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差千里:古代的“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区别?
从春秋战国以来,“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并持续至今,还同时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在很多影视剧中也都有所体现。但是县一级的长官有时叫县令,有事叫知县,那么“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战国时期,秦、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县级最高行政长官就已经被称为“令”了,也就是“县令”的起源。秦汉时期,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的最高长官成为“县令”,人口万户以下的县的最高长官称为“县长”。
南北朝时期,由于天下大乱,人口流失,县的最高长官便不再按照人口有所区别,统称为“县令”。唐朝时期,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职权的时候被称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不过“知县”正式出现的时代还是宋朝。
“安史之乱”后,因为地方官权力过大而产生了“藩镇割据”,这也是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乱局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便想尽办法削减地方官员的权力。但地方官终归是地方组织系统的官员,中央对其的影响总是有限的。
宋太祖想了一个办法: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从此之后,刺史、太守、县令之类的正式地方官就全部成为历史,地方事务全部都是由中央官员代理,“知州”、“知县”中的“知”字就是代理的意思。
正因此如此,从北宋之后,中国在名义上就没有正式的地方官了,地方行政事务都是由中央官员代理。“县令”和“知县”虽然看起来只差一个字,但背后确实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閱讀更多 悅悅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