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區棚改“三年清零” 這些經驗做法值得借鑑

關注 | 紅橋區棚改“三年清零” 這些經驗做法值得借鑑

年初竣工的棚改定向安置房純皓家園本報資料照片

11月18日,氣溫驟降,白天最高溫度4℃ ,夜間則達零下2℃,成為津城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

記者走進57歲的鄧孝亮家新居,頓感溫暖如春,熱乎乎的暖氣片讓房間溫度達到24℃以上。“今年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在自己家裡享受到如此溫暖舒適的冬季生活。”鄧孝亮感慨地說,“要不是政府幫助,僅憑棚戶區一間14.97平方米平房補償款,我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是無法分別買下兩套52平方米單元樓房的,也難以改善困難窘迫的生活。”

2019年是天津啟動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介紹,到11月底,我市將基本完成市區147.33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任務,實現棚改“三年清零”的目標任務,有6.24萬戶棚戶區居民圓夢新居。

確定棚改“三年清零”目標

與不少城市一樣,由於歷史原因,天津中心城區留存了一些較為集中的棚戶區。記者曾走訪過紅橋區西於莊、丁字沽北大街、同義莊,河東區東宿舍、東孫臺,河北區新大路,和平區昆明路、山東路,南開區靈隱南里等一批棚戶區,發現那裡的平房普遍年頭長久、居室窄小、低矮潮溼、缺乏管道燃氣和暖氣等生活設施,並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惡劣髒亂的居住環境、落後破舊的配套設施、捉襟見肘的家庭條件,往往讓棚戶區居民每天一睜眼,就要為了生存而忙碌、掙扎,無暇顧及其他。

“不堪回首。”提起以前的生活,鄧孝亮總是搖搖頭,想也不願去想。他原先住在丁字沽,一家人擠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小平房裡,一住就是十幾年。“夏天熱,冬天冷。最憷頭過冬,這麼多年,年年冬天都為取暖發愁!早先取暖就用煤球爐子,後來改成了電暖器,但屋裡還是凍得人直哆嗦,睡覺都要穿著厚厚的衣服。”

棚戶區群眾渴盼早點拆遷改造,可謂望眼欲穿。“前些年就傳說我們這片要搬遷改造,可是嚷嚷一段時間就沒信兒了。”記者前兩年到一些棚戶區採訪經常聽到有居民抱怨。加快推進棚改,改善居住條件,是高樓大廈背後部分貧民屋百姓普遍而現實的呼聲,也是考驗當地黨委政府能否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回應好社會廣泛關注、群眾熱切期盼的一大課題。

城市發展依靠人民,更是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棚改工作,鄭重強調“絕不允許在高樓大廈背後還有貧民屋”,要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力量,高質量全面完成棚改任務。2017年,棚改“三年清零”行動計劃正式啟動,至2019年連續三年列入市政府20件民心工程。

紅橋區棚改任務總量最大,佔全市總量的47%。“我們要舉全區之力堅決兌現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把棚戶區改造與扶貧幫困和解決群眾具體困難緊密結合起來,用足用好各項惠民政策,有針對性地幫助特困群體解決現實難題,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落一戶、不落一人。”紅橋區委書記李清表示。

棚改成為各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加快推進棚改“三年清零”對於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促進區域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市、區兩級分別成立棚改組織機構,把棚改列為“一把手”工程,建立“分片包乾”責任制。同時,把棚改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各區績效考評,實施清單管理,開展督查考核,確保任務落地。一場棚戶區改造攻堅戰在津城全面而聲勢浩大地打響。

不怕老百姓佔便宜

站在天津西站北側的子牙河畔向對岸望去,新建成開放的子牙濱河公園一期工程美麗景觀一覽無餘,山坡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碩大綠植字造型醒目可見。

該公園是利用西於莊棚戶區改造拆遷地塊建成的,其中臨河的一部分就是遠近聞名的郭家菜園“漁村”原址。這一由漁民聚集於此生活形成的自然村落,已有百年曆史。房屋基本為村民沿河堤自建,年久失修,里巷狹窄,不僅有洪水沖泡房屋塌陷的危險,還存在極大的消防隱患。

