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是存款還是理財?

融冰2217


結構性存款是商業銀行在吸收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產品結構,通過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各類參數掛鉤,使投資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普通存款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通俗來講就是其利率是浮動的,以保本為目的但是收益是不確定的,而普通存款是依照掛牌利率得到收益,其利率固定,收益穩定。

    結構性存款屬於存款還是理財是相對的

  對銀行來說, 2017年11月資管新規意見稿出臺之後,銀行表內表外業務均收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表外資產業務被嚴加監管,利潤大減,表內保本理財受到衝擊更大,影響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結構性存款是銀行應對資管新規的一種有效措施。銀行希望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來重塑對資產的吸引力。因此,結構性存款對於銀行而言的這可能是存款。大部分資產和普通存款一樣流向了銀行信貸或固定收益類的低風險產品,用以保障產品的基本安全和收益,這又可能是理財。

    對於投資人來說可能更偏向理財。屬於理財結構性存款裡還有部分資產流向了高風險領域,比如匯率、利率、黃金、滬深300指數用來博取更高的收益,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屬於理財。結構性存款存在一定的收益風險,預期的收益率未必能拿到。




鹿尛柒


近兩年,一種“新”的投資品種--結構性存款一下子火了起來,那麼結構性存款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

首先要明確一點,結構性存款雖然叫做“存款”,但它本質上是理財而非存款。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雖然結構性存款名字帶有存款,但結構性存款不是普通存款,而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比例的衍生品組成結構性的金融理財產品。其組成可以分為兩部分,大部分資金與普通存款一樣,運用在低風險、較低收益的產品上,以獲得穩定的收益保證整個產品本金的“安全”;小部分資金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上,以獲得整個產品的收益部分。

其實結構性存款並不是個新鮮事物,早在九十年代年代末,國內部分銀行就推出了組合存款,就是如今的結構性存款前身,但由於收益性不如銀行保本型理財,一直不溫不火,市場佔有率極低。

那為什麼這幾年結構性存款突然升溫?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保本理財受限逐漸退出舞臺,2017年末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也就是保本理財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能夠保證本金安全,又有一定收益率的結構性存款就開始受到老百姓的青睞。

結構性存款的運作原理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越高,那麼結構性存款是怎麼會能保證本金安全,又能有較高收益呢?

我們來舉個例子,假設現在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為25%,股票或期權的收益率為50%(當然也有可能全部損失),那麼某結構性存款募捐金額1000萬元,計劃拿出80萬元投資存款和債券,200萬元投資股票。那麼它的預期收益率可能是((800*125%+200*150%)-1000)/1000-=30%(股票盈利的情況下),極端情況下也有可能是((800*125%+200*0%)-1000)/1000=0%(股票全部虧損的情況下),這樣就保證了股票前部虧損的情形下仍然保證了本金的安全(本金未受損失),預期也可以達到理想狀態下的30%,略高於存款,低於股票(盈利的情況下)。當然還有一種的運作是,600萬投資存款,400萬買股票,那麼收益率就可能(600*125%+40*150%)-1000)/1000-=35%(股票盈利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是((600*125%+400*50%)-1000)/1000=-5%(股票虧損50%的情況下)。

所以說,結構性存款未必是保本的,一定要看清楚產品說明書。

什麼人適合買結構性存款?

我認為尋找保本型理財的替代者的投資者,適合買結構性存款;既想本金不受損失,又希望收益率能超過普通存款的投資者,也適合買結構性存款。

另外,部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可以享受隨時支取,靠檔計息,就是提前支取時滿三個月按三個月定期利率計算部分利息,滿六個月按六個月定期利率計算部分利息,我覺得這種更適合投資。

總之,結構性存款是理財產品而非存款,不要想當然覺得一定保本或者盈利,要看清產品說明書。


鑫財經


目前理財產品有一種新屬性,叫做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是什麼意思,是理財產品還是存款,今天給大家闡述下本人觀點。

結構性存款的含義

結構性存款與普通存款不同的點,在於結構性存款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與其他金融類產品或者非金融類產品掛鉤。這就說明在結構上,結構性存款基本是“存款+期權”的模式。收益方面,結構性存款的收益一部分來自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一部分來自標的資產價格波動,這就是為什麼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會有較高的回報。

結構性存款的特點

1、收益高:結構性存款比普通的定期存款收益要高出很多,這和它掛鉤的金融產品有關。

2、保本金:結構性存款通常是可以保本金的,用戶只需要承擔利息方面的風險,而本金幾乎是不會有任何風險的。

3、期限靈活:結構性存款的期限很靈活,有1、3、6、12個月等期限可以選擇,這樣一來用戶的選擇性就會多很多,不像定期存款都是以年為期限才能見到可觀的收益。

結構性存款仍屬於存款

結構性存款實際上仍然屬於銀行的存款業務,雖然說在資管新規認定結構性存款無法享受50萬的存款保險,但結構性存款與理財產品仍舊有著區別。

1、結構性存款獲得是預期利息,而理財產品通常會以預期收益率來表示。

2、結構性存款的本金一般是安全且有保障的,而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也不再保本保息,也就是說理財產品不管是本金與收益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不過仍有朋友存在不同的看法,認為結構性存款一旦發生虧損,本金並不會全額保障,只是兜底部分本金,因此也有投資人將結構性存款認為是理財產品。本人認為,結構性存款本金的安全性仍然還是比一般的理財產品要高,畢竟投資是有風險的,如果說想要獲得更高的收益,那麼心中是需要對風險進行理性評估的。


