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中的大楚為什麼敗給了離陽?

戴利TomDaley


《雪中悍刀行》的王朝背景大致是中原地區九國亂戰,加上北莽虎視眈眈。而在北方一隅的離陽突然崛起,橫掃八國,統一了中原地區。而春秋九國,北涼王徐驍就踏破了六國,被封為異姓王,分封北涼,從未形成了北涼、北莽、離陽割據的割據。雖然雪中故事開始之初,其餘八國早已消亡,但是隨著故事的展開,也給我們講述了一段過去的故事。在這消亡的八國當中,想必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應當就是大楚了。

大楚皇朝有多強呢?

中原文脈正統,有天下第一國手李密,有春秋十三甲中的兵甲葉白夔、劍甲李淳罡、刀甲齊練華;有曹家最得意曹長卿,有詩歌冠京華王擎,有雜學大宗師湯嘉禾;有文豪斗酒詩百篇,有美人姿色傾城國;有十二萬重甲大戟士,六萬重甲鐵騎,數十萬青壯。無敵於春秋兩百年,堅甲強弓,長槊大戟,是天下公認的大秦王朝以來未曾有過的盛世。可以說,大楚乃是中原的中心,而離陽王朝,不過是邊陲小地的野蠻人罷了。但正是這麼一群野蠻人,亡了大楚,還是如此的快,這是為何?

十八萬人齊解甲,舉國無一是男兒!

大凰城上豎降旗,唯有佳人立牆頭。十八萬人齊解甲,舉國無一是男兒!

大楚亡後,從上陰學宮流傳出來這麼一首詩,位列當世“哀詩”榜首。這首詩是化用歷史上北宋時期趙匡義滅蜀時,花蕊夫人所做的七言絕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史載破蜀宋軍僅僅數萬人,但是十四萬士兵居然都卸甲投降了,更無一個是男兒正是在罵這些人沒有一個男子漢。那麼《雪中悍刀行》中“十八萬人齊解甲,舉國無一是男兒”也是在說大楚的士兵都沒有骨氣,都選擇了投降,所以在諷刺嗎?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在細翻雪中關於大楚的描述:“我大楚百姓,星河燦爛,人間何須羨慕天上。”“唯我大楚,寧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籬下活。”大楚亡後,無論是大楚遺臣還是史學家,都提到大楚之亡,罪不在君王,因為君王英名,過不在臣子,因為臣子中心,更不是因為百姓,因為百姓勤勉。

所以,如此一個文治武功盛世,國富民強,民族自信心也強的大楚,他們的士兵不像是沒有骨氣的人,書中也從未有人責罵過大楚的士兵。所以我現在更傾向於第二種解釋,十八萬人齊解甲,舉國無一是男兒。偷襲解甲後,這十八萬士兵都是女的,因為男的都戰死了,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大楚的文治武功和衷心,才能把這首詩列作是當世“哀詩”榜首。那麼,罪過不在君臣百姓士兵,又是因為什麼而敗的呢?我們再翻翻書,看看北涼與大楚的三場戰役。

徐家軍戰大楚

徐驍大軍浩浩蕩蕩南下,西楚的守江大將叛變燒斷了鐵索橋。但是即便如此,徐驍依舊打得非常的艱難,大大小小的戰役不斷,其中最出名的有三場戰役,也可以說是奠定了徐驍的勝局的戰役,景河大捷,妃子墳(公主墳)死戰和西壘壁決戰。

景河之戰:大楚以十二萬重甲大戟士守江,這些被稱為歷史上最強大的重甲步兵的大戟士,被寄予了厚望,也沒有人認為徐驍能夠突破大戟士的封鎖。但是還未成為北涼軍的徐家軍用實力告訴天下,十幾萬大戟士不過是過時的雞肋,在合適的戰場上,沒有足夠騎兵協同的重甲步兵不過是靶子而已。景河之戰三場戰役,雙方死傷不過三萬,在這場戰役的外圍戰場,褚祿山崛起了,這個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祿球兒用同歸於盡的打法,把大楚北軍給打懵逼了,幫助陳芝豹清理了北線外圍。騎步結合的徐家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在付出了一大半的徐家鐵騎精銳的代價後,最終造就了景河大捷。勝利之後,徐驍為了防止在後續的大戰當中出現紕漏,慘絕人寰的坑殺了八萬降卒。

妃子墳死戰:在前文中寫得是公主墳之站,總管想必是把自己給寫暈了。景河大捷後,大楚不得不龜縮屯兵西壘壁,但是在這最後的合圍時刻,離陽王朝一道聖旨:不戰則退,西北防線大將軍趙波當後撤六百里,給了大楚喘息的機會,將景河大捷的成果拱手讓了出來。而兵甲葉白夔也抓住了機會出兵奪回妃子墳,眼看戰局將重新陷入僵局。

在李義山的謀劃下,袁左宗率軍一萬六千騎,要將大楚所有的輕騎消耗光在妃子墳,同時要講四萬重騎拖死在妃子墳。這一場戰役,袁左宗殺敵一百餘人,軍隊戰至只剩十六卒,若非陳芝豹抗命帶兵救援袁左宗,這位袁二哥註定死在妃子墳。同樣的,這場戰役也造就了袁白熊的赫赫威名,也讓徐家軍能夠進行最後的決戰。

西壘壁決戰:妃子墳死戰後,雙方對峙西壘壁,但是並非馬上就進行了決戰,而是陷入了僵局。正是在這僵局之中,離陽王朝開始卸磨殺驢了,徐驍被調回京城,同時發生了京城白衣案。吳素被圍殺,強行突破陸地神仙境(偽境)留下了病根。皇子趙毅想要趁機撈功卻逢大敗,西壘壁被圍三年而不亡,徐驍再度被調往西壘壁戰場,吳素與徐鳳年被留在丹銅關當做人質。