2018年5月,新調任的紅橋區委書記李清暗訪“漁村”後感嘆,“在這裡只是活著,離生活還有一段距離,離總書記講的美好生活還有很大距離!”很快,區委召開常委會,又召開常委擴大會,最終決定,將郭家菜園“漁村”增加到紅橋區棚改“三年清零”任務中。

這一增加就是2.2萬平方米,需要更多資金和安置房。更難的是“漁村”房屋普遍產權不明晰。500多戶中僅38戶有房屋產權證,其餘都沒正式房本,甚至沒門牌號。那棚改標準怎麼定?多算了面積,政府多花錢,少算面積,群眾肯定不滿意。有幹部產生畏難情緒。

“歷史舊賬,錯綜複雜,各說各有理,以人民為中心才是最大的道理。天津這兩年總講一句話:不要怕老百姓佔便宜。‘漁村’搬遷,要把這話砸實。”李清強調,2018年汛期前,一定完成搬遷。

不忘初心,帶來了動力。全區千方百計協調來4億元資金,調配出1080套房源,保證每戶基本有兩套房可選。所有政策都是從居民利益出發。房屋面積大一點的,可以拿著補償款買房子。住房面積較小、補償款買不起最小面積安置房的居民,由政府安置一套38平方米保障房,不需要交納房屋差價。這種託底政策讓“漁村”居民張桂榮樂開了花:“我家房子才8平方米,靠補償款根本買不了房啊。沒想到政府安置的一套小單元樓房,讓我家住房也得到了改善!”短短13天,563戶“漁村”居民全都完成封房手續,在2018年主汛期到來前實現搬遷。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介紹,棚改工作中,各區牢牢把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廣泛徵求棚改居民意見需求,制定補償政策、優惠政策、安置房戶型和銷售價格,得到棚戶區居民的支持和擁護。各區還深入挖潛,對各類存量安置房源進行全面清理,摸清家底,統籌安排,用足用好。遴選津南區雙港新家園地塊、北辰區中儲地塊、東麗區金鐘地塊、西青區大寺新家園等14個適宜地塊,通過市場化途徑建設定向安置商品房,實現市區棚改安置需求全覆蓋。

實施棚改“三年清零”行動計劃以來,紅橋區在完成好市裡部署的棚改任務同時,主動在2017年增加完成了端陽裡、團結村兩個1.17萬平方米的棚改項目,2018年下半年將和苑西區二期以及全區絕大多數零散平房納入改造範圍,新增加4.14萬平方米,總計超額完成棚改任務7.51萬平方米,使近3000戶群眾受益。

一把尺子量到底

棚戶區大多是低收入群體,住房面積都很小,生活條件普遍困難,紅橋棚戶區的特點則更加突出,小面積戶多、違章戶多、特困戶多、產權糾紛戶多,各類社會矛盾交織,有的居民怕早走吃虧不願走,有的居民家裡糾紛沒解決想走走不了。

公平公正是推進棚改順利開展的加速器。不能讓老實人吃虧,也不能讓故意攪亂者佔便宜。然而,要用好這把公平公正的尺子,單靠生硬地用標準卡、用尺子量是成不了事的。“尤其在棚改這項事關百姓重大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各項政策措施既有力度又有溫度,需要廣大動遷幹部用心用情幫一時想不通的群眾想通,用耐心細緻、抽絲剝繭的方法幫有糾紛的家庭解開心結疙瘩。”紅橋區住建委主任於鵬洲說。

家住西菜園紅勤橋西里的老梁家,前後兩進院子都是祖產,家中共有兄妹七人。西菜園棚改項目啟動後,原本感情親熱的一家人卻因補償分配的事,爭得不可開交。誰都覺得自己情況特殊,應當多分些,互不相讓。為了解決梁家兄妹的糾紛,動遷幹部蔡海艇一次次地往梁家跑,不開門就打電話,電話打不通就隔著門喊。一次、兩次……到了第六次,終於敲開了老梁家的門。