A國際派遣-liu


所謂結構性存款,就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大部分資金投入普通存款保證整體的安全,小部分資金則是投資高風險的金融工具以提高整體的收益,運作方式與理財更類似一些。因此也有人認為結構性存款其實是理財產品。

舉個例子,A把100元存入結構性存款,銀行把其中的95元存入普通存款獲得穩定的利息,而把5元投資到外匯市場,一年後95元獲得利息5元,投資到外匯的5元收益2元,到期共計107元,年化利率7%;

再舉個例子,B同樣把100元存入結構性存款,銀行仍然把其中的95元存入普通存款獲得穩定的利息,把5元投資到外匯市場,一年後一年後95元獲得利息5元,而投資到外匯的5元全部虧損,那麼到期仍有100元。這就是結構性存款保本的運作原理。

所以結構性存款既不是普通存款,也不是銀行理財。


玉魚與瑜


可以看出題主對結構性存款,缺乏基本的概念性理解。那就通俗一點,把它看做是一個“帶理財的存款”吧。

“結構性存款”顧名思義是有“結構”的。

它本身就是由兩部分結構組成:“存款部分”和“掛鉤衍生物”部分。不明白的話,就直接理解為“存款”部分+“理財”部分吧。

  • 存款部分:就跟大家常見的普通存款一樣;保本保息,受50w保賠付額度保護。

  • 理財部分:是掛鉤一個標的產品的衍生物;通常就是期權。

期權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衍生產品,投資期權,相當於購買了一項權利,可以在約定的時間,以約定的價格,買賣一定數量的標的資產。

對期權投資不瞭解的話,就簡單把它理解為做了一個高風險投資。

存款部分沒啥可說的,理財部分,是需要投資者注意的。

  • 因為它投資的範圍很廣,可以掛鉤股指、黃金、利率、外匯、石油等等;

  • 投資方向也非常靈活,可以做多(看漲期權),可以做空(看跌期權),可以在一個範圍區間獲利(蝶式期權),甚至有的要滿足既定條件(障礙期權)。



所以購買結構性存款的時候,不能只看預期收益區間,而是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看清產品掛鉤的標的資產,以及對應的獲利條件。這樣才能決定,這款結構性存款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結構性存款”的理財,不是拿本金去投資,而是拿一部利息去投資。

投資理財,大家都知道:

所謂“收益”,不過是承擔了對應風險,才換來的風險補償。所以,一份風險,一份收益。

那麼,結構性存款是如何做到在保本的情況下,也能博取高收益的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安全墊”的概念。

前面說了,結構性存款,分為存款和理財兩部分。其中,理財部分的資金來源,就是存款部分產生的部分利息。

舉個例子來說明吧:

  • 1000萬的一年期結構性存款,假設存款利息是4%,那麼預期的利息收益就是40萬。


  • 預期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比如50%,來做風險投資,也就是20萬,作為“理財”部分的資金。

  • 剩下的另一半利息,就是“安全墊”,保證在最壞情況下,投資者也不會損失本金,並且還有一部分(雖然少了點)收益保底。

那麼,最終到期的收益結果如何計算呢?

  1. 如果理財部分,投資成功,比如20萬變成40萬(期權投資,翻倍真的一點也不罕見):收益總額就是20萬(安全墊)+40萬(理財部分)=60萬,年化收益6%。

  2. 如果理財部分,投資慘虧,比如20萬損失殆盡(期權投資,賠光真的一點也不罕見):收益總額就是20萬(安全墊)+0(理財部分)=20萬,年化收益2%。

  3. 如果理財部分,略有收益,那麼最終收益就會介於以上兩者之間。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款年化預期收益在2%-6%之間的結構性存款。



為什麼大家會對“結構性存款”有存款理財分不清的感覺,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早年間,銀行業曾致力於擺脫存貸款的息差依賴,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其中一個考核指標,就是理財產品的銷售收入。

也就是說,在當時一家支行或網點,只是業績好是不夠的,收入的來源,不能主要靠存貸這種主營業務,還得有其他的表外業務;極端一點,表外業務做得越好,越容易受到表彰和嘉獎。

那麼,銀行的各個銷售渠道自然就有動力,給本來的結構性存款包裝一層時髦(當時看是時髦哈)的外衣,叫“保本理財”。

這樣一來,就成功把存貸款的表內業績,轉化為了理財銷售的表外業績。

可自去年理財新規頒佈,不允許新發的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了。那怎麼辦?好辦啊,再把這些“保本理財”的馬甲一扒,又恢復成本名“結構性存款”了。



