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張大仙


我認為許多人選擇後者的原因是由於考慮投資平臺的安全性和理財知識儲備不足兩方面的導致的。

一、投資平臺安全性

現在4%-5%年化收益率這麼高的理財產品一般是債權類基金,P2P類產品,或者機構推出的其它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發起者是券商或者機構,在安全方面較銀行還是差了些。

特別是不同平臺的P2P產品,是這兩年暴雷最多的投資產品,甚至有本金全部損失的風險,所以遠離P2P平臺才可以讓自己的資金安全。

債權類基金的收益在4%-6%之間,如果購買了債權類基金,有短期波動的風險,大概率會導致本金減少;想要有高收益,就要長期持有,即使長期持有,也有遇到經營不善的時候,也可能會導致本金損失。

相反銀行推出的的產品,因為銀行有銀監會的監督,在平臺方面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因此許多人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挑選眼花繚亂的平臺,直接選擇在銀行存錢最保險。

二、理財知識儲備不足

如果要銀行給我們年化2%-3%的收益率,我們的投資期限肯定比較長,從目前可以參考的利率來看,至少是投資三年以上才可以拿到,且投資門檻較高,一般是五萬起步。

將如此高的金額,投資如此長的時間,只為了得到2%-3%的收益率,還跑不贏通貨膨脹,這種投資方式是非常不划算的。

其實購買基金不會出現投資經理卷錢跑路的情況,如果稍微用點時間,學習些投資,將錢分批多次投資到基金上,就可以得到遠遠高於2-3%的收益率,甚至可以得到高於4-6%的收益率。

巴菲特曾說過:“通過定投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我自己也一直在定投指數基金,2019年的年化收益率為12%左右,所以多學習些投資知識,逐漸將存銀行的錢用來購買指數基金,我們的收穫將更大。


白掌心


您好,關於您的問題,我想我可以作答

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買利息更高的理財、基金,而是選擇存在銀行裡

那我想原因有這幾點:

第一個就是風險問題。

其實要說風險,其實是與利潤並存的,利潤越高的相應的風險就越高。我老叔前幾年賺了點錢,準備拿著這筆錢買個房子結婚過日子的。後來他朋友找到他拉著他炒股,本來我老叔沒答應,後來經不住炒股一下子賺個幾十萬上百萬的誘惑,就同意了。剛開始買了幾家小公司的股票,賺了幾萬塊,心裡樂啊。後來就開始幹大的,把賺來的錢大多都投進去了,誰承想那公司股票暴跌,一水的綠色,把這幾年賺的錢連本代利全賠進去了。雖然這個不是4%-5%的理財,但是利潤大於這個,我就用這個舉例子了。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把錢買理財,還是出於這一點考慮,就是風險比銀行大。

第二個就是思想問題

如果說年輕人可能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所謂的新鮮事物,那上了年紀,爸媽那一輩的,就很難接受了。別人的家長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爸媽的錢,可全都給銀行裡存著呢。我過年回家的時候也告訴過他們就是去理財,但是他們都給我拒絕了。這可能就是思想的問題吧,他們一時半會還接受不了這種理財方式。

還有風險低收益相對高的,就是國債。

現在我國如此的強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沒有風險問題。

謝謝您的瀏覽,如果您有什麼建議或意見,歡迎私信。

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的話,歡迎您關注我,萬分感謝!


財師講堂


可能是觀念不一樣,前幾年某寶還有5%的收益的時候,我幫我爸下載安裝了一個,放了幾萬塊錢進去,還給他設置了重重密碼,結果我爸一天到晚的唸叨那個錢要打水漂了,非要我給他取出來存銀行,最後拗不過他就給他提出來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接受新的理財觀,思維固化。


淅淅瀝瀝807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認可了,習慣了,懶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薦過理財產品,結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你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我反正推薦過,因為我理財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當然都是些風險很低的,結果他們的反應卻讓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說,不就比銀行還那麼一點嗎,搞來搞去多麻煩,我才知道對他們來說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根本就沒入人家法眼,還是習慣了放下銀行了,懶得折騰了。

現在理財騙局的頻繁出現讓人們對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e租寶等的理財騙局,騙取的金額高達幾百億,說明我們國人對還是很喜歡接受這種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的,當時長期銀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觀念讓大家都忽視了理財風險,人們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還以為這些理財產品跟銀行一樣,保本保收益呢,結果隨著這類理財騙局的不斷出現,人們的理財觀念也從不考慮風險到看什麼都是風險。人們無法分辨甚至懶得分辨現在這些4%,5%到底有多大風險,本著不投資就不被騙的思想,人們還是更認可銀行理財產品的。現在有人給我家人推薦理財產品,他們一律都是按騙子對待的。

所以現實就是很多人不懂複利,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況且理財騙局頻頻出現也讓人更願意接受銀行理財產品。


出海抓魚潛水摸蝦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財來不會晚


我的錢有70%左右都在4%—5%的理財中,剩餘還有30%在股票裡。從風險偏好上來說,我自認為應該算是平衡型的客戶群體。

我的父親幾乎所有的資金都在大額存單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在餘額寶裡。他的大額存單,存款期限較長(三年),存款利率在4.1%左右。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穩健型客戶群體。

我的祖父將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一年定期,一年去一次銀行,辦理轉存,不厭其煩。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謹慎型客戶群體。



我是銀行從業者,每年都在向家裡人灌輸如何理財的觀念。父親和祖父各自堅持著自己的投資選擇。我們三代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除了風險偏好各有不同以外,存款的特點與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選擇。