直到西壁壘決戰,兵甲葉白夔直接對壘徐家軍。六千鐵浮屠重騎,三千大雪龍騎兵直插葉白夔中軍。陳芝豹坐鎮中軍,徐驍身先士卒,吳素白衣縞素擊鼓,城不破鼓聲不絕。大戰三個日夜,徐字旗下死戰第一魚鼓營只活下來十六人,陳芝豹不眠不休,身後號令卒換了六批十八人,軍史官寫斷硬毫不下十枝,硬生生拖死了大楚最後的數十萬青壯,贏得了西壁壘之戰。

徐家軍為什麼能勝?

我從作者的字裡行間細細尋覓,摳字眼摳出了徐家軍能夠勝利的大致原因

將領:大楚一方有七十二戰從未敗過的兵甲葉白夔,但是其他出彩的將領就太少了。而反觀徐家軍,有擅長同歸於盡打法的褚祿山,有擅長消耗戰的騎兵獎勵袁左宗,還有能夠與葉白夔的大戟軍打平手的步兵將領燕文鸞,更有擅於國戰的白衣兵仙陳芝豹,

風格:徐家軍的戰鬥風格與春秋九國戰爭風格迥然不同。春秋戰爭勝或者敗,一般損失都不會說非常的大,但是徐驍一人的戰爭風格改變了這點,徐家軍,死戰,唯有死戰。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而徐家軍,就是一群一直都是玩命的軍隊,戰至最後一人都不罷休。每逢死戰,先死將軍,再死校尉,後死標長伍長,這是北涼鐵律。

兵種:大楚有冠絕天下的重甲大戟軍,而離陽軍則更奉行馬戰。當然了,更多的還是離陽境內也適合養馬,所以徐家軍的騎兵冠絕天下。重甲步兵犧牲了機動性和靈活性,很難對騎兵造成太大的傷害。(騎兵主動撞上去找死的另說)雖然不明白原理,但是李義山是說了大戟軍是過時玩意兒。

兵器:這個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從裝備的完善程度來說,大楚是要優於徐家軍的,畢竟大楚有錢。但是兵器裝備的的先進程度,徐家軍就要優於大楚了,國之重器的大床弩“九牛大弩,一箭摧山”,還有樞機弩,也射殺了無數的重甲大戟士。而這點優勢主要來源於墨家匠子的付出,不過春秋大戰後,墨家被離陽王朝趕盡殺絕,唯有北涼保存了一部分。

底線:這個指的是道德底線了,書中也說過,兵甲葉白夔走得是王道,正道。但是陳芝豹則要更加不擇手段一些。在西壘壁前單騎獨行拖死了葉白夔的妻女,葉白夔當場嘴角滲血。還有就是景河一戰,坑殺八萬降卒,讓徐柿子來他肯定做不到,至少他說過他是做不來拖死人家妻女的事情。

決策:葉白夔雖然是兵甲,但是決策依舊是過於保守一些。後世分析,如果妃子墳一戰葉白夔讓已經展露了驚豔軍事才華曹長卿去的話,結局或許就不一樣了,但是很遺憾葉白夔選擇的是資歷深重性格穩重的將領蒙鵠。不過這個也不好說,我們讀者才知道曹長卿後期這麼厲害,在葉白夔眼裡,曹長卿不過是很有才華的年輕將領,這種關乎國家存亡的戰役,不敢讓年輕人去也是很正常的吧。

君王:再一個就是大楚的統治者了,大楚的皇帝過於缺乏野心,喜詩詞不喜兵戈過於善良。雖然是一個明君,但卻不適合亂世,畢竟很多時候,你的進步太慢,就是一種錯。大楚養士兩百年,文治武功出眾,卻還是缺乏逐鹿天下的雄心壯志,安逸使人懈怠,大楚雖然沒有腐朽,但是也缺乏銳氣了。

當然了,大楚滅國,過不在皇帝臣子百姓,最後還是總管要大楚亡,大楚不得不亡。

“春秋之中,風雨飄搖,有人抱頭痛哭,有人簷下躲雨,有人借傘披蓑,唯我大楚絕不避雨,寧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籬下活。”

“你生死都在這樣的大楚,我也在,一直都在。”

圖片來源於:瀟湘過客莫念《雪中悍刀行系列插圖》


悠然歲月


徐驍馬踏春秋

北涼軍驍勇善戰

褚祿山,陳芝豹,齊當國六位義子個個精明能幹

還有徐晏兵之類的核武器

天時地利人和,大勢所趨


打擾了704


多方面因素,兵、將、糧草、人心,簡單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我覺得很多戰場勝負是必然也是偶然,多算多勝,少算寡勝,不算不勝。徐驍的存在一個主因,還有離陽皇帝的支持,雖然擔心徐驍擁兵自重,卻還是讓徐驍那麼幹的人不多。徐驍也不是沒打過敗仗的將軍,手下人依舊信任他,也是他的魅力。總之,一個國家的興亡,一場戰爭可能是轉折點,但不是唯一,方方面面因素都是離陽滅大楚的原因。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總管想讓離陽滅大楚,不然不會有徐鳳年。


酌酒論道


離陽先把西楚養起來,逐個削弱各個藩王的兵力,又將潛藏的威脅逼出來,然後一網打盡一勞永逸。也是大勢所趨



傾心育兒


劇情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