所以自去年開始,結構性存款的規模急劇上升,到年底的時候已經逼近10萬億大關了。其實,錢還是那些錢,產品還是那些產品,只是換個名頭而已。

另外,還有一種常說的“假結構性存款”,並不是說,就是騙局。

它的假,主要是假在高收益的來源,並不來自風險投資部分,也就是理財部分,而是來自存款部分。

還是用例子來說明吧,比如投帥發佈一款收益在3%-5%的結構性存款:掛鉤滬指,如果三個月內,大盤收盤在2000點以上,那麼這款結構性存款的年化收益就是5%;否則就是3%。

但是現在大盤在2900附近,三個月跌破2000的可能微乎其微,誰買我的這款結構性存款,大概率下,到期都能拿到5%的上限收益。

然而,我的風險投資部分,其實是沒有風險的(大盤很難在短期跌破2000點)。沒有收益,就沒有收益,那麼,這5%的收益哪來的?毫無疑問,就只能靠存款部分了哦。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這款產品其實就是早些年屢見不鮮的違規高息攬儲,必須加以禁止。但是從投資者角度,卻不一定就意味著上當和虧損。

綜上

結構性存款很難歸為單純的存款或是理財,而是一種無風險收益(存款)和風險收益(理財)按一定比例組成的結構性綜合體。

由於事先計算好的“安全墊”的存在,結構性存款基本上能做到保本不賠(除非有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下限本身就是負值),甚至都能達到預期收益的下限。

但是能否取得預期收益的上限,是不確定的,要取決於風險投資部分的結果。所以,投資結構性存款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預判取得上限收益的可能性。

如果想當然地認為,結構性存款必然能夠取得上限收益,那恐怕到期有可能會失望了哦。


我是仁義禮智投,國有商業銀行總行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相互探討交流。碼字不易,各位老鐵都看到這了,不妨點個贊再走吧。PS:我不是什麼小編,如果嫌ID太長,一定要起個暱稱的話,就叫我投帥吧。。。


仁義禮智投


簡單來說,現在的結構性存款就是以前的保本理財,承諾在最壞情況下,銀行提供完全的本金保證。

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後,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所以將以前的保本理財變為結構性存款。現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不允許承諾保本保收益。

所以,當你聽說這是結構性存款的時候可以放心購買,因為可以保本。聽說這是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產品。最後一句,購買的時候,一定要看好理財協議內容,出問題的話,都是以協議約定為準,勿要相信業務人員協議以外的所謂高息承諾。


閒雲公子


結構性存款產品自2012年由外資銀行引入後,前幾年表現並不出彩;近兩年由於受資管新規要求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影響,得到快速成長,被認為是“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品。關於其到底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不少人一直有爭議。個人認為結構性存款還是屬於存款,是風險性存款。

首先來看結構性存款的含義。結構性存款是指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者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通俗地說,它的實質是“存款+金融衍生品”的組合,或者說它就是存款與投資的混合型產品。因而它的利率構成就是浮動的,目前一般在3.5%-5%之間浮動。

根據監管規定,結構性存款的絕大部分資金(一般是九成)會納入銀行存款表內合算,只有極少的資金(一成左右的本金以及全部利息)用來投資。因此,銀行仍然需要對其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因而,結構性存款計入存款的部分也相應地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是與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本息和的保障不同,其只有本金享受最高50萬的償付額,而投資部分的資金不享受存款保險保護。也就是說理論上它也存在虧本的可能性(不超過10%),但風險有限。而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息,即不管是本金還是收益都有一定的風險。

此外,結構性存款獲得的是預期利息收入,只不過該利息是浮動的;而理財產品是以預期收益率來表達的。

目前,雖然結構性存款很受追捧,但目前銀行銷售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基本都是“偽結構性存款產品”,過於片面地強調本金安全,忽視風險提示。銀行通過設置不可觸發條件和假交易對手,變成了事實上的固定收益產品,變相為“高息攬儲”的工具,也違背了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設計原則。

十月份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將給予一年的過渡期給銀行對現有結構性存款產品進行整改,以後會逐步恢復結構性存款是風險性存款的本質。


獨孤求白先森


結構性存款應當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相關資產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

結構性存款被定義為一般性存款,和我們通常所認識的存款是一樣的,都必須交存款準備金以及存款保險保費,同樣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


期貨大家談


首先我們來看下三者的區別

1.結構性存款,是指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者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 

2.存款:存款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權的條件下把資金或貨幣暫時轉讓或存儲於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或者是說把使用權暫時轉讓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或貨幣,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為或活動,也是銀行最重要的信貸資金來源。

3,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由上述可以看出,事實上結構性存款不是普通存款,也不同於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在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





陳風而行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


上面就是結構性存款的官方定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結構性存款 = 基礎存款 + 金融衍生品


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明確寫明:結構性存款本金納入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並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費,50萬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客戶所承擔的風險只是利息可能發生損失,而本金不會有任何損失。


但是,結構性存款的利率上限並不能夠100%到手,為什麼這麼說呢?


結構性存款的利率都有都設有上下限,例如2.4%-4.5%,具體能有拿到多少的利率,和結構性存款到期日所掛鉤的金融產品指標有關,達到領取上限,沒有達到領取下限。


綜上所述,正因為結構性存款的這個特點,所以結構性存款保本不保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