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有公司有實力收購華為嗎?如果華為願意被收購,你認為值多少?

12如果風不在吹


華為(以下簡寫HW)如果被收購值多少,可能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畢竟以前華為曝光少,對普通大眾還是很神秘的,自從涉及手機領域以及美國全球打壓開始HW才一下子闖入公眾視野,雖然HW不好估值,但我們也可以從HW產品的友商情況來做一下了解:

1、終端產品:手機方面,友商國外有蘋果(美國),三星(韓國),國內有OV小米等;另外電腦方面,友商有聯想、IBM(美國)、惠普(美國);

2、電信網絡產品:如5G(無線、核心網、傳輸、接入網、交換網),友商有愛立信(瑞典)、諾基亞(芬蘭);

3、企業網絡產品:諸如數通、IT、存儲、視訊產品,友商有思科(美國)、EMC(美國),國內有海康(中國)、華三、浪潮;

4、雲服務:友商有阿里雲、亞馬遜(美國)、騰訊;

5、數據庫:華為已發佈GausDB產品,友商有甲骨文(Oracle,美國);

6、芯片方面:諸如華為麒麟、鴻鵠、鯤鵬、凌霄,友商有高通(美國)、英特爾(Intel,AMD,美國)等;

7、操作系統及應用生態:華為有歐拉OS、鴻蒙LiteOS,這方面的友商是微軟(美國)、谷歌(美國);

8、光伏產業逆變器:友商有SMA(德國)、PowerOne(美國)等。

上面舉例的產品,華為已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30億人民,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基本上跟友商平分秋色甚至某些領域還有超出(比如5G、傳輸等),所以從上面華為友商的市值來看,華為如果上市,市值應該不可小覷。

正因為華為產品的優秀和先進,引起了美國的打壓,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下屬68家關聯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甚至禁止華為進入技術標準協會,8月20日又新增46家華為主體,上至總統、下至議員國務卿全世界摸黑妖魔化HW,甚至議員盧比奧無恥的提議取消HW在美國申請的專利。而這也正是華為今年媒體頻頻曝光的原因,用任總的話說,通過他出來發表真實的聲音,讓媒體和客戶走入華為了解真實的華為,通過任總頻繁接受採訪,世界環境對HW終於變得有些灰色了。


打工男


感謝您的閱讀!

還真有!你別不信!中字開頭的企業,基本上都有可能將華為收購。其實,早年任正非就差一點將華為以100億美元賣給了美國公司!

當時,賣給人家時合同都簽訂了,所有手續辦完了,大家都開心的穿著花衣服,在海灘上曬太陽了!結果,美國新董事長,否決了收購!感謝當年新董事長的否決!

不過,現在的華為可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收購的,我們看看華為的估值,我們引用倪光南的話:華為估值4000億美元。

這個數字很龐大,假如我們不考慮市盈率等等一些內容,我們直接考慮哪家公司可以一次性出4000億美元!

在中商產業研究院的2018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華為排行第16名,當年營業收入為6000多億;而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燃等等都上萬億,特別是國家電網,2.35萬億。這有沒有資格收購華為呢?

不過,當年任正非同意美國收購華為,是因為當時華為的發展,還沒有像今天這樣令人吃驚,估計任正非也沒有想到,華為能夠在民營企業中如此迅速的發展。

目前的華為已經不僅僅是當年的華為,更何況它已經從一個小樹苗成了參天大樹。華為雖然處於困難時期,但是華為都想出了種種策略解決問題:包括多年備胎轉正的海思半導體;包括華為打造的操作系統;包括華為的5g技術等等,都讓華為不可能被收購!

任正非說:不會輕易讓外面資本進來,資本貪婪的本性會破壞理想實現。

所以,即使現在有企業能夠收購華為,華為也不會同意收購。


LeoGo科技


華為創建於上個世紀,而在華為遇到困難的時候任正非也曾經考慮過把華為賣給摩托羅拉,當時的價格是500億,只是在裡面發生了一些意外情況導致了沒有被收購成功,事情是在2003三年的時候,當時華為遇到了困難幾乎工資都發不出,而任正非找到摩托羅拉公司,最後以75億美元的價格,而且任正非已經簽好了收購意向書,只是這個時候諾基亞的強勢崛起,摩托羅拉銷售下滑股價也下跌,最後在股東大會上收購華為的意向沒有獲得股東通過,所以收購華為失敗。

