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婦幼”搬遷,眾人回出生地重溫美好

原標題:“長婦幼”搬遷,眾人回出生地重溫美好

  百歲愚園路,如今不僅有廣受追捧的網紅小店,更有一家承載不少上海市民人生最初記憶的“網紅”醫院——長寧區婦幼保健院(“長婦幼”)。10月26日,從武夷路搬遷至愚園路786號(原同仁醫院舊址),以嫩綠、粉橙、天藍裝飾外牆的長婦幼將在此“暫住”3年,未來將回歸武夷路原址。一個多月來,長婦幼搬家工作進行得如何?新老媽媽們對長婦幼又有怎樣的期待?

  愚園路院區度過適應期

  10月25日傍晚5時,長婦幼開始“悄無聲息”大搬家——此前,院方已進行近一個月的方案設計,如產檢時醫生在孕婦的產檢卡貼上搬遷新址的服務信息,同時將尚未出院的孕產婦安置在混合病區內,根據症狀與病情輕重分為ABC三類。當晚,5輛急救車載著仍留院的31位患者,十幾分鍾後平穩駛達愚園路新址。武夷路原址保留一天急診……短短一個週末後,愚園路院區順利開診。

  愚園路院區原是同仁醫院舊址,“80%的設備與用品都是我們從武夷路帶來以及老同仁留下的,環評指標已通過市級機構監測。”不過院長方文莉也坦言,一個多月來,大家一同克服了許多困難,“比如婦產科醫院的一大特點是陪客多,而愚園路雖然公共交通方便,但停車位稀缺,因此我們決定將僅有的院內車位讓給病家臨時停泊,鼓勵所有職工綠色出行。”

  目前,新院區已順利度過適應期。據該院門診辦公室統計,10月26日至11月底,新院區已接診門急診60943人次、分娩量1308人次,其中剖宮產率25%,住院手術共690臺,與以往數據基本持平。

  武夷路舊址成“打卡聖地”

  一座區級婦產科醫院搬遷,緣何牽動許多上海人的心?11月2日、3日,剛剛“冷”下來的武夷路院區又“熱”了:長婦幼邀請曾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們“回孃家”,與舊醫院大樓合影。近1500個家庭、5000餘人次在人生緣分開始的地方,讓家庭重新打開記憶閘門,重溫孕育生命的美好。

  “不知道為什麼,這裡讓我們特別有歸屬感。”出生於長婦幼、又在長婦幼生子的張女士說,“我當時還嘗試了水中分娩,感謝醫務人員手把手教我,原本對分娩很恐懼的我順利完成了人生體驗。”2003年,長婦幼在全國率先實施水中分娩,被國際水中分娩協會列為永久會員單位。本月,該院將迎來第10000例水中分娩寶寶的降生。

  從1935年由上海市婦產科總顧問、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孫克基建院以來,長婦幼始終為打造“小而精”動足腦筋:分娩過於疼痛,他們引進水中分娩;反覆流產的患者深陷無助,他們引入社工哀傷輔導,陪伴患者走出陰霾;剖宮產率需理性下降,他們開設從孕早期就介入的產科、營養科、護理部多學科門診,防止巨大兒發生,為安全分娩做準備……正因此,長婦幼在2016年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家通過JCI認證的婦幼保健醫療機構。

  曾與孫克基共事、上世紀80年代的長婦幼院長董金瀚記得,孫院長要求每位醫生必須在白大褂裡穿西服、系領帶,如今嚴謹的作風仍保留於這家醫院的血脈中,護理部推出“140條軍規”,如走路不得穿響底鞋、看到患者需停下微笑問候等,讓走入人生新階段的“準媽媽”們少一些緊張,多一些憧憬。

  建兒童健康管理監測平臺

  方文莉透露,未來3年內,武夷路舊址將按三級醫院標準建設,比現有建築面積擴大3倍。而這3年間,在寸土寸金的愚園路上,醫院將“螺螄殼裡做道場”,從孕產婦及新生兒需求出發,圍繞母嬰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做足文章。

  近日,長婦幼將目光投向兒童早期身高管理。“大多數家庭可能更關注出生缺陷、肥胖、貧血等問題,身高在兒童發育早期可能並不明顯,但若不能早期介入,可能會錯過最佳診療時機。”11月21日,長婦幼首次開設身高管理門診。每週四下午,兒童保健部主治醫師王蘭在骨齡評價基礎上為患兒提供關於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疾病治療等的全方位指導干預。

  孩子長不高怎麼辦?家長身高不高,但期望孩子長高有什麼辦法?孩子不愛吃飯、挑食偏食、睡眠質量差怎麼辦?王蘭說,從目前已開設的兩期門診來看,家長的問題大多集中於此,3歲至8歲是患兒就診的主要年齡段。她為患兒帶來促進身高增長的方案:每天保證雞蛋、優質肉類與牛奶的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AD與鈣劑;每天21時上床睡覺,戶外活動1小時以上;家長爭取每天表揚孩子一次,讓孩子保持心情愉悅。

  “我們希望從門診出發,建立長寧區兒童健康管理監測平臺,提高平均身高及各項健康指標,真正促進兒童體格發育全面發展。”王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