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只基金延長募集期 平安基金“迷你型”發行遇冷

今年以來有59家基金公司的131只產品延長募集期限,其中平安基金旗下產品數量最多,涉及8只債券型基金、3只混合型基金

儘管公募基金市場爆款基金迭出,但一些缺乏亮點的產品也陷入募集延期的窘況。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來有59家基金公司的131只產品延長募集期限。其中平安基金旗下延長募集期的基金數量最多,為11只(各份額合併計算),涉及8只債券型基金、3只混合型基金。

為何“背靠大樹”的平安基金會成為募集延期的“重災區”?

平安基金(前身為平安大華基金)成立於2011年,是中國內地第63家基金管理公司,註冊資本為3億元,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大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大華資管)、三亞盈灣旅業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其68.19%、17.51%、14.3%的股份。

從渠道角度來看,平安基金早在成立之初便有較大的先天優勢。彼時,平安集團已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和銷售團隊,且平安證券、平安銀行均有基金銷售的資格與經驗。2013年,該公司的外資股東大華資管獲得首批外資銀行基金銷售牌照。

2011年9月16日,平安基金旗下首隻基金平安行業先鋒提前結束募集,首募份額為31.97億元,成為當年的爆款基金。

不過,平安基金的渠道優勢似乎正在減弱。今年以來,該公司共募集成立20只(各份額合併計算)基金,據不完全統計,首募金額在2億元附近的有9只,分別是平安高等級債、平安合意定期開放、平安惠泰、平安惠添純債、平安惠鴻純債、平安中證人工智能ETF、平安創業板ETF、平安0-3年期政策性金融債A/C、平安3-5年期政策性金融債A/C。

此外,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也是決定基金募集情況的重要因素。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共有24位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為2.72年,尚不能達到平均值的基金經理有14位。譬如張恆的任職年限僅為1.86年,且此前並無公募基金管理經驗。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平安基金旗下延長募集期限的基金中,4只由張恆管理,基金類型均為中長期純債型基金。

數據顯示,目前張恆共參與11只(各份額合併計算)基金的管理,債券型基金佔據大半壁江山。以平安惠融純債為例,張恆於2018年1月8日接手該基金,管理近兩年時間。截至11月21日,該基金今年以來、近一年、近兩年的淨值增長率分別為3.39%、3.91%、9.35%,同類排名分別為705/1288、744/1240、618/897。

另外,根據基金季報顯示,今年三季度,平安惠融純債基金份額淨值增長率僅為1.04%,而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3%,其業績跑輸比較基準。

此外,新基金同質化或是延期募集的另一個原因。債券型基金是平安基金今年以來的發力點,截至11月18日,該公司有8只中長期純債、1只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延長募集期,而業內同類募集延期的基金已超過40只。

事實上,發展固收類產品確實給該公司帶來規模上的變化。數據顯示,平安基金的規模從2014年的百億發展到如今的2988.53億元,成長十分顯著。但若仔細觀察,該公司管理規模增長嚴重依賴固收類基金,導致公司股債結構發展不均衡。在貨幣型基金遭遇嚴格監管後,該公司似乎將ETF基金作為新的發展方向。2017年12月,該公司發行了首隻ETF產品——平安大華滬深300ETF,次年又發行了平安300ETF聯接A/C。

今年以來,ETF基金延續2018年的火爆態勢,不過,平安基金的發展之路並不平順。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年內共發行三隻ETF基金,分別是平安中證人工智能ETF、平安創業板ETF、平安粵港澳大灣區ETF,不過前兩隻基金不僅募集延期,且首募份額分別僅為2.01億元、2.45億元,可謂踩著門檻成立。

然而,募集成立之後,基金份額能否“守擂”成功依舊是個考驗。以平安創業板ETF為例,該基金成立於今年3月15日,截至三季度末管理規模僅為0.52億元,縮水較為嚴重。

通常情況下,迷你基金存在清盤風險,而小規模基金數量較多或產品規模迅速縮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金公司投資能力薄弱。

《投資時報》研究員統計發現,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平安基金旗下有88只基金(各份額合併計算),其中管理規模低於1億元的有10只,低於5000萬元的有11只,二者相加佔比近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