有意思的是,當年摩托羅拉有能力收購華為而錯過,如今華為已經成為了國際通訊科技巨頭,而當初的摩托羅拉在後來不斷沒落,最後在幾年前摩托羅拉被聯想收購,收購價只是150億元,前後兩者之間的差距和轉變,可以說當初誰也沒有想到會發展成為這樣的結果。

如今的華為已經成為了讓美國都感覺到巨大壓力了巨頭企業,年銷售額一千多億美元,而現在華為的市值估計都超過幾千億,而且這些只是普通估值而已,而華為的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只是估值體量,華為最值錢的地方是華為的科計研發的成果,以及華為多年以來積累的研發經驗和人才的積累以及研究成果,這些都是無價之寶。

而現在的華為已經不是過去的華為,以前的華為可以售賣,當時華為還沒有現在的這種地位和重要性,所以當時完全是私人可以決定企業的走向,現在不一樣了華為各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已經今非昔比,現在的華為是國內科技公司的代表,意義與過去完全不一樣,所以想改變華為其實已經不是個人能決定的,因為現在華為代表的意義不一樣,所以上面的人不會允許華為發生太大的改變。

對於華為現在的體量,當然有能力收購華為的企業都是中字頭才有可能,私人企業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現這樣的企業,而想要收購華為其實並不容易,不只是說華為願意就可以,上面的人也不可能讓其他企業對現在作為科技代表性的華為隨便沾染,因為如果一旦涉及到收購就會影響到通訊科技在國際上面的競爭力和影響,所以幾乎說華為目前來說不可能被收購。

而且華為保持現在的形態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作為民間科技企業的代表,可以到國際上面去競爭和學習,還可以做為國內民企的榜樣,如果說華為現在被收購就是直接打破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特殊意義,所以無論如何華為至少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被收購的 ,而且會長時間存在做為民間企業的代表到國際上面去競爭,提高國內民間科技的門面,這有重大的意義在裡面。


無法超越的足跡


儘管現在的華為很強大,真要收購的話國內外都有企業有這樣的實力的,國外蘋果、微軟、谷歌,國內中投、國家電網、中國菸草、中石油、工商銀行等一大批國字頭的央企也都有這樣的實力。不過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華為現在發展很好,沒有改變的必要。

華為憑什麼要賣?除非收歸國有

早在2000年初華為確實差一點就賣給摩托羅拉了,當時華為遭遇了發展困境,工資都已經發不出來了,任正非老爺子決定將華為75億美金賣給摩托羅拉,協議都已經簽了,兩邊的談判人員都已經在沙灘上買好了花衣服準備慶祝了,當時就等摩托董事會同意就交易完成。不過慶幸的是沒有賣成功。


當時諾基亞強勢發展,逐漸成為行業的領軍者,這對於摩托羅拉形成了很大的挑戰,然後又換了一個新的董事長,最終這個收購決議被叫停了,華為最終沒有把自己賣掉,不然就沒有今天的華為了。當然這種事情也不是隻在華為身上發生過,當年Yahoo錯過了兩大巨頭,Google曾經兩次分別以100萬美金和50億美金報價雅虎,Facebook曾經10億美金報價雅虎,如日中天的雅虎都沒有買,微軟也曾經無數次有機會收購這兩家互聯網巨頭,最終都因為一點“小錢”錯過了。

回過頭來看華為,問題是華為現在發展這麼出色、為什麼要賣呢?華為的股東憑什麼同意要賣掉華為呢?要知道華為2018年分紅超過240億,平均每股超過了2.61人民幣,即使華為未來兩三年因為業務發展停止短期分紅,也依然有很大的保有價值。


當然我們不做市值估計,按照倪光南院士4000億美金的估值來衡量華為,以谷歌、微軟、蘋果三家企業的現金儲備再加上適當的股權置換,也是完全有能力吃下華為的。何況華為未必能達到4000億美金的體量,因此有這樣實力的企業還真有好幾家。

不過很遺憾,不僅華為的幾萬股東不同意,即使華為想賣也會被國家叫停,華為已經是戰略級企業,這樣的企業不是簡簡單單的金錢價值可以衡量的,這屬於國家科技的中堅力量。華為的5G已經是世界領先,未來還有更大的能量,不可能就這麼賣給外國人。


