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明朝遺民中的山東人

■ 滄桑齊魯

□ 張銘璇

中國歷史上的明朝早已在1644年滅亡,至今已經375年。但至今還有人自稱是“大明遺民”,他們就是現居韓國的“明義會”和“九義士子孫親睦會”。

散處韓國各地的明朝遺民現有24姓,16萬多人;而九義士子孫分馮、王、鄭、黃四姓,合計3000多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九義士子孫親睦會會長馮榮燮先生及其次子馮起亨來山東臨朐尋根問祖,方才讓我們瞭解了這些明朝遺民的真正歷史。

原來,在明朝時期,倭寇曾經多次侵略朝鮮,明神宗曾經派青州人邢玠領兵援助朝鮮攻打倭寇;朝鮮國王、臣民都對明朝軍援感恩戴德,使中朝兩國關係親如手足。

明朝末年,女真族在東北興起,組成“八旗軍隊”,史稱“後金”。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金國八旗軍兵首次南征朝鮮。1636年,皇太極改金為清,易汗稱帝,號為清太宗。同年12月,清太宗率領十萬清兵,再度南征朝鮮,圍困南漢山城長達45天。

朝鮮國王走投無路,只好身穿藍色囚衣,身騎象徵國喪之色的白馬,以亡國之君的身份,出南漢山城西城門(不準走正南門)到三田渡投降!而清太宗坐在九層高的受降壇上,接受朝鮮國王三跪九叩、表示臣服的大禮,並強迫仁祖國王接受稱臣納貢等條件。

為了脅迫朝鮮親清疏明,清太宗在班師還朝之日,將朝鮮國王的兩個王子——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帶往瀋陽以作人質。此後,清兵開始襲擊明朝邊境,甚至跨越渤海深入內地進行搶掠財物和人口,臨朐的馮三仕、壽光的崔回姐便是這時候被擄掠到瀋陽的。

明朝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佔據中原,許多漢人紛紛抵抗,章丘的王鳳崗,通州的楊福吉,青州的王文祥,東昌的王美承,大同的裴三生、柳溪山等庠生和琅琊進士鄭先甲、杭州進士黃功,俱因抗清而先後被捕,拘禁於瀋陽館。

據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清史專家張玉興先生考證:清兵抓去的男丁多被賣入勞工市場。而軟禁瀋陽的兩個朝鮮王子則可以隨便進出瀋陽館,他們在勞工市場發現了這些反清志士,於是花錢買下帶入瀋陽館做僕役。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王朝眼看明朝已經不存在,沒有必要再顧慮朝鮮親近明朝,所以便將兩個朝鮮王子釋放回國。那些被他們買下的抗清志士便以奴僕的身份去了朝鮮,共有九人,朝鮮人稱之為“明國九義士”。

這九義士分別是:王美承、馮三仕、黃功、楊福吉、王文祥、裴三生、王鳳崗、鄭先甲和柳溪山。

王美承,字繼伯,東昌(現山東聊城)人,性慷慨有氣義,喜施與,常振人之急而如不及,由是人皆感其德而服其義。清兵入關,被抓捕入瀋陽。1645年,朝鮮王子歸國,美承隨往,居皇朝人村,享其廩食。國王憫其孤苦而命娶。美承對曰:“國仇未報,敢為兒女計乎?”聲淚俱下,聞者莫不感泣。

馮三仕,字惟榮,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生於山東青州富亭裡,為馮裕之七世孫。崇禎四年聘翰林編修李照楠之女以為室。崇禎十二年,虜圍武城,三仕提兵赴援,軍潰見執,繫於瀋陽。迨京師陷,三仕日夜憂憤,不欲歸故里。及王子歸國,遂從至漢城。

