场上一时占尽了风头。
“黑马”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来不被看好,二是现在表现十分突出。综合来看,这两点都契合于这些年来合肥的发展特点。
从最初被质疑省会城市资格,到省内“一骑红尘”,再到引领安徽融入长三角,成为长三角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城市之一,合肥如同三级跳一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座城市的跨越式崛起。
一个城市的真正崛起,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固然不可或缺,但要想在“单打独斗”中突出重围也是困难重重。只有积极融入到整个区域格局中,与周围邻居产生深度竞合,进而形成一定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才是“王者之道”。
身处长三角的边缘,在“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进程中,合肥并无明显的区位优势。
因此,合肥需要主动作为,积极融入长三角,寻找区域发展的外部动力。
想要与强者共舞,必须让自己也成为强者。
02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
于是,又有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是合肥?
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
合肥市政府前,竖立着八个大字: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是合肥选定的城市品牌标语,大湖指的是巢湖,创新的内核便是科研。
走过合肥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几年,回首来路,科研创新被视为合肥快速成长崛起的最大养分,创新已然成为合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合肥走上“科教之城”的道路,得益于1970年北京慷慨“送”给合肥的一份大礼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因为这所大学的“扎根”,合肥凭空增添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科研能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随着中科大的入驻,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聚拢,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人才在合肥这片沃土上大放异彩。
这为未来合肥城市发展的弯道超越埋下伏笔。
《城市的胜利》中写道:一个城市的居民平均教育水平越高,产业技术水平越先进,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与潜力也就越大。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合肥的发展史上,不乏多个第一。
早在合肥高新区创立之初,这里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存储光盘、世界第一台VCD播放器、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先进光源、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
如今,从人工智能语音到量子信息技术前沿合肥仍不断创造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03
2005年,合肥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拆违”和“大建设”——拆违法建筑,造路修桥,筹建滨湖新区。
同时这一年,合肥也开始实施“工业立市”,确立了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制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获得提升,给原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合肥积攒了更多家底。
依靠“创新驱动”和“工业立市”,合肥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增长期,成为一匹不断逆袭的“黑马”,开始迎头超越多个省会城市。
从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合肥是中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先后超越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8省会。
2017年,合肥GDP超过了老牌省会城市济南,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成为中国城市格局最大的“搅局者”。
北上广不是一天建成的,合肥与北上广的差距也并非一蹴而就。
但安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在一线城市发展逐渐饱和,房价早已超出外地打工者可承受范围内的时候,如何利用好后发优势吸引人才,这是安徽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2008年,吸引京东方6代线项目落户,引来这只凤凰“筑巢”,是合肥招商引资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京东方落地生根,发展良好,先后在合肥建成国内首条6代、8.5代和全球首代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2016年,合肥液晶显示屏产量达2.2亿片,产量和配套能力居全国前列。可以说,合肥和京东方互相成就了对方。
科大讯飞领衔的中国声谷,扎推高新区“量子企业一条街”,实现一亿度运行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合肥正在为下一波产业革命中的竞争与合作积攒能量。
安徽一直是中国人才辈出之地,合肥的科教资源更是锦上添花。随着优质企业的增多与创投环境的不断提升,合肥必将是人才的集聚地。
改革开放以来,从小渔村一跃而成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深圳为人们广为传颂,而依靠科技和工业以小县城身份崛起的合肥,同样是一个值得拍手称赞的案例。
未来,让这匹脱颖而出的黑马持续奔跑,进而领军破风,是合肥,是安徽,也是中国所期待的。
閱讀更多 驪鳴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