有一種情況下華為可能被收購,那就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國家將華為收歸國有,那麼那幾家國字號的巨擘就會站出來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很明顯國家不會這麼做,國家現在是鼓勵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更不想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創新的科技氛圍,這樣也不利於華為的國際化發展,本質上相當於變相毀掉了華為,因此國家也不會這樣做。

總結陳詞:華為股東不會同意華為被賣掉,華為這麼多年的獨立發展也很成功,沒有改變現有局面的必要,國家層面也會為華為的獨立發展保駕護航。中興事件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未來必須有更多的華為站出來才行。


EmacserVimer


華為估值2400億美元,1.68萬億人民幣,要看國內有沒有公司有實力能夠收購華為,那麼首先就要看華為的估值是多少,關於華為的估值筆者做過兩次粗略的分析,最近一次對華為的估值水平大概是2500美元-3000億美元,華為的業績屢屢出人意料,華為的半年報也出來了,我們根據最新的業績再來對華為進行一次簡單估值。

1、華為最新的業績

1.1、華為過去3年的業績情況

2016年華為的營收是5216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潤是371億元,同比增長0.4%;2016年華為的營收仍然是較大的增長,不過淨利潤增長几乎停滯,不過在研發上的投入當年達到了764億元,佔到銷售額的14.6%,這個研發投入水平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領先的。

2017年華為的營收是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淨利潤是475億元,增長28%;2017年的營收增長雖然同比上年放緩的一半,不過淨利潤的增長速度上來了。研發投入811億元,相當於104億歐元,研發投入規模在全球排名第六位,在上榜的中國企業中排名第一;


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是德國大眾,研發投入137億歐元,其次是谷歌、三星、微軟、英特爾、華為和蘋果。


2018年華為的營收是7311億元,同比增長19.5%;淨利潤為593億元,同比增長25%;研發投入1015億元,佔銷售收入的14%。華為在營收上能夠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得益於其產品在技術上的領先性,而產品技術的領先性得益於其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

2019年上半年華為的營收為4013億元,同比增長23%;淨利潤349億元。全年如果都按照23%的增速完成,那麼2019年華為的營收將達到8992億元,淨利潤是729億元。

2、華為的估值是多少?

這個是比價有爭議的問題,最大的爭議其實是很多華為的粉絲認為華為的市值就應該是第一,比所有企業都強,所以只要是比其他的企業估值低,就決定不能接受。

喜歡華為公司、喜歡華為的任正非、喜歡華為的產品和願意給華為估值多少其實是沒有多少關係的,對於企業的估值有其自身的投資邏輯,因為都需要投資者的認可,投資是需要回報的,你愛華為可能會購買他的產品,但是如果真的給與華為100倍的估值的股票給你,你未必會花錢去買的,因為你也知道這個 太貴了。

估值的方法有很多種,有資產法,也有收益法,這兩個都尤其缺陷,而且比價複雜,我們就用市場法就好,市場法有有兩個,第一是市盈率法則,第二個是同同類的企業做比較,看他們的估值是多少。

2.1、市盈率法

這個簡單,對於這種穩定增長的企業,比較公認的估值方法就是PEG=1,這樣估值比較合理,當前華為的增長率是23%,那麼我們就可以給與華為23倍的估值,按照前面分析的業績數據,如果2019年實現了729億元的利潤,又給與23倍的估值,那麼華為的市值就是1.68億元,大概是2400億美元。

市場存在一定的波動性,所以在18倍估到30倍估值都有可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估值範圍就可以達到1.3萬億-2.2萬億,也就是1860億美元-3140億美元。這個大概就是華為的估值,這是從市盈率的角度來估值的。

如果這個估值再按照市銷率的估值來計算,其範圍大概是1.44倍-2.44倍,這個就是華為的市銷率。

當然了,我的這個估值是非常粗略的,不過雖然粗略,但是這個量級範圍基本就是如此,有讀者可能不認同,那麼我們看看國內外的同行的估值水平是如何的。

2.1、可比法

蘋果:動態市盈率18倍,市銷率3.7倍;營收2600億美元,淨利潤590億美元,估值1萬億美元;增長率為零;