黃功,字聖報,杭州人,崇禎庚午進士,初授壽光知縣,累官至中都留守。及聞京師變,日夜慟哭病篤。史可法尚書立福王於南京。黃功收散卒入保宿遷。史尚書督師淮陽,召留守還。黃功曰:“清虜已至邳,不敢聞命也。”乃集鄉兵三千,曉之以忠義,誓之以死守;未幾,虜合兵至,竟以食盡無援城陷,被執不屈。賊壯其忠,系之瀋陽。1645年,王子東還。黃功呼天痛哭,引刀自刎!王子遽奪其刀,慰之而行。黃功拜訣曰:“國破家亡,苟延視息者,惟望中原之恢復矣!至此路窮,不死何待?”群淚俱下,一行莫不鬱悒。王子親賜手札,暗告北伐反清之計。黃功拭淚拜曰:“誠如此,當為前驅!”遂渡鴨綠江,僑居漢城。

楊福吉,字祥甫,其先蜀人,後徙通州(現北京通州區)。崇禎初,福吉與歷城知縣友善。其客居歷城之時,清虜至,破歷城,知縣死之。福吉被捕,拘入瀋陽。後隨朝鮮王子入東國。

王文祥,字汝章,山東青州人。1644年,清兵入寇青州。文祥設砦自衛;砦破被執,送之瀋陽,遂與朝鮮王子結識。後隨王子東渡至漢城,寄寓王宮外皇朝人村。時與宣文王(國王鳳林大君諡號)商磋反清,欲伸大義於天下。及王薨,文祥萬念俱灰,屏息絕跡,每風雨之夕,輒仰天號哭,年及六十又七,卒於皇朝人村。

裴三生,字之重,大同人,崇禎末,匪賊四起,劫掠鄉里。三生集義兵保鄉自衛。後清兵至,三生被捕,虜將以刃脅降,三生立而怒罵;賊壯之,系送瀋陽,遂與朝鮮王子共處。1645年,隨鳳林大君東渡至漢城。及王薨,三生時懷憤痛,中夜悲泣不自勝,竟以憂憤卒於漢人村,時年64歲。

王鳳崗,字岐陽,山東章丘常遠莊人。崇禎丙子春,流賊寇掠鄉里。鳳崗舉家避寇於海島中,後叛賊孔有德陷海島,鳳崗舉家被獲。賊憐其少,義之而不害,並夫人黃氏囚而解入瀋陽。此時,朝鮮王子鳳林大君以人質被軟禁瀋陽館,遂與鳳崗結識,請為管下。1644年,京師不守,帝殉社稷,鳳崗時時號哭,屢日絕食。翌年之春,朝鮮王子獲釋歸國,鳳崗隨赴漢城,與其他八位義士寄寓王宮外“皇朝人村”(亦稱漢人村、明人村)。國王厚賜衣廩,賜名“以文”;將興義旅以反清,欲重用之。鳳崗對曰:“羈旅之臣,敢寵榮而忘國仇哉?天若祚明,克復中夏,歸死足矣!”后王薨,鳳崗慟大義之未伸,閉門自靖,不言世事。或有問皇朝事者,輒嗚咽不能言;或痛哭嘔血。是以人皆不忍問焉。

鄭先甲,字始仁,琅琊人,崇禎中舉進士。賊逼京師,先甲即赴皇城;賊已縱橫,行旅阻絕,寓居野寺。後聞京師陷,縞衣發喪,日夕痛哭,竟為清兵所執,系至瀋陽。後渡鴨江,願留香山。及其老也,朝廷致之王京,月賜廩米,俾授譯學。居常悒悒,曾賦詩曰:“三角山南漢水東,寂寥誰與此身同?君親永隔乾坤外,師友分離道路中;鄉夢有蛩容易覺,尺書無雁極難通。未成歸計關河阻,空望青齊意不窮!”