我的抗風險能力強,理財雖然不保本,股票雖然容易被跌停,但它們都給了我財富增值的希望。我需要這樣的希望讓我在領到薪水時不至於失望。

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比較高,非常適合父親這種攢了一輩子錢的人。讓我去存,我還夠不到起存金額。再加上,三年期間不用往銀行跑,滿足了他嫌麻煩的訴求。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也滿足了他對本金不能損失的堅守。

祖父的金額不高只有四萬塊錢。對於快八十的他來說,不折騰就是最好的選擇。別說存款本金了,就是存款利息出了點問題,我們都擔心他的身體承受不了。

我們祖孫三代的做法只能覆蓋一部分人群,還有一類人群卻相對可憐。

因為我的存在,經常在家裡講一講什麼產品好,什麼值得購買。可是,還有很多家庭沒有如我這樣瞭解銀行產品的人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每選一次理財產品都是拿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在“賭”。

單就從風險偏好的人群數量來說,風險偏好較低的人數遠遠大於風險偏好較高的人群。這與理財知識有很大的關係。你在農村推薦理財,得“連哄帶騙”。辦存款辦成了保險也多出現在這些地區。你在城市推薦理財,就像推薦存款一樣簡單。

沒有理財知識,風險偏好低,不願意“賭”,結果就是選擇了利率低的存款。

總結:

你有你的利率追求,他有他的風險考量,大家都在理財。只有選擇之差,沒有高低之分。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老話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主要原因就是怕了!

這幾年,金融投資工具不斷增多,各種高收益投資理財方式五花八門,很多違法、違規的投資騙局打著理財名義高調引誘廣大民眾參與。諸如超高收益的P2P理財、現貨投資、以房養老理財、金融互助理財、原始股騙局等等。

很多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經不住業務人員的甜言蜜語或者一些小禮品的誘惑。把大量的資金投入裡面,一開始還能夠拿到很高的收益,最後往往被騙,不得而終。

很多大佬操縱的正規的基金這幾年清盤的也很多。

於是大家談理財色變。

對高收益的理財避而遠之,寧願去銀行定存,雖然利息收益不高,但是本金安全穩定。


金融匠人李瑞


多年買理財的人往往都忽視一點:那就是理財從購買協議上來說是明確不保收益、不保本金的。


為了增加可比性,這裡的理財專指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即使這樣,理財產品從購買者與銀行簽訂的協議上來說仍是不保收益、不保本金的。相比之下,銀行的定存,不管是從存款協議還是從法律上來說都是受到保護的。定存的本金和利息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今年有個比較知名的事件,就是內蒙古的一家農商行出現了風險事件,BS銀行出現了經營危機,被國家接管,這個銀行對外發的債券、理財都面臨風險,但個人和機構的在該銀行的存款都被明確說要全額兌付。這個時候,當風險真正來臨的時候,就體現出區別了。有句常說的話,“只有當退潮後,才知道誰沒穿衣服”。雖然協議上明確說不承諾收益和本金兌付,但以前銀行的客戶經理或櫃檯銷售都會私下告訴客戶,某某理財絕對沒問題等之類的話。但現在隨著金融監管的逐步趨嚴,這種行為也是要被禁止。銀行理財銷售有義務提示客戶購買理財面臨的風險,而且要錄音或錄像,就是為了避免以後兌付時出現的爭端。


以前買沒問題不代表以後沒問題,自己買沒問題不代表別人買沒問題。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風向承擔能力和風險偏好,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個專門的風險等級劃分,從PR1到PR5分別代表風險從低到高。一般來說,PR1和PR2的風險都很低,PR5 PR4屬於風險很高的了。


偉大的投資者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至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至3%的定存呢?筆者認為原因一是對於一些年齡較大的人來說他們只相信存款,並不相信任理財產品,他們認為只有存款才是最安全的。這麼多年來,保險存單理財、還有各種P2P騙局讓投資者面對理財已經望而生畏,不敢再去冒風險了。

二是現在銀行理財出問題的也比較多,銀行的飛單也比較多,去年報道的民生銀行理財出問題,就讓一些人對銀行的理財產生了懷疑,擔心銀行理財出問題。

三是按照目前金融改革的方向是資產管理誰投資誰承擔風險,銀行的理財產品銀行不保本的開始增加,未來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保本保收益的會越來越少,銀行理財產品逐步向銀行不承擔風險的方向發展,即便是現在如果銀行破產了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是不賠償的,風險由投資者自己承擔,銀行財富管理的發展方向是面向合格投資者,面向有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銀行只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並不承擔風險。

四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不能清楚地向投資者講明白銀行不同的理財產品的區別,不同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或者是不敢向投資者講清楚各種理財產品,這就增加了投資者的不安全感。

五是隨著這幾年銀行出現的問題增加,投資者對銀行工作人員的信任是在下降,銀行工作人員的話投資者並不相信。現在理財陷阱這麼多,上策就是定存,不擔任何風險。所以年紀大的投資者一般都會選擇定存。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年化利率4%-5%的理財收益確實比銀行2%-3%的定期收益高,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情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投資理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理財雖然收益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有些理財的風險雖然很低,但也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而銀行定期存款是屬於保本保息的投資,不僅本金不會有損失的風險,還有穩定的利息收入,對於投資觀念比較保守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銀行的定期利率低了點,但至少本金是安全的。

第二,現在很多銀行除了賣自家的理財產品外,也跟保險公司合作,幫保險公司賣起保險產品,近幾年來也經常看到網上有客戶到銀行買理財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保險還渾然不知的新聞,而就是這樣的新聞讓不少客戶對理財敬而遠之,雖然理財的收益高,但是也存在被騙的風險,還不如存銀行定期來得實在。

第三,社會上很多人的存款都是通過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攢下來的,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好不容易攢個幾萬塊,拿去投資理財,萬一失敗,本金損失,幾年的工資就這樣沒了,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確保自己存款的安全,銀行定期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