高通:動態市盈率27倍,市銷率3.6倍;營收260億美元,淨利潤52億美元,估值930億美元;

愛立信:動態市盈率1200倍,市銷率2.1倍;營收128億美元,淨利潤4億美元,估值276億美元;

諾基亞:動態市盈率:虧損,市銷率1.2倍;營收249億美元,淨利潤:虧損,估值296億美元;

中興通訊:動態市盈率48倍,市銷率1.45倍;營收968億人民幣,淨利潤39億人民幣,估值1400億人民幣;

小米手機:動態市盈率19倍,市銷率1.07倍;營收2102億人民幣,淨利潤112億人民幣,估值2260億人民幣;

備註:上述公司多是手機領域或者是通信領域的龍頭企業,有較強的參考性,2019年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是按照上半年的業績增速當中全年的增速作出的推斷,可能與到時候的整年的數據有較大出入。

從上面可以看出,無論是按照市盈率還是市銷率的估值方式,從可以參考的對象來看,筆者之前對華為的估值都是比較合理的範圍。

3、有公司能收購華為嗎?

剛才上面已經對華為作出估值分析,大概是2400億美元,1.68萬億人民幣,如果要給出一個範圍的話就是1.3萬億人民幣-2.2萬億人民幣,也就是1860億美元-3140億美元;

目前A股市場上市值超過1萬億人民幣的企業共有六家企業,如果華為按照1.68萬億的估值,大概能排名第二,僅次於工商銀行的1.88萬億。當然華為也有可能成為市值最大的股票。


2400億美元的估值在美股市場大概能夠排名到底20位,如果是3000億美元,大概能夠排名到第15位。

華為的股權結構是由工會持股的,任正非是唯一的自然人股東,持股大概1%,如果要收購華為,起碼要收購超過50%的股份,按照華為目前1.68萬億人民幣的估值,無論是現金支付,還是現金+股份支付,國內還真沒有什麼企業能夠幹得了這個事情,1.68萬億的市值,需要8400億的現金才能夠購買50%的股份,即便用股份支付,也只有工商銀行的市值和華為相當,如果用股份支付了,還不知道到底誰控股誰了。

華為的股份太集中,要收購華為,即便是華為全方位的配合,也幾乎不可能,體量太大了。我們還是看著華為繼續前行吧,按照當前的速度,看到華為走向目的地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壹號股權


小伊評科技,希望幫到你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談到收購我們就必須討論一下華為公司的市值問題。不過這裡有一個難點,我們如何去估算華為的市值?因為華為是一家非上市企業,也沒有明確的公佈自己的市值。因為華為採用的是特殊股權結構,就是將股權稀釋分配給華為的員工以激勵員工的積極性。那麼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要先大概估算一下華為的市值。

我們先來估算一下華為的市值

2018年根據中國胡潤富豪排行榜公佈的數據來看,華為掌舵人任正非老爺子以170億人民幣排名第198名,而其持股比例根據多方查詢資料來看在1.07%左右。我們假定任老95%的資產都來自華為,那麼也就是161.5億,那麼再除以1.07%,那麼基本可以估算出來一個大概的數字15093億人民幣,摺合成美元也就是2174億元美元。(作為參考:目前蘋果市值是8324億美元,阿里巴巴是4017億美元)。


中國有哪家公司可以有實力收購華為


我們這裡談的收購是100%收購。那麼想要收購華為公司就要要完全從華為股東手裡把股權全部買回來,也就是說要一次性的拿出來2174億美元的流動資金來進行這一次的收購行為。那麼這是一個什麼級別呢?我們以流動資產以豐富著稱的蘋果公司為例,在蘋果市值在10000億美元左右的時候,其流動資金池根據權威分析師預估在2500億美元和華為市值基本相當,但是如果收購一家企業要動用所有的資金池,顯然是不現實的。在目前國內,除了國資背景的超大企業(一般都是聯合性質,你懂的)可以完成對華為的完全收購之外,基本沒有公司可以對華為進行100%的收購。




第三方資本想要控股華為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為華為的股權結構很特殊,絕大部分股權都存在在員工手裡,所以想要去控股華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員工持股可以最大限度的積極員工的積極性,這也就是華為這幾年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一下,又有哪個老闆能做到這樣的魄力呢?不得不說華為確實厲害。


end 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伊評科技


首先我們要強調的是有答主曾經提到,哦華為,一曾經與外國公司簽訂協議將華為賣出去,這是一個不正確的消息,我們說任正非在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不是賣掉華為公司,而是賣掉海思芯片和半導體。