蔡海艇事先幫梁家兄妹制訂了多套分配方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數十次入戶後,梁家七兄妹終於靜下心來坐到了一起,共商補償分配事宜,最終達成了皆大歡喜的一致意見,並在律師見證下,簽訂了搬遷協議。類似這樣的動人故事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不勝枚舉。正如紅橋區委副書記、區長袁家健所說:“用心用情用力給群眾解決最實際的困難,以心換心,我們的工作就一定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棚改“三年清零”期間,各區堅持以擔當作為踐行初心使命,奮鬥在棚改一線的廣大黨員幹部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作為激勵和鞭策,心繫群眾,嚴謹務實,不辱使命,無私奉獻。棚戶區群眾的困苦,是他們肩上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不厭其煩,冒酷暑、頂嚴寒,逐一入戶動員溝通,宣傳徵收政策。

針對棚戶區低收入及困難群體的實際困難和需求,紅橋區實行特殊扶助政策,將就業、入學、低保、慈善救助等納入政策“工具包”,區分不同情況,因人因戶精準施策,多渠道予以救助,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同時,對1.16萬戶特殊困難家庭實施了精準幫扶,群眾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

棚改債券撬動融資401億元

西沽南是繼西於莊後,我市中心城區最大的棚戶區,涉及居民7800多戶,總面積15.8萬平方米。西沽南緊靠北運河,身後是西沽公園,該片區的地域環境、地理位置比較好,可謂一塊生態寶地。那為何西沽南片區棚改協商搬遷工作直到2018年9月10日才正式啟動呢?

“這麼多年了,西沽南棚戶區不是不想拆,之所以一直沒能啟動,主要是這裡拆遷難度太大了。”紅橋區一位副區長坦言,“開發商來了一算經濟賬,開發收益不抵投入支出,沒人願意接手。”

面臨這樣窘境的不只西沽南,自棚改“三年清零”計劃啟動以來,各區在棚戶區改造中頻頻遇到類似情況。

正當棚戶區改造被資金短缺難題所困擾的時候,市委、市政府及時出臺了地塊平衡、區內平衡、全市統籌平衡“三個平衡”政策,即:可以通過地塊出讓實現資金平衡的自行平衡;地塊出讓不能實現資金平衡的區內尋找平衡地塊解決;區內地塊仍然不能實現資金平衡的,待項目完成後,根據屆時土地出讓實際情況,據實核算資金缺口,通過市級地塊返還政府收益或提高區級留成比例,納入全市統籌平衡。

“通過‘三個平衡’政策統籌全市力量,兜起民生底線,破解長久以來制約市區棚改的最大瓶頸問題,為實施三年棚改打開了通道。”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說。

“三個平衡”政策,讓地塊資金缺口有了解決渠道,可以跟金融機構對接。為防範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及時跟進棚戶區改造金融政策,由市財政部門牽頭給予支持,通過代發地方政府債券、財政借款等方式,幫助各區籌集落實棚戶區改造資金。作為棚改任務量最大的紅橋區積極打開腦袋上的“津門”,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在全市第一個採用政府購買棚改服務模式實現融資貸款;在全國第一個發行棚改專項債券,撬動銀行融資貸款401億元。這些資金先後用在了西於莊、西沽南、丁字沽等多個項目中。“我們把西沽南項目和西於莊項目打包,共同設計債券發行方案。從這兩個項目整體來看,收益和融資達到一個平衡要求。”紅橋區財政局負責人說。

資金問題迎刃而解,各個片區棚改項目得以陸續順利啟動。“創新運用金融工具,為我們提前完成棚改‘三年清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於鵬洲說。11月1日,喜訊傳來,紅橋區超額完成市裡下達的66.26萬平方米棚改“三年清零”任務,實際完成73.77萬平方米,提前實現棚改“三年清零”目標,使3.33萬戶超過15萬居民受益。

棚戶區改造項目的順利進行,在全市釋放出大量土地,不僅為各區今後發展打開了空間,還為補齊民生短板提供了寶貴資源。如紅橋區隨著“漁村”、丁字沽、西沽南、同義莊、運輸六場等沿河項目的清片和圍園路的違建拆除,徹底根除了長期以來對北運河、南運河、子牙河和西沽公園的環境汙染。三年來,在原零散平房點位上,紅橋新建了風貌裡、勝災等12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擴建幸福、彰武等9個社區黨群中心,並建設了一批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菜市場等公共設施。此外,還規劃建設天津三中南片校區等2所中學、天津師範附小分校區等6所小學,計劃擴建西青道中學以及丁字沽等4所小學,規劃新建碧春裡幼兒園等14所幼兒園,建成投用後“一老一小”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