柳溪山,字許弄,大同人,天資淡泊絕俗,隱居千夫山中,有家僮數人,種黍以給。崇禎皇帝殉社,溪山乃裂巾衫,棄妻子,蓬首垢面佯狂;轉之河間,遇清虜輒詬罵,遂被捕至瀋陽。後聞王子有興復明室之志,而東渡漢城。及王薨,則辭病斂跡,縱酒悲歌;已而病革於永曆戊戌之春,時年32歲。

這便是被朝鮮臣民尊稱為“明國九義士”的正史記載,其中王美承、馮三仕、王文祥、王鳳崗、鄭先甲都是山東人。此外,隨朝鮮王子同返者,尚有幾位巾幗女傑,其中一位是山東壽光崔回姐。

崔回姐,山東壽光人,生於明天啟五年,其父崔雲溥,任洪洞知縣,以其為官在外,回家時妻娩一女,故名之曰“回姐”。後嫁同縣秀才張九簫。崇禎壬午(公元1642年),清兵入寇山東,搶奪財物。回姐遂被擄至瀋陽。六月,回姐受清兵差遣,侍朝鮮昭顯王子於瀋陽館。1645年,崔回姐遇赦獲釋,並隨朝鮮王子東渡至漢城。肅宗國王賞其繪畫刺繡技藝超群,而擢之侍衛累朝。及其耄耋,宜有軫恤;肅宗國王遂“令吏曹特賜尚宮教旨,亦令地部優給衣資食物”。1705年壽終正寢,享年八十,敕葬於朝鮮楊州香花村。

昭顯世子歸國不久即亡,鳳林大君遂被冊封為國王世子。1650年,朝鮮仁祖國王駕崩,世子鳳林大君繼承王位,稱孝宗大王。

為了便於同九義士商討反清大計,鳳林大君在自己居住的“下於義宮朝陽樓”南牆外,專門為九義士修建了“皇朝人村”,令其寄居。從此,鳳林大君與明國九義士朝夕相處,無時不談反清之事。他們臥薪嚐膽,矢志北伐;聞雞起舞,誓滅韃清。朝鮮王國在孝宗國王的主持下,厲兵秣馬,聚草屯糧,準備揮師北伐。文臣宋時烈、武將李浣等人也極力支持討清北伐。明國九義士更是鼎力相助。然而天生不測,就在孝宗國王即位的第十年(公元1659年),41歲的孝宗國王中道崩殂!反清復明壯志未酬,抱恨終生齎志而歿!臨終遺言:“日暮途遠,至痛在心!”

明國九義士痛不欲生,涕零嘔血,恨清廷之未滅,哀孝宗之歸冥,憐明室復辟無望,嘆蒼天不助我興……

九義士中的王美承看反清大計瓦解,遂絕食五天,以死相殉!

王鳳崗則痛哭嘔血,閉門不出……

1705年正月初四,即明朝開國紀念日,朝鮮肅宗國王率領滿朝官員和大明遺民後裔虔誠致祭明朝皇帝;並由九義士後裔任守值官。

1831年,九義士後裔多從“皇朝人村”移居朝宗巖附近,並在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紀念日(正月初四),身著時代冠服,登上朝宗巖山頂,面向西方跪拜,舉行國慶活動。每年陰曆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禎皇帝自縊殉社日,九義士後裔還要聚會大報壇,召開親睦會,以期臥薪嚐膽,反清復明;同時對崇禎皇帝的自縊殉社表示哀悼……這些活動一直沿襲了200多年,直到1934年日本統治朝鮮,才被迫廢止。

1958年,九義士後裔恢復了1934年之前對明代皇帝的祭祀習俗。

每年的正月初四,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登基的開國紀念日。九義士後裔們還要持笏易履,頭戴烏紗帽,面對明皇祭壇,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達他們對明代皇帝的浩蕩鴻恩銘記不忘,世代永傳的追遠之情和節義情懷。

在婚嫁方面,他們為了保持純潔的漢明血統,起初只以九姓通婚論嫁,後來由於“通婚圈太小”等原因,才不得不與當地人互通婚姻;不過他們的子孫仍然以“大明遺民”“居韓遺孫”而自稱,並且在每年的祭享禮儀中都要作為九義士後裔而參加盛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