也就是說華為認為在和平環境之下自己研發芯片,難度不僅大而且耗資巨大,這對於華為來說,無論如何都看上去像是一個入不敷出的茶葉,所以很多人舉手表決,想要把芯片領域賣給國外公司,當時確實協議已經簽訂好了。

不過後來由於對方不收購,不收購之後,整個華為的態度就轉變了,華為的海思芯片就成為了華為的支柱型產業,而且任正非早已預料到,在10來年之後華為的芯片就要和高通這樣的企業硬碰硬的對拼,甚至和山姆大叔整個芯片產業對拼!



而放到現在的話,已經很難有企業能夠吃得下華為這個龐然大物了,我們知道華為在過去這一年營收達到了7000多億人民幣,達到了1070億美元,那麼國內是否有企業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呢?只能說有,但是很少,而且都處於所謂的壟斷型行業!

在民營領域裡很少有企業能夠達到華為這樣巨大的體量,同時在投入鉅額資金研發之後還能夠有鉅額的利潤,這已經不簡簡單單的是500強的一個大企業了。



對比來看的話,國內是目前沒有人能夠有這樣的能力來收購華為,不過對華為的估值來看的話,華為作為通信領域和實體性經濟,所以在市值上面相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沒有明顯的優勢,反而是在市值上會被低估一部分。

而按照其他行業的標準,比如說按照中心以及聯想這樣的企業的市值來算的話,那麼華為的營收能力包括利潤加上核心競爭力,都是要遠遠強於這些企業,保守估計華為的市值也都在4000億美元上下。


互聯網的放大鏡


論資金實力當然是有的,或許直觀上看起來營收比不了華為,但是家底深度令人瞠目。

華為目前沒有上市,市值只能是估算,有機構為目前華為的市值估價為8000億。而華為總公司的註冊資本為200多億。

但是接下來提到的這家公司,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叫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其註冊資本1.55萬億,請看好,這僅僅是註冊資金!同時這也是我國註冊資金額度最大的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什麼來頭?大名鼎鼎的匯金公司、中投國際都是這家公司的子公司,如果這兩家子公司還是沒聽過。那麼就說的更直觀點吧,這家公司同時是: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這四大行的控股方。

具體實力有多強?中投旗下一個匯金公司的資產總值就有112萬億,母公司可想而知。

為什麼這麼厲害在世界500強從來沒見過這個名字?

因為中國有三個企業從來不參與任何排名,分別是:中國投資、中國鐵路、中國菸草,這三家巨無霸企業都是註冊資金上萬億,員工總數幾百萬的超級企業。當中任何一個的資產總值都是幾十萬億級別的。收購華為的財力是絕對有。

但華為作為民營企業的佼佼者,有著個性很強、追求很高的老總,他們不會把企業出售,尤其不太可能出售給國企。因此即使有幾家企業具備收購華為的實力,也不太可能實現。

至於收購的估價,大概會在現有估值與模擬上市融資額度的中間值,大約萬億出頭,當然這是指全資收購。通常來說,再優秀的企業也很少有被全資收購的,至少主要創始人和幾位大股東的股權會保留大半部分,這樣的話,只要出資超過50%就能夠控股華為,超過60%就算實際意義上的收購,超過80%基本上就全權掌握了公司運營。因此從比例來看,七八千億就能夠完成大約8成股權的收購。

但誰也不是傻子,以華為的實力和影響力,以上萬億體量上市,不出半個月就有望市值翻倍,屆時就是兩三萬億的規模。因此人家不會如此廉價的出售股份,也沒必要出售股份。


城市發展報告


目前,國內應該是沒有公司具備收購華為的實力,綜合實力不具備,即不能收購,還怕是不敢收購,而且,國人還不讓收購,所以,即使華為願意,也收購不成。

今年8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獨家採訪時,提及了一份全球ICT企業估值排名報告,未上市的華為估值為"一萬三千億美元″,位列第一,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還有中國的阿里、騰訊以及三星、英特爾都列於其後,倪光南採信了。

試問,誰給過國內哪家公司的資產和獲利能力估過這個價?沒有,估了也沒有人信。

我也相信,已在之前的悟空問答下表示相信華為值這個價。

連預估的經濟力量或財力都不及華為,收購便沒有了前提,即使華為願意。

如果實行橫向或者縱向的收購,硬實力,即科技實力有趕得上華為的中國科技公司嗎?

