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转眼又到了大凉山最冷的季节,因为车上没有空调,从旅客到列车员都裹着厚厚的棉衣……从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途经大凉山腹地,在当地人眼中,这趟慢火车是他们的“公交车”、脱贫车,更是大凉山孩子们的“校车”。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慢火车成了大凉山孩子们的“校车”。通讯员 石本驹 摄

当年的彝族姑娘如今成了列车长

“不在当地生活,永远不知道这趟慢车对于当地百姓意味着什么。”列车长阿西阿呷是一位彝族姑娘,她在这趟列车上已经跑了20多年。不过,她和这趟慢车的交情可远不止20年。今年国庆70周年,阿西阿呷还到北京观礼了国庆阅兵。

阿西阿呷说,现在每逢周五、周日,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总是坐满了彝族学生,对于沿线村落的600多名孩子来说,这趟车就是他们的“校车”。平日里,车站里则随处可见拎着鸡、鸭、鹅,扛着瓜果蔬菜,赶着猪羊上车的旅客,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这趟车是他们脱贫列车、公交车。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这趟车也是老乡们的脱贫列车、公交车。通讯员 石本驹 摄

“当地百姓婚丧嫁娶也都要坐我们这趟车。”阿西阿呷的家就在小站白石岩车站附近,她的父亲也曾是白石岩车站的一位值班员。

坐慢火车的彝族学生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正在读小学的阿西阿呷就是坐着这趟慢车从白石岩到越西去上学。“那时候车上几乎都是男学生,很少看到女生。”阿西阿呷说。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自1970年开通运营至今已经49年,从一名旅客到一名列车长,阿西阿呷亲见了这趟慢火车和当地百姓生活的变化。

“我上小学那会儿,班上只有5个女生,读着读着,就只剩2个了。现在,每家每户的孩子都在读书,坐我们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阿西阿呷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大凉山铁路沿线新建了不少彝家新村,村民们搬入了新居,产业帮扶也帮助百姓提高了收入。乡亲们越发意识到读书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唯一的方式,所以有条件的家里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城里条件稍好的学校读书。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孩子们在车上。通讯员 石本驹 摄

“现在女娃娃也能上学读书,几乎没有因贫困辍学的孩子了。”阿西阿呷说道。

“每次看到车厢里活蹦乱跳的孩子或是温书的学生,我总能想起自己小时候。日子的变化真的太大了。”阿西阿呷说,有时,她甚至忍不住叮嘱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好好读书。”

鸡鸭鹅猪牛羊有了专属车厢

变化大的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生活,这趟慢火车本身也在悄然变化着。

在阿西阿呷的记忆里,1996年左右刚工作时,这趟慢火车还是大棚车。“没有座椅,车门是对拉门的那种。”

现在车上的硬件设施改善很多。以前,每逢秋冬时节,不少村民要赶着自家喂养的家禽家畜,背着自家出产的花椒、核桃等农产品,到冕宁、西昌等地贩卖。于是,人畜混行的场景就成了小慢车的常态。直到2017年,针对这趟列车的特殊情况,铁路部门对列车进行了“优化”,将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进行简单改造,设立了专门的牲畜车厢,自此,老乡们便彻底告别了和牲畜同处一个车厢的日子。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阿西阿呷(右)和坐车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出行,针对这趟车旅客特点,列车上还专门配备了彝族列车员,车上的广播、提示语都是彝汉双语。”阿西阿呷说。

现在正值寒冬时节,大凉山的这趟慢火车也迎来了每年最冷的日子,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慢车还没有空调,依旧是冬冷夏热。可对于当地人来说,在铁路不断提速的时代,穿越大凉山的这趟车却是最特别的存在。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