華為是綜合性的高科技跨國大公司,中國還有這樣的公司,有人說中國航空、航天集團堪比華為,但肯定不多,連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都在學習華為,如火如荼,專門請進來、專門邀定製,包括/遠不止研發體系。

學習華為的公司太多了,包括許多大公司,包括許多中字頭國營科技集團,而華為卻是民營企業。

被美國政府同期和之後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科技企業哪家比得上華為?反而,已知華為是受打擊最大,影響卻一樣有限,仍舊自主可控。

華為的上游和下游企業又有誰比得過?反倒是,大家都認為已經、將會依靠華為的業務帶起來。

中國的BAT企業哪個被美國政府點名禁供了?國門都還沒有走出多遠,輪不到被點名。

無關科技的企業有能力對華為實施混合式收購嗎?只論估值,都難以說有。

那麼,為什麼說怕是國內公司不敢收購華為?

自家公司做科技都遲遲趕不上華為,儘管比華為創立得早,早許多,科技發展卻不如,有自主性關鍵核心技術嗎?有,但還沒幾家有,有在世界上也屬於更先進的技術及其所支撐的產品嗎?有,同樣不多,華為科技是在通信領域整體性居全球第一,蓋過美國幾個大公司的技術之和,是在全球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基石與核心技術上稱雄,是決定世界未來的高新技術,美國看得明明白白的,華為在中國頂尖,在世界上也是,不打壓華為還能打壓誰?美國由華為看到了自己當前的落後、中國今後的強大。

華為的這種存在,誰敢收購?底氣何在?收購後連保持住這種勢頭都難,大概率是致使後退,因為,沒有任正非這種思想型大佬做掌門,也就不可能維持久華為既有的公司治理架構、制度、分配、文化,於是,便再無任正非治下的華為公司特色性和差異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激勵力、研發力、進攻力。

鑑於以上的原因、可能,國人也就不可能允許哪家公司收購華為,國人因為有了華為才看到了希望,進一步增加了他信、增強了自信,甚至有了小驕傲、小自豪,盼了多少年啊,幾代人盼著,都是對著中國高科技,都是對著不再被美國肆無忌憚地打壓、封鎖、扣物、抓人,動不動就來一次,受夠了,太需要、也有了1個主動自強、超前自立進而關鍵時刻爭氣的公司,把這樣的公司交由其他中國公司控制,目前絕對不放心,收購?即便華為願意,國人也不會答應。

在互聯網時代的當今中國社會,國人的輿論一旦譁然,力量大了去了,何況,民意就是國意,不謀而合,是在中國崛起上形成的高度一致。

這種高度一致,是由中興通訊差點兒倒下進一步帶起的,是由一眾中國科技企業又被集體禁供加深的,是由華為屹立不倒固化的、提升的,為中國科技史上前所未有,必將成為推動中國迅速崛起的合力,合二而為強大無匹的民族意志力加舉國踐行力。


肇俊武


看了很多評論,覺的都寫的不好。作者的意思是:有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收購華為。從現實的來看,可能沒有。首先我們大致估算一下華為的價值,打開500強排行榜,我們可以看到,華為72,微軟71,名次相近。微軟市值9670億美元。華為和微軟都屬於科技公司,但是微軟的輕資產更多。所以我們認為微軟的市值要高於華為。暫定華為7000億美元市值。絕對控股華為51%股份,即3570萬美元。換算人民幣2.4萬億。歷史上全球最大的收購案“沃達豐收購曼內斯曼~1800億美元”差了近一倍的價格。從財務角度上來說任何一家公司要拿3500億美元的資金出來都會直接影響其目前的主營業務。兩個字概括“撐死”。忽略財務影響,從戰略角度來說,非大科技行業公司收購華為沒有意義;而科技行業又沒有哪家有資金實力。再就是收購完成後,信任股東也無法再保證華為能保持良好的運轉。所以綜合來講,不可能出現收購華為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